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2017-01-25 01:04严书翰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准则净化条例

严书翰

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严书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并多次论述了要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这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回顾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这个问题的重要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既至关紧要,又十分艰巨。

2013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党内政治生态”这个命题,2014年6月30日,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阐述了这个提法的内涵:“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2014年10月8日,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这些年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四风’问题越积越多,党内和社会上的潜规则越来越盛行,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受到污染,根子就在从严治党没有做到位。”2015年2月13日,他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谈到加强基层党建时指出:“要建设一个正气弘扬、歪风邪气没有市场的政治生态。”2016年1月12日,他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会议上指出:反对腐败“如果不除恶务尽,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不仅恶化政治生态,更会严重损害党心民心”。他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这个重大课题。

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作了关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简称《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简称《条例》)的说明。他在这个《说明》中谈到,一个时期以来党内存在着5个方面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并且用了4个“严重”来概括这些矛盾和问题产生的消极后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就使我们认识到,要解决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我说过: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在这里,他一连5次用了“政治生态”的提法,再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其他场合的讲话,就可以看出,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一个重大课题,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净化政治生态同修复自然生态一样,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如何综合施策、协同推进全面净化政治生态的研究。

要做到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的又一重要思想。他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对此作了重要论述:“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

要达到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目标,需要依靠多种手段或途径,如思想教育是根本、严明纪律是关键、用人选人是导向、组织生活是经常性手段、继承和创新是重要途径、规章制度是保障等。笔者认为,在这些途径中最为基础的和最为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可以从政治文化的本身和由于党内政治文化缺失出现的严重后果这两个维度来认识。

所谓政治文化的本身主要是指它的内涵和功能。政治文化从根本上讲它是制度文化。虽然在对文化内涵的定义上尚有多种不同观点,但是对这个见解还是有共识的,即文化的内涵结构是分层的。笔者认为:文化内涵的最外层可称之为物质文化(列宁曾用过这个概念),用今天的话语来说也就是物质文明。其次是精神文化,即与经济基础对应的属于上层建筑的文化,再其次就是制度文化,所谓制度文化是指在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形成的一种特有文化,它反过来会对制度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文化的内核就是通常讲的核心价值观。

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党内政治文化当然与精神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等是密切联系的,建设党内政治文化要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智慧,挖掘革命文化的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但从根本上讲,党内政治文化是指制度文化。需要指出的是,十八大以来,在我们党的创新理论中就包括对制度文化认识的创新。比如,我们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法治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阐述了党内政治文化,这“法治文化”和“党内政治文化”都属于制度文化范畴,对此,我们研究得还很不够,需要加强研究。

至于由于党内政治文化缺失而造成的党内消极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则有很多论述,有些论述是振聋发聩的。比如,他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内“一些人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了自己的所谓仕途,为了自己的所谓影响力,搞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有之,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有之,搞匿名诬告、制造谣言的有之,搞收买人心、拉动选票的有之,搞封官许愿、弹冠相庆的有之,搞自行其是、阳奉阴违的有之,搞尾大不掉、妄议中央的也有之(即‘七个有之’)如此等等”。其中有的人已经到了肆无忌惮、胆大妄为的地步,更为严重的是,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一些地方和部门党组织的注意,发现了问题也没有上升到党纪国法高度来认识和处理。

党内政治文化缺失这是导致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不健康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说明》中指出:一个时期以来,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表现在5个方面),并且指出这些问题“严重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严重损害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严重影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他还指出:如果不克服党内存在的四个“涣散”即信念涣散、组织涣散、纪律涣散、作风涣散,如果无法有效应对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如果无法克服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那么我们就“可能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上演霸王别姬的悲剧”。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结局啊!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以涵养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前已论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属于制度文化建设,它是在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形成的,也就是说要实现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换言之,要达到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须经历一些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提升制度意识则是其中重要的环节。所谓提升制度意识也就是要不断培育党员、干部的准则和规章等意识。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必须大力倡导和普遍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忠实执行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准则》和《条例》。

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准则》既坚持了过去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规定,又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与时俱进,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形成了新的办法和规定。《条例》既是健全党的监督体系的顶层设计,又对全体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更为重要的,《条例》在总结以往党的监督实践尤其是2003年试行《条例》经验基础上,形成了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党的监督体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准则》《条例》,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既指出了病症,也开出了药方,既有治标举措,也有治本方略。从这个意义上说,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准则》和《条例》在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看问题,才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讲的这段话的深意:学习领会《准则》《条例》,必须紧密结合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来进行。《准则》《条例》每句话都有深刻内涵和明确指向,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大家要反复学习、反复思考、反复对照,不能大而化之、囫囵吞枣。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猜你喜欢
准则净化条例
IAASB针对较不复杂实体审计新准则文本公开征求意见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这条鱼供不应求!虾蟹养殖户、垂钓者的最爱,不用投喂,还能净化水质
新版党纪处分条例修订要点
新修订的党纪处分条例干货全在这里
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基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修订分析
肌肤净化大扫除START
多功能净化机
学学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