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研究概况

2017-01-15 16:0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19期
关键词:太极太极拳因子

1.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510;2.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

太极拳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研究概况

赵燕华1陈建江1张晓锐1林陶然1关丽1李天奇1张进2*

1.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510;2.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是一项很好的有氧健身运动。作为一项健身项目和武术运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太极拳作为一种治疗及辅助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睡眠障碍、肿瘤、高血压病、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治疗与康复。笔者从与太极拳相关的文献中选择出与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有关的文献23篇加以综述。

太极拳;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概况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体育文化遗产,其动作舒展大方,缓慢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刚柔相济,要求心静体松,以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配合,是一项很好的有氧健身运动。能使人的身心得到锻炼[1]。作为一项健身项目和武术运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太极拳作为一种治疗及辅助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睡眠障碍、肿瘤、高血压病、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治疗与康复。现从PubMed、万方数据收录(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临床研究文献入手筛选太极拳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文献,对国内外太极拳与神经疾病的临床研究予以综述。现报告如下。

1 太极拳临床研究

文献研究结果显示[2-23],太极拳临床研究多倾向于运动系统疾病和脑卒中的治疗与康复,患者心理健康及精神障碍也逐渐成为关注的重点。虽然某些研究的结局指标存在阴性结果,但反映出研究者对某些疾病的探索兴趣和方向,可能会为今后太极拳临床研究开辟出更广阔的前景。

1.1 失眠及认知功能障碍 Chan AW等[2]认为太极气功可改善伴有认知功能损害的夜间睡眠障碍,针对老年人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太极气功组每周给予2次,每次60min,共2个月的太极气功训练,和对照组相比,对于伴有认知功能损害的失眠患者是一项有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Michael R. Irwin等认为[3]认知行为疗法和太极拳逆转晚期失眠症的细胞和基因组标记。王乾贝等[4]给予干预组每次至少40min、每周至少4次、共3个月的太极拳训练,结果太极拳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特别是对老年人记忆力和执行功能有影响。李超等[5]在简易太极拳对社区老年人失眠症的疗效观察指出对单纯太极拳锻炼组的老年人进行24式简易太极拳的锻炼及让其坚持每天锻炼(每周≥5d),共坚持3个月,单纯太极拳锻炼组有效率为76%。

1.2 神经精神方面 Theresa H. M. Kim等[6]研究认为给予干预组共16周,每周1~2次的太极能够改善老年人神经精神警戒及执行能力。杨长明等[7]在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中认为参与或短期参与太极拳运动组与长期参与太极拳运动组比较,强迫症因子、敌对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差异较小;躯体化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偏执因子等均高于经常参与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其中,躯体化因子差异较大,不经常参与太极拳运动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明显劣于经常参与太极拳运动的老年人。表明长期参与太极拳锻炼能有效提高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廖建国等[8]给予太极组进行为期24周、每周3次每次1h的24式太极拳锻炼,太极组(24周前后组内对照、24周后组间对照)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敌对因子得分均值明显减小(P<0.05),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因子得分均值非常明显减小(P<0.05);太极组(24周前后组内对照、24周后组间对照)的紧张、愤怒因子得分均值明显减小(P<0.05),精力因子得分均值明显增加(P<0.01)。施振文等[9]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得出结论:太极拳组自测健康优良者前3位排序为:日常生活功能(100%)、正向情绪(96.7%)、身体活动功能(90%),因此太极拳对正向情绪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太极拳组得分322~369〔平均(345.1±23.59)〕分,健身走241~280〔平均(260.90±19.72)〕分。健康状况总体评定太极拳组高于健身走组。太极拳运动组的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身体活动功能3个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健身走组(P<0.01);在“社会健康”维度上,太极拳组的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和社会支持3个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健身走组(P<0.01)。郗爱凤等[10]研究认为给予精神病患者每周5次,每次1h的胡启贤原地九式太极拳训练3个月,认为太极拳训练能够改善慢性精神病患者的阴性症状,提高其社会功能,促进康复。

1.3 心脑血管病方面 周莉等[11]研究认为每天1次,每周5次,共持续1个月给予试验组在现代康复技术治疗基础上加上改良太极拳康复技术训练,结果改良太极拳技术组能显著提高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付常喜等[12]给予两组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每天给于25min的太极拳训练,每周6d,共8周,结果显示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基础上辅以太极拳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改善平衡功能、提高步行能力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两组各指标数据都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实验组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两组康复训练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施加太极拳训练的康复治疗效果更佳。王林等[13]给予太极拳组行杨氏简化太极拳24式,每周2次,共1个月,认为太极拳运动疗法对卒中后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均有较好疗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康复疗法。

1.4 自主神经方面 郭峰等[14]研究认为不同的太极拳锻炼年限对老年人的血压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其中对于收缩压来说降压尤其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长期锻炼组来说,练习太极拳运动后对收缩压具有明显的降压效应(P<0.01),对于初学者来说,尽管练习太极拳后的效应不明显,但具有降低收缩压的趋势。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的血压有积极作用,而且发现太极拳运动对受试者收缩压的影响的效应尺度要大于舒张压。同时研究发现运动前长期锻炼组老年人的安静心率要明显低于初学者组(P<0.01)。

1.5 运动障碍性疾病 Fuzhong Li等[15]在基础用药的基础上给予太极组、伸展运动及对抗训练组每天60min,每周2次,共6个月的太极训练,结果显示6个月终点时太极组PDQ-8分值较伸展运动组下降明显(P<0.01),较对抗训练组下降没有统计学差异(P=0.014)。VPS分值太极组较对抗训练组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较伸展运动组下降没有统计学差异(P=0.528)。季苏琼等[16]给予陈氏太极简易八式的锻炼每天1h,共坚持3个月,结果显示锻炼3个月后,2组的UPDRS III评分较锻炼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太极拳组更大于对照组(P<0.05);2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锻炼前明显增加,且太极拳组更大于对照组(P<0.05);2组的15m步行速度和6min步行距离较锻炼前都有增加,HAQ评分、跌倒恐惧、疲劳、肌肉疼痛的VAS评分较锻炼前都有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王洪丹[17]等认为给于太极拳训练实验组的步态参数随年龄增加而呈现出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有所差异,主要表现在步长、步长/身高比值、左脚着地速度、左脚着地时膝关节的角度,61~65 岁与66~70 岁这两个年龄段之间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步频、步态周期的变化与对照组相同,即随着年龄的增加没有呈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 同样,站立相和摆动相在步态周期中所占的百分比不随年龄而发生改变。 且两组 61~65岁者左膝关节在着地时的角度、步幅长度、左脚着地 度、步长与身高的比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

2 太极拳研究现状思考

目前太极拳临床研究关注的人群以中老年为主,尤其是老年人,涉及病种范围较广,除了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外,还涉及肿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疼痛等[18]。国内在阿尔茨海默病[19-20]、焦虑抑郁[21-22]、失眠[23-24]等疾病的临床研究多采用太极拳加耳压、中药、西药、气功等综合的方法。试验设计方面,随机对照试验是目前国内外太极拳临床疗效研究的主要类型。国外研究对于太极拳的治疗措施,多没有对所采用的太极拳进行具体说明[18]。太极拳在其发展及流传的过程中,演变出许多流派,如陈氏、杨氏、吴氏、孙氏、武式、傅式以及武当、赵堡等太极拳派系。各派太极拳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基本一致,但各派太极拳各具特点[25-26]。如果研究中只是笼统地交代为太极拳,可能不利于太极拳临床疗效的评价;如果明确选择某一种太极拳进行研究,则可能对太极拳的疗效分析和临床推广有更大的帮助。目前国内外临床研究中,治疗频率一般为每周2~5次;研究周期6周至2年不等,为期12~16周和24周的研究最为常见。太极拳的临床疗效,不单与太极拳的选择有关,治疗量也是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如太极拳的疗程、频率以及每次锻炼的时间。文献检索发现国外在太极拳及气功的研究方面较国内积极,也取得了高级别的资助,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资助。目前NIH对太极拳相关研究资助涉及病症包括:乳腺癌、失眠、抑郁症、虚弱、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纤维性肌痛、摔倒、前庭功能障碍、生理机能改善等[17]。太极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受广大中老年人的喜爱,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的推广应用前景相当广泛。因此做好太极拳的临床研究及推广是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王辉. 浅谈太极拳健身的医学机理和作用[J].现代养生,2011(18): 44-46.

[2]Chan AW, Yu DS, Choi KC, et al. Tai chi qigong as a means to improve night-time sleep quality among older adults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Clin Interv Aging,2016(11): 1277-1286.

[3]Irwin MR, Olmstead R, Breen EC, et al.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and tai chi reverse cellular and genomic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in late-life insomni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Biol Psychiatry,2015,78(10): 721-729.

[4]王乾贝, 绳宇. 太极拳运动对社区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6):645-649.

[5]李超, 于芸, 徐凤励. 简易太极拳对社区老年人失眠症的疗效观察[J].上海医药,2010,31(z1):66-67.

[6]Kim TH, Pascual-Leone J, Johnson J, et al. The mental-attention Tai Chi effect with older adults[J]. BMC Psychol, 2016,4(1):29.

[7]杨长明, 寒川恒夫. 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5):1065.

[8]廖建国. 24周太极锻炼对城市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24):7232-7233.

[9]施振文, 刘静, 张龙龙. 太极拳运动与健身走运动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4):3552-3554.

[10]郗爱凤,郗小玲,李瑞珍,等. 太极拳训练对慢性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3,28(19):72-74.

[11]周莉, 李宗衡, 张勇, 等. 改良太极拳对中风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疗效初探[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7):878-880.

[12]付常喜, 张秋阳. 太极拳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5):536-539.

[13]王林, 周清安, 徐建银, 等. 太极拳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康复作用的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8):222.

[14]郭峰. 长期练习太极拳对老年人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的影响[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5,31(2):158-163.

[15]Li F, Harmer P, Liu Y, et a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with tai chi exercise in Parkinson's disease[J]. Mov Disord, 2014,29(4):539-545.

[16]季苏琼, 毛志娟, 杨清梅, 等. 太极拳锻炼对帕金森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16,31(1):51-53.

[17]王洪丹.太极拳运动对60~70岁老年人群步态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4):7154-7156.

[18]陆颖, 李洁, 肖斌, 等. 国外太极拳临床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12):1717-1721.

[19]方锐, 胡镜清, 葛金文, 等. 阿尔茨海默病社区中医适宜干预技术及其应用策略[J].世界中医药,2013,8(6):604-609.

[20]李日臻, 刘运林, 王良鑫, 等. 脑灵汤结合太极拳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康复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7):693-694,760.

[21]许琳洁, 赵建新, 郑瑀, 等. 耳穴压丸配合太极拳治疗大学生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2):231-234.

[22]伍永慧, 陈偶英, 罗尧岳, 等. 太极拳和八段锦在改善冠心病病人焦虑、抑郁情绪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32):4050-4052.

[23]车晓程. 安神补脑液联合太极拳训练治疗失眠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0):129-130.

[24]王洋, 赵东旭. 不寐证的穴位指压配合太极拳治疗的疗效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3):55-56.

[25] 孙波.太极与拳理[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3:14.

[26]张选惠,温佐惠,吴昕,等.太极拳概说[J].成都体院学报,1984(4):25-35,40.

ResearchontheRoleofTaiChiinNervousSystemDiseases

ZHAO Yanhua1CHEN Jianjiang1ZHANG Xiaorui1LIN Taoran1GUAN Li1LI Tianqi1ZHANG Jin2*

1.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zhou Panyu district,Guanghzou 510510,China;2.Basic Medical College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anghzou 510510,China

Tai Chi is a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our country and is a good aerobic exercise.As a fitness programs and martial arts sport i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In recent years , Tai Chi as a kind of treatment and auxiliary treatment are widely used in the spirit of neural system disease, sleep disorders, cancer, hypertension, diabetes, rheumatoid arthritis, osteoporosis, a variety of diseases such as respiratory disease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In this paper, 23 literatures related to the diseases of nervous system were selected from the literatures related to Tai Chi.

Tai Chi;Nervous System Disease;Research Progress

R247.4

A

1007-8517(2017)19-0046-03

2017-08-21 编辑:程鹏飞)

赵燕华(1970-),女,汉族,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神经内科脑血管病。E-mail: 871101624@qq.com

张进(1975-),男,汉族,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抗衰老与心身医学。Email:zhjin@gzucm.edu.cn

猜你喜欢
太极太极拳因子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游太极洞
『太极+』,未来可期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世界,从此『太极』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影响因子
扮靓爱车拒绝潜伏危险因子
太极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