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瑜事件冲击“立委”选情

2016-11-19 08:41
世界知识 2016年4期
关键词:立委中华民国台独

民进党是最大的受益者

徐青:据岛内媒体透露,周子瑜事件的原委是这样的:“周子瑜拿中华民国的国旗就是台独”这句话不是黄安说的,黄安曾举报过周子瑜有“两国论”言论,但这件事已经过去了。这次黄安说的意思是,三立电视台(“台独”电视台)这么捧周子瑜,周子瑜的立场一定与三立一致,一个“台独”立场的人再挥舞“中华民国国旗”,也是装的,假的。但这话被三立电视台操作成了“一个挥舞中华民国国旗的人就是台独分子”。

周子瑜事件可以说完全是绿营一手操作的。虽然它对“大选”结果的影响不是很大,岛内有媒体认为可能蔡英文的选票因此涨了1~2个百分点,但是它对民进党“立委”选情的影响不能忽视。周子瑜事件化解了民进党被绿营小党分票的选举危机,造成选后民进党“一党独大”的政治格局。去年,蔡英文为了彻底打垮国民党,完成让国民党“国会不过半”的目标,走的是“参与式民主”和“公民路线”,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反国民党力量,先提出“在野大联盟”,将所有深绿的、浅绿的、“白皮绿骨”的柯文哲等都联合起来,后来又提出“进步大联盟”,将仇恨国民党的、反马的、橘的甚至蓝的势力也纳入进来。但随着“台独”小党的气势不断高涨,到了2016年选举的时候,蔡英文又担心民进党的票被深绿小党瓜分,怕民众分裂投票。其实蔡英文是想要“一党独大”——期望民进党在“立法院”单独过半,否则民进党执政会受到很多羁绊和掣肘。因此,周子瑜事件在投票前发酵,是帮了蔡英文和民进党的忙,使得民进党最终在“立法院”获得了68个席位。同时,周子瑜事件还让新成立的、以青年为主的小党“时代力量”获益,让“台独”小党完成了新老交替,老牌的台联党面临泡沫化的危险。

王建民:台湾选举很有意思,每次重大选举都会有意外事件发生。2000年“大选”是宋连分裂和宋楚瑜的兴票案,2004年“大选”是“两颗子弹”,2010年的县市长选举是“一颗子弹”,这些意外事件都对选举结果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次选举也不例外,在选举投票日的前夕,又爆出了“周子瑜事件”。

不过,周子瑜事件对“大选”结果的影响非常有限。因为在周子瑜事件发酵之前,多种民调显示的结果都与三位候选人实际得票结果差别不大:蔡英文的得票率在56%左右,朱立伦27%,宋楚瑜17%。根据台湾的一个民调,周子瑜事件大概影响了4%左右的投票率,也就是50万票左右,即使这50万票全部投给朱立伦,也改变不了选举结果。事实上,绝大多数选民事先早已明确了投票对象,并不会因此而改变。

周子瑜发表致歉声明。

于强:周子瑜事件无法改变“大选”的结果,但是却改变了“立委”选举的结果。根据台湾智库的民调,周子瑜事件激发出来的选票,更多地在“立委”选举中流向了民进党和亲民党。经过计算之后,结果是国民党“不分区立委”少了一席,亲民党“不分区立委”增加了一席。“区域立委”方面,桃园市第一选区和第四选区国民党候选人因此落选,民进党候选人当选。也就是说,周子瑜事件让国民党“区域立委”少了两席,民进党“区域立委”增加了两席。总结起来说,周子瑜事件让国民党少了三席“立委”,这个影响非常大。如果不发生周子瑜事件,国民党“立委”数正好可以过“立法院”1/3门槛(38席)。

“中华民国”之“危”与两岸

民意的对立

王建民:对于周子瑜事件,我们应该关注谁在幕后操纵。这里面牵涉“台独”的三立电视台,三立电视台一直想把周子瑜打造成“台独艺人”和“台湾之光”,周子瑜被三立大力吹捧,具有明显的政治操作痕迹。所以我们应该打击的是在幕后制造问题的三立电视台,三立电视台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显然是在误导舆论。

徐青:周子瑜事件的影响,从两岸关系的角度上看,首先是“台独”媒体操作引发的广泛的“反中”气氛,以及将大陆形象负面化,毁掉了大陆在两岸营造起来的“两岸一家亲”的氛围,让两岸民众的敌对情绪升高。其次是让大陆青年对台湾的选举文化有了了解,对台湾所谓的民主也有了反弹。未来在台湾选举期间两岸网军的“帝吧之战”可能会是常态。本来两岸社会的互信就薄弱,蔡英文上台之后,两岸民意的对冲会不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危机,进一步阻碍两岸的融合,需要密切关注。第三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民国”的“危机”。台湾2008年以前的选举,绿营主要打“台独”的悲情牌;2012年选举,两岸因素首次在选举中起到正面作用;而2016年这次选举,周子瑜事件被曝光之后,蓝绿阵营一同打“中华民国”悲情牌。在这种情况下,蕴含“一中”元素的“中华民国”“危”了。因为绿营操作“中华民国”,目的是为了剔除“中华民国宪法”里边的 “一中”元素,如此,不但是“中华民国”“危”了,而且两岸关系也“危”了,因为“九二共识”的法理基础因此丧失。

未来大陆对台工作,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关注台湾民意,特别是青年民意的走向。台湾现在的青年从小就接受西方式的教育,西方式的价值观是他们骨血里面的天然成分,再加上多年“台独”史观的熏陶,他们对大陆存在强烈的疏离感、淡漠感,蔡英文冠之以“天然独”的称谓。西方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与“天然独”加在一起,这样的青年群体撑起的台湾未来的社会脉动,对于大陆做台湾人民的工作,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会带来很大的挑战。大陆是不是应该在这个政策上进行更多的思考、有更细腻的操作?这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于强:国民党这一次输在了失去了台湾年轻人的支持上,而这与国民党整个党务体系老人政治现象严重、年轻人在国民党发展中无望有关。

未来,要想做好台湾青年的工作,两岸青年交流还要加强。我本人就是因为14年前参加了两岸青年交流工作开始研究台湾问题的。根据我们这些年对两岸青年交流的效果的持续追踪研究发现,无论是量化的研究还是质性的研究,均显示这方面的交流降低了两岸青年对对方的刻板印象。这次“帝吧之战”后,我们的追踪调查显示,参与过两岸青年交流的青年几乎没有参与两岸网军的“帝吧之战”,而且他们也认为“帝吧之战”对两岸关系的改善和两岸人民的加深了解没有益处。这个结果说明,两岸青年的交流,对于增进了解、降低敌意有很重要的意义。

青年人最懂青年人,做好台湾青年人的工作,必须要依靠大陆的青年学者和青年学生。青年人之间建立起来的情感,是预防台湾青年被“台独”思想腐蚀的防腐剂。

猜你喜欢
立委中华民国台独
斥“台独”狂人
1916年民国首次司法官考试
蓝、绿台湾政治定位变化新态势
蓝、绿台湾政治定位变化新态势
探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临时”之因
认清五大类“台独”真面目
台南孙中山铜像被拉倒 国台办:“台独”不得人心等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