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对《内经》的继承与发展

2017-01-15 16:0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19期
关键词:李东垣灵枢内经

保定市第一中医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理论研究

李东垣“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对《内经》的继承与发展

李紫健牛建海孟惠改白晓莉李芸含

保定市第一中医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从李东垣的《脾胃论》中概括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的理论要点,并彰显其对《内经》理论的阐释与完善。提示李东垣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的丰富性和《内经》理论对中医学术发展的指导意义。

李东垣;脾胃;九窍不通;黄帝内经

李东垣为宋金时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金元四大家之一,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习称李东垣。东垣年少聪颖,博学强记,尤爱医药。据《元史》记载:“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时人皆称其为神医,李时珍特别称赞其“通《春秋》、《书》、《易》,忠信有守,富而好施。”《元史本传》亦称:“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为尤长。” 又为补土派领袖,著《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传世。

李东垣创立的“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是中医理论的精粹部分。该论详见于《脾胃论》,九窍不通的辨证论治则见于《兰室秘藏》。这一观点的表述,推陈出新,溯源发微,并自成体系,对后之学者颇多启迪,并引起了后世历代医学家的重视。脾胃与九窍的关系,早在《内经》、《难经》中就有所论述。笔者拟从《内经》中探寻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这一重要理论思想的渊源,及其对《内经》的继承与发挥,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与运用东垣九窍不通论以解决临床实际病证。

窍者,穴也、空也,空孔古今字,见《说文解字注》[1]。换而言之,窍即人体与外界相通的洞。中医学对人体孔窍的叙述有“九窍”、“七窍”、“窍”、“下窍”、“空窍”等不同名称,但多指孔洞而言,只不过所指部位不同矣。《内经》从天人合一的观点提出:“天圆地方,人头圆足以方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见《灵枢· 邪客》)[2],《脾胃论》注释亦然。另有《难经·三十七难》认为,九窍除了包括“鼻、目、口、舌、耳” 等头面诸窍,亦把“喉”归于九窍。可见对“ 舌、喉、前后二阴” 等窍,各家看法虽有不一,但均是指与人体内脏相同的体表孔窍。李东垣的“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内容丰富而富有创新性,具体论述如下。

1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之内涵

1.1 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3]《素问·玉机真脏论》云:“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如何?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3]“《八十一难经》曰:“五脏者,当上关于九窍也……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深化了脾胃与五脏之间的密切联系。由此可见,脾气功能与九窍的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脾胃之气血旺盛,才能维持人体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正常与九窍功能的完整[4]。”

李东垣继承了这一理论,不仅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有云:“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并强调“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乃元气之本,脏腑经络之源,脾胃健运,腐熟运化水谷正常,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至全身,元气充沛,才能提供足够的养料,脏腑经络有所濡养,则精、气、神皆出,九窍乃能通利也。”《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3],李氏据此得出若“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并由此提出“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5]。强调脾胃虚弱,运化水谷精微能力减弱,则元气不充,五脏之精气为之不足,如此五官失精气血液濡养,而致九窍不通之证自生。创立“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这一精粹中医理论,这一观点给予后世医家诸多启迪,奠定了临床从脾胃论治九窍病证的理论基础[6]。李东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五脏气争,九窍不通”、“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两大经典理论。

1.2 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素问· 生气通天论》:“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塑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阳不胜阴, 则五脏气争, 九窍不通。”《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说明九窍内外相通之生机,假使五脏之气相争而紊乱,可导致九窍不通。

《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云:“胃既受病,不能滋养,故六腑之气已绝,致阳道不行,阴火上行。五脏之气,各受一腑之化,乃能滋养皮肤血脉筋骨,故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是六腑生气先绝,五脏无所禀受,而气后绝矣。肺本收下,又主五气,气绝则下流,与脾土叠于下焦,故曰重强。”李东垣特别强调脾胃之气与五脏六腑之气关系密切,其盛衰直接关系到九窍功能的正常与否。

1.3 五脏不和, 则九窍不通 《灵枢·脉度》云:“五脏常内阅于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2]经文言五窍,实则口内咽喉二窍尚未述及,故概括为七窍。说明五脏的精气盛衰与否可由面部七窍来表现出来,观察其色泽可得知病变与否,此乃司外揣内之理也。

《脾胃论卷下·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曰:“胃气既病则下流,《经》云湿从下受之,脾为至阴,本乎地也。有形之土,下填九窍之源,使不能上通于天,故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由此李东垣更强调了脾胃的功能特性决定了与九窍间有密切的联系。

此外李东垣还创造了“阴火之说”这一独特理论[7],其认为“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阴火论也是从《内经》“阴虚生内热”发展起来的,这种“内热”是以脾胃气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东垣还运用人体气火关系失调和脾气虚弱、升清降浊失司之机理,阐明了脾胃不足,产生阴火,阴火成为继发因素,阻滞气机,脏腑功能紊乱,最终导致九窍不通的病机。他认为:“脾胃阳气不足而下陷有形之土,下填九窍之源,使不能上通于天,阴火便有余而上侵。” 并进一步指出:“脾胃即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阳不升,九窍为之不利。”(《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基于此,李氏创制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甘温除热的经典方剂,一直有效地指导着相关病症的临床实践。

2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与五脏五官之关系

目为肝窍,《灵枢·脉度》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肝脏的精气通于目窍,目之能视,有赖肝血之濡养,亦即视力和肝血的调节功能有关,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就会出现两眼干涩,视力减退或夜盲等症。肝气、肝血皆源于中焦脾胃。《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 … 浊气归心,淫精于脉,”[3]表明胃散谷精之气入于肝,浸淫滋养于筋脉,并通过经脉上荣于目,目得其养则明矣。《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 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2]故东垣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东垣引证经典论目疾,尤其有所发挥,并能联系实际。例如“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静而安,相火化行其令,相火者,包络也,主一百脉皆荣于目,既劳役运动,势而妄行… … 凡医者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指出治目赤之疾,除应泻火之外,还应健脾利湿,湿火消散,则目赤可愈。

耳为肾之外窍,为十二经综脉所灌注,内通于脑,司听觉,《灵枢·脉度》曰:“肾气通手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为痈”[2]肾藏五脏六腑之精,而主骨生髓,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气血生化有源,肾精为先天之本得后天之养则精气充沛,髓海充足,上奉于耳,耳窍经脉得养,则听觉灵敏。脾胃失职,清不升浊不降,浊邪壅塞耳窍,耳失清灵,则聋鸣作矣。故《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2]基于此东垣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将耳鸣、耳聋的病因则之于脾胃,突出了治脾胃之重要意义。创柴胡聪耳汤、补中益气汤等益气升阳法治疗耳鸣耳聋,为后世的辨证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东垣指出:“《内经》云耳鸣、耳聋、九窍不利,肠之所生也,此胃弱不能滋养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故有此症,然亦止从胃弱而得之。”

肺开窍于鼻,肺之经脉与胃肠之经脉相通,《灵枢·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 起于鼻之交頞中…下循鼻外。”[2]说明脾胃之经脉与鼻窍相联。《灵枢·脉度》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肺气来源于脾胃[8],鼻为肺系之外窍。金生于土,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可直接影响肺金的盛衰,脾胃健运,则肺气充沛,宣降正常,鼻窍通畅,反之则气机不利,鼻窍阻塞,病矣。李东垣曰:“夫阳气宗气者,皆胃中生发之气也… …若因饥饱劳役,损尚脾胃,生发之气既弱,其营运之气不能上升,邪害孔窍,故鼻不利而不闻香臭也。” 李东垣在此明确阐述了脾胃与鼻窍的生理病理关系,并指出治疗鼻窍不利“宜养胃气,健脾补肺,使阳气宗气上升,鼻窍得养,窍道通利矣。”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口为肺胃之门户,《灵枢·脉度》曰:“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能知五谷矣。”[2]饮食入口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但有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化生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供养全身。全身津液气血充足者,口唇得此而色泽红润,五脏得此而养。脾气虚弱则胃纳呆钝,脾运失健,气血不荣则唇萎色淡,津液不化则涎清稀而自流。故而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实际是脾运化功能状态的外在体现。如《灵枢·经脉》云:“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2]故李东垣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气或乖错,人何以生,病从脾胃生者四也。”“脾为劳倦所伤,劳则气耗,而心火炽动,血脉沸腾,则血病,而阳气不治,阴火乃独炎上,而走于空窍,以至燎于周身”。若脾胃之邪热上扰则可见口疮、唇糜、齿痛、龈肿等。

前阴包括阴窍与溺窍、生殖,与脾肾功能密切相关。《素问·厥论》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脾为中州主司水湿之运化,脾气健旺,清气得升,浊气得降,尿液得以正常排出。脾虚升降失司,可致小便淋漓不畅,甚至癃闭不出,肾气下陷,则尿不能自持而为遗尿,甚至失禁[9]。生殖之精藏于肾,有赖后天之精不断充养,后天之精源于脾胃,脾胃气虚则会导致肾精亏损,则“ ( 男子) 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脾气虚损,气机下陷,升举无力,降多升少,维系脏腑升举之力减弱,可见疝气、子宫脱垂等;脾胃运化失常,积湿生热,湿热下注,遂发为带下、阴痒。后阴即肛门,肛门大肠之末端也,大肠与肺相表里,肺藏魄,故亦称魄门,五脏之浊由此而出。《素问·五脏别论》曰:“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3]魄门肛门也,内通于肺,故曰魄门。大肠的传导气化与魄门的启闭排便,依赖于肺气的推动剂宣发肃降。脾为肺之母,能将饮食水谷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布散全身,升清降浊,魄门的启闭功能依赖于脾气的升提与胃气的通降,故魄门实为脾所主。《灵枢·口问》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2]脾虚,致运化失职,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清阳之气不能升发,反停为湿滞,则肠鸣、飨泄、便溏;清气下陷,气虚失于固摄,而致肠滑不收,则久痢、脱肛,痔核出血或脱出不收。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或阳虚鼓动无力,则虚秘生矣。在此李东垣同样认为脾胃虚弱,后天之精不足,日久肾之先天之精无以充养,以致脾肾两虚,不能灌溉精微于脏腑经络,五官失其煦养,前后二阴为之病,治疗仍应重视脾胃。

3 小结

综上所述,李东垣“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的论述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推陈出新,自成体系,对后世学者颇多启示,值得后人深入研究以及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李东垣对《内经》理论的阐释与完善,体现了承前启后、继承创新的精神为后世医家以及当代中医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十分值得当代医者学习与发扬。

[1]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85.

[2]史崧.灵枢经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9,48-49,143,49,65,30, 49,35, 65.

[3](作者不详).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1,83,121-122 ,95,53.

[4]饶玉莲,罗国进.调理脾胃法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J].河南中医,2013(05):716-717.

[5]高翠英,张文艳,程宏申,等. 从气机升降理论论治脾胃病[J]. 河南中医,2013(02):166-168.

[6]陈治水. 脾胃与九窍探析[J]. 中医药学报,1985(04):13-16.

[7]刘健民. 从脾胃论述耳鸣耳聋[J]. 辽宁中医杂志,2001(09):525-526.

[8]柴瑞震.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的研究[J].中医学报,2010(03):419-422.

[9]戴媺.从脾肾论治多发性骨髓瘤骨痛[J].中医学报,2013(01):16-17.

R221

A

1007-8517(2017)19-0001-03

2017-08-18 编辑:陶希睿)

李紫健(1989-),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研究方向脾胃病。E-mail:827725615@qq.com

猜你喜欢
李东垣灵枢内经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览百年《内经》 集研究大成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
腔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42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