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泊尔、中国,要选择合作共赢而非竞争博弈

2016-11-19 03:20林民旺
世界知识 2016年4期
关键词:小国邻国南亚

林民旺

谈起印度和它的南亚邻国之间的关系,我想起2013年10月在新德里国防研究分析院(IDSA)参加“印度与南亚:探索地区认知”会议的经历。会上,来自印度诸南亚邻国的学者和官员们就其民众对印度的基本认知进行了交流。最直接的感受是,印度的周边外交搞得有些问题,邻国对它颇有怨言。

环顾世界,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任何一个大国要想搞好周边外交,都不是件容易事。国际政治的“无政府性”总是导致小国对身边大国产生天然的恐惧感和怀疑心。而一些大国在处理与紧邻弱小国家的关系时,也难免有“马基雅维利式现实主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倾向于认为,要稳坐“江山”,就得在“让人爱”和“令人怕”之间做选择,而选择后者,可能更有利于维持整个地区的“长治久安”。

1954年缅甸总理吴努访华期间讲的一段话生动诠释了地区小国对身边大国的心态,挪用到南亚也合适。吴努对中国领导人说:“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时常提心吊胆”。吴努又说,“蚂蚁虽小,也会爬到大象的鼻孔里,噬咬其最柔软的部分,使大象感到瘙痒不安。”缅甸也是印度的邻国,在一些问题上像重视中国的态度一样重视印度的态度。

印度在南亚,就好比羊群中的大象。南亚小国之于印度,也像大象鼻子里的蚂蚁。那年在IDSA的会议上,南亚小国纷纷抱怨印度经常对邻国“颐指气使”,在地区问题上“骄横跋扈”。印度学者则指责众小国“心态敏感”、“忘恩负义”。不过,南亚小国们也承认“邻居无可选择”,在相当程度上把南亚的未来寄托于印度能够善待邻国并在次大陆合作中发挥正确的引领作用。

在南亚,对印度最“又怕又恨”却也“无可奈何”的,非尼泊尔莫属。而对尼泊尔的对外政策取向最在意的,非印度莫属。尼泊尔是夹在印度、中国两个大国之间的山地小国,印、中、尼三方之间的互动总是跌宕起伏,足以让人洞见国际关系的趣味所在。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遭遇严重地震灾害。印度和中国分别在第一时间对尼泊尔展开了大规模的紧急救援,外界和印度报章将其渲染为一场“在喜马拉雅山展开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印度可谓下了血本,自感赢得了“胜利”。

一个月后,印度总理莫迪首次访华。中印双方在此访期间发表了《联合声明》,其中第28条写着:“双方同意就扩大边境贸易商品清单问题进行磋商,采取措施扩大两国在乃堆拉、强拉/里普列克山口和什布奇山口的边境贸易”(“强拉/里普列克”是位于中、印、尼三国交界处的一个喜马拉雅山口)。尼泊尔媒体和国内各派随即对这个声明表达了不满,认为强拉/里普列克是尚有争议的三角地带,尼泊尔的网络上还出现了向中国领导人请愿的公开信。印度学者认为,尼泊尔的不满不是冲着中方来的,而是为了将中国因素卷进印、尼两国的边界争议,增加自己对印度的谈判筹码。

2015年9月尼泊尔通过新宪法后,印度与尼泊尔的矛盾陡然上升。印度支持马德西人(取得了尼泊尔公民资格的印度裔人)在与印度接壤的特莱平原建立一个“马德西人的邦”的要求。尼泊尔则从主权和国内政治立场出发,拒绝了马德西人独立建“邦”的要求,还把特莱平原正式划进北部山地省邦。印度为此不惜采取“半禁运”方式使得尼泊尔举国陷入油气荒,尼转身与中国签署了油气输入协议。

记得1989年尼泊尔曾因购买中国武器受到印度制裁,这一次印度还有办法对尼实施有效“惩罚”吗?要知道,当年中国几乎无力助尼解套,因为喜马拉雅山阻断了中尼之间的大规模货物和石油运输。这些年随着西藏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发展,特别是青藏铁路的开通和中尼公路的修整,中国向尼供应物资的能力大为提升。甚至,西藏与尼泊尔之间开通国际铁路大通道也已不再是梦想。2014年年底王毅外长访尼时,两国就青藏铁路由日喀则延伸至尼泊尔边境达成了可行性研究协议。2015年4月尼外交部发布公告称,中国西藏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对到访拉萨的尼总统亚达夫表示,青藏铁路将在2020年延伸至中尼边境。

改变正在发生,脑筋需要转换。中国目前在南亚事务中扮演的角色,长远看将逐步推动印度平等而真诚地对待弱小邻国,进而如王毅外长所言,推动中印发挥各自优势,帮助尼泊尔稳定和发展,将尼泊尔发展为中印互利合作的舞台,而不是竞争博弈的赛场。

猜你喜欢
小国邻国南亚
150万乌克兰难民涌入邻国
南亚磷肥市场需东继续提升
小国名企斯太尔
中国热科院南亚所 研发成功菠萝机械化种植机
中国及其邻国
袖珍小国,博物胜地——探访梵蒂冈博物馆
南亚炼油化工市场一览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欧盟邻国政策的边防管理功能研究
南亚高压对西藏夏季降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