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小学教育中的国学关怀

2016-12-06 09:47刘韵筑张玥儿柯伟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5期
关键词:国学小学教育关怀

刘韵筑 张玥儿 柯伟

摘 要:国学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本文通过采访了南京马台街小学的徐校长,就向小学生普及国学教育方法问题进行了一些访谈。

关键词:国学 小学教育 关怀

徐校长首先跟我讲了国学的概念界定问题:知名学者吴宓先生认为,“国学”是一个国家学术的总体,是本国学术的整体;张岱年先生把“国学”界定为中国学术的简称;曹伯韩先生认为,“国学”的范围是指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钱穆先生认为:“‘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他条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统、事统和学统,亦即为人、做事、治学的三大传统。 《汉代汉语辞典》对“国学”的解释是:旧时称研究我国古代的学问,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在《辞海》中有两条注解:1.犹言国故,指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辞海》中“固故”解释为:一是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如整理国故;二是国家的变故。可见与其第一条解释相近。)2.西周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学校。据《礼记》、《大戴记》及《周礼》记述,西周国学盖由前代学制发展而成,分小学和大学。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小学以书、数为主,大学以礼、乐、射、御为主……后世国学为京师官学的通称,尤指太学和国子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行的“国学”定义是:“国学”相对“新学”来说它是指“旧学”,相对于“西学”来说,它是指“中学”。

谈到普及的方法,徐校长说: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讲到古文时,往往注重段落大意、文章结构、主题思想等方面的传授,对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重视不够。传播传统文化精神典籍,不是照搬古代文化,而是在借鉴吸收中外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对传统经典文化做出新的解释。钱穆之子钱逊认为:国学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讲做人的道理。现在不少人没有精神支柱,其实我们可以从传统经典文化中找到人生目标和做人的道德准则。国学的价值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知识层面、道德层面、思维层面、人格层面。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学国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引经据典、诵读古代诗文的知识层面,而应该提升到道德层面、思维层面、人格层面上来。我国台湾地区的学校在进行国学教育时,比较注重义理,也就是传授做人、做事的道理。今天,台湾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宽容和谅解,以及对他人的重视和关怀,固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也绝对没有脱离儒家思维方式的根源。台湾地区在国学教育方面的另一个有益的经验就是,在进行国学课程学习的同时,更多注意引导学生吸引西方思想文化,采取多元开放、对话互动的态度,兼容并蓄,融汇中外。

古人说:“大匠授人以规矩,而不能使人巧。”作为学校,不应该只把学习国学停留在办几场讲座、开几堂课这种层面上,而应该引导青少年有系统地、实实在在地读几本书,从人格的层面阅读国学经典,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辩证的思维方法,为现代社会培养全新的有文化的公民。

对国学教育的内容进行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国学教育的内容处理首先是一个继承与扬弃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国学启蒙中有很多反科学和封建糟粕的东西,必须进行科学地分析,如:“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宗法等级制度的产物,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扭曲下产生过很大的负面作用,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人人平等”的理念相悖;《弟子规》中的“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所宣扬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自利的庸俗论调;《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所渗透的歧视妇女的言论,在我们的国学教育中都必须进行批判。如果对这些腐朽、落后、甚至反动的毒素不进行正确的处理,我们的国学教育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一个极端,就会误入歧途。

倡导国学普及教育,不是一味考究训诂,不是钻故纸堆,而且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样就能吐故纳新,扬精弃陋;就能与时俱进,激发生机。也就是说,国学教育应把眼界放宽,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让青少年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扩大知识领域。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他们在古今联系、中外对比中培养辨证思维。比如说,中国古代思维是强调“和”,“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表明国学思维层面的精化是强调对立双方的统一,这在理论层面上对社会上流行的斗争哲学和片面的追求对抗有着补救意义。可见,国学中所体现的综合思维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所以说,要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国学的内涵是丰厚的,只有放开眼界看国学,才能让国学和西方文化互补,创造崭新的、更高的新文明,这是学习国学的主旨所在。

同时,学习国学与学电脑、学外语、学自然科学并行不悖。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系统论理论、信息技术、数学模型处理等等,能为国学教育提供全新的思维方式。比如,和合的整体性是国学的特点,也是其实际的形态。因此,应以和合的新思维来学习国学、领悟国学。除工具性层面的现代科技手段外,还有方法论层面的,我们既要继承以往考据之学和义理之学,即汉学和宋学,“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诠释方法,更重要的是融突而和合地智能创新,建构新方法论。方法创新不是无中生有的面壁虚构和凭空杜撰,而是根据国学的与时偕行,不断化腐朽为神奇,以适应新情境和诠释的需要。这需要通过对国学文本的智慧阅读,尤其是对国学元典文本的创造性的诠释及其诠释方法的推陈出新而获得。

无论我们抱有怎样的质疑, 国学已经进入到基础教育的课堂之中, 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在歌舞升平的表象下面, 我们是否真正考虑过这样一些问题:在实施国学教育的过程当中, 有没有考虑过孩子兴趣? 对基础教育的不同阶段, 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 需要以怎样的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国学能否真正进入小学课堂,让所有受国学教育的孩子从内心接受国学、喜爱国学、受到熏陶, 这些更应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国学小学教育关怀
“垂”改成“掉”,好不好?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