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黄河文化影响武术之变迁

2016-11-28 10:49李虎王雅博李龙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36期
关键词:变迁黄河武术

李虎王雅博李龙

(1.兰州城市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2.宁夏师范学院 宁夏固原 730070)

探析黄河文化影响武术之变迁

李虎1王雅博1李龙2

(1.兰州城市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2.宁夏师范学院 宁夏固原 730070)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只要是水具备的属性它都有,尽管中上游极有可能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但是随着泥沙的堆积,到了下游就会形成巨大的冲击平原。武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产生了独特的变迁,形成了以套路为主的运动形式,套路运动能够使习武者柔化野性,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是武术的传承方式以及繁杂的套路技术体系制约着武术深入发展。

黄河文化 影响 武术变迁

黄河发源于约占宗列渠其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北麓,海拔5 400多米,四周高山环绕,终年积雪。出星宿海之后便进入鄂陵湖、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黄河到甘肃境内,穿过不少大峡谷,汇集许多支流。中游段从河口镇到河南盂津,河水折向南流,纵贯黄土高原,夹带着大量泥沙,汹涌而下,到了壶口,地势陡落,形成壶口瀑布,接着穿过龙门峡流到潼关,河道变宽,因汇人汾沁、洛河和消水等支流,水量大增。河水到潼关为华山所阻,折向东流,过三门峡到盂洛,便进入平原地区。下游段自盂津到山东利津县注入渤海,由于泥沙淤积,水流缓慢,两岸筑有大堤,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1 黄河的概况

黄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9个省份都流经,“几”字形状,奔腾着向东流入渤海,沿途将30多条支流和无数溪川汇集起来,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

源流段和上游段是黄河河道最曲折的地方,然后接下来是中游段,然而下游段相对而言非常笔直。下游河道多受地形的影响往往游移不定,尽管这样黄河始终也没有改变向东奔流的方向,有时河水在山东丘陵地带向北注入渤海,有时会在山东丘陵以南夺淮流入黄海。

2 黄河的发展变迁

黄河流域在很大程度上作为孕育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远在五六十万年前,考古专家在陕西蓝田县发现了“蓝田猿人”化石,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已存在。仰韶文化早在5000多年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已经出现。殷墟的发现,证明了远在3 000年前,古老的文明古国就已经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建立起来。长期以来,人们的生产生活始终都围绕着黄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的黄河,波涛汹涌,经常会出现洪水等自然灾害,导致泛滥成灾。据相关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在二千多年以来,溃堤的次数高达1 500多次,发生过26次大规模的河流改道。再加上下游段的地势比较低平,河道的坡降相对来说平缓,使得水流的速度有所降低,于是大量的泥沙便在河床上逐渐沉积下来,每年沉积的总量平均都在4亿公吨以上,其余的泥沙则会随着河水的流动逐渐到河口地区,然后经过冲积作用逐渐向海的方向延伸,以此形成面积巨大的河口三角洲。

流域内大面积的土壤非常肥沃,造就了丰富的物产,大大小小的山川众多,景色秀丽,世代生活在黄河边上的人口众多,只要是水具备的属性它都有,尽管中上游极有可能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但是随着泥沙的堆积,到了下游就会形成巨大的冲击平原。

3 黄河所体现的精神

黄河将众多的溪水河水汇集起来,奔腾着向东,这显示不仅仅是水本身所固有的属性,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持之以恒、自强不息的坚韧品质。而中国人所推崇的正是这种品格和精神,从而逐渐造就了一种“温良”的民族性格,这种看似如“毛笔”的温柔性格,却能将中华民族的自强刚健书写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防止宗法制国家的动荡不安,搭建起便于人们进行交流的互动平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周边国家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黄河文化对武术变迁的影响

武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象征,所遵循的发展轨迹大致一样,勤劳聪慧的中国人经过长期的研究逐渐将武术与血腥分离出来,最初的时候武术以抗击、搏杀为主,其最主要的表现形态便是以杀人著称的军事武术。但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文明程度的日渐提高,人文氛围越来越浓厚,使得武术也渐渐被温柔的外衣和面具包裹起来,原本搏杀是其最主要的目的,但是经过套路运动的发展,武术本身的技击性技术也逐渐被改良,再加上“武德”的柔化、规范、对习武人员行为规范的有效控制,从而使武术的人性化、理性化以及人本化特点越来越明显,非常接近黄河本身的“性格”,这也再一次证明了民族性格和文化的铸造与一定的自然生存环境分不开。

4.1 黄河泛滥所带来的影响

历史上的黄河经常会泛滥成灾,中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生活在该流域的人群对这些现象早已见怪不怪,不经意间还会进行一些人为的破坏最终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传统武术得以传承的方法主要依赖的是口头的传授,这在一定程度上便会造成技击性技术的流失。长期以来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主要是以征战、搏杀、自卫功能和保家护院、匡扶正义等为主要责任和使命,再加上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使其在发展中逐步自成理论,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理论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玄虚特色,如武术价值和社会地位的提升等,逐渐给武术笼罩上一层神秘感,在经过“师傅”的放大之后,故弄玄虚地将这种原本是身体的运动技能说的能量无比巨大。

然而,十分奇怪的是,中国的武术“师傅”们经常会将武术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洋弟子,甚至部分“师傅”还会检查自己的真传是否出现遗漏的现象。洋弟子可能是语言上的不同,自身素质差,因此即便是这样也不能全面且深刻的掌握武术技术的精华,无论“师傅”讲解的多么深刻都不会对自己的地位产生任何的威胁作用。但是请大家一定要谨记,不管怎样将武术教授给洋弟子从文化角度上也是一种巨大的流失,比如日本的太极拳原先就是从中国传入,经过发展之后现在的水平已经非常高。

4.2 黄河改道所带来的影响

黄河在历史上改道的次数非常频繁,据统计有26次之多,大面积的冲积平原也由此形成。武术深受其影响,在发展过程中,武术的“素材”和“养分”越积越多,种类繁杂、体系完整的武术体系终于在明、清时期形成,并且在地区人们的习武和练习当中逐渐形成各种门派流派。然而,人们往往在面对这样庞大的技术理论体系,通常表现出来的是手足无措,难以实现全面的掌握与了解。因此不管多么厉害的武术大师都不能完全掌握其全部的拳种,因而没有一位武术大师可以成为全中华民族公认的武术大师。然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严重制约了武术向纵深方向的发展,尽管武术拥有百花齐放的格局,但技术的优化、衡量标准的统一才是体育得以发展的重要规律,而这对于武术套路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现代的竞技武术中大约有30%左右的规则被作为评判不公平的因素之一的重要评价指标。

5 结论

武术文化的有效传播,是要在实践中将自身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将其中的所特有的人文精神无限的放大,并在此基础上将制约自身发展的各种因素剔除掉,如“留一手”的问题。同时,充分借鉴人类所铸造的先进文明成果,积极的将优异的养分汲取出来,避免固步自封,学习包容和博大,促进本民族文化韧度和张力的显著增强。

[1]王智慧.社会变迁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沧州武术文化的变迁与启示[J].中国体育科技,2015(1):173.

[2]陈威.近现代武术文化传承流变——基于一个武术之乡的考察[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165.

[3]张杰,姚远.武术变迁与文化调适[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 (3):72.

G861.1

A

2095-2813(2016)12(c)-025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6.253

猜你喜欢
变迁黄河武术
小渔村的变迁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黄河』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一纸婚书见变迁
清潩河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