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呼吸内科病例临床治疗的体会

2017-01-15 05:03杨玉杰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7期
关键词:内科抗菌用药

杨玉杰

(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工农乡卫生院,吉林 辽源 136200)

浅谈呼吸内科病例临床治疗的体会

杨玉杰

(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工农乡卫生院,吉林 辽源 136200)

目的 讨论呼吸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为呼吸内科疾病的有效治疗提供科学理论根据。方法 根据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共收治的80例呼吸内科疾病患者为研究讨论对象,并随机分成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使用一般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采用抗菌药物进行综合治疗,对比观察这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将对照组的一般治疗方法与观察组的抗菌药物综合治疗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3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而对照组患者有效治疗3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8%,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并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分析,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的治疗方法基础上对症合理性使用抗菌药物等方法进行综合性治疗的方法,能够使呼吸内科疾病患者,相比较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呼吸内科;疾病;治疗

呼吸内科患者一般慢性疾病较多,且年龄组相对较大,临床对呼吸患者进行治疗期间会出现各种病菌感染问题,抗菌药物的使用可有效控制感染状况的发生,故呼吸内科疾病需要长期基础性治疗外,对于病情严重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方法。根据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80例呼吸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在25~87岁,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37例,支气管哮喘患者16例,慢性支气管患者13例,支气管扩张患者9例,肺癌患者5例,并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采用采用抗菌药物进行综合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1]。现将我院治疗比较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80例呼吸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在26~87岁,平均60.5岁,该组患者中,18例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9例支气管哮喘患者,6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4例支气管扩张患者有,3例肺癌患者;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在25~87岁,平均61岁,该组患者中,19例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7例支气管哮喘患者,7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5例支气管扩张患者,2例肺癌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资料之间较相近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为了保证研究结果以及分析的准确性,对8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综合统计,其中包括:住院病历号、性别、年龄、体质量、入院时间、出院时间、疾病诊断、抗菌药物、治疗结果等。并将每日用药物量制定出一定标准,即DUI≤1.0为合理用药,DUI=DDDs/总用药天数。计算抗菌药物应用的总天数、总用药量、限定日剂量(DDD)、限定日剂量频度(DDDs=总消耗药物量/DDD)。

给予对照组患者进行抗感染、抗过敏以及抗炎等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而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抗菌药物进行综合治疗。具体方法:抗感染治疗:治疗前,呼吸内科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症状,需要使用一定的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与此同时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并对药物的使用周期进行详细了解,同时需详细记录好药物效果,以保证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2]。在呼吸内科患者的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药物的使用剂量以及药物浓度进行控制,同时对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应对患者既往病史及用药史进行详细的了解,且输液速率不宜过快,若输液过程中出现患者有恶心、呕吐以及抽搐等不良症状需立即停止给药;用药观察:由于呼吸内科疾病患者大多是老年患者,长期的用药会导致患者肝肾等脏器功能下降明显,同时观察药物的耐药性差,最后导致患者药物蓄积性的中毒以及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故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给予有效解决[3]。心理状况观察:由于患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烦躁、担忧等一些负面情绪。应及时、积极对他们进行心理安慰和心理开导,使其建立生活信心,从而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1.3 治疗效果评价情况:治疗有明显治疗效果:患者的全身情况恢复至正常,且其临床症状有显著的改善;治疗有一定效果:患者的全身情况得到一定的恢复,且其临床症状也有一定的改善;治疗无效,患者的全身情况以及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出现病情加重的趋势。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全部研究结果均采用统计学原理,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临床统计得出抗菌药物使用总量、总用药天数、限定日剂量(DDD)及药物利用指数(DUI)结果,共计66例患者病情恢复良好,恢复率为82.5%。具体如下: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人数为25例,治疗有效人数为10例,治疗总有效人数为35例,该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人数为23例,治疗有效人数为8例,治疗总有效人数为31例,该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分析,上述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抗菌药物的使用:现阶段下一般采用的抗菌药物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克林霉素类药物等,一般都按照正常药剂标准量进行使用,只有少数重症患者会为其使用超量试剂,超量使用试剂一般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效果,而是在治疗的同时发挥更强的抗菌效果,避免出现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出现异常反应[4]。

联合用药方式的使用:因为老年人自身身体免疫系统功能逐渐减弱,在抵抗病菌感染时的能力较弱,所以现阶段患有肺部感染疾病患者集中于老年患者中。这就要求医师在弄清楚患者病情后,采取治疗。如果再没有弄清病情的状况下治疗处理,那么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感染问题;而长时间错误进行药物处理,则会导致身体内部细菌的抗药能力增强,减弱了药物治疗的效果[5]。经过研究分析发现, 联合用药能可有效减小药物的用药剂量,且避免药物引起的毒性反应。联合用药可以将药物的医疗价值发挥到最大,充分发挥抵制病菌的功效,病情严重的患者可采取三联用药处理。联合用药过程中也要注意:作用机制或作用方式相同的抗菌药物的使用会增加毒性反应、诱导产生灭活酶或竞争同一靶位而产生拮抗效应等。

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分析,护理内科疾病大多具有病情反复易发作和病程时间长等特点,致使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对治疗失去耐心,表现出紧张以及恐慌等不良的负面心理情绪。特别是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出现恶化,甚至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胁。呼吸内科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心理治疗等非药物治疗对于患者的疾病康复同样具有重要意义[6]。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呼吸内科疾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7.5%,而对照组呼吸内科疾病患者治愈率为77.5%,二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临床对呼吸患者进行治疗期间会出现各种病菌感染问题,抗菌药物的使用可有效控制感染状况的发生,且在与较常规治疗方法的比较分析过程中,使用采用有效地抗菌药物进行对症治疗,随时监测用药效果,及时给予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对呼吸内科疾病患者康复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7],临床患者治疗效果较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1] 包广超.呼吸内科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10(33):114-115.

[2] 张浩春,窦立新.试论抗生素在呼吸内科临床中的合理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41-42.

[3] 梁秀群,唐云峡.233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0):3197-3199.

[4] 张琬悦.分析抗生素在呼吸内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情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78):108-114.

[5] 周福宜.老年性呼吸内科感染性因素分析及临床治疗[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20):2702-2703.

[6] 郗颖,许健,李小六.呼吸内科抗菌药物应用分析与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6):958-959.

[7] 张雁,张成.探究呼吸内科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60):110.

R473.5

B

1671-8194(2017)07-0020-02

猜你喜欢
内科抗菌用药
什么是抗菌药物?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内转科型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观察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