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以4所高校为例

2017-01-17 08:23黄东升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精神人文教育

黄东升

(百色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张 翠

(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



大学生创业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以4所高校为例

黄东升

(百色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通过运用Probit模型对4所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认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学历层次、家庭收入、家庭所在地等因素对其创业认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对创业信息、创业教育、创业融资等关注度也各有区别。对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大学生创业;创业认知;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扩展,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鼓励大学生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引导大学生踏上创业征程,以创业带动更多就业,实现人生的更大价值,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也是响应国家“双创”号召的重要举措。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创业方法论和理论框架。梳理分析发现,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政策、创业教育和创业环境等三个方面。以Anders Lundstrom和Lois Stevenson为代表,从创业动机、技能和机遇三个要素出发,提出了创业政策的理论框架[1],也有学者认为政府应该适当介入到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中,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发挥自身优势进行非生存性创业[2]。Jean-Pierre Bechard和Denis Gregoire针对高校教育现状,认为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种以课程开发为重点,以案例教学为手段,注重学生实践的创业教育模式[3],此外,一些学者从创业课程设置、创业师资培养、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创业教育研究。Georgine Fogel则从应用导向的层面,提出了创业环境的组合因素,涉及社会经济条件、金融支持和非金融支持、创业政策和规程等方面[4]。

国内学者主要从创业内涵、创业教育、创业模式、创业素质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创业内涵方面,目前尚无统一的权威界定,较具代表性的如叶育旺等认为创业是通过创造新产品或服务来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5],景云祥认为创业的核心要素包括机会、资源、能力三个方面[6]。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以“创业教育”为关键词从CNKI上检索可知,2008年以来相关论文呈倍数递增,说明随着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学者们更加关注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张俊[7]、黄兆信[8]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创业教育概念进行了论述;李伟铭[9]、潘嵩[10]、朱小娟[11]等对创业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在大学生创业模式方面,学者们各有主见,如杨加勇认为常见的大学生创业模式有加盟连锁创业模式、技术和概念入股的创业模式、兼职创业模式等[12],彭小媚等人提出了代理加盟型创业模式、依附公司的客户关系网进行创业、入驻孵化园以技术创业以及法人股份制创立的小型公司四种创业模式[13],可见,这些创业模式具有投资小、风险低、周期短、周转快等特点,是比较适合大学生创业的模式选择。在创业素质方面,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来展开,如周德忠认为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就是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忍的意志品质、扎实的专业基础、善于发现和把握市场机会、拥有创新的思维、敢于担当责任的社会修养、敢于挑战的创业激情[14],李芳凝等人则认为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应该包含个性特征、创业能力和知识结构三个维度[15]。在大学生创业认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徐小洲等通过采用实验法来研究大学生创业认知的影响因素并提出调整策略[16];胡闲秋等采用认知风格指标问卷 (Co SI)和大学生创业意向量表测查中国大学生认知风格与创业意向的关系,以探讨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17];此外,还有一些学者通过调查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认知并提出创业教育策略。

综上,国外学者对创业的研究起步较早,而且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视角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实证研究为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我国的创业研究起步较晚,不管是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都较为单一,特别是以实证手段对大学生的创业进行研究还有待加强。本文以四所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的创业认知和影响因素展开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对百色学院、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和西南大学四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和随机访谈,四所高校的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各有不同,符合样本的代表性要求。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6份,对缺失的个别数据,采用预期最大似然法(EM)进行补充[18]。样本特征为:在总体有效样本中,男生261人(54.83%),女生215人(45.17%);文史类250人(52.52%),理工科类226人(47.48%);专科生142人(29.83%),本科生208人(43.70%),硕士生126人(26.47%);农村生源272人(57.14%)城镇生源204人(42.86%),其中,专科生和本科生按年级分层随机抽样,下面从五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大学生的创业认知和创业动机

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对于“你认为什么是创业?”的提问,大学生的回答比率从高到低分别是:创办小微企业(78%)、代理加盟连锁(64%)、开办网店(33%)、技术或资金入股(26%)、其他(12%),可见,大学生更倾向于实体类创业;对于“你是否想过要创业?”的回答,学生们表示一直想的占58%,经常想的占41%,偶尔想的占23%,从不想的占20%;针对创业原因的回答,大学生认为:因为就业困难(73%),为了挣钱(66%),创业成功会获得地位和尊重(44%),找当老板的感觉(17%);对于“如果已有一份满意的工作,你是否还想创业?”的回答,大学生的选择依次是:不会再想(56%),可能会尝试(28%),会(16%);从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西部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解决就业和经济问题,较少为实现个人更大发展而创业,属于生存性创业动机。

(二)大学生对创业信息的关注和获取途径

对于“你对创业信息的关注程度如何?”表示“主动关注”(32%),“经常关注”(27%),“偶尔关注”(24%),“从未关注”(17%),这说明大学生对创业信息的关注还是较为积极主动的;在回答“你获取创业信息的途径是什么?”问题时,选择从高到低依次是:“网络(手机和电脑)”占62%,“校园创业宣传活动”占34%,“广播电视和纸质媒体”占21%,“亲朋好友”占16%,“其他”占3%,数据反映了大学生创业信息的获取渠道主要来源于新兴媒体,校园创业宣传活动次之,而传统媒介正逐步被边缘化。

(三)大学生对创业政策的认知

近年来,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涉及融资、税收、培训等方面的政策。了解并运用政策信息对大学生的成功创业具有重要意义。就“你对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大学生创业政策是否了解?”的回答,大学生的选择依次为:很了解(31%),了解一些(44%),不了解(25%),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创业政策的了解并不理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创业梦想的实现。

(四)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获取创业资源,规避创业风险等,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有“大学生创业基础”等相关课程,同时也举办了一系列的创业讲座报告,我们称之为创业教育。对于“你是否学过“大学生创业基础”等创业相关课程?”大学生的回答是:系统学过(57%),学过一些相关的创业课程(32%),从未学过(11%),而且,我们发现系统学过的主要集中在本科阶段。针对“你是否参加过有关创业的讲座报告?”的回答,大学生的选择是:经常参加占28%,偶尔参加占53%,从未参加占19%,对问卷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男生参加创业讲座报告的比率高于女生,硕士生参加此类活动的比率最低,仅占9%。关于“你认为学校是否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问题,有67%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2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可见,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还是很高的。

(五)大学生对创业环境的评价

创业环境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创业欲望,而且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与否。对于“你认为当前的创业环境如何?”这个问题,大学生的回答分别是:“很好”占35.6%,“一般”占42.8%,“差”占21.6%,一方面的原因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市场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另一方面是我国的创业环境有待完善。针对“你认为大学生的创业前景如何?”他们的选择分别是:“对创业前景很有信心”占43%,“创业前景一般般”占22%,“创业前景不容乐观”占35%,这说明大学生对创业前景的判断信心不足,大学生的创业机制与环境保障尚不完善。

二、模型选择和结果分析

(一)研究变量与模型

本研究以大学生对创业认知的相关信息为因变量Y,以大学生的性别、专业类型、学历层次、学校所在城市、家庭所在地和家庭年纯收入等作为自变量。各变量定义如表1。

本研究结合数据特征,选用Probit离散选择模型进行分析,得公式(1)为:Yi=β0+∑βiXi+μi。其中,Y为因变量,二值变量的取值范围为0和1,Xi表示第i自变量,β0为常数项,βi为待估值参数,μi为随机项并服从正态分布。通过Probit模型分析,得到概率公式(2)为:Pi=E(Y=1/X1,X2,…,Xi)=F(β0+β1X1+β2X2+…βiXi),转换公式(2)得公式(3)如下:Yi=F- 1(Pi)+β0+β1X1+β2X2+…βiXi+μi,下面结合表1信息对公式(3)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二)参数估计和讨论

根据以上模型,本研究使用Stata11计量软件对以上模型进行简单回归分析,运用逐步回归法依次剔除对参数估计不显著的变量,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表1 大学生创业认知调查数据相关变量的定义及取值范围

注:*以样本高校所在省(区、市)2015年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的平均分为划分依据。

表2 大学生创业认知影响因素参数估计

注:*表示在10%显著水平上显著,**表示显著水平为5%,★表示显著水平为1%,空格为水平未显著而剔除的变量。

表3 大学生创业认知水平影响因素的边际影响估计值

注:dy/dx表示变量从0到1之间的离散变化,空格表示对应变量没有参数估计。

1.对创业信息的关注。对数据分析发现:性别、学历层次和家庭收入对大学生是否关注创业信息呈显著的正影响,且男生比女生更关注创业信息;本科生比专科生和硕士生对创业信息的关注度更高,原因是专科生对信息获取的主动性不强,硕士生则更倾向于学术方面;家庭收入越高,大学生对创业信息越关注,原因是此类大学生有创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专业类型对大学生是否关注创业信息相关性不显著,学校所在地对大学生是否关注创业信息呈负影响,原因可能是学校所在的地级市经济发展程度和创业氛围不如中心城市。从表3的各因素边际影响来看,对大学生关注创业信息的边际影响值最大的是学历层次,其次是家庭收入,而性别和专业类型的边际影响值差别不大。

2.对创业教育的关注。实证结果表明,学历层次、性别和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关注程度,其中,学历层次影响显著,层次越高对创业教育更为重视;其次是性别,男生比女生也更为关注创业教育。对应表3可知,学历层次对大学生关注创业教育等的边际影响值最高,其次分别是性别和家庭收入,原因是学历越高越希望得到全面发展,男生的创业欲望也更高,家庭收入高也会给大学生创业带来更大的动力,这也验证了前面的调查结果,但专业类型对此影响并不明显。

3.对创业融资的关注。计量结果显示,学历层次、家庭收入对大学生是否关注创业融资产生正影响,说明学历和家庭收入越高对创业融资越关注,原因可能是这两方面的大学生对自身的还款能力更为自信,更期望利用各种资源谋求更大发展。而家庭所在地则显示为负影响,原因是家住农村的大学生融资途径更少,难度也更高。从表3看,对大学生关注创业融资的边际影响值最大是学历层次,其次是家庭收入,第三是家庭所在地,其他无明显影响。

4.对创业环境的评价。表2显示,大学生对创业环境的评价与学历层次呈正影响,与学校所在城市呈负影响,与其他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从表3的边际影响值来看,学历层次远高于学校所在城市,原因是学历层次越高,对创业环境的评价越感兴趣,而学校在地级市的大学生对创业环境的评价,不如中心城市的高,原因是地级市的创业环境不如中心城市的好。

三、不同学历层次大学生创业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解不同学历层次大学生创业认知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根据表1的分类方法,把大学生分为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生进行比较分析。运用前面的模型和方法,对三个层次大学生创业认知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表4、表5和表6。

表4 专科生创业认知水平影响因素参数估值

注:*表示在10%显著水平上显著,**表示显著水平为5%,★表示显著水平为1%,其他为未通过检验。

表5 本科生创业认知水平影响因素参数估值

注:*表示在10%显著水平上显著,**表示显著水平为5%,★表示显著水平为1%,其他为未通过检验。

表6 硕士生创业认知水平影响因素参数估值

注:*表示在10%显著水平上显著,**表示显著水平为5%,★表示显著水平为1%,其他为未通过检验。

1.大学生对创业信息的关注。从表4、5、6的计量结果看,性别和学历层次对三类学生关注创业信息均呈正影响,不同的是本科生的关注度更高,其他两类相近。性别对三类学生的边际影响值差别不大。

2.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关注。统计结果表明,三类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关注都受到性别、专业类型和家庭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本科生所受影响更大,因其更为关注创业教育,硕士生可能是更关注学术方面的信息,专科生关注创业教育的主动性较弱。此外,女生的关注度不如男生。

3.大学生对创业融资的关注。上述三个表数据显示,家庭所在地、学历层次和家庭收入三个因素对三类学生的创业融资关注都有影响,三类学生的关注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本科生、硕士生、专科生。硕士生比本科生对创业融资关注度低的合理解释是硕士生对自主创业的热情不如本科生,专科生比本科生关注度低可能是对自身的还款能力质疑。

4.大学生对创业环境的评价。计量结果表明,学历层次、学校所在城市对三类学生创业环境评价呈正向影响,且随着学历层次越高,学校所在地城市越大,其评价影响越显著,其他因素影响不明显。可见,高学历更善于对创业环境提出更高要求,更在乎大城市的创业环境。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通过运用Probit模型对西部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认知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可得如下结论:

1.学历层次对大学生的创业认知有显著影响。表2的数据显示,从横向看,学历层次对大学生的创业信息、创业教育、创业融资、创业环境评价四个方面的关注都呈正向影响;从纵向看,学历层次对大学生是否关注创业教育的边际影响值最大,其次为对创业信息的关注,第三为对创业环境评价,最后是创业融资。

2.家庭收入对大学生的创业认知影响较大。家庭收入对其中3个相关变量都呈正影响。其边际影响值有高到低依次为创业信息、创业融资和创业教育,家庭收入对创业评价的影响不显著。

3.家庭所在地对大学生的创业认知影响有较大影响。家在城镇对创业信息、创业教育、创业融资产生正影响。而家在农村对创业融资具有负影响。

4.三类学生创业认知的影响因素有所区别。专科生受创业信息和创业融资的影响更为明显,本科生受创业融资和创业教育的正向影响,硕士生受创业融资和创业环境评价的正向影响。此外,家庭收入对专科生创业认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二)对策建议

本研究对高校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激发大学生创业活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大学生创业认知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鉴于大学生的学历层次对其创业认知具有显著的正影响,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做出明确规定。当前,各普通本科高校纷纷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基础”等相关课程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专科生和硕士生当中尚未开设有此类课程,在专科院校主要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硕士生则是以学术训练为主,因此,建议创业教育课程实现全面覆盖,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创新高校创业教育体系,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创业实践训练或参与各种创业大赛等,不断提高他们的实战能力。

2.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目前,各级政府和高校都在提倡“双创”,但还是停留在倡导阶段,或者只是扶持个别“花瓶式”“盆景式”的创业企业,其价值只是停留在供人参观、标榜政绩的阶段,并未上升到制度层面的改革突破,大学生的创业门槛依然很高,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要突破这个困境,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经验告诉我们,高校要通过建立大学科技园,引进科技型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共同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孵化基地、技术支持和创业融资,形成较为完善的创业支持体系,既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难问题,又解决大学生创业的场地与技术困境。百色学院正在倾力打造这样的大学科技园,其效果已日益显现,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已经点燃。

3.引导大学生利用优势资源进行创业。我们调研发现,现在的大学生创业大多还是很低端,如送外卖、收快递、摆小摊,或者平时挨个宿舍兜售日常用品等,很难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水平。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创业资源,农业产品、乡村旅游等基础雄厚,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这些更是前景广阔,高校可以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家庭所在地优势,引导他们开发现代农业、有机产品、养生度假等资源,当然,需要高校与地方政府协同推进,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孵化平台,这也是各级政府留住人才、发展地方经济的期望所在。

4.对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要有所区别。创业课程不仅有助于构建大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发现机会的敏感度。由于专科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所以在创业基础课程教育方面应尽量全面具体,且注重实践性创业培训;硕士生因其学习侧重理论研究,建议以创业讲座、报告为主;本科生则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创业大赛等形式提高其创业技能。在创业课程建设上,要结合地方优势和市场需求,开发实用性强和接地气的特色课程,同时,还要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开展创业教育。

[1] Lundstrom A,Stevenson L.Entrepreneurship Policy:Theory and practice[M].New Mexico:Springer,2005:169-172.

[2] Lumpkin G T,Dess G G.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et and Linking It to Students[J].Ae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1):135-172.

[3] Bechard J P,Gregoire D.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search Revisitied:The Case of Higer Educ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2005(1):22-43.

[4] Georgine F.An Analysis of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in Hungary[J].Journal of small Management,2001(1):103-109.

[5] 叶育旺,杨惠仪,陈斯明.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反思[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3):224-227.

[6] 景云祥.全民创业:概念框架、核心要素及生成路径[J].江汉论坛,2006(3):21-25.

[7] 张俊,颜吾芟.论大学生创业教育[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5-99.

[8] 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7.

[9] 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2-51.

[10] 潘嵩.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18-22.

[11] 朱小娟.高校创业教育中的误区分析及对策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8(10):136-137.

[12] 杨加勇.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及创业能力提升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3:8-9.

[13] 彭小媚,陈祖新.大学生创业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31-32.

[14] 周德忠.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路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0:11-12.

[15] 李芳凝,张建哲.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构建及培养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1(8):105-108.

[16] 徐小洲,叶映华.大学生创业认知影响因素与调整策略[J].教育研究,2010(6):83-88.

[17] 胡闲秋,李海垒,张文新.大学生认知风格与创业意向的关系:性别的调节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1):87-94.

[18] 孙凤.微观计量分析中缺失数据的极大似然估计[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5(11):51- 56.

(责任编辑:陈 勇)

收稿日期: 2016-10-09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4YJA720013);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

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思考

项目(ZYZUSZK2013007);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13skszk02);重庆理工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

作者简介: 张 翠(1973-),女,四川成都人。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政治哲学研究。

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思考

张 翠

(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

摘 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乃至其全部学说的价值旨趣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在高等教育中强调的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个人身上的统一,因此,高等教育应该将致力于“专业成才”的科学教育与致力于“精神成人”的人文教育相统一。但在现实中,高等教育的人文教育普遍式微,导致大学生的片面发展,重建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刻不容缓。为此,需要高校在教育理念上注重人文精神的导向,在各项工作中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人文教育,并在具体教育过程中规范和落实人文教育要求。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精神成人

Abstract: The value of Marxist human theory and even the whole theory lies in all-a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all-a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stresses the unity of scientific spirit and human spirit of the individual. Therefore,higher education should combine scientific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with the former dedicating to bringing up talents professionally and the latter spiritually. But in reality,generally vulnerable human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leads to lopside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Reconstruction of the basic position of human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be made without delay. For this reaso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focus on the orientation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educational conceptions,create a healthy human atmosphere,stress human education in plans to train talents,standardize and ascertain concrete requirements of human education in concrete procedures.

Key words:all-a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scientific spirit;humanistic spirit;humanistic education;bringing up talents spiritually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内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里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这可以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宣言。后来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阐述其“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时又进一步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2]107-108。由此可见,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全面发展”奠基于并落脚于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同时,马克思认为,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以一定的历史条件为前提的。“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相异化的普遍性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2]112。据此,立足于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我们可以将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诠释为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因为个人素质作为一个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基本品质,既包含了个人能力——诸如会开车、会唱歌等,又包含比个人能力更高的总体精神境界——比如强烈的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高度的政治自觉与文化自觉等。换言之,个人素质蕴含并高于个人能力,人的全面发展理应是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继承和深化。

在高等教育中,就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而言,最核心的内容是“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个人身上的统一。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是尊重事实、尊重真理、尊重客观规律、为真理而献身,等等;人文主义精神的基本内容则是尊重人格、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强调平等、自由、民主和社会公正,等等”[3]。

二、人文教育的式微与人的片面发展

既然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那么高等教育就应该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这才是完整的教育,也才能培养“完整的人”。缺乏其中任何之一的高等教育都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不可能完成构建人自身及其完整精神世界的使命,也不可能使人的发展持之以恒。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对科学教育的强调远胜于对人文教育的强调,人文教育处于“必要的存在”但并不重要的境地。

毫无疑问,高等教育要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要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要考虑大学生的就业需求,这些都是高等教育进行专业成才教育的应有担当。但是,高等教育不能因此而用唯科学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大学生。高等教育应该在传授科学与技术的同时,教导大学生如何对待科学与技术、如何让科学与技术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人类的祸害;同时,高等教育更要考虑大学生的长远发展而不仅仅是当前的就业,还要考虑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持续性,所有这些都是指向于大学生精神成人的人文教育。可以说,只有将专业成才教育与精神成人教育相结合,高等教育才能既彰显科学精神,又彰显人文精神,也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不幸的是,现代化进程对科学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功利的追求,使得高等教育对科学精神的弘扬势如大兵压境,压得人文精神艰难喘息,人文教育逐步沦为配角的境地。就大学而言,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文科类或理工类大学,无一不注重学科建设与专业培养。就社会、大学生及其家长而言,也都很看重所学专业及其社会适用性。长此以往,高校就会充斥着急功近利、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氛围,人文教育就会成为高等教育的一大短板,大学生缺少良好的人文熏陶也就难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品质。

从人类历史来看,近代以来科学精神的过度膨胀使工具理性失去了价值导引,人文精神的式微又进一步加剧了科学危机或者说文明危机,使西方社会在科学主义乃至唯科学主义的支配下深受科学技术之害(比如生态危机、资源枯竭、核威胁问题等等),并出现精神领域的危机和病态,人成为马尔库塞眼中“单向度的人”和弗洛姆眼中“逃避自由的人”。同理,高等教育对科学主义的推崇和人文教育的式微也会导致人的“单向度”片面发展。

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文精神形成于精神文化的塑造过程,体现为人的主体性和价值理性、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等方面。具体来看,主体性体现为以人为中心,能认识到自己是世界上的自主性存在,并能在现实中保持独立自主和开拓进取的心态与能力,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与完善;价值理性体现为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的关注与追求,能在内心观念世界和外在现实世界的改造中不断追求自由与自觉;道德情操体现为正确的荣辱观;理想人格则体现为真善美的统一。在高等教育中弱化人文教育,必然导致这些人文精神在大学生人格中的缺失,所培养的大学生就将是这样一群“聪明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者精神平庸者。前者的智慧止于“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无所谓价值与道德,也无所谓合作与奉献。后者缺乏精神家园和审美情趣,表现为生物学层面的得过且过,严重者表现为价值虚无与意义沦丧,甚至颓废厌世与心灵扭曲。这对于一个国家与民族来说何其不幸?精神世界单薄、心灵乐土荒凉、缺乏家国情怀与使命感的片面发展的人,既影响自身的生存乐趣,又可能危及他人与社会。如果说药家鑫、马加爵、林森浩尚是极端个案的话,大学课堂的逃课现象、考试成绩的挂科数据、校园网吧的繁荣景象与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等等,都能反映当下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状况,并能从侧面反映他们的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5月4日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曾经说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须从青年学生抓起,从他们的“精神成人教育”抓起,使他们在精神饱满、心思澄明的基础上真正成为栋梁之材。

三、大学生精神成人的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

不可否认,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注重“专业成才教育”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但如果过于偏重“专业成才教育”而忽视“精神成人”的人文教育,学生就会缺少人文关怀,缺乏对价值和意义的正确认知,沦为物质生产的工具。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因专业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也正是20世纪中叶以后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报告”诞生的原因。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当时的哈佛大学日益被实用化、职业化和商业化干扰,以致引发了其“后现代焦虑”——为自己的培养目标而烦恼:它首先应该是学有专长的科学家、技术员呢,还是对科学、艺术、社会、人生有着广阔理解的人才[4]?众所周知,哈佛大学的成功就在于更加注重后者的培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生产力发展与技术创新的目的,归根究底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为什么要本末倒置呢?教育的终极目标,当是人格的生成,这就亟须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能够实现“精神成人”。比如,医科大学无疑应该给学生讲授人体解剖学与生物化学等课程,但对于一个未来的医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应该懂得要善待生命,这是比医术更加重要的品质[5]。网上曾有一则新闻,某学医女生用餐刀捅其男友二十多刀,刀刀避开重要器官,男生尽管受到极大创伤但仍被判定为轻伤。这应该归类于医学教育的“成功”案例吗?由此,我们还可以这样推论:一个心术不正的医生,其医术越高明,对病人乃至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我想这个推论应该是成立的。

这些事例都在告诉我们,“专业成才教育”与“精神成人教育”都是现代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精神成人”的人文教育更是处于基础性地位,只有夯实这个基础,“专业成才教育”才能顺理成章,高等教育的目标也才能真正实现。事实上,早在近代,英国的一个教会大学校长纽曼就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精神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对此,他提出了一个名垂史册的教育理念“博雅教育”。纽曼首先立足于大学生的前途,认为旨在“精神成人”的博雅教育与功利性的“专业成才”相比,在大学教育中应占首位,这正如健康的重要性应当优先于劳动一样。然后,他着眼于大学应当承担的崇高使命,认为博雅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大学并不是诗人或不朽作家的摇篮,也不是学校奠基人、殖民地领袖或民族征服者的诞生地……大学教育是通过一种伟大而平凡的手段去实现一个伟大而平凡的目的。它旨在提高社会的益智风气,旨在修养大众身心,旨在提炼民族品味,旨在为公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旨在为公众的渴望提供固定的目标,旨在充实并约束时代的思潮,旨在便利政治权利的运用和净化私人生活中的种种交往”[6]。可以说,对每一位本科生来说,他能否在大学四年“精神成人”对其一辈子的影响,将重于他能否“专业成才”。

四、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实现路径

通过人文教育让大学生精神成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在宏观层面的教育理念、中观层面的人文氛围营造、微观层面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教学安排等方面精心设计并认真落实。

首先,在宏观层面,高校在教育理念上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导向。当代的高等教育之所以偏重“专业成才教育”,源自于“适用论”或“工具论”的教育理念。这直接导致对人的精神状况和文化素养的忽视,误认为以道德教育、人生观与世界观教育、生命教育、精神人格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教育只是基础教育的任务,高等教育的任务则是培养专业人才,因而偏重于对新兴科技和实用知识的教育。尽管后来意识到“知识中心主义”的缺陷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其“能力培养”也更多地体现为技术化能力的培养,而较少关注学生心智发展的能力。因此,要实现大学生的“精神成人”,就要放弃“适用论”的教育理念,并确立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高校在思想上要将教育的本质和大学的精神置于首位,在实践中要与现实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避免被外在功利所左右。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就告诫过我们:“在教育适应现实社会变革时,首要的是要保持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以避免过于轻率地适应眼前需要而放弃长远责任”[7]。

其次,在中观层面,高校要注重在各项工作中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人文氛围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种“隐性课程”,随时随地影响着学生。高校的人文氛围体现在教学、科研、管理、后勤保障、人文活动甚至校园景观建设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中,需要进行整体设计与规划。教学与科研是高校工作的两大主要内容,人文氛围的营造应紧紧围绕这两大工作内容来开展。在教学中,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将人文氛围体现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在科研上,要营造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独立、严谨的学术研究,并强调以人文精神来把握科学技术的价值和功用,从而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应当具有人文关怀。就管理与后勤保障工作而言,要让工作人员将服务意识与育人意识内化于心,深知自己从事的不是一般的管理与后勤保障工作,而是肩负着育人责任的工作,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为学校的人文氛围增彩。人文活动对于营造人文氛围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不言自明——美国的赫钦斯在芝加哥大学倡导的“名著阅读”活动甚至影响到校外并绵延半个世纪之久,只是要注意根据学校的特色与条件来开展,并采取独特、新颖的形式。比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成立人文交流中心,通过专职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让文科与理工科的学生能够面对面地讨论彼此的学科,以获得更多的人文理念。校园景观建设更有赖于学校的历史与传统,需要进行挖掘与拓展。总之,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应是长期全体总动员的结果,做在细微处,成于无形中。

最后,在微观层面,既要精心设计突出人文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又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规范和落实人文教育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无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都应设置一些陶冶大学生心智的人文教育课程,西方称之为通识教育课程或博雅教育课程。至于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包括学科、图书资料、师资队伍等)进行选择。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任主席欧内斯特·L·博伊曾对此提出了一个大概框架:语言(关键的联系)、艺术(美育的经验)、传统(活着的历史)、机构(社会的网络)、自然(地球的生态)、工作(职业的价值)、同一性(意义的寻找)[8]。需要注意的是,人文教育课程并不是泛指文科的课程,而是必须内含人文精神的课程。人文精神就是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精神,以及能使自己从自在状态过渡到自由状态的品格。只有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人文教育课程,才能帮助学生明白人之为人的道理,了解各种永恒问题,把握所处时代的特性及其面临的困境等,也才能真正培养出道德的人、理性的人和人文的人。当然,如果由于学时所限,无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所有的人文教育课程,可以采用人文讲座的方式来补充。大学学习更多的是自主学习,因此,可以就某个宽泛的人文论题举办人文讲座,由教师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提点,学生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自己去探索学习,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要。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规范和落实人文教育要求方面,至少需要在三方面下功夫。第一,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社会科学无疑与人有关,就算是自然科学,尽管它主要涉及的是物质世界,但追根究底是关涉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的,甚至还可延伸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都包含着人文因素。比如:科学研究除了需要抽象思维,还需要形象思维;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往往需要跨学科、跨行业甚至跨文化的合作与交流,这就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在了解其本质的同时还要了解其价值,了解科技与社会、科技与人的关系,对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要求科技工作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等。可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将人文精神渗透进去,这样既可以使专业课程丰满有魂,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受到道德情操与人文精神的熏陶。那么,应该怎样将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科学之美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我们眼中无比抽象的数学竟然也很美,因此有《数学之美》这本书。也可以在讲授科技的应用时强调其正负效应并教导学生如何取舍。还可以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里的榜样可以是科学家也可以是教师自己,如居里夫人的事迹、自己的研究经历等。第二,不仅应该在内容上突出人文,还应该在形式上突出人文,即让教学形式本身是“人文”的,充满人文气息。比如,将师生关系平等化,让师生采用开放式的平等对话、讨论、探究等方式开展教学与求学活动,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这种教学相长的教育才是轻松愉快而非压迫性的,也才是符合人性的——动力来源于学生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在这个平等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大胆发表意见,进行自由争辩,做到既能坚持正确观点又可放弃错误见解,从而学到相互尊重、求同存异、谦虚谨慎等人文精神。第三,要培养一支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这要求学校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加强对理工科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也要求教师除了要掌握本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外,还要自觉地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历史与文化,以及一些高雅的文学与艺术,从而在课堂讲解与课后交流的过程中,以渊博的知识、良好的品行和深厚的人文素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总之,要通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人文教育与人文熏陶,为大学生进行“价值奠基”,帮助他们“精神成人”,让他们在面对喧嚣纷乱的现实时不至于产生心理上的迷惘和行为上的错乱。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俞吾金.也谈“人的全面发展”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1):27-30.

[4]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54.

[5] 夏中义.大学人文教育文存[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4.

[6] [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节本.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97-98.

[7]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43.

[8] [美]欧内斯特·L·博伊.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M]//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二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86.

(责任编辑:赵惠君)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Taking 4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Examples

HUANG Dong-sheng

(SchoolofEducationScience,BaiseUniversity,Baise533000,China)

The Probit model is used for empirical research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 in 4 colleg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Results show that college students’education level,family income,family location factors influence the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varying degrees. There are also different profiles of college students concerning inform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inancing information. For this purpose,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univers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factors affecting

Taking Humanistic Spirit as the Core of Spiritual Education for Adults:Based on Marxist Human Theory

ZHANG Cui

(CollegeofMarxism,ChongqingScienceandTechnologyUniversity,Chongqing400054,China)

2016-08-22

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老区精神与老少边地区发展研究中心项目(LQ14B13)

黄东升(1979-),男,广西靖西人。百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高校德育与管理研究。

G640

A 文章编号:1672-8874 (2016) 04-0027-07

1 文献标志码:A

1672-8874 (2016) 04-0034-05

猜你喜欢
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精神人文教育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