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教学课案例

2016-12-16 09:53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210044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6年26期
关键词:碳酸钠二氧化碳习题

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210044)

钱艳艳●



习题教学课案例

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210044)

钱艳艳●

一、习题的选择

笔者选了镇江市中考题,来简单谈一谈习题课教学中整合拓展具体做法.

某小组经分析烧碱粗产品中有NaOH、Na2CO3和NaCl三种物质.(1)小组测定粗产品中Na2CO3质量分数,设计如下实验,取10.0g粗产品实验.

(1)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 打开C,在A处缓缓通空气; ③ 称量G质量; ④ 关闭C,滴浓盐酸至过量,至D中无气泡; ⑤ 打开C,再通空气; ⑥ 称G质量两次质量差为0.48g.(2) 问题探究 F中试剂为____ ,B装置作用 ____,H装置作用 ____ .若无H,则Na2CO3的质量分数会 ____ .事实10.0g粗产品只能产生0.44g CO2,解释实验值0.48g比正确值0.44g偏大的原因(操作均正确) ____.

二、习题的整合拓展

处理综合性较强习题,若采取就题讲题,即便理解也停留在题目本身,而思维训练、方法建立无从谈起.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步骤引领学生形成观念与方法.

步骤1: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我国青海湖有“夏季晒盐冬季捞碱”一说.“碱”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含少量氯化钠.

步骤2:拓展整合,问题研究

问题一:小明想知道捞出“碱”中碳酸钠含量,以此“碱”为样品,设计图2装置计算样品中碳酸钠含量.(1)小明用装置如何计算样品中碳酸钠含量?

学生可说出用A产生二氧化碳干燥后被碱石灰吸收,C增加质量即生成二氧化碳再求碳酸钠.思考①浓硫酸和碱石灰可否颠倒?为何?②碱石灰可用什么代替?

低起点问题激活思维为高落点准备.复习浓硫酸和碱石灰干燥原理和组装顺序.

(2) 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测出二氧化碳质量?

师生共同得到的方法有:一、测量装置反应前后质量差(如图3所示),减轻质量即二氧化碳的质量;二、测量生成二氧化碳体积.追问:①利用如图4装置可准确测量二氧化碳体积吗?②改进后的图4(在水上加一层植物油)装置中锥形瓶中原有空气对结果是否影响?最后小结测量生成气体一般方法.

(3)除利用生成气体计算得出碳酸钠质量是否有其它方法?

经这一问题讨论,学生明白可用生成沉淀的方法计算,比较测量气体和沉淀两法在实际操作中哪个更简便?这样可渗透一题多解思想,训练思维的灵活性而不局限于狭小的思维空间.

问题二:(1)某学生对小明的方案提出异议,认为用图2所示计算样品“碱”中碳酸钠含量偏低,请分析原因?

这一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测量生成气体质量时别忽略了结束后装置中残留二氧化碳对结果影响.

分析原因后,教师可提出三个问题:①如何解决残留二氧化碳对结果影响?②若通空气会引起结果偏大为何?如何改进?(讨论后形成图5装置)③按以下实验操作步骤进行:Ⅰ.检查装置气密性,加入药品;Ⅱ.打开弹簧夹,缓慢通入空气;Ⅲ.一段时间后称量C装置的质量,关闭弹簧夹;Ⅳ.打开分液漏斗缓慢滴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Ⅴ.关闭分液漏斗,打开弹簧夹,再缓慢通入空气;Ⅵ.再称量C装置的质量,算质量差.

操作Ⅴ中通空气目的已讨论过,操作Ⅱ中也通一段时间空气,目的是什么?

通过三个问题试学生明白操作、装置对结果影响,且还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2)若将稀盐酸换成浓盐酸对结果是否有影响?说明理由.

回答这个问题后追问:如何改进装置?(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溶解度低)形成图6改进装置,新问题是氯化氢气体会与碳酸氢钠产生二氧化碳,使结果偏大.

借问题二:(1)讨论,体会结果准确性需从装置、操作、药品这三个层面探讨.

步骤3:归纳总结,方法提炼

经过以上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明白以下几个问题:(1) 哪些方法可用以测定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2) 如何设计实验测定气体; (3) 干燥剂的选择; (4)误差分析手中有了方法指导,学生对于此类问题就不会感到陌生,再解决相似问题时就不会感到恐惧.

三、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在教授习题课时必须要做到两点:(1)选题;二是讲题.

讲题要由简到繁,突出方法的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设置题目起、落点,通过问题的设置层层推进,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G632

B

1008-0333(2016)26-0079-01

猜你喜欢
碳酸钠二氧化碳习题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抓捕”二氧化碳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知识梳理
碳酸钠红外光谱研究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