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2016-11-25 20:42符悠悠
老区建设 2016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状态人类

符悠悠

浅析马克思“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符悠悠

[提要]“自由”与“必然”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不断探讨方能发现其中深意,马克思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概念。本文主要从“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概念的提出、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实现过程对其进行论证阐述。

马克思;“必然王国”;“自由王国”

一、“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提出与关系

“自由”与“必然”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不断探讨方能发现其中深意。马克思在研究黑格尔辩证法基础上提出了“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概念。他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表现为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不断转化的过程。“必然王国”状态下的人,不论是行为还是活动,都处于盲目被奴役的状态,人们并不知晓和掌握社会和大自然的必然性是指人们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必然性尚未认识和掌握,可见在“必然王国”中人类既无自由,也难以解放。另外,马克思还认为只要劳动没有成为生活的首要需求,劳动还只是一种生存乃至谋生手段,劳动还没达到自由自觉创造层次,那么人就依然处在“必然王国”状态中。“自由王国”状态下,人是社会和自然界的主人,知晓并掌握了社会历史和大自然的必然性,尊重这一规律。要成为真正自由的人,达到自由王国的状态,彻底解放自己从而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唯有通过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使所有这些成为现实。

“自由王国”与“必然王国”二者间辩证统一,联系紧密。二者是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中所体现出的两种不同的状态。正如前言所述,人们在“必然王国”中处于被奴役和被支配的地位,是不自由的。真正要获得自由,首先得认可必然王国。只有把认识作为铺垫,把认识必然应用实际实践中,才能使必然王国成为现实,才能对客观世界改造。

“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主观方面来说,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要受到人的认知水平和社会实践的限制,处于不同时期和阶段,人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认知是不尽相同的,人们也并不能完全的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客观条件来说,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既要受到认识对象自身作为过程展现程度的限制,又要受到客观上所决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的制约。只有结合主客观条件,人们才能知晓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到什么程度。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人们在这飞跃过程中每前进一步,就意味着争取自由、获得解放又前进了一步。

二、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实现过程

实现“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就是要让人成为社会关系、自然界以及自身状态的主人,摆脱受支配和奴役的地位。另外,马克思在早期还对宗教解放、政治解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点明了自己的态度,对宗教制度批判成为当时德国思想的一大主流。马克思还高度评价了自己独创的“政治解放”概念,在“政治解放”里,封建等级制度再不是不可接近的、神秘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成为政治解放的形式,它终将取代封建特权制度。

首先,正确对待自然的必然性,建立以人为本、和谐安定的人与自然关系。众所周知,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非常落后,以群居作为生存形式的人类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靠着自然资源和天然食物的补给,人类一步步进化,逐渐适应自然。在这一时期,人们只能是被动地适应自然。在农业社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较大提高,产生了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在这一期间,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在生产过程和改造自然中,人与自然关系开始出现紧张的局势。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与自然势必造成局部性不可调和冲突。在工业社会时期,机器的大生产代替了农耕文明,人类享受到了科技和工业革命带来的各种好处,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同时,开始追求更深层次的需要和享受。人类有了新的消费方式,也可以更加频繁地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仿佛主宰了大自然,成为造物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与自然紧张关系。工业社会创造了农业社会无法比拟的社会生产力,人类占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工业社会创造了新的生活和消费模式,人类也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不断地追求更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享受。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工业社会由于过度依赖资源,造成了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自然资源急剧消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紧张程度,经济与环境的冲突在全球范围都是一个持久话题。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和不断扩大环境污染对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在自然界的一次次惩罚前,人们清醒认识到毁灭地球就等于毁灭人类自身,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重要性。人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更加理性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显得尤为迫切。

第二,摆脱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在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求之后,自然会通过社会交往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取得各类社会角色标签的同时,逐渐显露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追寻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关系的解放是“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占有、控制和支配他们的社会关系。而不再是由少数资本家支配和控制的不平衡、狭隘的社会关系。

第三,实现人的个性解放,成为人本身状态的主人。“个性解放”理论是人的解放理论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只有不断突破,解放自我,才能真正摆脱制约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获得自由的选择职业的机会,全面的激发自己的潜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马克思认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人完全能够腾出自由时间,自由自觉的掌握自己的命运,发展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能力,使个性得到解放,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1]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6.

[2]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5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责任编辑:邵猷芬]

符悠悠(1987—),男,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固化历程与经验研究。(江西南昌330013)

猜你喜欢
马克思状态人类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智珠二则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