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12-22 07:12柴红旭
许昌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投保保险公司农户

陈 琛,柴红旭

(1.许昌学院 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河南 许昌461000; 2.河南东龙控股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陈 琛1,柴红旭2

(1.许昌学院 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河南 许昌461000; 2.河南东龙控股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规避农业风险,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农民利益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政策环境差、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从构建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框架、推动农业保险企业的有效运作、提高农户投保的积极性等方面进行改进。

河南省;农业保险;对策建议

农业保险是指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在当今农业生产中,农业保险是有效降低和规避自然灾害、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益的一项重要措施。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积极发展和健全农业保险机制对于促进经济稳步健康发展意义非常重要。然而河南省在农业保险发展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就此展开研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河南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我省早在1951年就开始通过自主经营模式的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风险,并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河南省分公司开展,然而1959年到1981年我国终止了所有的保险业务。我省在1984年重新开始办理农业保险业务,当时农户参保积极性不高,主动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较少,政府关于农业保险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财政补贴和扶持力度不大,因此当时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河南省分公司的经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1991年后,我省采取农村互助统筹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该模式的保险在我国多个地区被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由于专业人才、财政以及行政人才缺乏,这种模式的农业保险仅运行了五六年就终止了。

通过数年的探索,我省确定了农业保险政府支持和商业保险积极参与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发展道路。全省各地政府和人保河南分公司采取合作的方式,政府和保险公司各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风险准备金,经营成本和收益按比例分摊。然而,这种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在承担较大风险和较高赔付的情况下,长期经营亏损,业务也逐步萎缩。到2006年底,全省只保留了小麦险、农房险等一些基础险种,农业保险一直在低谷徘徊[1]。2007 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转了《河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方案》,保障范围包括种养两业,自此我省农业保险开始快速发展。随着农业保险在全省的逐步推广,全省农业保险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对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户收入稳定以及农村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农业保险保险发展现状

1.农业保险规模迅速增长

2007年针对因猪肉价格不稳定导致社会秩序不稳定的情况,我省在开启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同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开展了能繁母猪保险业务。到2008年中旬,全省有390多万只能繁母猪参保,居全国第三位,为农户提供了39亿元的风险保障金。这标志着财政补贴的农业保险模式在全省范围内开始运行,由此农业保险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2]67-69。2011年全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4.28亿元,同比增长138.88%,其中水稻保费收入达7200万元,棉花保费收入达1100万元,玉米保费收入达1.88亿元。2015年第一季度,全省农业保费收入达1.67亿元,同比增长119.22%,保费规模在全国占第六位。

2.农业保险险种逐渐丰富

2008年我省被列为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省份,在信阳市试点开展水稻保险,在南阳、周口两市试点开展棉花保险,标志着我省中央财政补贴农业保险试点品种开始覆盖种、养两业。近几年,随着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保险补贴险种和范围不断扩大,我省开展的中央财政补贴险种有2个(育肥猪和商品林),地方财政补贴险种有2个(烟叶和肉鸡),农业保险险种增至14个。2014年苹果、石榴、种子等地方特色险种,生猪、小麦目标价格保险等创新险种破题起步,部分险种保额也大幅度提高。保险品种的增多,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使越来越多的农户摆脱了“望天收”的窘境,享受到了农业保险带来的安心和保障。

3.农业保险深度和密度有待提高

除了保险费收入,国际上还通过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同期GDP 的比重)和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收入)等指标来衡量一国保险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和社会作用。具体到农业保险,应以农林牧渔产值和农村人口衡量农业保险的深度和密度[3]。

表1 河南省农业保险密度和深度*数据来源:2009—2014年《河南统计年鉴》《中国保险年鉴》。

保险密度指按某地区人口计算得到的平均每人交纳的保费,因此,农业保险密度即农业保费收入与农村人口之比[1]。 随着我省农业保险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保费收入不断增加,同时伴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人口日益减少,农业保险密度在不断增大。2013年,河南省农业保险密度为31.89元/人,即平均每一个农村人口购买农业保险的保费支出为 31.89 元,与 2008 年的 9.52 元/人相比,增加 2 倍多(详见表1)。表明河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的需求,农业保险在农村的渗透度越来越大。

保险深度即保险收入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农业保险的保险深度是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与农业 GDP 之比[4]。尽管农业 GDP 在不断增长,除2010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降低外,其他年份农业保费收入增长速度较快,因此农业保险深度除2010和2011年外一直都在增加。2008 年河南省农业保险深度为 0.16%,2013 年增加为0.38%,表明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总值的贡献越来越大。

4.农业保险市场主体不断增多

农业保险市场主体分为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农业保险市场主体的多少是衡量农业保险市场体系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河南省农业保险市场主体显著增加,虽然农业保险市场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但是农业保险市场一直在有序发展。农业保险供给主体是农业投保人所转嫁农业风险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主要指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经济机构等[5]。2014年我省首家法人机构中原农业保险公司获批筹建,填补了全省没有保险法人机构的空白,共有省级保险分公司62家,各类分支机构5732家,机构总数仅次于江苏和山东,居全国第三。农业保险承办机构由原来的3家增至5家,中央财政补贴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由原来中国人保一家垄断,扩展到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中华联合保险公司和永安财产保险公司。市场供给主体增加,市场竞争程度提高,增强了农业保险的供给能力,满足了农户投保的多方位需求。而农业保险需求主体以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的农户为主。

5.农业保险经济保障功能初现

为了增强农业保险品种对农户的吸引力,2013年河南省对小麦、棉花等8个保险产品的保额进行了增高调整,最高增幅为80%,同时为了充分调动基层政府推动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也调整了部分品种市县财政保费补贴比例,使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逐步凸显。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3年河南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15.47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以上,共提供风险保障金3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以上,已决赔款达到7.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0%以上,共承保农作物近7800万亩,养殖品种241多万头(只)。农业保险范围不断扩大。2011年,水稻和棉花保险由最初的局部试点逐步扩展到全省范围,小麦保险的承保范围由洛阳、驻马店两个地区扩展到全省9个地区,充分发挥了农业保险的保障功能。2015年5月中旬我省局部地区受暴雨、大风及冰雹的影响,局部农作物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在灾情过后,华农产险河南分公司为中垦种业基地1500亩小麦提供130万元赔款,中华联合公司对方城县1102亩小麦提供42万元的赔偿,有效降低了农户因农业风险造成经济损失。

二、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存在问题

(一)农业保险政策环境差

政策支持是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我省农业保险发展无论是在财政支持、监管力度还是在保险制度制定方面都是短板。国内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表明,强有力的政府财政支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是农业保险稳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从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看,从中央到市县,各级政府都应该对农业保险保费实施补贴政策,在我省如果保险公司不能获得基层的市县级别的补贴,那么这些公司也将不能获得省级和中央等上级财政补贴。这样做是为了保障农业保险补贴资金能够落实到位,但是也导致一些财政收入较少的基层政府,由于难以承担保险范围的扩大导致的财政资金紧张,不愿意扩大保险覆盖面,甚至还出现有的县政府为了规避对农业保险补贴的开支而将农民主动投保的保费退回的现象,影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在农业保险税收方面,农业保险公司仅能享受免缴营业税的优惠政策。

此外,在农业保险的监管方面我省市级层面还能基本达到规定要求,但是在县域层面,由于“山高皇帝远”,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存在非法设立保险网点、恶性竞争等现象,不利于农业保险市场的良性发展。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然而我省与农业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仅有200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2012年、2013年河南省农业保险工作方案,它们对农业保险的组织体系、赔付标准、费率的厘定等都没有明确界定。全省农业保险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不足以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健康的制度环境。

(二)农业保险有效供给和需求不足

从目前我省农业保险险种设置来看,农业保险对象主要为种植业和养殖业,险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并未增加多少新的品种,单调的农业保险险种设置不能适应现代农业以及农业保险多样性发展的需要。我省虽是农业大省,但是农业经营方式大都是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比较落后,农业生产效率比较低,致使农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部分想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又因高额的农业保费而选择放弃参保。此外由于政府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大,尤其是在基层农户中的宣传力度不足,缺乏针对性,部分农民甚至没听过有农业保险这一说法,或者对农业保险相关的补贴政策、理赔流程不熟悉等,农民对农业的风险意识和农业保险意识淡薄。收入低、保险意识差、农业保险费率高,使农户普遍将农业投保看成是负担而不愿在农业保险上花钱。此外,由于我省农业保险缺乏创新、险种少以及相关的农业保险制度设计不合理等,也大大降低了农户投保的积极性。

(三)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影响农业保险业务的有效发展

专业技术人才是确保农业保险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农业风险发生后,由于种植业田地的自然特性,以及农业风险影响面比较大,而养殖业风险比较分散,并且具有普遍的不确定性,勘查农业风险造成的损失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农业保险的业务人员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满足工作需要,而我省这方面的人才相对短缺,这就严重制约了全省农业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农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相比保险公司,农户对农业生产情况更加了解,根据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如果农户预测到将会发生较严重的农业风险时,为降低农业损失,农户会表现出较高的投保积极性;相反,如果农户预测到农业生产面临的农业风险不大,农户将减少农业风险的投保支出;在遇到严重农业风险并接收到保险公司较高额的赔付后,农户将不会在农业风险方面投入更多以降低农业风险,进而索取更多的赔付。这就是所谓的农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农业保险公司为避免因这种行为的发生而造成的经营亏损,会选择在下一年提高保费,这样导致农户连风险小的投保也不愿负担,这会削弱农业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从而加速农业保险市场的失灵。

而在投保标的方面,农户对自己投保的标的比较了解,保险公司对农户投保对象难以全面掌握,农户和保险公司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保险公司对农业风险发生的基本情况无法做出准确预测,不能有效控制保险标的,进而出现农户和保险公司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农户将没有参与投保或者在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牲畜换成被保的对象,或者在欺瞒保险公司的情况下将有问题的牲畜进行投保,从而骗取保费的现象也时常发生。这种道德风险也常令农业保险公司担忧。

三、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针对上述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拟从政府、企业、农户三个层面提出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框架

确定农业保险发展目标。根据我省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和农业大省的情况,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的成功经验,建议我省确定农业保险的发展目标:一是通过农业保险的发展,维护好我省农业大省的地位,并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二是创新农业保险的管理模式,采取市场化的农业保险运营模式,多措并举提高全省农业保险管理水平和效率;三是我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比较丰富,可通过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提高农户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

要完善农业保险各项政策法规体系。明确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各级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职责分工,并且规范农业保险市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大数法则是农业巨灾风险的重要数学原理,农业巨灾风险具有突发性和群发性的特点,而大数法则在发生巨灾风险时通常处于失灵状态,导致当农业巨灾风险发生后很难在空间上分散,仅靠单一的保险公司的能力难以承受,不利于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探索建立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从2010年以来我省通过逐年滚存和转向管理财政补贴作为巨灾风险准备金,使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建设在我省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正常运作需要有相关完善的政策法规来约束,且要划分好政府、保险供给者和投保对象三方的职责,加速推进全省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构建。

(二)推动农业保险企业的有效运作

构建农业保险人才支撑体系。拥有一批既熟悉农业保险规章、流程,又熟悉农业生产特征、农业风险的预测等的农业保险专业人才是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保险人才支撑体系的构建注重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通过鼓励河南现有的大学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或者鼓励企业办学等方式来保证农业保险市场人才的需要;在人才引进方面,应通过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或学习环境,提高农业保险从业人员的收入或提供良好的人才奖励机制等,多渠道地吸引人才,稳住人才。

加快农业保险市场体系建设。首先可以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农业保险发达地区的先进做法,科学制定农业保险各种险种的保险范围、责任和赔付标准,构建科学的农业风险评估体系,有关农业保险的各种规章制度要实行透明化公开化,让农户对其有全面、清晰的认识;其次构建农业保险人才支撑体系;此外,鉴于农业风险的不可计量性,可以采取政府部门、保险企业、气象部门等合作的方式对农业风险进行更为准确的估量,通过加强相关部门的互助合作使农业保险运作流程更为便捷,进而提高农业保险业务的运作效率。

创新农业保险经营方式。首先,随着农业龙头企业的出现以及小农户和企业联合的出现,保险公司可以将保险服务转向大规模和集中性生产流通领域,将服务从农户转向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户参保,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对农户参保的组织带动作用,取代单个的农户投保,并为参保的农户提供全部或部分保费补贴,与农户一起做好承保、防灾和查勘理赔工作,提高与保险供给者的沟通协调能力,做好农民权益的维护工作,进而提升农户参与农业保险的参保率。其次,制定贷款担保或贷款利息方面的优惠支持政策,如果一个地区的农业保险业务开展的比较好,那么该地区参加农业保险的组织或个人在贷款担保或贷款利息方面可以享受到比较优惠的政策,将参加农业保险作为发放贷款的必要条件来执行,进而形成“农户买保险—风险有保障—银行愿放贷—农户更愿买保险”的良性互动局面。再次,可以建立农民互助的保险体系,将农户、企业和政府三者结合起来,即由农户承担保险公司和政府的部分监督管理责任,这样不仅使保险公司节约了经营成本,而且也使农户有了更高的自我监督管理意识。最后,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采用招投标等方式引入市场竞争主体,扩大农业保险经营企业的数量,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确立长效的竞争机制,不仅能够促使保险公司增强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防止保险公司的垄断,而且对更有效地维护农户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道德风险监控,建立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通过对于农户自身对其投保对象的风险控制程度的评价来建立奖惩制度,即在相同费率的前提下,若该农户对其投保对象所面临的风险比较重视并且擅于管控,在一定时段内向保险机构索赔的赔偿费比较少甚至为零,那么在下一时段内此农户对相同的投保对象进行投保时可以享受比较低的费率,若此农户向保险机构要求的赔偿费比较多,那么下一时段相应此农户也应该支付较高的费率。这样不但能鼓励农户提高防灾意识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而且还能对遏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起到重要作用。

(三)提高农户投保的积极性

提高农户参保意识。农户是农业保险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和滞后,农户受教育程度低,意识不到参加农业保险的重要意义,农户参保率比较低。对此,政府和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让农户对农业保险有所认识和了解,并通过典型案例深化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重要性的认识,或者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相关的培训来让农户对农业保险有全面的了解。

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增加农户收入。当农户对农业保险有足够的认识后,还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来满足投保需求。我省的农业生产大都依靠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模式,导致农户农业收入普遍较低,使其不愿意在农业保险方面投出过多资金,这严重制约了全省农业保险的发展。因此,要通过创新农业生产方式,集中耕地资源,采取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的经营成本。这样不仅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也能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使农民有足够的信心和资金投入到农业保险中。此外,这种大规模的集约经营方式,也有利于保险公司对农作物风险的控制管理。

[1] 张权辉.河南省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探讨[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0(4): 94-98.

[2] 文丽.农业保险理论与实践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3] 郭德仁,解宜钧.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的经济分析[J].保险研究,2007(8):26-28.

[4] 王晓华,李欣.农业保险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比较与借鉴[J]. 经济研究参考, 2014(44):50-52.

[5] 谭英平.我国农业保险研究的相关问题综述[J].金融与经济,2010(11):62-65.

责任编辑:师连枝

ProblemsinAgricultural Insurance Development in Henan and Suggestionsand Countermeasures

CHEN Chen1, CHAI Hong-xu2

(1.Institute of Urbanand Rural Planning and Landscape,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461000, China; 2.Henan Donglong Holding Co., Ltd, Zhengzhou, 450000, China)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avoid agricultural risks,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peasants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Henan Province, such as poor policy environment, shortage of effective supply and effective demand,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adverse selection and moral hazard, etc.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system framework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enterprises and improve the enthusiasm of farmers for insurance.

Henan Provinc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

2016-07-16

陈琛(1987—),女,河南邓州人,硕士,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柴红旭(1988—),女,河南唐河人,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

F840.66

A

1671-9824(2016)06-0116-05

猜你喜欢
投保保险公司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扩散风险模型下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之间的最优再保险策略选择博弈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中报持股统计
“投保欺诈”的法律规制——《保险法》第16条第3款的解读
保险公司预算控制分析
互联网财险投保者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