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首都教育功能疏解研究

2016-12-02 08:53高兵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京津冀区域

高兵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5)

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首都教育功能疏解研究

高兵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5)

在耗散结构理论的指导下,首都教育明确自身功能定位被列入首要任务,首都教育资源在合理范围内与外界进行交换是必要条件。根据教育对人口的吸引力,首都教育资源疏解与发挥中央高校的疏导作用密不可分;伴随首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首都高校相关学科和专业结构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合理调整存量资源、有序疏解增量资源有利于合理分担首都环境资源承载力;疏解较低层次资源有利于首都教育资源集约发展;同时,建立一系列机制,做好首都教育资源疏解的保障工作。

京津冀协同;耗散结构;资源疏解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合理定位首都城市发展战略,加强首都核心功能,疏解非核心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了系列部署。教育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支撑,无论是首都城市发展内涵提升还是外延拓展,都有赖于教育作用和效能的提高。配合非首都功能的疏解,研究首都教育在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中的角色和职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思想

(一)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内涵

耗散结构理论是普利高津在对经典热力学理论加以解释和补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更为有序的新状态。耗散结构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它的形成要符合三个必要条件。第一,系统必须是开放的,能够与外界物质、能量进行交换;第二,系统属于非平衡的稳定状态,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维持自身发展;第三,系统的控制参量通过涨落,使系统内不同元素从无序混乱状态变为功能有序状态,从而保持系统自身的健康和活力。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动态有序的耗散结构,区域内的人口、产业结构、自然环境、教育资源的转变等都对系统的发展方向有重要影响,是区域协同发展系统中的主要涨落因素。

(二)首都教育功能疏解与耗散结构运作的关系

当前首都正处在由工业化中后期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的历史进程,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旧的发展模式造成人口膨胀、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系列问题,成为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系统的熵值不断增大,无序和混乱程度增加。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教育作为首都重要功能,部分资源被列入疏解行列。

教育功能按照与城市发展定位的匹配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过度匹配型,指学位供给规模不断扩大以满足流动人口教育需求;教育类型丰富、重复度高造成资源浪费,人才培养类型不能适应本市经济发展需求;城市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不能充分满足教育发展需求。第二种是适度匹配型,指学位供给规模能较好满足本市人口教育需求;教育类型多元可选,能较好满足不同群体需求,人才培养类型适应本市经济发展需求;城市环境资源承载能力适度满足教育发展需求。第三种是轻度匹配型,指学位供给能力有待挖潜;教育类型有待丰富,人才培养类型单一,不适应本市经济发展需求;城市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充分满足教育发展需求。按照耗散结构理论,首都处于高熵无序状态,属于教育功能过度匹配城市,教育活力不足,人口集聚现象突出,人才结构不合理,要素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市场配置机制没有有效发挥,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当前首都城市发展的特征符合耗散结构理论的三个必要条件。一是首都相对于京津冀区域具有开放性,未来的发展定位是放在京津冀区域下整体考虑的。二是首都发展系统具有非平衡性,资源要素过度集中。三是首都需要通过疏解部分产业和功能与外界进行资源要素交换,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使首都从高熵无序状态逐步走向低熵有序状态,城市系统必须呈现足够的涨落推动,即配合城市战略定位,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突破口,合理有序疏解部分教育功能,调整教育层次、结构、规模,提供相应政策支持,推动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首都教育功能疏解与耗散结构运作的关系

二、首都教育耗散结构的形成途径

(一)明确功能定位是首都教育有序升级的基础

首都教育功能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支撑,无论是内涵提升还是外延拓展,都有赖于教育作用和效能的提高。虽然北京已经成为国际上教育比较发达的中心都市之一,但是,近年来制约和困扰首都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难点、热点、瓶颈问题和困难日益凸现。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看,教育系统适宜在开放交流的体系下理顺教育功能定位,在新的有序状态下,承载核心的功能,剔除不必要功能,使教育要素从无序过渡到目标明确、发展有序的状态中来(见图2)。根据首都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教育功能按照其影响范围可以划分为四种,即服务全国的教育功能、服务首都的教育功能、服务各功能区的教育功能和服务周边区域发展的教育功能。每种教育功能都有相应的服务任务。

1.首都教育在全国承担引领和示范功能

北京政治中心的战略地位,决定了首都教育代表中国教育发展的形象,决定了首都教育

在全国的引领和示范地位。首都教育在全国的地位对统筹规划教育空间布局、提升教育创新能力、构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长效机制、营造依法治教的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夯实首都教育的坚实基础,建成有全球影响力和全国示范效应的教育基地,要以培养现代人为根本目的,对教育领域进行创新性革新;以内涵发展为重点,提升首都教育领域竞争力。

图2 首都教育功能定位与被疏解功能示意图

2.首都教育在全市展现综合承载功能

当前,首都相对于人口和社会活动规模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趋于极限。作为首都中最突出、最具优势的资源,教育要遵循城市定位的需求,发挥对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培养高政治素养人才符合“政治中心”要求,培养具有“北京精神”的北京人符合“文化中心”要求,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符合“国际交往中心”要求,培养高精尖创新人才符合“科技创新中心”要求,营造高品质人文教育环境符合“建设世界一流宜居城市”要求。同时,合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优势,配合地区产业发展开展产学研用教育服务,有助于加快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实现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此外,对于建设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先进的学习型城市”,首都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3.首都教育在功能区中展现资源要素配置功能

首都的四类城市功能区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各类功能区的发展定位对教育体系、配套、服务提出不同要求。教育资源要素配置要符合功能区的特点,契合功能区发展的需求。城市功能核心区以做强、做细优质教育为主,城市功能拓展区以努力扩大优质教育的覆盖面为主。城市发展新区以提升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和提高教育质量为主,未来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是努力适应城市发展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结构变动,使教育发展水平达到前列。生态涵养发展区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形成教育的地域特色。

4.首都教育在京津冀区域中展现国家战略响应功能

北京是教育强市,这得益于中央教育资源的聚集。中央部属院校大多是专业门类齐全的综合类研究型大学,学科设置需求面向全国,难免存在与首都未来产业发展不契合的学科与专业。因此,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过程中,中央部属教育资源有必要在功能疏解方面率先示范。相应地,市属教育资源宜贴近地方需求、分类指导,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走适应首都城市发展需求的特色化道路,提升教育资源竞争力。

(二)破解功能过度匹配是首都教育有序升级的动力

疏解首都教育的目的,是解决首都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瓶颈问题和冗杂的发展负担。当前,首都高等教育出现的瓶颈问题和负担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组问题,迫切需要教育资源向外疏解,实现教育要素与外界能量进行交换,从而保持系统自身的健康和活力。

1.首都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六区

北京市共有高校91所,城六区62所,约占全市的68.13%,以中央部属高校最多。北京市共有中央部属高校37所,其中34所集中在城六区,约占所有中央部属高校的91.90%。而市属高校仅有28所位于城六区,约占所有北京市属高校的51.85%。从高校数量分布的变动趋势来看,主要表现为市属高校由城六区向外迁出。2009年到2016年北京市共新增高校4所,中央部属高校和市属高校分别增加2所,其中,中央部属高校新增的2所本科学校落户在海淀区。从学校主管部门分类来看,2009年到2016年城六

区中央部属高校数量从32所增加到34所;市属高校数量从32所下降到28所,市属高校更多向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外迁。

2.产业布局调整导致适应首都发展亟须的专业设置不足

未来北京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将突出高端化、服务化、聚集化、融合化、低碳化,对地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尤其是专业设置和人才素质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部分行业技能型人才紧缺而职业学校难以供给,职业学校毕业生能力和素质与企业需求仍有差距。首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发展重心需要结合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进行合理调整。例如2014年北京高职学院专业布点726个,其中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有3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4个、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有2个,大部分专业相对传统,支撑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首都社会发展亟须的专业设置明显不足,同时反映出北京市职业学院在应对首都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的滞后性。

3.忽视特色发展导致高校专业重复匹配

当前首都高校专业设置覆盖面全,有些专业重复建设,一方面致使教育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力有待提高。由于一些专业投资少、运转便捷,导致一批高校不顾自身特色和类型开展专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全国高校新增专业一览表显示,2010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中,京津冀地区高校新增本科专业154个,其中工学专业53个、文学专业41个、理学专业21个、管理学专业16个、教育学专业9个、历史学专业4个、法学专业3个、农学专业3个。虽然新增的文科类专业数量与新增理工科专业数量不相上下,但是在新增的文科类专业中,重复设置的专业较多;一些专门类型学校开设与本校特色不相干的专业。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人才资源不匹配,不利于区域内分工协作。

三、首都教育功能疏解的主要任务

首都教育功能疏解符合耗散结构的几大特征。其一,首都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说明教育要素迫切需要从无序调整为有序。其二,首都教育功能向外疏解符合开放系统的要求,教育资源亟待与外界进行要素交换。其三,首都教育功能通过疏解,不同教育功能分别得到强化或弱化,教育系统更具活力,达到了耗散结构所定义的非平衡的稳定状态。教育资源是教育功能呈现的载体,疏解教育功能就是疏解部分教育资源,具体来说,疏解要注意以下几点,才能够更好地呈现首都城市的耗散结构。

(一)根据教育对人口的吸引力,率先发挥中央高校的疏导作用

北京市89所普通高校中,中央部委所属高校35所,在校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生53.45万人,是市属高校的1.7倍,且大部分为外地来京求学者。约88%的中央部属院校集中在城六区。同时,北京约有16万“蚁族”,三成毕业于211工程高校。可见,中央部属高校比市属高校更符合“聚人多、占地多”的特点。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以政府调控为主,因此资源配置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示范作用,疏解过度聚集的中央部属院校。《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也指出“支持有条件的北京普通高等学校通过部分院系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方式由中心城区向外疏解”。因此,率先疏解中央高校教育资源更能展现首都教育对国家战略的响应能力。

(二)伴随首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疏解相关学科和专业

配合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高校学科和专业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结合。目前,京津冀区域已经形成以京津塘高速沿线城市群为依托的各类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教育宜配合沿线产业发展,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发展相关学科和专业,营造与产业链相适应的教育创新环境,为区域发展提供高端人才和智库。从资源要素的调配考虑,配合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疏解相关专业、比疏解学校更为有效,也更为可行。因此,根据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疏解相关专业更能

展现首都教育的资源要素配置能力。

(三)根据首都环境资源承载力,调整存量资源、疏解增量资源

为缓解首都环境资源承载压力、加快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市政府公布了《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4年版)》,规定不再扩大高校和中职教育规模和新增教育用地。随着首都中心城区人口以及大量流动人口向新区迁移,新区教育资源配套有待完善。远郊区县面积大、人口密度低,依然具有较强的教育消化能力。面对政策限制和实际需求,首都教育现有存量资源要考虑向新区和生态涵养区调整,而新增资源只能考虑在异地发展和扩充。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要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的红线目标,只能紧密结合城市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存量资源培养具有首都特质的人才。因此,向外疏解增量资源、对内优化存量资源,更有助于提升首都教育综合承载能力。

(四)根据首都教育发展水平,疏解较低层次资源

北京的教育门类高、大、全,不仅学科专业齐备,而且不同教育层次在校生规模都很大,特别是研究生和成人本专科生规模与京津冀地区其他城市的差距不断拉大。北京建成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发展战略,必然要求疏解低端产业,发展高端新型智能产业,目前不分主次的发展理念亟待改善,应在尊重首都发展定位、需求和教育规律的原则下集中力量先行建设优势领域:加大研究生及以上教育培养力度,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高精尖人才;向外疏解京外生源成人本专科教育,利用本市高等职业教育消化吸收本地成人本专科教育需求。保留高层次资源,疏解较低层次资源更有助于展现首都教育在全国的引领和示范功能。

四、首都教育功能疏解的保障工作

(一)建立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协调沟通机制,促进系统全方位开放

形成区域教育的耗散结构形态,既要加大行政区划教育内外系统的开放力度,又要加大各参与要素间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向区域外交换首都教育资源,区域内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家庭、社会之间也要相互开放,加强沟通,减少系统总熵值,使首都教育系统逐步走向有序。

保持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互动性,明确“社会需要什么,学校突出什么,政府解决什么”,优化公共治理环境,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区域联动,保障协同发展的配套与完善,满足联动主体的参与要求和发展需要。发挥政府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市场资源配置作用、非营利组织的沟通交流作用和专家学者的参谋咨询作用,引导公众参与,在教育资源疏解过程中发挥监督和促进作用,化解疏解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二)建立教育资源疏解的评估和补偿机制,增添引发“涨落”的因素

评估和补偿机制对推进教育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评估机制能够灵活反应教育协同发展实力、效率和潜力,及时发现潜在问题;补偿机制能够及时发挥正向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因此,评估和补偿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引发区域教育系统“涨落”,形成新的不平衡态,进而激发地区教育发展活力。

重视围绕首都教育疏解开展的协同发展工作。注重行政契约在推动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推行已签署的行动计划,谨防各种协议、计划成为一纸空文。进一步明确疏解教育资源的类别、层次,研究制定支持、引导在京高校搬迁、建立分校、合作办学的配套优惠政策和措施。各级政府和部门应优先保障学校建设用地,完善居住区教育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承接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注重对京津冀区域整体教育协作效果的评估,强化区域整体绩效考核,淡化地方教育绩效评估。构建教育品牌协作的监督与奖惩机制,倡导协作成员之间相互监督,对成绩突出的协作团体给予奖励和政策扶持。

(三)制定京津冀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法律法规,升级为远离平衡态

首都教育目前基本处于近平衡态,对外协

同发展的动力不足。要使教育系统升级为非平衡态,仅仅依靠内部教育布局结构的优化整合,可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瓶颈问题,首都教育最终会逐渐走向高熵值的无序状态。因此,需要一种外部的强制性手段,将各自封闭的教育系统打破,形成开放的区域教育系统,将首都教育系统推向非平衡态,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外部强制性手段,往往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所制定的政策法规。

针对京津冀区域发展情况,由中央政府率先制定区域教育协作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强区域教育法治建设迫在眉睫。研究制定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政府和学校的权力与责任边界,是确保责任到位的前提。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涉及多个部门,不及时主动沟通、协调,相互推诿或拖延不办等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进行追责,是确保发展成效的基础。落实京津冀区域教育协同专项资金支持,推动京津冀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是确保首都教育向外疏解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充分发展的根本保障。

[1]刘文华.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哲学意义[J].国内哲学动态,1986,(2):33.

[2]Fratzscher W,Stephan K.Waste energy usage and entropy economy[J].Energy,2003,28,(13):1281-1302.

[3]张晓凤,吕昱江.北京市发改委刘伯正解析“非首都功能”[EB/OL].http://news.hexun. com/2016-03-14/182746130.html,2016-03-14/ 2016-05-11.

[4]柳燕君,吕良燕.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高职学院专业设置结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5):51-52

[5]文魁,祝尔娟等.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6]连玉明.首都战略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北京之路[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宋小舟)

Dispersion of Beijing's Education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Gao Bing

Adopting the theory of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this paper finds that Beijing's education function must be further clarified before resource exchanges with other provinces.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population are inseparable and the state universities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to relocate the resources out of the capital.The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Beijing demands that there should be a compatible adjustment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Readjustment and orderly dispersion of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of Beijing will help the capital to reduce the pressure from the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and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upgrading of Beijing's education since incompatible educational facilities will be either reduced or relocated.In this process,there must be a good mechanism to ensure the orderly reloc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dissipative structure; relocation of education resources

G648.4

A

1672-4038(2016)10-0072-06

2016-09-20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AAA14001)

高兵,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规划与区域教育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京津冀区域
分割区域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区域发展篇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