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6-11-25 20:42徐慧萍
老区建设 2016年6期
关键词:情境情感语文

徐慧萍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徐慧萍

[提要]语文学科的特点在于它是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的人文学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通过品读佳句、创设情境、巧用媒介等手段,培养和确立孩子健康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教育;激活课堂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的设计旨在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的人文学科,如何通过这门学科去培养和确立孩子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孩子们的心灵自由地穿行在文本中,让他们的思想在课堂上大胆生辉,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应坚持“文道统一”,既做经师,又做人师,让语文课堂成为情感对流的温暖荷塘。那么在穿越语文这一门径的过程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使教学始终处于一种“活”的状态?如何让孩子们在美的感召下,在情的呼唤中让生命接受阳光的洗礼而因此变得丰盈成熟?结合教学经验里的一些偶得执笔如下!

一、品读佳句,读中悟情,读中生情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情者文之经”。我们教材里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之所以流传不衰,一者是文之美,二者是情之真,字字句句都是作者的啼血之音,倾注了他们对生活对生命切肤的感受,情感冲击着文字,文字承载着情感,作品才因此焕发出活力与魅力。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应以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对情感的深入品读引领学生悟情,进而生情,读永远是实现情感课堂的不二法门。

在教学五年级《最后一分钟》这首诗歌时,朗读对于情感的唤醒,我深有感受。这首诗描写的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时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喷涌的情景,对于亲历了那年那事的中国人来说,诗中的每个字,每一行每一句都情到深处,极为震撼,而对于时隔久远的小学生而言要达到情景交融就非易事,何况对于国事孩子们还是一种懵懂的概念,不曾触及心灵,更加上诗句意象的朦胧,词句的深邃,如果去解析它,那将是一堂惨不忍睹的语文课。如何在繁杂的背景资料视听中去繁就简贴近孩子的情感基点,我便透过文字的声音借助了“读”这根魔力棒使课堂渐入佳境。在学第一小节香港回归前一分钟人们的情感状态时,我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第一小节写的是香港回归还剩最后一分钟人们满怀期待的场景。当站在倒计时牌前,看到时间正一秒一秒地向我们走来,从诗歌中你能感受到当时是安静的还是欢腾的?此时学生还不能完全体验这种时间段会有怎样的气氛,我就适时地举出一例,如果你多年未见的兄弟姐妹告知马上就要回来了,就快到家门口了,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如何的呢,学生很快答出很激动,心会怦怦跳,表面却依然会静静地期待见面。接着问:你是从诗中哪个词感受到的?学生很容易找出“听”这个词而后再从“风雨归程”、“心跳”、“叩问”这些词中体会到当时人们激动的心情,于是就让学生读,但效果不好,于是我就教他们用一字一顿的朗读方法读一读感受感受,这样,读着读着,孩子们就似乎看到了当时人们站在倒计时牌前满怀期待的情景。完全没有解析诗意,而是在了无痕迹的读书过程中悟情生情。在后文的学习中我依然是通过朗读方法的指导,师生配合读、老师范读等多种方式的融合运用把学生带进了当时的情境,在读的深呼吸中爱国之情也有所明晰。

郭沫若这样描述声音:“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心跳耳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我想朗读对于情感的激发便在于此吧。温情脉脉时“切切如私语”;轻松愉悦时“恰恰如莺啭”;忧伤处一字一顿如泣如诉,以声震去敲击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共振!

二、创设情境,移情生活,意真情至

对文字的深入解读往往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刻体验,贴近孩子生活的作品更能激起孩子思想的互动。所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这就要求老师在语文课的学习上应尽量创设生活情境去激活孩子的每一个情感细胞。

在学习《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时,对于这样一段话的理解是困难的:“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为了更好地体会这句话的深意,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孩子们经常会碰到的情景,让他们通过表演的形式去领悟:如果你走在街上,看中了一样你喜欢的玩具,爱不释手,可是兜里又没钱,正在这时,一人打你身边走过,袋里落下10元钱,够买这个玩具,此时面对这10元钱,你将作何处理?学生表演后,让他们对每一种处理方式进行辩白,学生的兴趣极高,讨论得很热闹,有的说这玩具太想要了,何况钱也不多,又不是偷,捡起来自己要也没什么不可理喻的;有的说,当然应该告诉那个人掉钱了,不是自己的怎么能要呢,虽然是区区10块钱,却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最后争论的结果不可争辩:钱当然得还给人家,但也体会到了面对诱惑时道德确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正因为难才更见品质这样一个道理。让文本走向生活,课堂也就因此而生动活泛起来了。

让学生身醉其境了,方能心醉其情哪!

三、巧用媒介,铺垫情调,点燃情感

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确实让我们的教学风景无限好,语文新课标就明确规定老师要积极地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进行语文学习。多媒体形象直观的视觉感受也让文字有了立体的画面,更适合小学生的年段特点,因此它的合理使用更能刺激孩子的感官,从而激起他们情感的波澜。

对于写景抒情的文章,多媒体的介入更有效果,小孩子最不喜欢的可能就是写景的文章,虽然这样的文章语言优美,但却很难走进孩子的心里,他们更需要一种对感官的冲击力方能提起兴趣和学习的渴望。所以学习写景的文章,如果能通过多媒体资料找出相关的应景画面或诗歌,融文入景入画,用真实的画面去满足孩子感观的需求就能很好地抓住他们的眼球,唤起对美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了。

再者,音乐对情感的滋润也有其妙绝之处。语文与音乐本身就是同呼吸共命运的连体,因为那优美的文字就是那跳动的音符,美妙的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的美感。记得在讲《慈母情深》这课时,在课前、课中、课后三次响起《母亲》这首歌,深情感人的旋律一直让课堂弥漫在母爱的温情中。首先这首歌拉开了课文学习的序幕,孩子们被优美的旋律吸引住了,然后告诉他们这首歌是歌颂亲爱的妈妈的,今天我们这篇课文诠释的就是歌中那深厚博大的母爱。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课文的内容,然后在品读作者看到母亲工作的环境,开口问母亲要钱买书,母亲那一连串的动作、语言、神态时,音乐再次响起,此时的渲染就让学生对深沉的母爱,无私的母爱有了别样的感受,音乐的魔力也勾起了对自己母亲的回忆,再读时就情由心生,泪花点点了。最后在拓展阅读《纸船——寄母亲》时,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不用老师教,孩子们就读得情深意长,缠绵婉转。音乐对于诗歌的学习那更是不可估量,无论古诗还是现代诗,匹配的音乐对于诗歌情境情感的激发都是妙不可言的。我上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后受到不少赞誉,其中一首《江南美》曲子的造势功不可没。清新优雅的小调完全契合了这首词的意境,犹如天籁,在引入主题、配乐朗诵、想象画面等环节中完全把学生的情感挥发的淋漓。

多媒体中丰富的资料、逼真的情境能激发孩子的情感,使课堂“蓬荜生辉”!

四、彪炳师德,融洽关系,培植情感

契诃夫说:“师生之间一种互有好感,互相尊重的气氛,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融洽友爱的的关系也是渗透情感教育不可或缺的方面。平时与学生相处老师就应该是个真诚的人,表里如一的人,做事公平公正的人,也是一个博学能干的人,这样的一个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必有很高的威信,并获得学生的信赖与亲近,课堂上更能拉近与孩子的情感距离;这样的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牵引着学生的目光,在他们的心田上开出灿烂的花。

当然作为语文教师,他还必须是一个热爱语言的人,是有必备的文学素养,懂得一定教学艺术的人。他的语言是要充满激情的,他肢体的闪转腾挪是要根据不同的作品的不同情感格调“因情制宜”的。惟其如此方能教化感化一个个生命个体,让美好的情感在一堂堂课中暗流涌动着。

列宁说:“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情感就是课堂的星星之火,点燃它就能形成一股燎原之势;情感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只要你用心如此,必能导演出一幕幕醉人的“活剧”。

[责任编辑:于龙广]

徐慧萍(1977—),女,乐平第七小学教师。(江西乐平333300)

猜你喜欢
情境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