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例抗病毒药物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临床分析*

2016-12-13 08:24陈蓉苏虹刘寿荣张素英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6年22期
关键词:抗病毒母婴艾滋病

陈蓉,苏虹,刘寿荣,张素英

(1.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2.杭州市西溪医院妇产科,浙江 杭州 310023)

98例抗病毒药物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临床分析*

陈蓉1,苏虹1,刘寿荣2,张素英2

(1.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2.杭州市西溪医院妇产科,浙江 杭州 310023)

目的探讨抗病毒药物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安全性以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4年6月杭州市西溪医院门诊检查抗病毒药物治疗并住院分娩的HIV阳性妊娠妇女98例,安全分娩的新生儿99人进行18个月的跟踪检测,并分析结果。结果孕妇抗病毒服药期间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少,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轻度贫血,肝功能轻度损害,无其他重大不良反应发生。40例孕妇从14周之前开始抗病毒治疗分娩婴儿0感染。结论三联抗病毒药物对于阻断HIV母婴传播效果非常显著,如果在孕14周之前开始抗病毒治疗,婴儿HIV感染率更低,新生儿分娩后需加强随访和管理。

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母婴阻断;效果

艾滋病的母婴传播是指HIV阳性妇女在妊娠、分娩、哺乳等过程中将HIV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导致胎儿或婴儿感染HIV的传播方式,是15岁以下儿童感染HIV的主要途径[1]。据报道,在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HIV/AIDS孕产妇将HIV传播给婴儿的概率为25%~40%[2]。母婴传播的途径包括:宫内感染、分娩过程中感染、经母乳传播感染3种途径[3],针对HIV母婴传播的3个途径,UNAIDS推荐采用母婴传播阻断的金标准,即抗病毒药物治疗+产科干预+人工喂养[4],及时规范地使用母婴传播阻断药物能发挥关键作用[5]。本研究对2007年7月-2014年6月在杭州市西溪医院阻断并分娩的HIV阳性孕妇98例及其新生儿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7年7月-2014年6月在本院妇产科门诊检查并住院分娩的HIV阳性孕妇98例,及其分娩的新生儿99例。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孕妇,根据发现HIV阳性时间采用不同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孕妇本人及其家属同意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抗病毒药物治疗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提供孕产期检查、抗病毒药物治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服务,其所生婴幼儿进行检测随访观察。根据孕妇不同抗病毒时间和方案分为3组:A组(14周)40例,B组(28周)38例,C组(临产)20例,其中B组和C组的病例都是后期检查中发现HIV阳性。A组和B组采用方案1,C组采用方案2进行阻断。

方案1:齐多呋啶(AZT)+拉米夫定(3TC)+奈维拉平(NVP)方案。孕妇自妊娠14/28周开始口服AZT 300 mg+3TC 150 mg+NVP 200 mg,1次/12 h,至分娩结束。方案2:NVP方案,限于孕期没有接受HIV检查,临产才发现艾滋病感染的孕妇。孕产妇临产后一次性服用NVP 200 mg,若孕妇服药24 h仍未分娩,重复给予NVP 200 mg。新生儿出生6~12 h内服用AZT 15 mg(体重≥2500g),或服用AZT10mg(体重<2 500 g,≥2 000 g),或服用AZT 2 mg/kg(体重<2 000g),2次/h,至出生后6周[7]。

婴儿喂养方式:所有婴儿均采用人工喂养。

孕妇用药指标监测:孕期定期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外周血T淋巴细胞等检查,产后孕妇转入当地疾控中心的艾滋病管理体系随访。

婴儿检测及随访:婴儿在产后6周、3个月采用

核酸检查进行早期诊断,12个月行HIV抗体检查。阳性者继续随访至18个月龄再次进行HIV抗体检测,结果阴性者判定为母婴阻断成功,阳性者判定为感染艾滋病。

1.3 检测方法

①HIV检测仪器:Zenyth 340 St型酶标(Anthos labtec,澳大利亚),试剂采用HIV-Ag/A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1+2)及抗原(HIV1P24)联合检测试剂盒,(法国梅里埃),雅培Real Time HIV-1检测试剂盒;②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析:外周血CD4、CD8T细胞计数采用单克隆免疫荧光抗体染色后,经Epics XL-MCL型流式细胞仪(Beckman Coulter公司)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同时全血标本上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XE-2100型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进行血细胞计数分析,并得出淋巴细胞绝对值,用淋巴细胞绝对值乘以各亚群细胞百分率,得出各亚群细胞绝对数;③血常规、肝功能:仪器为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仪,试剂由日本和光株式会社提供肝功能检测采用连续监测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两组比较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98例HIV阳性孕妇:年龄19~38岁,平均(25.0± 3.6)岁,最大38岁,最小19岁。分娩孕周35+4~40+4周,平均(38.0±3.2)周;汉族78例,哈尼族、畲族、藏族、彝族各3例,壮族、土家族、维吾尔族、傣族各2例。文化程度初中和小学文化80例(81.6%);高中10例(10.2%);大专4例(4.08%);硕士4人(4.08%)。职业:农民70例(71.4%);私营10例(10.2%);工人8例(8.1%);无业10例(10.2%)。婚姻状况:已婚74例(75.5%);未婚18例(18.36%);离异6例(6.12%)。籍贯:浙江省52例(53.1%);云南16例(16.3%);四川12例(12.2%);贵州、河南、广西各4例,内蒙古、湖南、新疆各2例。

2.2 孕妇服药前后病毒载量和CD4+细胞数值变化

孕妇在抗病毒前CD4+低于正常值共10例:A组4例(112μl,150μl,122μl,135μl);B组4例(110μl,158μl,109μl,160μl);C组2例(143μl, 173μl)。抗病毒后3组孕妇CD4+细胞数量在正常范围,10例抗病毒后CD4+值分别为A组4例(337μl,450μl,422μl,435μl);B组4例(410μl,456μl,471μl,448μl);C组2例(339μl,413μl)。3组孕妇抗病毒前CD4+细胞数量的变化见表1,CD4+细胞数量3组孕妇抗病毒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后CD4+细胞数量均有上升,但3组比较抗病毒后CD4+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孕妇血红蛋白情况

孕妇服药前贫血有5例,服药后有新发贫血11例,10例轻度贫血,1例中度贫血,贫血程度随着服药时间增加和妊娠孕周增加有上升趋势,11例贫血分别发生在:A组4例(10.0%);B组4例(10.5%);C组3例(15.0%),贫血孕周为(28~32周)之间,1例中度贫血发生在B组。3组比较贫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孕妇肝功能指标情况

孕妇服药前肝功能均正常,服药后有新发肝功能损害6例,6例肝功能损害分别发生在:A组3例(7.5%)(孕20周ALT:78 u/L,孕32周ALT:89u/L,孕33周ALT:68 u/L);B组3例(7.5%)(孕30周ALT:75 u/L,孕31周ALT:86 u/L,孕33周ALT:85 u/L);C组未发生肝功能异常。可能与近临产开始抗病毒有关,A、B两组比较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药物不良反应

98例孕妇在服药治疗过程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17例,贫血16例,肝功能异常6例,头晕5例,皮疹4例,无其他重大不良反应发生。

表1 3组孕妇抗病毒前后CD4+细胞数量的变化(±s)

表1 3组孕妇抗病毒前后CD4+细胞数量的变化(±s)

组别抗病毒前抗病毒后A组(n=40)529.8±2.9566.2±3.2 B组(n=38)510.2±1.2570.2±3.1 C组(n=20)506.2±1.5543.7±1.8 P值0.0520.057

2.6 孕妇分娩和新生儿情况

98例孕产妇共分娩99例婴儿,一孕妇为双胎,分娩方式剖宫产:A组39例,B组36例,C组17例,其中剖宫产率3组比较,χ2=0.225,P=0.8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性别:男48例、女50例,10例为足月小样儿,出生体重为2 220~

2 370 g,平均体重2 336 g,巨大儿2例,体重4 100 g。其余86例体重2 650~3 780 g,平均体重(3 198.0± 5.8)g。出生时Apgar评分6例有轻度窒息,其余新生儿评分为满分,所有新生儿出生时外观检查无畸形,均人工喂养。

2.7 新生儿阻断效果

99例婴儿均进行随访,失访6例,失访原因主要是电话号码变更,失访率为6%。其中出生6周有39例回本院门诊行足底干血斑核酸检测,早期检测率为42%,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多数为杭州本地及周边地区人,并继续随访。其余54例儿童分别在12和18个月时在当地医院或疾控中心进行HIV抗体检测,随访到18个月最终确诊HIV阳性8例,纳入当地艾滋病综合防治系统(见表2)。A组婴儿41例0例感染,B组婴儿38例3例感染,C组婴儿20例5例感染。A组、B组与C组比较,χ2=6.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阻断效果明显优于C组。

表2 婴儿随访时间段和检测结果例

3 讨论

在艾滋病母婴阻断过程中,及早服用抗病毒阻断药物是提高阻断疗效的关键[6],三联抗病毒药物可以使病毒载量被抑制在尽可能低的水平[7],数据显示,孕产妇在孕期使用HAART(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案、安全分娩、人工喂养、婴儿出生后应用预防性抗病毒药物等综合措施,能够显著降低HIV母婴传播率,甚至可降低到1%以下[8],本研究显示服药时间是影响抗病毒效果的主要因素,开始服药时间越早,服药时间越长,阻断效果更好。赞比亚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孕期HAART治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最佳时机应从分娩前13周开始[9],孕晚期每增加1周的治疗可降低8%的传播[10],提示尽可能早的开始抗病毒药物治疗,抑制病毒载量的复制,降低母婴传播风险。对于孕期未做产检及HIV检测的孕妇,孕晚期才发现HIV感染,虽然错过最佳抗病毒治疗时机,也应尽早选择抗病毒药物进行HIV阻断。本研究中98例孕妇均采用抗病毒阻断药物治疗,孕14周开始行HAART阻断,婴儿0感染,孕14周开始抗病毒阻断效果优于临产开始抗病毒治疗。

本研究中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以胃肠道反应为主,不良反应率与成人类似[11],贫血是妊娠期常见并发症,其中缺铁性贫血在妊娠晚期尤为明显[12],有资料显示中国孕妇合并贫血发生率在30%左右[13],数据显示HIV抗病毒治疗孕产妇贫血发生率接近普通孕妇水平。且发生的贫血均为轻度贫血,1例中度贫血,无重度贫血发生。有服用抗病毒药物后肝功能肝酶轻度升高情况,可能与药物使用有关,也可能因为妊娠中晚期体内各种甾体类激素上升,引起肝脏负担加重,引起肝酶升高[14]。无严重肝功能损害的发生。

新生儿随访到18个月,失访6例,失访原因主要是电话号码变更,失访率为6%。其中出生6周有39例回本院门诊行足底干血斑核酸检测,早期检测率为42%,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多数为杭州本地及周边地区人,并继续随访。其余54例儿童分别在12和18个月时在当地医院或疾控中心进行HIV抗体检测,随访到18个月最终确诊HIV阳性8例,纳入当地艾滋病综合防治系统,

综上所述,三联抗病毒药物对于阻断HIV母婴传播效果非常显著,建议及早抗病毒治疗,婴儿HIV感染率更低,积极开展新生儿早期核酸检测,新生儿分娩后仍需加强随访和管理,减少失访。由于本研究新生儿随访到18个月,对远期抗病毒药物对新生儿的发育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DIANNAB,PETITTI.Meta-analysis decision analysisand cost effec-tivenessanalysis.Methodsforquantiativesynthesisin medicin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UNAIDS.Globalplantowardsthe elimination of new HIV infections amongchildrenby2015andkeepingtheirmothersalive, 2011-2015[R].Geneva,Switerland: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1.

[3]张娟妮,王学良.HIV母婴传播影响因素及预防[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1,12(1):27-30.

[4]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等.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指导手册[M].北京:2005,29.

[5]梁家智,蒲杰,肖兵.抗病毒药物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5):265-267.

[6]乔亚萍,张燕,袁成,等.孕产妇首次接受HIV检测的时期及影响

因素[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3,19(12):855-861.

[7]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2008.

[8]李关汉,曹韵贞.HIV母婴传播及预防阻断措施介绍[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分册,2002,29(1):62-64.

[9]CALA J C,MARK J G,NANDE P,et al.Optimal Time on HAART for prevention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IV[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2011,58:224-228.

[10]RISA H,VIVIAN B,KARL T,et al.Effects of highly antiretretroviral therapy duration and regimen on risk for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IV in Johannesburg,South Africa[J].Acquuir Immune Defic Syndnr,2010,54(1):35-41.

[11]AARON E,KEMPF MC,CRINITI S,et al.Adverse events in a cohortofHIVinfectedpregnantandnon-pregnantwomen treatedwithnevirapineversusnon-nevirapineantiretroviral medication[J].PLoS One,2010,5(9):el2617.

[1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下册)[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55-1758.

[13]苟文丽,宋青.妊娠与贫血的相互影响[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3,19(3):129-130.

[14]于晓,杨晓梅,李光富.正常妊娠妇女不同孕期肝酶指标分析[J].泸州医学院报,2006,29(3):259-260.

(张蕾 编辑)

R512.91

B

10.3969/j.issn.1005-8982.2016.22.031

1005-8982(2016)22-0136-04

2016-04-06

杭州市卫生局(No:2012A035)

苏虹,E-mail:suhong5151@sina.com;Tel:13956926905

猜你喜欢
抗病毒母婴艾滋病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 世界艾滋病日》
抗流感 抗病毒 抓住黄金48小时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点亮婴儿房,母婴灯具搜集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喜忧参半的母婴产品“海淘热”
尿布师:只卖纸尿裤的母婴电商
3种常用抗病毒中药注射剂的配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