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明论治内风六法

2017-01-15 16:0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19期
关键词:肝风风动论治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从阳明论治内风六法

刘牧秋高安然黄雁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通过检索《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内风的相关医案,提出从阳明入手论治内风证的方法,归纳出阳明气衰、阳明血亏、土湿木郁、胃失和降、阳明燥热、胃虚痰滞6种关键致病因素,并总结每种证型下治法及用药配伍,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肝风内动;阳明;脾胃;治法

风邪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因素,分为外风及内风。外风即外感六淫之一,指人体感受自然界风邪入侵机体而致疾病。内风,又称肝风,即肝风内动,是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导致的风从内生,乃内伤疾病而非外感疾病。内风证的临床表现为以眩晕、抽搐、震颤等具有动摇性质的症状为主[1]。内风的产生与肝的病变最为密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多称内风即为肝风。现代中医界对内风的认识已较成熟,认为肝风内动主要分为4种: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和肝阳化风。乃因热盛、阴虚、血虚、上实下虚所致的风从内生。《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曰:“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故水不涵木、营血不足、肺金不降,中土虚损等方面为肝风的重要发病机制。在五脏关系上,历代绝大多数医家多从水不涵木的角度论治内风,着重于肝肾关系,在阳明中土上的论述较少。而叶天士在文中用大幅笔墨阐释“固阳明”等治法,尤其强调从脾胃入手,即从阳明论治肝风内动的重要性。因此笔者从《临症指南医案》中检索出从阳明论治内风证案例30条,总结出阳明气衰、阳明血亏、土湿木郁、胃失和降、阳明燥热、胃虚痰滞6种证型,探讨阳明亏虚引起厥阴风动的发病机制、常见疾病及伴随症状、治则治法及常用药物配伍。

1 分证病机及论治

1.1 阳明气衰,厥阴风动 从中医五行中“木克土”的生理特性而言,土虚则易木乘。阳明中土之气充足,具有正常的生理功能,便可抵御厥阴肝木的侵犯,抑制肝风内动。如阳明中土之气不足,即土衰无以克制木横,又因年老体衰、劳倦失调、或暑月阳气外泄,汗出过度等而致阳明气虚,厥阴风动。临床多见于头目眩晕、肢体痹痛、手足萎废、神疲欲寐、乏力、泄泻等气虚症状。在治则治法上,叶天士认为肝胃同治,采用“补阳明、泄厥阴”之法。以甘味之药如人参、黄芪、茯苓等进补脾胃;以酸味之药白芍、乌梅等平泄柔肝;兼桑枝、羚羊角、菊花、枸杞、天麻、白蒺藜等祛风潜阳。张顺[2]认为抽动秽语综合症病机属脾虚肝旺而动风,自拟柔肝健脾汤(白芍20g,菊花10g,钩藤10g,地龙6g,麦芽12g,白术10g,甘草2g)治疗37例,结果显示,显效1例,有效36例;黎敬波教授常用四君子汤补脾益气御风,认为其为治疗肝风内动之眩晕的经验方[3]。

1.2 阳明血亏,血虚生风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或操劳过度;或情志过激,阳气沸腾,耗伤阴血。阳明络脉亏空,阴血化生不足,无以濡养肝木而使肝风内动,血虚生风。《临症指南医案·肩臂背痛》言:“血虚风动者,因阳明络虚,受肝脏风阳之扰。”症多见皮肤瘙痒、肢体疼痛麻木、头目眩晕、惊惕肉瞤、腰膝酸软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叶天士云:“宜养血熄风”。采用四物汤、阿胶、生地、何首乌、胡麻仁、柏子仁、当归身、茯神、鸡子黄等益精养血,兼祛风药辅佐治疗。胡天成教授擅长从养血熄风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善用四物汤作为经验方[4]。

1.3 土湿木郁,肝郁化风 脾虚湿蕴,肝气受侮,肝木升发不利,郁而生风。《类证治裁》指出:“风依于木,木郁则化风。”其中脾湿为肝气郁结,肝郁生风之因。若患者平素积劳,脾虚多湿,遇水湿多雨之气候,两湿相合,则易引动肝风。临床表现为纳差、腹胀、腹泻、体重节痛、眩晕、风疹瘙痒等。治法宜除湿熄风。多用半夏、橘红、茯苓等祛湿化痰;天麻、钩藤、羚羊角等镇肝熄风;柴胡、桂枝、当归等养肝疏肝,有助肝气升发而不郁。姜援朝[5]治疗病机为肝失调达,气郁于内,上冲于脑之高血压重症,运用加味四逆散,以疏肝解郁、达阳熄风。

1.4 胃失和降,风阳上扰 胃气不降,易引发全身气机成上逆状态,使肝阳不敛,肝风攒动。脾主升,胃主降,胃虚则多为胃失和降之因。叶天士云:“阳明胃虚,肝阳化风愈动”,“胃虚风阳上逆。”妇女经血来时,最易阳明失降引动肝风。“室女经来,冲脉自动,动则阳升,内风绕旋不息,为薄厥煎厥,阳明虚,胃失降,厥阴热,肝愈横。”其中冲脉隶属于阳明,阳明统摄冲脉。《素问·骨空论》曰:“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行经后易冲脉上逆,阳明不降,厥阴风动。因风阳上冒,此证多见于上部头目之病,如眩晕欲扑,头痛等。或兼呕吐。治法应和胃降逆。多用半夏、郁金、紫菀、杏仁等行气降气;茯苓、栝楼、石菖蒲等和胃化痰;菊花、枸杞、桑叶、羚羊角等疏风清热,以针对头风进行治疗。

1.5 阳明燥热,伤及肝阴 阳明络脉连心,邪热亢盛,热闭心神,热极生风。或阳明邪热化燥,伤及肝阴,阴虚风动。多因外感温热,或平素木火体质,或情绪过激,而邪热亢盛伤及肝阴,或素体胃阴不足,肝失濡养。临床表现多见心烦谵语等神志病症,阳明腑实质症,口舌干燥等津亏之症。多用生地、麦冬、竹叶心、知母、石斛、白芍等清热养阴;承气汤或黑芝麻、柏子仁、当归等滋阴润燥、通便泻热。菊花、桑叶、牛膝、牡蛎等清热潜阳。麦冠民[6]运用承气汤治疗破伤风患儿1例,证属热结阳明,热极生风,治疗用大承气汤通腑泄热,熄风止痉,痊愈。

1.6 胃虚痰滞,肝风夹痰 《丹溪心法·中风》云:“东南之人, 多是湿土生痰, 痰生热, 热生风也。” 脾胃生痰亦可引动肝风,往往痰阻气滞,气郁化火,引动内风、肝风夹痰。症多见眩晕、四肢麻痹、喉中痰多、呕吐、舌黄腻、脉弦滑等。多用二陈汤、栝楼、石菖蒲等和胃化痰;石斛、柏子仁等润燥养胃阴;天麻、钩藤、菊花、枸杞等平肝潜阳。如谢乐军[7]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82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高于对照组的82.5%,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小结

《医学衷中参西录·论肝病治法》亦云:“厥阴不治, 求之阳明。”在木土关系上,阳明中土虚弱,水谷精微化生无源,气血不足以濡养肝体,则生贼风。从五行生克制约来看,土虚木盛谓之乘,土虚则无以制约肝木,风木内动。陈修园曰:“诸惊痫者, 厥阴风木之为病也;其主之者, 养胃和中, 所谓厥阴不治取之阳明是也。”综上,临床上可考虑阳明不治为厥阴风动的一大诱因,疾病证型多属本虚标实。以《临证指南医案》为法,可从补益脾土、益气养血、培土燥湿、和胃降逆、清热养阴、行气化痰等治法入手,兼以泻肝、养肝、柔肝、平肝亦或潜阳熄风,可综合治疗虚风内动之证。

[1]邓铁涛.中医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20-121.

[2]张顺, 吕少卿. 自拟柔肝健脾汤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37例疗效观察[J]. 中外医疗, 2010, 29(8):117-117.

[3]陈吉全, 黎敬波. 黎敬波教授治疗眩晕病经验介绍[J]. 吉林中医药, 2010, 30(09):751-752.

[4]胡天成, 周江. 抽动秽语综合征辨证论治探讨[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09, 1(1):15-16.

[5]姜援朝, 徐炳琅. 经方救治高血压危重症2则[J]. 湖北中医杂志, 2002, 24(7):38.

[6]麦冠民. 承气可以治痉[J]. 新中医, 1981(6):47.

[7]谢乐军,黄富强. 半夏白术天麻汤随证加减治疗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0,28(1):11-12.

R255

A

1007-8517(2017)19-0007-02

2017-08-15 编辑:陶希睿)

刘牧秋(1994-),女,汉族,本科,研究方向为中医学文献研究。E-mail:675518007@qq.com

猜你喜欢
肝风风动论治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基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研究多发性抽动症“肝风”发生发展机制及泻青丸干预作用
从肝肾论治儿童近视的理论探讨
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
枯叶蝶(外一首)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徐荣谦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治经验介绍
波动性高血压之“风动”“痰结”思辨与论治
“肝风内动”理论临床发微
基于文献研究的难治性癫痫中医证候要素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