基于共现网络的国内外信息行为研究述评

2016-11-10 09:13邵慧丽张帆张军亮王丽娜任茹月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6年5期
关键词:理论情境用户

邵慧丽,张帆,2△,张军亮,王丽娜,任茹月

(1.新乡医学院管理学院;2.新乡医学院卫生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基于共现网络的国内外信息行为研究述评

邵慧丽1,张帆1,2△,张军亮1,王丽娜1,任茹月1

(1.新乡医学院管理学院;2.新乡医学院卫生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基于共现网络梳理和分析国内外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从基于本体的语义网络构建到用户的行为方式,重点分析对比和评述国内外信息行为研究主题,包括信息行为模式、理论模型、行为主体、发生的情境及影响因素。并总结出今后信息行为研究主要趋向于协同信息行为、学科融合、技术驱动以及移动化、泛在化环境下信息行为的研究。

信息行为;共词分析;用户认知;泛在环境;移动搜索;信息服务;大数据

1948年,英国皇家学会在信息科学会议上将人类信息行为研究纳入研究领域。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成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并逐渐与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医疗卫生、商业与经济领域、信息安全领域等产生交集。本文基于共现网络,梳理和分析国内外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重点分析、对比国内外信息行为研究主题,并展望今后的研究趋势。

1 数据来源和研究工具

(1)数据来源。本文英文文献数据来源于SCI-E、SSCI、A&HCI,检索时间为2015年7月1日,检索策略:标题=(information behavior)or(information behaviour),文献类型:Article、Review、Proceedings Paper。中文文献数据来源于CNKI,检索策略:标题=“信息%行为”,文献类型:期刊、国内会议。经数据清洗去除声明、征文、公告以及其他领域专有名词(如信息素)等,处理后共得到1808条英文文献记录和1938条中文文献记录。

(2)研究工具。借助Ucinet、NetDraw、CitespaceIII、BOCOMB2的可视化功能绘制信息行为研究知识图谱,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信息行为的研究主题、研究态势等进行国内外对比分析。

2 国内外信息行为研究主题分析

2.1 国外信息行为研究分析

高频关键词高度概括某一领域的研究主题,反映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图1通过热点词及其共现网络来阐释信息行为的研究网络。国外信息行为研究热点出现频次较高的有model、needs、internet、seeking、knowledge、communication、decision-making、users、internet等。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对信息行为的研究较深入。通过对研究热点进行聚类分析,国际信息行为大致分为五个主题领域(见表1)。

图1 国外信息行为研究共词网络

表1 信息行为研究主题聚类

2.1.1 信息行为模式

信息行为表现为需求—查询—管理—利用模式。用户在感知不足的情况下,进行查询、交流、共享、管理等,进而辅助决策。(1)信息需求行为。信息需求是各种信息行为产生的基础,出现频次133(位居第二)。用户信息需求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Wilson[1]、Nicholas[2]等认为信息需求源于基本认知、生理、心理状态等。Kochen[3]从信息需求的主观性和认识性角度把用户信息需求分为客观状态、认识状态和表达状态。认识到的信息需求进入表达状态产生了信息查询,在与系统的交互中信息需求的表达精确与否影响信息查询。(2)信息查询行为。出现频次较高的有seeking(104)、retrieval(61)等。相关研究可以归为两类。一是用户的信息查询行为。学者对用户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主要从查询规则[4,5]、影响因素[6]、信息行为特点及规律[7,8]、信息查询理论[9]等角度进行探讨。Brusilovsky[10]等利用用户建模的思想把信息查询、信息访问分为信息检索、信息过滤、超文本浏览、信息可视化四种,概括了信息查询类型,具有参考价值。二是信息系统的识别/匹配行为。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Yuan[11]等设计信息人机对话检索系统来高效地支持和匹配多样化的检索策略;Keshavarz[12]进行系统设计和评价,发现用户的行为和所处情境在系统情境设计和参与式设计中更具前摄性。(3)信息资源整合与管理行为。主要包括对获取的碎片化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组织,形成便于知识创造创新的形式。此外,还包括通过知识发现建立知识关联、构建知识网络、完善知识结构。(4)信息吸收利用行为。是指用户利用已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筛选、评判、理解和接纳信息的过程,主要是利用各种信息服务和网络信息的行为。

2.1.2 信息行为模型

国外对信息行为理论模型的研究开始较早,形成了许多经典的理论模型。一是以用户查询为中心的理论模型。如1981年Wilson提出的信息查询行为模型[13],把信息用户感知的需求作为信息行为的逻辑起点,以信息查询行为为核心,涉及信息交流与共享等一些活动,但没有阐明信息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Wilson于1996年进行改进和完善,引入心理、情境等中介变量及动力机制。[14]此外,还有Dervin的sense-making模型[15]、Spink的信息检索模型[16]、Belkin的ASK[17]、Kuhlthau的信息行为过程阶段模型[18]、Ellis的信息查询顺序模型[19]等。二是注重用户体验、面向系统的理论模型:如Davis的TAM[20]、Venkatesh的UTAUT[21]、Ajzen和Fishbein的TRA[22]、Pirolli的信息觅食理论[23]等。这些模型不断得到改进,Vakkari[24]重新定义Kuhlthau的信息检索过程模型,提出了一个任务驱动的检索过程,从全新的角度融合用户的心智模型,为系统设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Cole[25]融合Bates的采莓模型、Taylor信息需求的四层次和Kuhlthau六阶段模型提出信息需求理论。信息行为理论及模型正在不断完善与发展,引领着信息行为的研究。

2.1.3 各主体信息行为

国外研究涉及的主体范围较广,从个体、群体、社会三个层面展开信息行为的探讨,如医生、科学家、大学生、科研团体等。针对行为主体的研究主要从用户所处情境、原有认知结构、信息素养能力、不同主体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等方面进行,如对高校大学生和医护工作人员信息行为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研究。另外,普遍采用实证分析。实践性研究从关注行为主体需求认识和表达、选择、评价、利用、认知控制到系统设计的角度进行系统深入探讨,如Nicholas[26]等深度日志挖掘分析大学生和研究生与其它学术团体信息查询行为之间的差异性。

2.1.4 信息行为发生的情境及影响因素

基于情境因素的信息行为、信息偶遇发生的情境等研究越来越多。关于情境的研究主要有Internet、Library、systems和为研究设置的任务情境等,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是Internet。有学者认为,根据现实世界中的情境因素所进行的信息行为的研究更有利于了解真实的信息行为。

国外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主体因素和环境因素角度进行探讨。主体方面包括主体的基本特征、思维方式、信息能力、知识结构、主体认知和自我效能感等。影响信息行为环境因素的研究,主要是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信息环境以及用户主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环境。用户本身的知识基础和所处情境,影响用户对信息源、信息渠道、自身定位以及结果的衡量。

2.2 国内信息行为研究分析

表2 国内信息行为高频词

国内信息行为研究出现的高频词(除信息行为外)如表2,共词图谱如图2所示。我国信息行为研究始于周毅。[27]其后,以图书馆用户的信息行为研究为基础,图书馆用户的借阅行为、查询行为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增加。再后来,市场信息行为、信息消费、信息披露的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近年来,由于网络环境的发展及数字图书馆的普及,开始重点关注网络信息行为研究,包括对网络环境、网络用户、网络行为等的研究,以邓小昭[28]、李书宁[29]、查先进[30]等学者为代表。另外,注重信息素养的研究,如中小学生、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和教师信息素养的探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行为研究开始较晚。当前,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关注用户的信息检索、信息浏览、信息源的选择、影响因素等。

图2 国内信息行为研究共词网络

2.3 国内外研究主题对比

信息行为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研究范式呈现系统中心—用户中心—认知中心三大范式并存的状态。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不断完善,实践性研究也各具特色,注重用户体验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具体来说,国内外信息行为研究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研究维度上看。国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行为主体到行为过程,研究对象更广泛、方法多样、理论创新度强。从心理、认知等多角度进行判断,研究信息行为产生的内在机制,利用扎根理论、技术接受模型等进行实证研究。而国内实证研究所占比例小,用户体验研究较少。(2)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外研究方法由定性研究向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转变,广泛通过认知科学与社会调查相结合、深度日志挖掘、屏幕捕捉等多种方式对信息行为进行探索。国内多利用成熟的研究方法,如问卷法、观察法、数据挖掘等。(3)从理论和模型上看。国外形成了多种经典信息行为模型,为信息行为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国内理论和模型的研究源于国外,主要是对国外模型的对比、评价或利用,缺少创新,如信息行为规律的研究最小努力法则、穆尔斯定律、觅食理论等仅浅层次借鉴与使用。

3 信息行为研究发展趋势及研究动态

利用膨胀词探测技术发现,近年来信息行为的研究中出现频次和突现率较高的词有:决策制定、个性化医疗、意义构建、认知特征、网络信息、持续时间、信息技术、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等,通过分析发现今后的信息行为研究主要趋向于以下四个方面。

3.1 认知、文化、情感多因素协同信息行为

在Web3.0互动与价值理念以及协同技术推动下,知识组织与传播交于用户,协同信息行为逐渐成为用户信息行为及信息系统研究的新兴热点领域,并从个体研究趋向社群协同。开放共享的协同平台,支撑用户进行协同检索、创造、交流及质量控制。近年来,国外已从理论及实践的角度进行大量研究,如Karunakaran等以问题定义、协作查询、信息利用三阶段形式构建协作信息行为模型,探讨各阶段之间的交互及贯穿其中的信息共享与评价、协作意义构建。[31]Soulier则通过一个新的算法结合关于检索策略的用户行为和平衡用户角色的中介系统来整体优化检索性能。[32]国内学者张薇薇指出构建基于虚拟社群环境的协同信息活动的重要性。[33]目前,国内研究还有很大的探索和创造空间。

3.2 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

网络环境下,信息行为研究以一个开放系统形式,不断吸收和接纳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知识基础。如Pirolli和Card借鉴最优化觅食理论提出信息觅食理论帮助人们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34]信息行为研究涉及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商业经济、心理学、医疗卫生与服务、本体论等,其中图书情报学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研究趋向于情境、认知、行为学科交叉视角。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相互汲取营养,既有情报学领域信息行为的基本属性,又有其他学科的特殊性规律,集成化和多元化研究促进对问题的认识。

3.3 研究情境趋向泛在化、移动化

移动搜索及移动阅读已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移动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成为新趋势。以大数据为依托的移动医疗、移动商务、移动政务等大规模数据集是研究移动用户信息行为的基础。[35]泛在知识环境下,用户需求发生变化,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进行泛在学习的动态数据可更加有效地挖掘、分析、预测用户的信息行为。随着图书馆角色的转变,数字化、移动化将成为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3.4 技术驱动服务创新

大数据时代,新技术在信息行为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度追踪和挖掘用户的行为方式特点和深层次需求,可以提升资源价值,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知识服务。如云计算促成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可穿戴技术逐渐应用于数字图书馆服务中,点击流技术、词表导航技术等建立用户个性化数据空间,通过数据抽取与挖掘为用户提供服务。

[1]Wilson T D.Models in information behaviour research[J].Journalofdocumentation,1999,55(3):249-270.

[2]NicholasD.Assessing Information Needs:Tools,Techniques and Concepts for the Internet Age[M].London:Routledge,2003:19-36.

[3]Kochen M.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the search for the nature of information[J].Journalof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84,35(3): 194-199.

[4]Kuhlthau C C.A principle ofuncertainty for information seeking[J].Journalofdocumentation,1993,49(4):339-355.

[5]Shenton A K.Search images,information seeking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J].Library Review,2009,58(2):109-115.

[6]Xie I.Dimensions of tasks:influences on information-seeking and retrieving proces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9,65(3):339-366.

[7]Sahu HK,Nath SS.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ur of astronomy/astrophysics scientists[C]//Aslib Proceedings.Pune: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2013:109-142.

[8]Mavodza J.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ur of library users at Metropolitan College of New York[J].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2011,39(4):643-653.

[9]Shenton A K,Hay-Gibson N V.Modelling the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ur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Inspiration from beyond LIS[C]//Aslib Proceedings. Newcastle upon Tyne: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2011:57-75.

[10]Brusilovsky P,Tasso C.Preface to special issue on user modeling for web information retrieval[J].User Modeling and User-Adapted Interaction,2004,14(2):147-157.

[11]Yuan X,J.Belkin N.Applying an information-seeking dialogue modelin aninteractive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14,70(5):829-855.

[12]Keshavarz H.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ur and design,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s[J].Program,2008,42(4):391-401.

[13]Wilson T D.On user studies and information need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81,37(1): 3-15.

[14]Wilson T D.Information behaviour: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processing& management,1997,33(4):551-572.

[15]Dervin B.An Overview of Sense-making Research:Concept,Methods and Results to Date[EB/OL].[2016-04-18].https://www.ideals.illinois.edu/bits tream/handle/2142/2281/Dervin83a.htm.

[16]Spink A,Cole C.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integrating diverse approaches and information us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1):25-35.

[17]Belkin N J.Anomalous states of knowledge as a basis for information-retrieval[J].Canad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Revue Canadienne Des Sciences De L Information,1980(5):133-143.

[18]Kuhlthau C C.Inside the search process:information seeking from the user's perspective[J].JASIS,1991,42(5):361-371.

[19]Ellis D.A behavioural approach to information retrievalsystem design[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89,45(3):171-212.

[20]Davis F D.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13(3):319-340.

[21]Venkatesh V,et al.A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2003,27(3):425-478.

[22]Ajzen I,Fishbein M.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M].Florida: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1988:1-7.

[23]PirolliP,Fu W T.SNIF-ACT:A Modelof Information Foraging on the World Wide Web[M].Berlin: Springer,2003:45-54.

[24]VakkariP.A theory of the task-based information retrievalprocess:a summary and generalisation ofa longitudinalstudy[J].Jouralofdocumentation,2001,57(1):44-60.

[25]Cole C.Information Need:a Theory Connecting Information Search to Knowledge Formation[M].Medford:Information Today Inc,2012:255-256.

[26]Nicholas D,etal.Studentdigital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ur in context[J].JournalofDocumentation,2009,65(1):106-132.

[27]周毅.信息市场与信息系统和信息用户行为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3(3):1-4.

[28]邓小昭.试析因特网用户的信息交互行为[J].情报资料工作,2004(5):24-25.

[29]李书宁.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4(7):82-84.

[30]查先进,等.网络信息行为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40(4): 100-115.

[31]Karunakaran A,et al.Toward a model of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64(12):2437-2451.

[32]Soulier L,etal.User-driven system-mediated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retrieval[C]//Proceedings of the 37th international ACM SIGIR conference on Research&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New York:ACM Press,2014:485-494.

[33]张薇薇.社群环境下用户协同信息行为研究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4):90-100.

[34]Pirolli P,Card S.Information foraging in information access environments[C]//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New Jersey: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95:51-58.

[35]程秀峰,毕崇武.移动用户信息行为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5(4):129-136.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BehaviorBased on Co-occurrence Network

Shao Hui-li,Zhang Fan,Zhang Jun-liang,Wang Li-na,Ren Ru-yue

Understand the rules ofuser information behaviorwillhelp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innovative service model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 based on the co-occurrence network,from the semantic network for ontology to the user's behavior,focuses on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commentary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topics,which including information behavior patterns,theoretical models,actors,contextand factors.Itsummarizes and looks forward the research trends iof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behavior,discipline integration,technology-driven,mobility and ubiquitous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Behavior;Co-words Analysis;Users'Cognition;Ubiquitous Environment;Mobile Search;Information Service;Big Data

G250.2

A

1005-8214(2016)05-0039-05

邵慧丽(1988-),女,在读情报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信息管理;张帆(1968-),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信息管理;张军亮(1983-),男,讲师,博士;王丽娜(1980-),女,讲师,硕士;任茹月(1992-),女,在读情报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信息管理。

2015-09-07[责任编辑]王钧梅

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12300450013),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QN-088),新乡医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编号:YJSCX20451Y)的研究成果之一。

△通讯作者:张帆

猜你喜欢
理论情境用户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