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治大国如玩柔道

2016-11-19 03:20关健斌
世界知识 2016年4期
关键词:柔道普京外交

关健斌

供图/东方IC

普京被摔倒了?是的,而且还是被女士摔倒的!近日,普京2016年1月8日在索契视察俄罗斯柔道国家队南部训练中心时的一段视频在网上走红:64岁的普京身穿白色柔道服,腰扎黑带,赤裸双脚,身手敏捷,但在与28岁的女柔道运动员扎布鲁津娜过招时却被摔倒。这已不是普京第一次被女运动员撂倒了,2000年9月5日,普京访问日本时在东京江道柔道馆就曾被年仅10岁的日本女生五味夏生摔倒过。

“柔道是一种哲学”

普京是柔道高手,2012年被国际柔道联合会正式确认为柔道八段。在无数次地摔与被摔之间,普京悟出了柔道真谛:“柔道是一种哲学,蕴含着道理和法则。我从柔道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很多都运用到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中,准确抓住对手、适当妥协和让步在很多时候都是相当关键的制胜之道。”普京所言不虚,他把自己对柔道的深刻领悟出神入化地应用到对俄罗斯这个大国的治理之中,可谓“治大国如玩柔道”。在与美西方的大博弈中,普京娴熟应用着柔道三大原则——移动、平衡、杠杆借力。

普京曾说:“对我而言,滑雪只是休息,而柔道却是生活。”普京13岁开始练习柔道,1975年获得圣彼得堡市柔道比赛冠军。1999年,他与教练拉赫林共同出版了《与弗拉基米尔·普京一起学柔道》一书。2008年,俄方又根据此书拍摄了教学片《跟着弗拉基米尔·普京学柔道》,普京在片中亲自做示范动作,并开宗明义地说:“从字面意义上讲,柔道即‘温柔的方式,可以花费较少但有效的努力获得成功……柔道中可以有妥协和让步,但前提必须是以最终的胜利为目的。”他还说:“柔道能教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教你尊敬对手,同时也让你懂得,如果松懈轻敌,最弱的对手也可能进行最顽强的抵抗,甚至击败你。”

拉赫林教练曾这样评价他:“普京总是一上场就要搏到最后。他的特点是有超乎寻常的耐力和动作的不可预测性,他常常一个突然动作就把对手掀翻在地。不过总的来说,与其说他是个力量型的柔道手,还不如说是个情绪型的柔道高手。”

作为“情绪型柔道高手”,普京1999年12月31日从叶利钦手中接过权杖后,面对一个“柔弱的俄罗斯”,不得不以“铁腕手段”实现了俄罗斯的政治从乱到治、经济从衰到兴、社会从乱到稳的艰难历程。但面对外部环境的风云变幻,深知俄罗斯国力早已“今非昔比”的普京则只能更青睐于“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柔道外交”,更关注直接战术,而非长期战略。

移动:力争处于最佳位置

近年来,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剑、攻势凌厉,霸气侧漏的俄罗斯“逆袭外交”更像带有浓厚冒险色彩的进攻现实主义。但如果我们冷静分析就会发现,苏联解体后,美欧坚持不懈推进北约东扩、加快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在独联体内煽风点火策动“颜色革命”,如此种种都是为了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和再复兴基础。俄罗斯虽然战术上针锋相对,但总体上仍处于战略守势。

正是在美西方持续不断的刺激下,俄罗斯人心头苏联解体的那道伤口始终未能愈合,于是,重回昨日辉煌成了普京决策的“参照系”和历史使命。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中,普京首先采取的是柔道中的移动原则,即削弱强大对手在体型和实力方面的竞争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灵活性等特点,创造或利用适当的环境,通过非对称性手段打乱主要对手美国的战略战术,使事态尽可能地向有利于俄的方向发展。

2014年2月乌克兰危机激化之际,为确保来之不易的索契冬奥会能“完美收官”,普京在最初阶段保持了少有的克制和忍让,致使俄在危机最初阶段一度陷入相对被动。但索契冬奥会前脚刚落幕,普京后脚就开始在克里米亚和乌克兰东部接连出招,直至在不到一个月之内就把克里米亚“收入”囊中。而为摆脱此举引发的外交困局,普京开始采取“移动”策略,在积极移动中时不时使出“怪招术”。继2013年9月就叙利亚问题提出“化武换和平”方案后,普京突然于2015年9月30日高调打恐,逼着美国对叙利亚问题“硬激活”,尽最大可能为巴沙尔政权“益寿”。激活叙利亚问题就是典型的“俄式”声东击西、“围魏救赵”战术,为乌克兰危机解套。

平衡:始终保持进攻姿态

乌克兰危机打破了欧洲大陆的战略平衡,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引来了美西方冷战后对俄措施最严厉和持续时间最长的制裁。为重建欧洲战略平衡,普京又玩起了柔道中的“平衡术”——当发现既无法回避又抵抗不住对手的攻击时,他试着引导、改变对手进攻的方向。他最先把美西方的制裁转化成提升政治团结的粘合剂、促动经济转型的驱动器和强化社会管理的催化剂,给人以“愈挫愈勇、越压越强”的印象。

然后,为了让俄保持既能反击又能进攻的平衡状态,普京采取了两种技巧。一是抓住对手,与对手展开适度合作,并作一定程度退让,限制对手的活动范围。乌克兰危机是俄美之争,但欧洲却被美顶到了最前沿,欧俄的“制裁和反制裁战”让双方都很受伤,双方都想找个体面的台阶顺势而下。面对默克尔和奥朗德2015年2月马不停蹄的斡旋,普京顺势坐到谈判桌前,最终“诺曼底四方”达成《关于执行明斯克协议的综合措施》的文件,为乌克兰危机“软着陆”提供了“机会之窗”,这被视为普京的“外交胜利”和波罗申科的“城下之盟”。2015年秋,正当基辅政权在乌东部有所动作、露出让危机“死灰复燃”之意时,普京在10月2日“诺曼底四方”领导人巴黎会晤期间,借默克尔和奥朗德之力压波罗申科承诺切实落实《新明斯克协议》,形成了“三对一”的于俄有利局面。

二是避免针锋相对,不必全力回击对手的每一次进攻。本来,俄罗斯的中东打恐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但俄一架苏-24战斗机2015年11月24日被土耳其军机击落,让俄措手不及,也让俄土从朋友“秒变”成敌人。尽管普京发誓要让土耳其因其“最下作、最可耻的行为而不止一次地感到后悔”,但俄并未做出神经质和歇斯底里的危险反应,而是以不变的频率和力度继续着打恐行动。显然,俄不想因土耳其“充当恐怖分子帮凶”的行为,而动摇自己“借恐脱困、打恐立威、反恐拉帮”的战略。

杠杆借力:将对手的力量转化为自己的竞争优势

在柔道中,杠杆借力原则的关键在于找到对手珍视的东西,迫使对方在毁掉这些东西和对你的进攻进行反击之间做出选择。普京对这个原则有着炉火纯青的分寸拿捏,这充分表现在俄罗斯的“反恐外交”中。

乌克兰危机后,奥巴马对普京采取了“漠视战术”,奚落俄只是“地区国家”,这种故意矮化俄罗斯的言论激起了普京的万丈斗志。在中东难民危机把欧洲国家弄得“灰头土脸”之际,俄罗斯2015年9月30日突然甩出叙利亚这张“旧牌”,“应邀”对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发动了空袭。2015年11月巴黎恐袭后,普京第一时间命令俄军要像帮助盟友一样与法国合作,并在会见到访的奥朗德时强调,莫斯科已准备好与法国共同打击恐怖主义。普京还在G20峰会期间与英国首相卡梅伦举行了一年来的首度正式会晤,缩小了英俄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分歧。

俄突如其来的“千里反恐”打乱了美在中东的如意算盘,抢了美国人的风头,还大有与美争夺反恐领导权之势。几个月下来,普京的“敢做敢当”反衬了奥巴马的“犹豫不决”,俄轰轰烈烈的“登岸反恐”让美朝三暮四的“离岸反恐”相形见绌,让美国人感到了有形的挑战和无形的压力。奥巴马不得不在短短半个月内,先后利用G20峰会和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之机在众目睽睽之下,两次拉着普京非正式地“私聊”,也算开创了俄美关系僵冷期的另类互动,这正是普京“倒逼战术”的奇效。显然,普京利用反恐问题逼迫美欧在“遏俄”和“打恐”之间做单项选择题,并如愿地借反恐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调动了美欧。

虽然 “柔道外交”让俄罗斯的外交颇具观赏性,看上去很解气,但似乎很难具有可持续性,且未能助俄彻底解困。在国际油价持续走低、俄经济复苏遥遥无期的情况下,普京仅凭军事实力的单一优势,能否让“柔道外交”的“战术得手”转化成“战略得势”,让“短期胜利”转化为“长期胜势”,仍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作者为《中国青年报》高级记者)

猜你喜欢
柔道普京外交
英97岁老翁要晋升柔道十段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谁说体育的力量不足以感化这个世界?
“狙击手普京”
柔道教学策略研究①
普京与秋田犬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完形填空
普京:反对派欲抹黑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