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为例

2017-01-12 03:03王景丽
中州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生教育

王景丽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郑州 450044)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为例

王景丽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郑州 450044)

我国的高等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时间相对较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和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进行阐述,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构建“一二三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以结构调整、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一种崭新的教育类型——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的基地,应用型高校要积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使之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转变以往陈旧的人才培养理念,由培养“就业者”向培养“企业家”转变。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是一所新升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于2015年正式成立金河众创空间,建筑面积2700m2,可同时容纳250名创业者在孵经营,为创业者提供创新创业培训、创业孵化、项目推介、创业指导和政策扶持等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

总体上来看,我国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因为种种复杂因素的制约,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迟缓。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客观存在的问题,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长效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内涵

所谓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以本科教育为主,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基础,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高等院校。

应用型高校是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承担着培养以技术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开阔的眼界、较前沿的知识体系,较强的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基地,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时需要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形式。创新与创业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核心,强调原创性的“推陈出新”,而创业则是创新的重要体现形式,强调把创新的理论变成实践,开创新的事业。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有利于高校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有利于培养能将理论转化为技术,进而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围绕社会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注重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既会动脑又能动手,既拥有较高知识水平又具备较强实践技能的人才。

(三)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十三五”规划内涵

2015年,学校明确提出了实现“十三五”规划的“一二三四”工程:围绕“建设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支撑作用、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战略目标,促进学校由“专科学校向本科院校、综合型院校向应用型院校”两个转型,推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创新创业”三个跃升,实现四个显著增强,即师资队伍素质显著增强、教科研水平显著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显著增强、学校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确保五年后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应用型本科高校已逐渐认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纷纷走上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道路。但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等种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针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研究相对较晚,且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或流于形式无实质性内容,或仅仅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部分内容,尚未做到把创新创业教育同各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现有的师资、教材、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实践基地等教育资源满足不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尚未形成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

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作为第二课堂的内容,未纳入到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质量评价体系之中。部分学校虽已建立一套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但协调机制不畅,导致了人才培养效果不明显,达不到培养目标的相关要求。

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为例,该校虽然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但创新创业课程归教学口管理,创新创业竞赛类大赛归属部门较多,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团委等部门管理,北大学城科技园和众创空间的部分管理又受制于后勤管理部门,相互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激励机制不够系统。

(三)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培养方式脱节

当前,很多高校正处于转型发展期,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虽然已经定位于“应用型”,但人才培养方式的调整严重滞后,仍停留在研究型高校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特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有效接轨,无法满足现代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二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手段欠缺,部分高校迫于规定只开设了孤立的创业课程,与其他的专业课程衔接不够紧密,且师资有限,大多未经过系统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

刚升格为本科高校的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近年来在不断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成立了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尝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但是,在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设、创新创业专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机制、创新创业学分设置等具体措施还不到位。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和价值的认识还不到位

很多刚刚转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理念仍处于较为感性的“功利主义”阶段,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甚至学校领导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种途径,只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技能培训和临毕业前的就业指导,而未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更不从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的高度,去探索契合本校实际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要么应付差事、盲目跟风,要么急功近利、不切实际,有悖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究其原因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价值的认识不到位。

(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短缺

与科研型高校相比,应用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师资队伍缺乏、教材选用随意、专项配套资金不足、创新创业场所有限等教育资源短缺问题。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不仅数量上不足,知识结构也较为单一,大多数教师未接触过企业的实际工作,更无创业实践经历,满足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需求。其次,现有的创新创业教学用书相对比较混乱,对教材的选用没有结合专业进行,无法按要求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另外,实践教学场地和创新创业场所未得到充分利用,开展创新创业的专项配套资金不足也是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因素。

(三)“协同创新”合作机制有待改善

在协同创新合作方面,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大致分两种。一是内部协同,指高校内的院系、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二是外部协同,包括兄弟院校之间、高校与行业或企业的协同创新合作,还包括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这两种形式都有其局限性,内部协同的组织较为松散,加之有些学校管理体制不畅,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外部协同由于信息、需求、利益分配的不对称性,导致各方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浮于表面,难以建立深度协同创新合作机制。

(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待改进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于2016年成立了以校级党、政一把手为组长,主管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新创业建设委员会,对统筹协调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协同创新合作方面,仍存在职能部门之间和院系之间沟通不畅、校企合作涉及创新创业领域少、与行业缺乏深度的协同创新等问题,制约着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可构建为:“一二三四”模式,即“一个目标”“两轮驱动”“三种能力”“四项改革”。

(一)一个目标

以培养应用型的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使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政治信念坚定、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养较高、创新创业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在创新创业体系构建中,加大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平台建设力度,重点引进、培养科技团队带头人,在已培育的创新团队和科技平台中重点推出一批研究方向稳定、梯队合理、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创新群体。

(二)两轮驱动

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两轮并驾齐驱,注重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习实训、参观学习、模拟比赛,沙盘操练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齐头并进的发展。在理论教学方面:一是从师资入手,多措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二是从过程入手,建立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健全质量监控制度。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对人才培养工作实施全过程监督、指导、考核、评价。改革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把教学、科研、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学科专业竞赛等纳入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在实践教学方面,注重以下工作的提升:创新科技管理体制,优化科技管理和评价机制;壮大科技创新团队,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培养科技创新骨干。

(三)三种能力

即培养具有专业基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专业基础能力是指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在本专业领域具有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将所学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二是具备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很快地融入和适应社会。创新创业能力是指要了解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掌握其规律,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

(四)四项改革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从机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大刀阔斧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要成立专门机构,逐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长效运行机制,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创新性。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从制度建设、资金保障、评价体系等方面共同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五、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主动探索教学新模式,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并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逐步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方面

把高校已按规定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内容进行融合,增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开设《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技能的课程作为选修课。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开发微课、慕课等在线课程,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2.实践课程方面

一、二年级学生以开展行业、企业认知实践为主,逐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如到企业实地参观、认知实习等;三、四年级学生可以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实战训练、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入驻基地进行项目孵化等。

3.课程讲授方面

可摒弃以往“一个老师讲到底”的现象,尝试模块化教学、专题式授课,每个老师只讲授最为擅长的其中1—3个模块。操作性较强的模块和专题,鼓励聘请有实战经验的行业专家和企业精英到校讲授。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长效运行机制

1.提高领导重视程度

通过成立并推动校级创新创业建设委员会的运行、定期召开全校性的创新创业工作会议等方法,提高各级领导对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同各学院的联系沟通,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加快提升学校创新创业工作水平。

2.成立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

成立专门机构是创新创业教育长效运行的根本保障。在学校层面,可成立与市场衔接的专门部门,如创新创业管理中心、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学院等,负责对外联络、对内协调,统筹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院系层面,成立创新创业办公室,与教务、学生工作部门同级,负责落实学校的相关政策,安排部署院系的创新创业工作;在教师层面,成立创新创业教研室,负责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设计与讲授;在学生层面,成立创新创业协会,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潜能和主观能动性。

3.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因地制宜地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制定规范可行的管理和运行制度,组建专家委员会,对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市场分析及创业计划书等进行评估,提供指导意见;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政策咨询、小额贷款、税费优惠等咨询服务;建立创业导师制度,由专家团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扶,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构建“校企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以“为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因此,要本着资源互补、优势共享的原则,充分挖掘高校和企业的优势和潜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1.校企共建教学体系

根据企业需求增设专业课程,开发校企合作教材,让企业参与到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中去,使高校的课程设置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更紧密;邀请企业精英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给用人单位更多的话语权;实战型较强的专业课程,交由行业专家和企业精英讲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

2.校企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鼓励企业通过订单式培养、共建实验实训设备、派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等形式,与高校共同实施培养方案。让企业为高校搭建实习平台,让高校成为企业的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基地,双方共同打造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平台,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四)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

1.加强领导,建立院系联动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加强领导,建立以学校发展为最终目标,学校统筹、学院推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以创业部门为主,各学院书记、院长责任共担,及时组织力量,完善工作手段,通力合作,才能形成了全校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具体来说,在校级层面,要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协调和管理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在联动机制层面,建立以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牵头,学工、教务、团委、科研、财务、国资、人事、招生、后勤等部门齐抓共管,学院积极参与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

2.重视师资建设机制

当前,大多数高校严重缺乏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一定的实践经历的师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因此,着力构建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体,企业精英、成功创业人士为补充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此外,还要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实地参观、参加创新创业培训,引导自主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形成资金保障机制

学校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开展各类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可汇聚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本,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基金”“大学生创新实验基金”“自主创业资助基金”等创新创业基金,也可联合银行开展小额贷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4.加强制度建设

为了指导和规范创新创业的具体管理工作,学校要制定与创新创业工作相关的奖惩制度、基金管理办法、学分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在制度健全的基础上,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制度执行监督,确保各项政策落地生根。

5.优化评价机制

构建多维视角的融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等为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应结合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合理设定;评价内容上,应重点关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质量;评价主体上,强调全员参与;评价手段上,多措并举,综合运用期末考试、双创竞赛、日常训练等评价手段。

[1]张显悦,郗婷婷.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

[2]章刘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及实践[J].质量探索,2016(2).

[3]周桂瑾,俞林.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2).

[4]刘有余,刁杰胜.应用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J].宜春学院学报,2015(5).

[5]程宝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责任编辑许峻)

StudyonTrainingof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TalentinApplication-orientedCollegesandUniversities

WANG Jing-li

(Employment Guidance Center, Zhe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44, China)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arted not very early in our country.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model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This thesis describes the connot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and its problems; puts forwards the construction of “one,two,three,fou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training model; makes clear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talent developing model

2017-09-30

王景丽(1971—),女,河南偃师人,硕士,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及体育教育。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7.05.025

G642

A

1008-3715(2017)05-0116-05

猜你喜欢
应用型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