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通山县志》考

2016-11-28 17:14王晓芬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人间 2016年4期
关键词:国图手抄本县志

王晓芬(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康熙《通山县志》考

王晓芬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摘要:康熙《通山县志》现存两个版本,虽都名为康熙四年《通山县志》,但两版《县志》在具体的成书年代及其内容上均大有不同,这种差异反应了不同历史背景下地方社会的运行状况。作为一方之志,它是了解古代通山最为原始的宝贵资料,通过对康熙《通山县志》的认真考证,有利于更好的挖掘其史料价值。

关键词:康熙;《通山县志》;地方社会

一、明清时期通山地方志状况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及《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记载,现存《通山县志》一共有四种。①它们分别为:清任钟麟所修康熙四年(1665年)刻本和康熙四年台湾手抄本《通山县志》各八卷;清罗登瀛、胡昌铭所修的同治七年(1867年)《通山县志》八卷首一卷;清高振鑅所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刻本《通山县志》三卷,现仅存湖北省图书馆和常熟市图书馆。此外,还有民国七年(1918年)余六鳌编纂《通山乡土志》不分卷。

二、国图藏本《通山县志》与台湾手抄本《通山县志》之比较

(一)国图本康熙四年《通山县志》概况。

现存最早的通山县志为康熙四年《通山县志》,为通山县知县任钟麟修。该志书在体裁上属于门目体和纪传体相结合的方式,总计八卷,分七门五十三目。卷首收录一篇新序和一篇旧序以及县治图,卷末收录两篇后序。卷一,舆地门,十四目。首载沿革,山川、形胜等皆按本县图籍采之。风俗、节令则审土地时宜。卷二,建设门,十六目。自城池、公宇、桥梁,或旧存或新建或废弃皆详为说明。卷三,人治门,四目。自邑令以下,分次表列,名宦则立传。卷四,政务门,八目。凡户口、田赋、军务、里甲、征收等皆据本县图册采录。卷五,人物门,十四目。名宦有宦籍者采之,它如节孝、名贤隐逸之士,皆考其事迹,其人尚存,则不为立传。卷六、卷七,属艺文门,目五。历载宋元以来诗、赋、纪、文等。卷八,杂志门,目五。以寺观、丘墓、仙释、灾异等附之。

(二)台湾手抄本康熙四年《通山县志》编修概况。

手抄本《通山县志》(以下简称手抄本)为当时以黄农、成斗寅等为首的通山县旅台同乡会纂修《联合宗谱》时所编。当年他们因战乱匆忙而到台湾,族谱县志等史料均没携带,认为“宗谱既修,人固知其所自出,而县志不修,则人不知其由来,事宜兼筹,不可偏废。”②故由王钧章、昌彼得两位先生访寻资料数年,获得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四年手抄本《志》,以此为蓝本,原文影印。另附中央图书馆藏民国十年(1921年)《湖北通志》所载通山县部分资料,以及所寻获的一张通山县界区域图,编入手抄本,合订成册。当时参与编修县志者认为:“续《志》既不易得,而民国肇造民主政体,似应加以记载,庶免年久而无稽。”③黄农言:“此不啻为今日影印方志者之仅有特色也。”因所抄底本历经年久,原《志》序文俱被蟫蚀无余,故此抄本所抄内容存有许多缺漏之处。

(三)两版《县志》之比较。

两个版本虽都名为康熙四年《通山县志》,但在内容及其成文时间上均大有不同,而且两版《县志》均明显不同程度的掺入许多康熙四年以后的内容,这种不同背后所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

国图本在卷首目录部分,使用“卷一”、“卷二”、“卷三”等字样,卷七目四:诗、记、行、赋。而手抄本卷首部分则缺知县任仲麟所写的《县志序》前三页;缺舒弘绪所写的县志《旧刻县志序》一篇;新增1973年黄农所写《影印通山县志序》。目录中用“卷之一”、“卷之二”、“卷之三”等字样表示;卷之七目二:诗、记。国图本在卷一中缺“沿革”一目两字,但沿革部分内容完整。国图本在卷三《职官志》中使用“弘治”字样;目录“名宦”一目,在正文中改为“秩官列传”。而手抄本卷三《职官志》中除了缺《蒋之奇传》内容外,还使用“宏治”等字样,所有“弘”字均改成“宏”字,这明显是在避乾隆皇帝的讳。国图本卷五中缺“三九”页。而手抄本卷五中则可以完整的看到所缺部分内容。国图本卷六缺“十六”页、“三七”页、“三九”页、“四三”页内容;手抄本在卷六部分中则缺行人孟养浩《登九宫和志中诸公韵》、《感九宫山风景期舒崇孝相业》诗两首,邑人太学生吴澶《三闾祠诗》一首,邑人朱之梅《翠屏山诗》一首,《大贤洞诗》一首,《翠屏山》一首,《罗阜山》一首,《蛤蟆山》一首,解元朱绂《九宫山》一首,知县陈可耕《九宫山》一首,王应斗《夜过灵泉寺》(残缺),《题观音堂》二首,郭梦道《县门双柏》一首,《泮宫二槐》一首,唐振烈《冒雪游九宫山》、《观音岩》二首;国图本第“四二”页以后内容,手抄本俱缺。国图本在卷七部分:欧阳玄《九宫山钦天瑞庆宫》残缺;韩阳《儒学记》残缺;缺第“三”页;朱廷立《修学备遗》残缺;有两个第“十”页,并窜入了一篇无题残文,且前后两页字体不一;邹守益《炯然亭记》残缺;缺第“五三”页;郑之谌《奎光阁记》残缺;且多处有错页、乱页、杂页现象,前后使用三种字体。如:在第“六三”页之后又出现“六十二”、“六十三”、“六十四”、“六十”、“六三”、“六十四”页。手抄本卷七部分则缺朱之梅《翠屏记》一篇;朱廷立《九宫行》一篇;王星耀《羊山赋》一篇;韩武《翠屏山赋》一篇;郑之谌《奎光阁记》一篇;龚鼎孳《重修儒学记》一篇;郭梦道《重修城隍祠记》(残);朱万锦《思龚石记》、《学颖斋题词》两篇;朱懋修《募修云关叙》;朱襄朝《九宫山赋》;朱襄朝《松风阁赋》;国图本“六二”页以后内容台湾抄本俱缺。手抄本卷八部分“丘墓”一目在正文中变成“古墓”一词。卷末部分,手抄本缺朱承煜《后序》、郭梦道《县志后序》;并新增民国十年(1921年)《湖北通志》所载通山县部分史料,以及所寻获的一张通山县界区域图等内容。

此外,两版县志在不同程度上都增添了康熙四年以后的内容。初步统计,在国图本《艺文志》部分,约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可以确定为康熙四年以后所加,所加内容多数为当时通山县两个大宗族朱氏和舒氏及其与之相关人物的信息。如:康熙八年举人朱万锦所写

的文章,邑庠生舒之烈所写的诗词等。通过两者对比可看出,国图本与手抄本在卷五中所增加的康熙四年以后内容均相同,但在卷六和卷七《艺文志》部分,手抄本却远远少于国图本。

从内容上看,国图本是在康熙四年《通山县志》刊印以后,经过几次累积才有了现在所看到的“康熙四年《志》”,这种累积通过《志》书前后的字体差异以及与台湾手抄本《志》对比明显可以看出。④手抄本所依据的蓝本并不是国图本,它所依据的底本应该界于真正的康熙四年《志》和经过几次累积之后现在所能看到的国图本之间。因为手抄本并没有国图本《艺文志》中朱万锦《思龚石记》、《学颖斋题词》、朱懋修《募修云关叙》、朱襄朝《九宫山赋》、朱襄朝《松风阁赋》等系列文章和舒之烈《皇清雍正御极建祠旌表》诗一组等内容。但通过书中又使用“宏治”、“舒宏绪”等字样,进一步可知其使用的底本应该是雍正以后所重印的界于真正的康熙四年《志》和经过几次累积之后现在所能看到的国图本之间的本子。通山县旅台同乡会组织成员在1974年(民国63年)抄《志》书底稿时,本无需再为前清乾隆皇帝避讳,但仍然使用“宏治”、“舒宏绪”等字样,这说明他们当初是按照原稿原文抄录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现在所能看到的两个本子为什么会有所不同。

三、结语

康熙四年《通山县志》刊印后,分别以不同的版本形式继续流传于世。这些不同版本的县志分别是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国图本县志可以窥视出明末清初通山地方社会权利构成状况。手抄本则能进一步通过其成书年代了解1949年以后旅台通山人在台湾为纂修联合宗谱和重新编修县志所付出的努力和全部过程。为我们研究1949年以后旅台的大陆人群体在台湾活动状况提供非常宝贵的史料。康熙《通山县志》是了解古代通山地方社会最为原始和详细的宝贵资料。我们应把两版县志相互参照阅读,这样才能对地方社会变化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并能更好挖掘史料的价值。

注释:

①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第61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金恩辉:《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第17~39到17~40页,台北: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

②通山旅台同乡联合宗谱、影印县志筹备委员会:康熙四年原始手抄本《通山县志》,1974年(民国63年)初次影印。

③通山旅台同乡联合宗谱、影印县志筹备委员会:康熙四年原始手抄本《通山县志》,1974年(民国63年)初次影印。

④康熙四年《通山县志》的确刊印过,这一点从同治《通山县志》序言,以及康熙《通山县志》序的内容看出。

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60-02

作者简介:王晓芬,女,湖北通山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社会史。

猜你喜欢
国图手抄本县志
县志里的乡贤
110岁国图正青春
《那风·那雪·那年除夕》(国画)
记忆中的手抄本
季羡林的手抄本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
谁是国图
季羡林的手抄本
县级志书总纂琐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