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宣汉县“百里峡”土家族民歌“薅草锣鼓”文化内涵

2016-12-17 10:07
北方音乐 2016年22期
关键词:川东宣汉县锣鼓

蒲 涛

(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川东宣汉县“百里峡”土家族民歌“薅草锣鼓”文化内涵

蒲 涛

(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百里峡位于宣汉县前河上游面积约在300平方公里的渡口、龙泉、三墩等区域,这里世代居住着质朴、勤劳的土家人民,同样,这里蕴含着丰富优秀的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态的“薅草锣鼓”音乐文化。关于这里“薅草锣鼓”的起源、发展、演唱形式及其艺术特色以及在目前的历史环境下如何传承,有何新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等,都亟待我们进一步的去研究、分析与探讨,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它新的意义及新的文化内涵,本文采取实例分析与调查研究法对百里峡薅草锣鼓代表性曲目进行了历史的追述和创新性的认识,对于丰富和完善我国土家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宣汉;百里峡;薅草锣鼓

百里峡—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风景区,位于宣汉县前河上游,从樊哙往上走,范围包括宣汉县的渡口、龙泉、三墩、漆树及其周边地区,全长70多公里。与万源及重庆的城口、开县接壤,距离宣汉县城约110公里,景区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地势海拔在450米至2300米左右。百里峡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几乎达到百分百,沿岸生长着3000多种各种各类植物以及数百种珍禽野兽。百里峡山势奇特,姿态百样,河水清澈,溶洞成群,整个风景区动物繁多而珍贵,植物丰富且罕见;山环水绕,峰丛入云,深谷一线,和谐完美。有如:观音洞、仙女岩等各具特色又自成一体,互相烘托又交相辉映的极具特色的景点,在这些丝毫未经雕琢,保留得十分完美的原生态的美丽的百里峡里,就是当地土家人美丽的家,集中地居住着巴人的后裔—质朴善良的川东土家族人民。

百里峡风景区目前是四川省内土家族唯一的聚居地。据我国著名民族学家潘光旦及中央民族大学庄空韶教授考证,这里不仅是四川及其川东土家族聚居地,而且是土家人还是巴人的后裔。公园1999年宣汉县普光镇“罗家坝遗址”考古发现:从西周晚期,春秋战国,西汉,东汉时期的大量石器、陶器、青铜器,该遗址出土的大量文化遗存,佐证了我县普光镇曾经存在巴人部落。考古科学证明:宣汉县这块皇天厚土是川东土家族的祖籍地。

“两脚软倒兮兮,周身莫得力;叫声伙计吔,快把烟来取……”这就是广泛流传在雄奇秀美的大巴山、如诗如画的百里峡、四川省唯一的土家族聚集地宣汉县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民歌艺术形式――“薅草锣鼓”。

一、历史渊源

方圆几百公里的百里峡风景区孕育了古老而悠久的音乐文化——川东“薅草锣鼓”,它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巴人时期,那时的人们从渔猎转为农耕,为驱赶野兽、祭祀山神而击鼓鸣锣吆喝,某种程度上近似于那时的傩祭仪式,后演变成了一种劳动山歌,故也被称为土家族人的“劳动进行曲”。主要分布在宣汉县的龙泉、三墩、漆树、渡口、樊哙等乡镇,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当时的宣汉县土家族共有人口3万多人,包括在外务工人员等,而土家族“薅草锣鼓”在以上几个乡镇广为盛行,尤其是龙泉乡的薅草锣鼓更是久负盛名。

明代《三才会图》一书中记载:“薅田有锣鼓,其声促烈清壮,有缓急抑扬。”民国年间《宣汉县志》记载:“土民自古有‘薅草锣鼓’之习。夏日耘草,数家趋一家,彼此轮转,以次周而耘之,往往集数十人,其中二人击鼓鸣钲,迭应相和,耘者劳而忘疲,其功较倍。”

自古以来,由于生活在秦巴山区的百里峡一代土家人他们都以靠在坡上、山上种植一些能在高山土壤里生长的如玉米、高粱、大豆及少量水稻等农作物为生,为了有更好的收成,他们就要想办法把农作物旁边的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野草(因为野草会抢去很多的土壤里的养分)清除掉,清楚的时间则是很有窍门的,过早的清楚容易将小的农作物幼苗损坏,常常要等到它们长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方可锄去杂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为农作物薅草。由于百里峡山区属巴山老林地区,山大谷深,地广人稀,土家人为庄稼薅草劳作时,及其艰苦及其疲惫,常常是腰酸背疼还进度很慢。为了消除疲劳,提高劳动效率,他们一般都会自发性的相互组合(户与户或很多户之间),人数为2-3人以上,不超过20人,太多效率不便于动作的统一和提高劳动效率,这便是薅草锣鼓的最初形式和目的。它形成于艰苦的劳作之中,起着聚力、鼓劲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家人的聪明智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薅草慢慢加上了锣鼓,且已有人专门负责唱和打鼓了,这便有了土家民间薅草锣鼓艺人的开始。这帮人站在劳动场所的高处,面对劳动队伍,依情见状,即兴发挥,自编自唱,甚至见到路边过路的人,看到天上飞翔的鸟都可以成为即兴演唱的歌词。再后来,这种演唱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上山劳动时唱了,他们高兴时用歌声抒发情感,累了时则用歌声消除疲劳,痛苦时用歌声倾诉苦闷,个人行进在老山森林时唱着歌来壮胆等,这便是土家族人是以歌声相伴的民族的缘由。出门上下歌声一片,找对象要谈情说爱倾吐爱情也唱,上山下地劳作时鼓劲也唱,祭祀失去的亡灵表达思念时也唱,嫁人结婚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以及不之情舍时也唱。劳动时也唱,休闲时也唱,高兴时唱,痛苦时也唱,以这种形式来鼓舞、鼓励土家人去实现美好的生活,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过去、现在和将来。

“薅草锣鼓”的打唱者称“歌牌子”或“歌头”。他们的脑子灵活,边打边唱,现编现唱,堪称能人。“歌牌子”有二人的、有三的,也有多至四人、五人的。其打击乐有鼓、钲、钹、马锣等。“歌牌子”或“歌头”领唱,众接腔合唱,配以锣鼓伴奏。鼓声时轻时重,阴阳有致。锣鼓声热烈响亮,领唱者慷慨激昂,劳动群众的和声波澜起伏,在山谷里久久回荡,原生态韵味悠长。

二、演唱形式

百里峡土家族薅草锣鼓演唱形式十分丰富,是一种典型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唱腔以山歌的高腔、平腔为主要表现形式,无丝弦伴奏,用鼓、锣、马锣等打击乐为伴奏乐器。演唱的歌手叫:歌郞(歌头、歌牌子)、歌姐。通常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一)唱腔

1.高腔:(谱例1)

百里峡薅草锣鼓唱腔之一,叫边做活路,便喊山歌。其“唱”的成分较少,“喊”的成分较多,一人打鼓,一人打锣,这二人俗称“打鼓匠”,也叫“歌师”,这二人站在高处或者最前面喊歌,众人一边薅草一边接歌,这便是“薅草锣鼓”或者“薅草山歌”中的高腔演唱形式。

其特点是具有浓郁的山歌风味,声音像唢呐高音区的颤音,既高亢有柔和、纤细,能传数里之远,从声乐角度分析,较多的是采用了“窄”音的发声方法,这种声音不会有太多的共鸣,使人听之既悦耳又十分振奋精神。

2.平腔:(谱例2)

平腔是薅草锣鼓经演变后的一种形式,它一般是用于婚事、祝寿、造屋上梁或节目等喜庆之时,土家人家里都要请一个班子来打火炮热闹一番。土家人的吹打艺人往往又是出色的民间歌手,他们常常是边打边唱,故称之为“火炮歌”,这种“火炮歌”在演唱时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通常在土家人家里或房前屋后)且观众就在身旁,跟高腔相比往往音调不会太高,故称之为“平腔”。“平腔”常有四句头、五句头和四句半,也有长短句的溜板和数板。演唱时,与打击乐和唢呐曲牌的转换紧密配合,节奏活泼而欢快。

3.清唱:(谱例3)

也是土家人薅草锣鼓中的一种表演形式,是土家人上山劳动或休闲时独自一个人边走边唱或一个人面对正在田间劳动或休闲的人们以歌曲、言词、和肢体动作围绕着某一特定的主题来表现故事内容的一种演唱方式。是土家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以口传的方式发展并流传下来的。

(二)念唱(谱例4)

土家薅草锣鼓中的“念唱”实际上就是我们习惯上的“边说边唱”,既在唱的同时用说的方式把唱词说出来,或者是唱与说交替进行,相互补充,往往会将重点突出的歌词放在说上,以起到强调的作用。

(三)打击乐(谱例5)

打击乐演奏是薅草锣鼓的及其重要的一种演奏形式,所使用的打击乐器通常有锣、鼓、板、包锣、铰子、镲子、木鱼等,人员至少2人,多也只有6人,乐器使用时的随意性较大,主要是看演出时会哪种乐器的在家谁就上,具有较大的临时性,但通常情况,锣、鼓是属于极其常用的乐器。表演过程有适当的舞蹈和一定的形体动作,按行当分角色表演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三、艺术特色

(一)内容丰富

百里峡薅草锣鼓在每年阳历的七八月份除玉米草、黄豆草或六月除秧草时,几户或几十户劳动力集结在一起,一字型沿山坡地、水田排开,一人敲着锣,一人击着鼓,有节奏地边敲边打边歌唱,为劳动者鼓舞士气,统一步调,消除疲劳。敲锣打鼓者多为地方有知识、有威望的老者或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敲锣者称“歌郞”,打鼓者叫“联手”、“同路”。

薅草锣鼓一天的过程大致分为:牵线子、扎盖子(起歌头或排歌头)、安五方(或拜五方)、说正文、耍歌子、办交接。早上八点左右,锣声一响,就告知人们该出工了。锣手走在前面,其余人闻声跟在后面,在山间小道上逐渐连成一线,俗称“牵线子”。到达农活目的地,歌郞首先起歌头,在锣鼓齐鸣中高腔开场。接下来是“安五方”,有的歌郎拜东西南北中五方神灵,有的则直接拜天地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其目的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今天的劳动顺利,参与劳动的人们平安归来。

在一天劳动中占去大部分时间的是说正文。唱词内容既有成书的唱本,也有百里峡土家族民间口头流传的有固定格式的七字文或十字文。在特殊的红色时期,有毛泽东的七律、七绝,郭沫若的七言诗等也成了正文的唱词内容。劳动中,若发现有人落伍掉队了,歌郎就会来到其身后,用力敲锣打鼓,激励催促落伍者赶上来。歌郎引吭高歌、激情飞扬,劳动者快速除草、你追我赶,呈现出鼓乐喧天、欢歌笑语的热闹场面。薅草锣鼓不仅能保证除草的进度和质量,还可使繁重的体力劳动在笑声中变得轻松,让劳动者充分享受到劳动的愉悦和快乐。

(二)形式多样

薅草锣鼓的锣鼓节拍主要有七拍子、九拍子、十二拍子、花拍子几种。曲调和唱词按字数分为七字谱、十字谱,此外还有五字谱等多种曲调及口授心传的传统唱词和即兴唱词等。演唱作品主要有《长年歌》、《戒赌歌》、《探妹歌》、《情妹歌》、《望郞歌》、《栽花》、《修洛阳桥》、《苏二姐》、《巴山背二歌》等及其一些山歌作品。

川东百里峡薅草锣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唱打方式真率、质朴,传承历史悠久,口头传唱歌词万余首,其曲调简约明快,独具特色,极富感染力,极大地丰富了大山深处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传承意义

百里峡薅草锣鼓把民间文化与音乐融入艰苦的劳动中,是百里峡山区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也是历代先贤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百里峡薅草锣鼓是川东宣汉山区土家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代先贤遗留下来的优秀土家族民间音乐文化。川东薅草锣鼓在田间作业中发挥了指挥劳动、活跃现场气氛、调节劳作者情绪的作用。它具有率真质朴的音乐个性,拥有数百首曲目的丰富蕴藏量,明快简洁的音乐语汇中保留了大量古代体力劳动中的音乐文化信息,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如今,由于受现代生产方式的影响,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百里峡薅草锣鼓的生存空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正在日益缩小,有濒临失传的危险,老年歌手相继过世,中年人大多移居城里,年轻人多外出打工,人员大量外迁,歌手队伍完全青黄不接。因此,保护、传承、创新川东宣汉百里峡薅草锣鼓的工作已到了非常重要的时刻。可喜的是,近年来,当地政府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是百里峡薅草锣鼓这一悠久的土家人民的民间音乐文化形式得以继续传承与发扬。保护和传承川东宣汉百里峡薅草锣鼓,必将丰富和完善中国土家族民间音乐文化。

[1]刘小琴·发生学视野中川东薅草锣鼓与土家族傩仪之异同[J].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2).

[2]《宣汉土家文化》宣汉县政府文史资料编委会.宣汉土家文化(二)[M].宣汉(内部资料),2015,(10).

[3]《劳动的歌声》·宣汉县文化馆[M].宣汉(内部资料).

蒲涛,男中音,声乐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华南师范大学音乐系,现任教于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音乐舞蹈系,主要从事声乐表演与教学及地方音乐的研究。

猜你喜欢
川东宣汉县锣鼓
2020年宣汉县关心下一代工作 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研究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宣汉县宣汉脆李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
四川省宣汉县招商引资对策思考
试论潮州大锣鼓的艺术特色
论文化建设背景下川东地区亟待解决的几个社会问题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
川东游击队烈士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