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中阿战略合作关系的内涵

2016-11-19 03:20刘中民
世界知识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阿阿拉伯领域

刘中民

2014年12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仪式,欢迎埃及总统塞西访华。供图/CNSphoto

1月19日至23日,应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萨勒曼、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总统塞西、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总统鲁哈尼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上述三国进行国事访问。这也是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的首次出访。而在此前的1月13日,中国政府首次发布了《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以下简称《文件》)。《文件》在全面回顾中阿关系历史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中阿战略合作关系的内涵、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的原则、中阿全面合作的主要领域和举措、中阿合作论坛机制建设、中国与阿拉伯区域组织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传递了中国全面加强对阿拉伯国家外交的强烈信号。

全面规划中阿战略合作关系

定格中阿交往的主旋律。中阿关系的历史源远流长,当代中阿关系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从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交至1990年中国与沙特建交,中阿实现全面建交并相互支持;从1990年至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之前,中阿关系向全方位、多领域纵深发展;自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在此过程中,“始终互为兄弟、朋友和伙伴”,“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促进对话交流、文明互鉴”,“始终尊重对方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构成了中阿关系的基本特征。

定位中阿战略合作关系的内涵。《文件》立足当今国际形势总体特征,着眼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从新的历史高度对双方战略合作关系的内涵进行了再定位。当前,中国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努力,阿拉伯国家正在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致力于推进工业化进程,努力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文件》正是基于这种判断,提出了中阿战略合作关系的内涵,即在探索发展道路上交流借鉴,在追求共同发展上加强合作,在促进地区安全上携手努力,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上呼应配合。

明确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的基本原则。中国对阿政策原则可以提炼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多边事务四大方面。在政治上,《文件》围绕支持中东和平进程和巴勒斯坦独立建国,政治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抵制极端思想蔓延、打击恐怖主义,支持阿拉伯国家自主探索发展道路,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等重大问题明确了中国的立场。在经济上,《文件》强调了共建“一带一路”多领域合作,新型合作机制建设,通过援助帮助阿拉伯国家改善民生、提高自主发展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性。在文化上,《文件》特别强调要“增进双方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中阿文化相互丰富交融,搭建中阿两大民族相知相交的桥梁”。在多边事务方面,《文件》指出双方在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粮食和能源安全等重大国际问题上尊重彼此重大利益和核心关切的重要性。

细化中阿全面合作的领域及举措。《文件》提出了五大合作领域和29个具体合作领域。第一,政治领域,包括高层交往,政府间磋商与合作机制,立法机构、政党和地方政府交往,国际事务合作,涉台问题五个具体领域;第二,投资贸易领域,包括“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投资合作、贸易、能源合作、基础设施建设、航天合作、民用核领域合作、金融合作、经贸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十个具体领域;第三,社会发展领域,包括医疗卫生、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科技合作、农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林业合作五个具体领域;第四,人文交流领域,包括文明和宗教交流,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智库等领域合作,民间交往和青年、妇女交流,旅游合作四个具体领域;第五,和平与安全领域,包括地区安全,军事合作,反恐合作,领事、移民、司法和警务合作,非传统安全五个具体领域。由此可见,《文件》对中阿全面合作的领域及其举措的规划十分全面详细,同时还有许多全新的内容,尤其是投资贸易、人文交流、和平与安全等领域的内容较之过去中阿合作论坛文件规定的内容有重要的发展。

对阿政策新意颇多

《文件》一方面继承了过去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的基本原则,尤其是历届中阿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各种政治文件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基于国际与地区形势发展和中阿关系发展现状,增加了许多全新的政策理念和具体措施。

政治领域的政策针对性突出。中国的对阿政策理念和具体主张充分结合了当前中东地区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阿拉伯国家的利益关切。比如,中国支持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旨在改变中东变局以来中东和平进程不断被边缘化的状况。中国坚持政治解决地区热点问题,这既是对伊朗核问题政治解决经验的总结,也突出了中国致力于推动叙利亚等热点问题政治解决的坚定立场。

“一带一路”引领中阿经贸与社会发展合作。在过去的中阿经贸合作中,能源、贸易、工程承包是中方强调的长期的合作重点。而《文件》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主轴,全面规划了中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格局,即构建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密切关系的社会发展领域合作则更多地着眼于当前阿拉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重困难,以期通过发展项目合作与力所能及的援助相结合,帮助阿拉伯国家改善民生、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文明和宗教交流”意义重大。在人文交流领域,最大的创新点在于提出了“宗教交流”的倡议,即搭建双多边宗教交流平台,倡导宗教和谐和宽容,探索去极端化领域合作,共同遏制极端主义滋生蔓延。当前,在“伊斯兰国”恐怖活动猖獗、极端主义意识形态蔓延的背景下,中阿双方加强宗教交流,对于匡正伊斯兰教的国际形象,维护双方的国家安全和地区安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安全合作领域拓展显著。在安全理念上,中国首次提出“倡导在中东实践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支持阿拉伯和地区国家建设包容、共享的地区集体合作安全机制,实现中东长治久安与繁荣发展”。在当前沙特与伊朗对抗加剧、域内外大国地缘政治博弈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的这一倡议无疑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在具体的安全合作领域中,中国也提出了诸多新倡议和新举措。比如,在军事合作领域,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反恐合作领域,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加强反恐能力建设。在非传统安全合作领域,中国在重申继续参与执行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巡航任务的同时,提出开展互联网安全合作。

中东变局发生五年来来,中东地区尤其是阿拉伯国家的动荡给世人留下了几个颇具教益的启示:首先,由转型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是其走向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军事干涉、民主输出、颜色革命等外部强加的方式均无助于中东国家的发展与稳定;其次,中东国家内部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国际社会合力支持解决发展问题尤其是转型国家和战乱国家的经济重建,是中东地区实现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前提;其三,通过对话、协商、合作方式解决热点问题,是中东地区形势由乱而治的必然选择,这是伊朗核问题得以全面解决的根基所在,也是叙利亚危机等其他地区问题的努力方向。这些也正是中国外交理念的集中体现,而中国发布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必将对提升中阿战略合作关系水平、促进中东地区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猜你喜欢
中阿阿拉伯领域
开启中阿关系“新时代”
《窄门》中阿丽莎的爱情悲剧探析
领域·对峙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西域察合台文史籍中阿闌豁阿感光而孕故事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3D 打印:先进制造领域的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