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中医药研究进展Δ

2017-01-14 00:04张书富林嘉文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7年8期
关键词:滴丸麝香益气

曾 惠,陈 军,张书富,林嘉文,季 敏

(1.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心病科,上海 200090; 2.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药剂科,上海 200090)

·综 述·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中医药研究进展Δ

曾 惠1*,陈 军1#1,张书富1,林嘉文1,季 敏2#2

(1.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心病科,上海 200090; 2.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药剂科,上海 200090)

DOI 10.14009/j.issn.1672-2124.2017.08.049

当某一冠脉发生闭塞或严重狭窄时,侧支血管增多,其他冠脉通过侧支血管向阻塞血管远端供血,称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其为阻塞血管所分布的心肌提供血供,是缺血心肌的重要代偿方式之一[1],可防止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时发生心肌梗死,保护左心室功能;防止心肌缺血及坏死面积的进一步扩大,降低远期死亡率,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目前,关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2-3]。近年来,中医药改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研究不断增加,研究成果显著,现综述如下。

1 中医理论研究

既往中医经典中虽未直接提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概念,但仍有不少理论为中医药改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奠定了基础。如《内经》明确记载:夫脉者,血之府也。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中医的“生脉”理论与侧支循环密切相关[4]。“脉”即血脉,“生脉”包括3层含义:(1)管腔增粗,血流量增加;(2)处于关闭状态的血管出现再通现象;(3)新的血管生成。

从气血阴阳理论来看,益气、活血、养阴、温阳均可生脉。《名医方论》言: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气既可生血又可行血,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益气可生脉。中医学认为,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祛瘀生新”理论的广泛应用更进一步提示,活血祛瘀不但通脉,且能生肌,故活血可生脉。津血同源,相互化生,两者同为阴,津血不足,则脉道空虚,运行不利,故养阴可生脉。《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血为阴,得温乃行,得寒则凝,故温阳可生脉。

从脏腑理论来看,补肾可生脉。《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心主血脉,肾为先天之本而藏精,主人体的生长和发育。《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机体生长壮老与肾气衰退关系密切。肾气渐衰,心失温养,心之脉络失用,以致心主血脉的功能受损,故补肾可生脉。

此外,现代医家从风病学说、络病学说等方面展开研究,认为心肾阳虚、气血失调是冠心病发病的基础,而风邪是冠心病重要的致病因素,脉滞风阻是冠心病发作的关键病理环节,故提出祛风可生脉。总之,中医的“生脉”理论与侧支循环关系密切,凡利于气血充沛、血脉通畅的治法及中药均利于“生脉”。

2 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

2.1 益气类中药

沈艺等[5]应用不同浓度黄芪甲苷干预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发现黄芪甲苷可以促进EPC的增殖迁移及体外血管生成能力。金岩等[6]发现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中,人参皂苷Rg1治疗组大鼠的心肌酶水平明显降低,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梗死区血管生成数量明显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表达增加,提示人参皂苷Rg1可以上调VEGF的表达,促进心肌梗死区的血管生成。

2.2 活血类中药

张淑娟等[7]通过研究川芎嗪注射液对心肌梗死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再生和缺血心肌VEGF mRNA表达的影响发现,川芎嗪注射液可以促进心肌梗死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再生,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加VEGF mRNA的表达有关。Hong等[8]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证实,三七总皂苷可通过VEGF、KDR/Flk-1、PI3K-AKT-eNOS信号通路促进血管生成。叶松山等[9]通过研究丹参提取物对大鼠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肌组织VEGF表达的影响发现,丹参提取物可以通过上调 VEGF的表达来促进大鼠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肌组织的血管新生。付卫云等[10]应用不同浓度红景天苷对心肌梗死大鼠进行灌胃给药,4周后发现心肌组织微血管数量、胶原容积分数、VEGF及CD34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提高,表明红景天苷可明显促进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的血管新生。姜晓斐等[11]观察红景天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肾上腺髓质素及其受体—降钙素受体样受体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红景天可上调以上两者的表达从而起到促进心梗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

3 中药复方制剂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3.1 实验研究

3.1.1 麝香保心丸:黄斐斐等[12]采用大鼠心梗模型研究麝香保心丸刺激血管新生的作用,结果显示,麝香保心丸可通过20-羟二十烷四烯酸增加梗死交接区VEGF的表达及循环血中的EPC数量,从而加快血管新生及修复血管内皮损伤。李刚等[13]观察在剪切应力作用下麝香保心丸对EPC功能及其修复动物血管损伤模型的作用,结果显示,治疗组动物EPC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迁移率和黏附能力明显提高,微血管形成功能显著增强,内皮再生率亦显著增加,表明剪切应力作用下麝香保心丸能够显著改善EPC功能,有助于EPC修复血管损伤。

3.1.2 芪参益气滴丸:张密霞等[14]采用三维培养大鼠主动脉环探讨芪参益气滴丸对主动脉环血管新生及稳定的影响,结果显示,芪参益气滴丸与VEGF合用可促进血管新生,亦能延缓新生血管退化。张腾等[15]通过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动态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缺血大鼠不同时间点的心脏保护作用,结果显示,芪参益气滴丸能保护缺血的心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抑制左心室扩张,其机制与调节缺血后不同阶段缺血边缘区心肌组织中血管新生及成熟相关因子mRNA表达,促进梗死边缘区血管新生及成熟有关。姚静等[16]以不同浓度芪参益气滴丸含药血清干预大鼠缺血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成管功能,结果显示,芪参益气滴丸干预后的内皮细胞其细胞增殖相关蛋白激酶(ERK)mRNA较模型组显著上升,细胞死亡相关分子(p53) mRNA内皮细胞增殖率显著下降,迁移率、成管率均显著高于模型组,且高剂量组增高最明显。钟志英等[17]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hick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模型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CV34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芪参益气滴丸具有明显的促CAM血管生成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作用。

3.1.3 当归补血汤:谢瑞芳等[18]采用转基因斑马鱼模型比较不同配伍比例当归补血汤的促血管新生作用,对化学成分及促血管新生疗效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黄芪与当归经典配伍比例(5 ∶1)具有更好的促血管新生作用。董海燕等[19]等选择七种中药材或中药复方,利用CAM模型分别观察各方药提取物对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归补血汤组的血管生成最为显著,表明其有明显的血管新生作用。王嫔等[20]采用衰老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研究当归补血汤对冠脉侧支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其心肌梗死面积/总面积的比值较模型组显著降低,VEGF蛋白相对表达强度、心肌Ⅷ因子血管密度、微血管密度、VEGF、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提示当归补血汤具有显著的促进衰老心肌梗死大鼠冠状动脉侧枝血管生成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VEGF、NO水平有关。

3.1.4 血府逐瘀汤:许晓玲等[21]以不同浓度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干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48 h,结果显示,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皆有显著的促内皮细胞迁移和黏附作用,可抑制EphB4细胞的表达,可通过促内皮细胞迁移和黏附发挥促血管新生作用,且该作用可能与EphB4/EphrinB2通路密切相关。张秋雁等[22]观察血府逐瘀汤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内皮细胞数、微血管密度及VEGF表达,结果显示,血府逐瘀汤显著增加心肌梗死边缘区内皮细胞数和微血管数目,有明显的促缺血心肌血管新生作用。

3.2 临床研究

3.2.1 麝香保心丸:孙波等[23]在临床观察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肱动脉介导内皮舒张功能、NO、NOS、内皮素(ET)、超氧化物歧化酶,结果显示,麝香保心丸能够有效纠正ET与NO的失衡状态,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加心肌血流供应,改善心肌缺血状态。夏小鹏等[24]临床研究麝香保心丸对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响,采用Rentrop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并测定血清二甲基精氨酸浓度。治疗6个月后结果显示,麝香保心丸可促进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侧支循环的形成,具有保护缺血心肌,缩小梗死范围的作用。

3.2.2 复方丹参滴丸:陈焕清等[25]在临床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干预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复方丹参滴丸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正性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纠正ET/NO、血栓素/前列环素的失衡有关。

目前,中医药改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具有显著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正逐渐成为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现阶段关于其的基础实验研究较多,临床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多局限于中药单体或有效成分,药物配伍和复方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血管生成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中医药将会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Schaper W.Collateral vessels reduce mortality[J].Eur Heart J,2012,33(5):564-566.

[2]Chalothorn D,Faber JE.Strain-dependent variation in collateral cir-culatory function in mouse hindlimb[J].Physiol Genomic,2010,42(3):469-479.

[3]Chilian WM,Penn MS,Pung YF,et al.Coronary collateral growth—back to the future.[J].J Mol Cell Cardiol,2012,52(4):905-911.

[4]戴国华.冠心病心肌缺血血管生成的中医研究思路与方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6):417-419.

[5]沈艺,谢南姿.黄芪甲苷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0):1214-1216.

[6]金岩,刘闺男.人参皂苷Rg1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管新生的作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7,36(5):517-519.

[7]张淑娟,王振涛,韩丽华,等.川芎嗪注射液对心梗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及VEGF-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7):170-173.

[8]Hong SJ,Wan JB,Zhang Y,et al.Angiogenic effect of saponin extr-act from Panax notoginseng on HUVECs in vitro and zebrafish in vivo[J].Phytother Res,2009,23(5):677-686.

[9]叶松山,杨雷,毛秉豫,等.丹参提取物对大鼠心肌梗塞后心肌组织VEGF表达的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2014,24(5):1046-1048.

[10]付卫云,刘暖,杨雷,等.红景天苷促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血管新生的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31(5):30-34.

[11]姜晓斐,施海明,罗心平,等.红景天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肾上腺髓质素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0):2442-2445.

[12]黄斐斐,刘阳,陈洁,等.麝香保心丸通过上调20-HETE调控内皮祖细胞促进心肌梗死大鼠血管新生[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6,21(1):4-6,24.

[13]李刚,陈旸,吴江.剪切应力作用下麝香保心丸促内皮祖细胞功能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5,32(4):847-853.

[14]张密霞,秦袖平,庄朋伟,等.芪参益气滴丸对培养大鼠主动脉环血管新生及稳定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5(4):248-252.

[15]张腾,张密霞,张艳军.芪参益气滴丸抗血管新生大鼠心肌缺血动态观察及机制探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1):134-139.

[16]姚静,戴国华,刘宁,等.益气活血中药对大鼠缺血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功能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7):922-926.

[17]钟志英,谭维羚,唐昱,等.芪参益气滴丸促血管新生的实验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22):9-10.

[18]谢瑞芳,林评兰,王瑛,等.不同配伍比例当归补血汤化学成分及促血管新生作用比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6):83-87.

[19]董海燕,杨建刚,肖志强,等.4种中药和3个方剂促血管新生作用及有效组分的研究[J].中药材,2013,36(8):1297-1300.

[20]王嫔,李丹,田昕.当归补血汤对衰老心肌梗死大鼠冠状动脉侧枝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J].中药材,2016,39(7):1651-1653.

[21]许晓玲,蔡飞,林凡,等.血府逐瘀汤促血管新生中EphB4/ephrinB2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12(3):362-364.

[22]张秋雁,王权礼,苏剑峰,等.血府逐瘀汤促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血管新生及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2):53-54.

[23]孙波,马瑛,席萍,等.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6,31(9):1380-1383.

[24]夏小鹏,田迪,赵彬,等.麝香保心丸对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4,17(6):588-591.

[25]陈焕清,熊小强,段朝晖,等.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血管内皮功能的干预及其机制[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30(z2):221-223,228.

上海市杨浦区科委、杨浦区卫计委联合课题(No.YP15M17);上海市杨浦区卫计委(No.YP16ZB08)

R932

A

1672-2124(2017)08-1150-03

2017-03-01)

*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E-mail: drzeng 810@163.com

#通信作者1: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E-mail:chenjun72514@163.com

#通信作者2: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jimin 0518@126.com

猜你喜欢
滴丸麝香益气
参附滴丸的成型工艺研究
和厚朴酚滴丸的制备与体外溶出度研究
张世卿运用益气通督法治疗小儿腹泻验案1则
麝香保心丸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穿心莲内酯滴丸
麝香保心丸
圈养林麝产麝香中麝香酮含量测定分析△
麝香牛的悲剧
滴丸剂制备及设备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