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传播研究中的“现代性/殖民性”方案*

2017-01-13 06:47朱振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殖民拉美现代性

■ 朱振明

拉美传播研究中的“现代性/殖民性”方案*

■ 朱振明

本文以拉美的“现代性/殖民性”方案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实证主义的方法,借助文献分析,展现了与拉美现代性变迁相关的殖民化社会建构现实,同时通过对拉美“现代性/殖民性”方案的理论解析,揭示了其阐释拉美社会现实的思维路径以及殖民性得以建构的三种逻辑:存在殖民性、知识殖民性和权力殖民性。这三种逻辑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理解拉美“现代性/殖民性”现实的另类“去殖民性”认识论模式。对该方案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的社会建构现实。

去殖民性;现代性;殖民性;殖民性逻辑;他者范式

一、引言:“现代性/殖民性”方案的起源

在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史观中,1492年哥伦布的美洲大发现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种历史观对拉美学术界来说,实际上是用一种“发现”所负载的文化、知识与价值观来“掩盖”拉美地区自身发展的文化和思想。①这种“发现”与“掩盖”的二元对立关系几乎成为拉美500多年来社会和思想的发展的基调,导致的结果是拉美社会如何面对“解放”与“依附”、“发展”与“身份”的纠结关系。

问题在于,拉美地区自美洲发现以来经历了两阶段现代性的冲击: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主导的与世界体系出现(16世纪)相联系的现代性;其次是与18世纪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相关联的现代性,英国代替西班牙取得了直至1945年的世界霸权,掌控着西欧和世界历史。这被哲学家昂立克·杜塞分别描述为拉美的“第一现代性”与“第二现代性”。在拉美学者看来,外来发展指导思想与本地社会现实的不衔接以及殖民主义时期所造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成了阻碍拉美发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历史过程所携带的外来文化的强势,由此产生在文化传播系统上具有外来属性的象征暴力殖民。阿根廷学者斯卡诺内(J.C.Scannone)从文化角度对此予以总结: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时期的伊比利亚天主教文化的殖民;其次是在拉美国家独立后,欧洲(尤其是法国和英国)启蒙文化的殖民,伴随着19世纪的新殖民主义;最后是20世纪中期以来的当代文化(具有美国霸权特征的流行文化)的殖民,该文化殖民在最近几十年增加了拉美对跨国公司和世界强化的新依附。②可以肯定的是,这三种殖民通过其经济和政治控制解构了拉美的文化,重组了拉美的社会集体记忆。在此模糊的社会认同之上,拉美社会发展脱离了拉美自身的现实,在外来思想指导下一直在进行着试探性摸索:从浪漫主义、实证主义、发展主义、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直至左翼甚至极左翼思想的回旋。

在此语境下,拉美的发展路径被墨西哥哲学家莱奥波尔多·塞亚(Leopoldo Zea)描述为“‘新千年的乌托邦’,一个与过去和现实不存在联系的未来和愿望。这种未来的实现依靠纯粹的愿望,一种没有现实支撑的愿望”。③不过,拉美的这种历史社会现实及其思想反应,象征层面上成为拉美知识分子反思拉美社会的基本参照。

为何是现在的拉美,为何不是另类的拉美?拉美知识分子反思的重要主题始终围绕着拉美自身的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建构逻辑。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问世的各种新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思想潮流,不断尝试提出新的表述和阐释的方案,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活跃在21世纪头十年的拉美传播研究中的“现代性/殖民性”(Modernidad/Colonialidad)方案。

“拉美西班牙语媒体中的中国形象”作为拉美知识文化界的一种集体性认知方式和知识体系,“现代性/殖民性性”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研究群体具有批判性和跨学科性特征,其成员主要是拉美及拉美裔学者,他们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把研究植根于拉美。其中重要成员有:秘鲁社会学家阿尼瓦尔·奇哈诺(Anibal Quijano)、阿根廷裔墨西哥哲学家昂立克·杜塞(Enrique Dusell)、委内瑞拉社会学家艾达尔多·兰德(Edgardo Lander)、哥伦比亚人类学家阿尔图罗·埃斯科瓦尔(Arturo Escobar)、厄瓜多尔教育学家凯瑟琳·沃尔什(Catherine Walsh)、波多黎哥哲学家尼尔森·马尔多纳多·托雷斯(Nelson Maldonado-Torres)、阿根廷符号学家苏尔马·帕雷默(Zulma Palemo)、哥伦比亚哲学家圣地亚哥·卡斯特罗·戈梅斯(Santiago Castro-Gomez)、委内瑞拉人类学家费尔南多·克罗尼尔(Fernando Coronil)、阿根廷裔美国符号学家瓦尔特·米涅罗(Walter Minolo)等。

这个“方案”的传播观念不是凭空产生,在知识系谱上表现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当地思想和国际思潮相互融合的结果。埃斯科瓦尔从本地和国际层面上总结了“方案”传播研究的思想来源,包括拉美本土和国际化两个层面。④从本土来说,先后出现了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解放神学、解放哲学与自治社会科学中的辩论;50年代至70年代对“发展”观念做出反应的依附理论;拉美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辩论;20世纪90年代人类学、传播学和文化研究中有关“杂交性”的辩论以及美国的拉美庶民研究(Estudios Alternos)团体的贡献。在国际层面上,有来自欧洲和北美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批判理论、20世纪80年代在南亚问世的庶民研究(South Asian Subal Tern Studies)、旅居美国的墨西哥女权主义理论、后现代理论以及非洲哲学等。埃斯科瓦尔指出,如果说依附理论、解放神学和参与行为研究是拉美批判思想在20世纪对人类知识的贡献,那么“方案”则是这种传统继承者与发展者。⑤在某种意义上展示越来越国际化的一种思想的包容性。

二、“现代性/殖民性”方案的思维路径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现代性/殖民性”方案的整体逻辑体现为“去殖民性”特征。这一“转向”源自阿尼瓦尔·奇哈诺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一篇名为《殖民性与现代性/合理性》的文章中,对权力殖民模式的分析。⑥“去殖民性”(Decolonialidad)研究不同于20世纪的后殖民主义研究,在本体论上它与现代性同时产生,是反思“现代性”的一种方式,其来源于这样的思考:“如果殖民性是现代性的组成部分,而且现代性的救赎话语假定了殖民性的被谴责的压迫逻辑的存在,那么这种压迫逻辑将在反对帝国暴力的人们中产生一种不满、不信任和无私的力量。这种力量就表现为现代性组成部分的去殖民性方案。”⑦“去殖民性”概念的起源点在第三世界⑧,伴随着二战后亚非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解放运动。1955年4月的万隆会议提出了“既不选择资本主义也不选择共产主义,而是走去殖民化道路”的政治主张。⑨

作为思想学术运动的该方案主要以米涅罗的“现代/殖民世界体系”为世界秩序参照框架,以杜塞的“他者”哲学思想为基础(具体表现为“超越分析法”),以福柯的“系谱学”和“考古学”方法为分析工具,以拉美的“现代性/殖民性”为研究对象。其中,以哲学家杜塞为主要代表的“超越分析法”提出对拉美社会现实问题认识的方法论,从对西方本体论哲学及其认识论的批判入手,构建“拉美解放(或自由)哲学”观念,用“跨本体论差异”的逻辑论证来联接拉美独特性与欧洲整体性哲学的关系。“系谱学”与“考古学”的观念主要来自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后现代方法论(或认识论),从历时和共时角度来思考在社会现实的再生产过程中,体现于知识/权力/主体性间的相互日常构建关系与制度化过程。结合对拉美社会的“现代性”与“殖民性”的关系,演绎出“三种殖民性”(存在殖民性、知识殖民性、权力殖民性)的分析。

三、“现代性/殖民性”方案的内涵与殖民性逻辑

(一)现代性与殖民性

(二)构建殖民性的三种逻辑

在拉美学者看来,“殖民性”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存在殖民性、认识殖民性和权力殖民性。这些维度维持着殖民差异以及被殖民者的从属化过程。

1.关于“存在殖民性”

2.关于“知识殖民性”

“知识殖民性”与“存在殖民性”和“权力殖民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三者体现了拉美学者理解“殖民性”的哲学思路:首先,存在殖民性属于本体论范畴,关注的是作为欧洲主体的“存在”与“他者”的“非存在”的区分;其次“知识殖民性”体现着欧洲认识论向“他者”的强加和扩散,因为“他者”的“非存在”特征,不具理性能力的“他者”应当受到“西方认识论”的培训和同化,地方的“认识型”受到排斥乃至人为地消灭;最后,“权力殖民性”主要体现在实践层面上的物质形式: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所提供的物质基础,作为“非存在”的“他者”通过种族化权力策略被整合进资本主义的宏大生产“装置”中,这不仅仅是生产装置,更是“权力装置”,借助该装置实现了微观、中观、宏观不同物质层面上的权力殖民。

3.关于“权力殖民性”

四、“现代性/殖民性”方案的思想特征

五、结语

“现代性/殖民性”方案为有关现代性、全球化、现代化、进步、发展等辩论提供了另类理解框架,这不仅是一种新话语,更是一种新的方法论。从世界现代殖民体系的拉美边缘地区出发,该“方案”试图构建一个解释国际社会历史现实(特别是拉美社会现实)的框架,提供一种从“去殖民性”角度来理解和实践的“他者”范式。

注释:

① Dussel,Enrique(2008).ElencubrimientodelOtro:Haciaelorigendel‘Mitodelamodernidad.La Paz:Biblioteca Indigena,2008.

② Scannone,J. C.(1984).InflujodelaGaudiumetSpesenlaproblemáticadelaevangelizacióndelaculturaenAméricaLatina. Evangelización,liberación y cultura popular. Stromata,40 (1984),núm.1-2,pp. 87-103,p. 94.

③ Zea,Leopoldo(1976).ElpensamientoLatinoamericano. Barcelona:Editorial ARIEL,p.22.

⑥⑦ Mignolo,Walter(2008).Laopciónde-colonial:desprendimientoyapertura. Un manifiesto y un caso,Tabula Rasa,núm. 8,enero-junio,pp. 243-281,p.250,249.

⑨ Mignolo,Walter.EnGuatemala,Sobre(De)ColonialidadenCiudaddelaImaginación,EstaentrevistaserealizóenocasióndemivisitaaQuetzaltenango,enNoviembredel2013, http://waltermignolo.com/en-guatemala-sobre-decolonialidad-entrevista-de-rosina-cazali-escobar-con-walter-mignolo/.

⑩ “去殖民”研究不同于殖民以及后殖民研究,拉美学者认为,“方案”的诸多殖民批判理论在谈及“现代性”时指的是对“同一性”(Misma)的世俗构建:这里的现代性可追随到18世纪,随着英国和法国这些殖民帝国的出现而出现,其殖民扩张指向印度、中东和非洲;但这只是现代性的一部分,现代性的起源应当追溯到16世纪,开始于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美的征服。20世纪所兴起的后殖民理论多是对18世纪以后历史体验的批判,对这种殖民扩张的批判,忽略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美两百多年的国际殖民历史。因此米涅罗指出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忽略了16、17世纪以及美洲被发现的后果,其“东方主义殖民权力模式”只是对18世纪以后世界秩序的权力和知识变迁的一个反映。见Mignolo,Walter(2007).LaIdeadeAméricaLatina:Laheridacolonialylaopcióndecolonial. Barcelona:Gedisa,2007,p.64.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传播研究院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毓强】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拉美西班牙语媒体中的中国形象”(项目编号:2013GDYB0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殖民拉美现代性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殖民岂能有功
暴力、历史与殖民——论《尤利西斯》中的暴力政治
明清时期陕西果树商品化趋势及殖民采掠初探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拉美,热情奔放的神奇之地
走进拉美
终极真人秀:疯狂的火星殖民计划
科学发展观的现代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