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论解读爱伦?坡作品中人物病态人格成因

2016-11-10 15:38李秋颖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精神分析

李秋颖

摘要: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无疑是当今世界文坛的哥特式小说的开山鼻祖。?黑猫?和?泄密的心?是坡的两篇较为经典的惊悚心理小说,本文旨在重点运用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逐步深入分析主人公的心理扭曲历程,进而总结人物病态人格成因。

关键词:恐怖小说;病态人格;精神分析;死亡本能

坡创作的较为经典的恐怖小说有《黑猫》,《泄密的心》,《厄舍古屋的倒塌》等数十篇。前两部小说中,故事的主人公均以天性淳朴,心智正常的形象出场,却莫名地受到某种“主观因素”的刺激,变得心理扭曲,精神错乱,对无辜的宠物、亲人或是邻居痛下杀手,费劲心思隐匿尸首、编造理由,企图逃脱恢恢法网的制裁,却终抵不过恶有恶报的因果惩罚,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关于其作品中频频塑造的病态人格的人物形象,着实令很多读者困惑与不解。某些读者更倾向于从作者爱伦·坡的创作主旨着手,认为是坡在有意而为之,旨在揭示人性的黑暗面或是“人性本恶”的主题。此外,还有大量文学评论家认为爱伦·坡的哥特式文学作品中病态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他的悲惨的成长经历不无关联,甚至是坡的心理写照的原型,坡意欲通过文学创作来释放他内心的焦虑痛苦。

或许爱伦.坡在弗洛伊德研究人类异常行为背后的动机之前,就已通过他的恐怖小说试图探究人类变态心理和残忍的本能。敏锐的坡清楚地看到并坚定地指出了人的天生的凶恶。他说,“在人身上,有一种现代哲学不愿意考虑的神秘力量,然而,倘若没有这种无名的力量,没有这种原始的倾向,人类的许多行动就得不到解释,就不能解释。这些行动所以有吸引力,仅仅是因为它们是丑恶的、危险的,它们拥有引向深渊的力量。这种原始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是自然的邪恶,它使人失常,进而做出杀人的举措和自戕的行为,即凶手和屠夫。” [1]

爱伦·坡在其总结的论文集《创作的哲学》中给出如上描述,这股无法言喻的邪恶的原始本能天生地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其实正与下文中即将提出的弗洛伊德的人类本性中潜伏的死亡本能论的观点不谋而合。

一、死亡本能论

弗洛伊德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本能来自身体的内部刺激,它驱使人通过活动来满足由于内部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要求,宣泄和消除由于刺激所引起的紧张、痛苦和焦虑。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习惯地认为:求生是人的一种基本本能,潜伏着生命自身的无限创造力。生的本能是一种表现为个体生命的、发展的和爱欲的本能力量,是人体需要的心理再现,要生存和繁衍就必须满足人体的需要。生的本能是人生命力量的源泉,它始终袒护着生命和代表着生命中的每件事。

弗洛伊德在其《超越唯乐原则》这部重要论著中阐明人类天生具有寻求生存繁衍的生命本能之外,还指出了本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他认为本能并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总是积极的、发展的、促进变化的;相反,本能是生物惰性的表现,它要求回到事物的初始状态,因而是保守的、倒退的;像人这样的有机体,其所源出的状态乃是无机状态,而人身上那种具有保守、回归、倒退性质的本能,所要恢复的正是这种无机状态。弗洛伊德的“回归原初的无机状态”[2]不是指轮回,更不是外在的超自然的力量,而是说人内心天然就有“对死亡的渴求”,也就是死亡本能,因为那里才有真正的平静。只有在死亡--这个最后的休息里,个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紧张和挣扎。

二、本能释放的一般行为

死亡本能的释放并不一定会以生命的代价作为牺牲,也可以是一般的有损生命质量的行为,相对“接近生活”的行为,比如吸毒、酗酒、赌博等恶习的恣意染指,禁欲、阉割、殉道等自虐行为,高空攀爬、飙车等危险行为的迷恋尝试等。所有这些,都可以视为死亡本能的不同程度的表现形式。

?黑猫?小说的主人公就是典型的“酒罐子”,尽管叙述者本身也意识到酗酒是一种“病”,甚至会令他意志力丧尸,迷失理智自我,但仍然没有戒酒之意,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内心死亡本能意识的存在。

正如同创作者爱伦·坡本身经常沉湎杯中物一样,坡自己也给了我们解释:“我的敌人与其把我酗酒归因于神志错乱,不如把我的神志错乱归因于酗酒……生存是一种介乎于希望与绝望之间的漫无尽头的可怕的彷徨,我要不一醉方休就没法再承受那种煎熬。从那正是我自己生命的死亡中,我感觉到了一种新的,可是——上帝啊!一种多么悲惨的存在。”[3]生命本身于坡来说便是一种悲惨的存在与煎熬,于是不得不藉以酗酒来暂时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以掩盖内心死亡本能的蛊惑。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爱伦·坡的确是在运用文学创造释放和升华其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源自他悲惨的人生经历。“酗酒”亦即是作者坡本人的死亡能量释放的表现方式之一。

三、死亡本能的迁移及投射方式

死亡本能若是投射在对内的自我身上,则表现为对自我的谴责及虐待,甚至会以自杀等极端方式表现出来;但是这种死亡内驱力会更普遍的在外在对象上寻求释放,恶劣的甚至会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趋向毁灭和侵略的行径。喜爱一个人或物,从快乐的情感体验中便寻求满足,是生的本能在起作用。 然而随着消极懈怠的死亡本能的迁移,这个“快乐的自我”便会把外部世界的另一部分看作是敌对面。

在本能对立面的转移下,《黑猫》中的猫和妻子已变成“我”痛苦的源泉了。因此,小说主人公受死亡本能意识左右,对她们由爱生恨,将攻击敌意、破坏力量投射在他的爱猫及善良妻子身上,对猫儿虐待毒打,对妻子施以家暴。可怜猫儿毕竟是兽类,具有动物本能的防御攻击性也无可厚非,在主人醉酒归家后以为要对它施暴之时咬了主人一口,招致主人死亡本能被彻底激怒,剜掉猫儿的眼睛后又将其吊死。在无故遭遇火灾之后家庭更是一贫如洗、穷困潦倒,主人公自甘堕落,终日保守精神折磨,消极、倒退的死亡情绪能量越发地积蓄暴涨,进而把他的侵略倾向与敌意转向身边最亲近的妻子,对其痛下杀手。这种人在伤害别人的时候会有一种快感,痛并快乐着。但这种自我强迫症结并不等同于与人们常规概念下的精神失常,因为通常这类患者在多数情况下还保有清醒理智的意识,只是在死亡本能被召唤激怒的情况下才会做出残害的举措。对于左右自己犯下滔天罪行的邪恶本能,叙述者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关于这种邪念,哲学上并没有重视。不过我深信不疑,这种邪念是人心本能的一股冲动,是一种微乎其微的原始功能,或者说是情绪,人类性格就由它来决定。谁没有在无意中多次干下坏事或蠢事呢?而且这样干时无缘无故,心里明知干不得而偏要干。哪怕我们明知这样干犯法,我们不是还会无视自己看到的后果,有股拼命想去以身试法的邪念吗?[4]

从上述引用的叙述者道出的自我剖析片段中可以看出叙述者本人已经模糊意识到是原始的邪恶本能在作祟,左右其思想及言行。

四、生死本能的对抗

弗洛伊德同时强调,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虽是彼此对立与抗衡的两极,但二者又是相互“调和”与“妥协”的。生命本能迫使死亡本能以各种形式伪装起来,以渴望生活和热爱生命的形式出现,因而个体的生命才得以继续;死的本能会受到它的对立面生的欲望的抗衡和压制,但这股死亡的能量需要释放,于是个体便会陷入自我矛盾的心理纠结状态,甚至无法掌控自己的思想及言行举措,当两者无法协调、平衡时,个人便会倾向于自我破坏、毁灭,抑或是进行自我惩罚。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小说《黑猫》的主人公在杀害妻子后,费尽心机隐匿尸首,处心积虑编造谎言企图逃脱法律制裁,苟活于世。这是犯罪分子求生的本能意志的体现,他并没有完全对现实充满绝望,仍然保有对生命的渴望。在几乎蒙混过关之际,却最终敌不过自我的死亡本能的挟持,内心积蓄、压抑许久的消极、懈怠、颓废的死亡能量迫切需要释放,因此便陷入失控的状态,得意忘形地露出马脚,言不由衷,自我暴露了罪行。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主人公的“赎罪”心理,希望用一死了之,自我毁灭的方式,逃避灵魂的自我谴责,回归最原初的无机状态---平静的死亡。

在坡的另一部作品《泄密的心》中,情节及其类似,叙述者一开始就声称对老人本是十分喜爱,也从未有关宿怨或是瓜葛,更未觊觎过老人的财产。仅仅是由于老人的“鹰眼”成为了“我”痛苦的源泉,才决定要除掉老人。事实上,是主人公潜意识里的死亡本能的邪恶力量在外物上寻求爆发与释放。脆弱无力的老人成了无辜的受害者,被发泄的对象。同样的,主人公在杀害老人,肢解藏匿尸首后,面对警察们的质问一开始表现的镇定自若,却由于无法忍受内心的死亡本能的召唤而陷入自我矛盾与挣扎的境地。异于常人的敏锐的听觉迷糊了他的意识,辨不清那紧张剧烈的心跳声是源自忐忑不安的自我还是那死不瞑目的老人,终于心灵不堪折磨,自我坦白供认罪行。通过自我惩罚的方式企图获得心灵的安宁。

可以看出这是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无法调和的必然后果。当生命无法承受某种重量与痛楚之时,唯有一死以求安平与平静。

对于爱伦·坡小说里的人物的病态人格与毁灭倾向的行为动因,文学爱好者及批评家们运用了各种各样理论从各个角度去解读和阐释,包括坡本人对于其刻意塑造的病态人物形象的创作动因也给出了人性和心理学方面的暗示。在笔者看来,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爱伦.坡短篇故事人物的古怪和攻击行为。这些人物在死亡欲望的驱使下,潜意识里寻找发泄的对象以释放体内死亡的能量。但由于生的欲望的存在抵制,个体便把这股能量转向外部对象,以破坏和虐待的形式表现出来。可见,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为分析爱伦·坡的恐怖故事人物的残暴行为提供了可靠的心理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埃德加·爱伦·坡.曹明伦.创作哲学[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2]弗洛伊德.林尘.超越唯乐原则(译文经典·精)[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Edgar Allan Poe. The Letters of Edgar Allan Poe [C].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4]埃德加·爱伦·坡.王星.爱伦·坡短篇小说精选[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5]朱振武.爱伦·坡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6]刘晓玲.爱伦 · 坡恐怖小说创作成因[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5 .

[7]张永怀.爱伦 · 坡短篇小说的精神心理分析[J].读与写 ( 教育教学刊 ), 2009,10.

猜你喜欢
精神分析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解读《红楼梦》中贾瑞的人物形象
漂泊中的追梦人
从精神分析学视角看郁达夫的《沉沦》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精神分析视角下女性文学人物心理创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