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伦理学视域中的《二十四孝图》研究

2016-11-17 09:16王娜娜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二十四孝文化

王娜娜

( 赣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



文化建设

艺术伦理学视域中的《二十四孝图》研究

王娜娜

( 赣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其中《二十四孝图》反映的孝子和孝行人物故事,用以训蒙世人及孩童。这种孝子图以艺术的方式作为传承孝文化的典范,成为艺术史上传承孝文化的一大精神力量。从艺术伦理学的视域中研究孝文化图像化表达和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

艺术伦理学; 《二十四孝图》; 孝文化; 文化传承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其中《二十四孝图》反映了二十四位孝子的孝行故事,用以训蒙世人及孩童,对孝文化的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于《二十四孝图》以及孝文化的传承,学界做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大多数学者主要从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角度去研究。[1]近些年,开始有些学者从新的视角研究《二十四孝图》及孝文化传承,并作出了有价值的尝试。[2]笔者从艺术伦理学视角进行研究,通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传承孝文化,在传承中富有创新性。

研究孝文化的传承,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分析:

一、百善“孝”为先

“孝”是立德之本,是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孝的情感是温馨的、令人陶醉的。这种情感具有普遍性价值。《孝经·纪孝行章》中,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1]从词义上来考察,所谓“‘孝’,与老、数、学、效、校古音相近,意义相关。‘孝’字从老从子,一则表示孝之事发生在青年(子)与老年(老)之间,孝与老同源。二则表示教育,其字老者居上,少者居下,意即‘老年为典型,少年之师范’。故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这就明确指出教育起于孝。《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孟子·滕文公上》:‘庠,养也。’赵岐注:‘养者,养耆老也。’《礼记·礼运》:‘三老在学。’老人居学以教弟子,乃中国上古教育之实况,而国学养老的目的即在教育。教育是授受关系,是教者和学者互相活动,故自老者言之,‘教’为‘敩’,为施教;自少者言之,为‘学’为‘效’,为受教。”[2]可见,孝与教、学、敩、效、校具有同源和近义的关系。

从《孝经》及其它文献中可以看出,“孝道”演变与形成的大致历程。首先有“孝”,老年为青年之师长、楷模,身教言传,身教为品格的榜样,言传乃知识的教诲,身教为人伦,言传为道艺。从青年人角度看,人伦的模仿为“效”,知识的吸收为“学”。孔子说:“立身有义焉而孝为本。”(《说苑·建本》)。[3]将孝作为人伦的基点,作为立身之本;作为一种社会公德,形成敬老爱幼的社会风气;更是作为立国之本。

儒家思想以“孝”为最高道德准则,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将仁、义、礼有机结合。“仁”是慈爱精神,是表达“孝”的最高层次。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别人一种爱或关怀,让人们感受到孝情感。“孝”是道德教化体现,是人的内在修养所在。如孔子说:“移爱心以事双亲,则是‘孝’;移爱心以事兄长,则是‘悌’;‘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移忠恕之心以处利害,则是‘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4]“仁”是真、善、美的代表,是行孝的精神追求。我们要做一个以慈悲为怀,有孝心,充满善心的人。对父母行大孝是我们做儿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行孝”是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在儒家看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对万物都有灵性,有感恩之心,更何况人呢?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们不求任何回报地为儿女付出,儿女为父母行孝而又何尝不是一件值得做的事呢?

总之,“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治国理政、立身之本,应该把这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它是教育年轻人尊老爱幼的基本准则,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和谐社会之根。

二、孝文化表达的经典图像——《二十四孝图》

美国学者米歇尔在《图像理论》中提出,“图像是形象得以出现的、具体的、再现的客体。”[5]“图像”是对事物的再现,所传达的信息是实物的“符号”,更是实物的标志。而《二十四孝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孝文化形象地展现给世人,它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虽是显而易见、通俗易懂的,但它代表“孝文化”传承,赋予典型性的文化符号,深层的文化内涵却是流传深远的,更是传统精华文化的身份识别。当今读图时代,图像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二十四孝图》作为经典图像,将孝文化传承、发展到极致,是值得珍藏的孝文化读本。

《二十四孝图》作为表达孝文化的经典之作,有一个完善的发展历程。较早出现的有元代郭居敬辑录的《二十四孝图》。那么《二十四孝图》经典之处体现在哪里?怎么在艺术伦理学中研究传承儒家孝文化?孝文化是怎么通过艺术形式表达的?等等。笔者力求从艺术伦理学的视角中来探讨上述问题。

据《续文献通考·节义·孝子》记载:“郭居敬尤溪人。性至孝,事亲,左右承顺,得其欢心。尝樜虞舜而下二十四人孝行概序,名二十四孝诗,以训蒙童。”郭居敬所辑录的《二十四孝图》虽有多种版本,但对孝子故事排列次序上基本一致。《二十四孝图》所列的孝子故事依次如下:一、(虞舜)孝感动天;二、(汉文帝)亲尝汤药;三、(曾参)啮指痛心;四、(仲由)百里负米;五、(闵损)芦衣顺母;六、(郯子)鹿乳奉亲;七、(老莱子)戏彩娱亲;八、(董永)卖身葬父;九、(丁兰)刻木事亲;十、(江革)行佣供母;十一、(陆绩)怀橘遗亲;十二、(郭巨)为母埋儿;十三、(黄香)扇枕温衾;十四、(蔡顺)拾葚异器;十五、(姜诗)涌泉跃鲤;十六、(王褒)闻雷泣母;十七、(崔山南)乳姑不怠;十八、(王祥)卧冰求鲤;十九、(吴猛)恣蚊饱血;二十、(杨香)扼虎救父;二十一、(孟宗)哭竹生笋;二十二、(虞黔娄)尝粪忧心;二十三、(朱寿昌)弃官寻母;二十四、(黄庭坚)涤亲溺器。

总之,《二十四孝图》之所以汇集多种古代经典故事,从根本上说,它体现儒家“大孝”的道德精神。故事情节感人至深,行孝方式多种多样。以下是笔者根据《二十四孝》经典故事中最典型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对二十四孝的图像进行深入的论述。

虞舜孝感动天(图1)——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瞍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瞍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当年虞舜的父母兄弟对他如此残忍,他从来没有怨恨,还是一如既往对父母兄弟毕恭毕敬。此故事体现舜大度无私的优秀品质。他的这种行为是我们做儿女学习的榜样,是孝文化之经典,同时也充分显示道德最高境界。

图1 孝感动天

但是,在现代社会,不少年轻人似乎难以做到“百善孝为先”,而且还出现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比如老人摔倒没人扶、子女不愿赡养父母等。事实上,作为子女不应该只看中自己的生活圈。父母是世界上最值得敬佩的人,他们用聪明智慧、含辛茹苦养育我们长大成才,我们要学会去感激、感恩他们。从古至今出现许多赞美、歌颂父母的诗歌、散文。古人提倡的“孝文化”显然契合现代社会生活,有助于家庭和睦相处。

图2 怀橘遗亲

陆绩怀橘遗亲(图2)——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做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做《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建立了不朽的伟业。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陆绩对母亲的孝,从小事中就可看出。依笔者而言,儿女对父母的孝不在于为父母做出多大惊人之举,而“心”中是否有父母?做到这一点那才是对父母的大孝。陆绩是年轻人的榜样,小小年纪懂得把“孝”放在第一位。所以,家长教育孩子要从小事做起,切记溺爱孩子,让孩子从小学会懂礼貌、尊敬他人。教育孩子不仅文武双全、琴棋书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闻广识,更重要的是尊老爱幼、孝敬父母。

然而,现代的教育观念呈“畸形”发展趋势,大多数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自私自利”的心理。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自我中心主义”。[7]不少独生子女经常出现离家出走的情况等等。从道德角度看,这是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是道德发展呈下滑态势表现。礼仪是孝文化最基础之处,没有“礼仪”,何为“孝”?中国是“礼仪之国”, “孝文化”是礼仪的最高层次。所以,孩子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在学习现代文化的同时,还要更好地让孩子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和“礼仪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蓬勃发展的基础和力量源泉。

以上笔者通过经典故事来阐述儒家“孝”的精神,来揭示艺术伦理学下对孝文化的传承。艺术伦理的道德教化通过情感的表达,来抒发儿女对父母的孝情感。对父母尽孝不是一时感情冲动,而是长期不求回报的尽好自己的孝心。这是对父母的爱和生命感悟。《二十四孝图》汇编成通俗易懂艺术作品以及图文并茂形式来教化年轻人。在艺术化的图像中,将这种美德传达给每一位人,将人性美真实的表达出来,不能只知道赡养父母,更重要的是有恭敬之心,使父母真切地感受到子女对他们的孝心。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8]此言指明行孝的关键所在。总之,艺术图像所表达的是生命情感真实。杜夫海纳认为:“艺术世界不是向我们提供有关世界的一种真理,而是向我们打开作为真理源泉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一个知识的世界,而是一个令人赞叹和感动的激情世界。”[9]我们对父母做出的孝行是在寻求表达真挚情感的根源,这种根源是发自内心的传达。我们要去真实地感恩父母,感恩他们给我们带来美好而又幸福的生活、家庭以及成长环境。

三、孝文化的多种艺术形式传承

“文化”的传承是指对祖先所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孝文化的传承,对子孙后代能起到伦理道德教化的作用。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具有文化功能。在孝文化传承中,以艺术作品的形式传承不仅更直观、更形象,而且对孝文化的传承具有深远意义,如画像石、国画、民间木版年画、民间剪纸、民间木雕、民间石雕等。笔者认为,用艺术作品形式传承“孝文化”是有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体现艺术家对“孝文化”的深刻认识及感悟。《二十四孝图》从‘孝文化’这一方面而论,它也是表达吉祥文化的一种方式。吉祥文化承载着中国的哲学观——生生观。诚然,“中国古代社会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宗法制度是以家庭为单位,由血缘关系为纽带,因而,‘家天下’成为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10]在这样的社会时代下,家家户户都希望人丁兴旺、传宗接代、子孙绕膝、为父母养老送终,这也体现‘孝文化’的传承。简言之,《二十四孝图》所表达的“孝文化”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二十四孝图》作为中国传承孝文化经典之作,通过艺术的形式进一步传承孝文化。当然,对于《二十四孝图》的内容应辩证地看待,既有积极内容,也有消极部分。精华内容:(1)在官本位观念时代——行孝时,没有骄傲自大、没有把自身为官的特殊身份摆在第一位,而是对父母如此孝敬、孝顺。如舜孝感动天、朱寿昌弃官寻母、黄庭坚涤亲溺器等。(2)在封建社会时代下,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盛行,而且《二十四孝图》内容大多数是描述男性行孝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为现代社会男性做出榜样,更加提升男性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如陆绩怀橘遗亲、黄香扇枕温衾、吴猛恣蚊饱血等。这些精华内容值得年轻一代人去弘扬、传承,对国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家庭的和睦相处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在21世纪,人们的思想与时俱进,《二十四孝图》有些孝行不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的身心发展需求,就不具有传承价值,应该摒除。如曾参啮指痛心、丁兰刻木事亲、老莱子戏彩娱亲、郭巨为母埋儿、庾黔娄尝粪忧心等孝行。总之,《二十四孝图》彰显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总体上看,《二十四孝图》故事作为儒家传统孝道思想,内容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对于儒家伦理“孝文化”的传承,我们应采用批判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更好地使这充满爱的优良传统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开花、结果,创造幸福生活。

结语

“孝”是国家、社会和家庭和谐的体现。“尊老爱幼”是家和万事兴的前提(和为贵)。它代表祖辈流传下来的精神血液。《二十四孝图》展现的不仅是艺术审美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对人们的道德伦理教化。当今社会条件下,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美满,离不开 “孝文化”的维系,它是国家、社会、家庭发展的强大动力。“孝“不仅塑造中华民族爱国爱家、孝亲敬老、自强不息的美德,而且它是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构的基础。

[1]洪镇涛.孝经[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27.

[2][3][4]舒大刚.孔子的智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85;186;76.

[5][美]米歇尔著.图像理论[M].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6]辜正坤,胡双宝.中国古代名诗三百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163.

[7]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6.

[8]朱振家.论语全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5-16.

[9]赵红梅,戴茂堂.文艺伦理学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9-150.

[10]张道一.麒麟送子考索[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36.

(责任编辑:孙建华)

The Study of"24 Filial Piety Charts" In the Field of Artistic Ethics

WANG Nana

( Academy of Arts,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xi 341000, China )

"Filial piety" is the core component of the Confucian ethical thought, it is the moral standard of the Chinese society to maintain the family relation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t is the traditional virtu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t is the spiritual link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24 Filial Piety Charts" reflects the filial piety and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to the world and school children. The dutiful son figure in art as a model for the inheritance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becomes the art history upload bearing a spiritual force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The author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and inheritance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ethics.

art ethics; "24 Filial Piety Charts"; filial piety culture; cultural heritage

2016-06-13

王娜娜(1989- ),女,山东济宁人,2014级硕士研究生,从事民间美术研究。

G122

A

1671-4385(2016)05-0082-04

猜你喜欢
二十四孝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墙头上的《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 拾葚异器
武艺 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 卖身葬父
二十四孝 涤亲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