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顺:《汕头影踪》

2017-01-27 09:54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238页
海交史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汕头历史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238页)

吴丹华

陈嘉顺:《汕头影踪》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238页)

吴丹华

近代上海、广州、厦门、汕头等通商口岸,凭依其滨海的有利条件,逐步成为国际贸易网络中物资人流交汇的重要节点之一,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带。而外部世界文化的进入,推动了各港口社会百态的近代化变迁。通商港埠的海外贸易、移民、外来宗教等方面的历史变迁,历来是研究近代港口城市史乃至中外关系史的重要议题。陈嘉顺所著《汕头影踪》也是在这样的脉络中写就的。

《汕头影踪》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往事悠悠”,从汕头湾、日本驻汕机构、城市自来水、礐石风景区、中山公园、酒楼、中山纪念碑、汕埠航拍图、戏院、工人文化宫、人民广场、汕头湾捕捞业、消防事业、新闻报业等方面总述近代汕头埠的历史变迁过程。第二章为“交通运输”,主要从帆船、栈桥、黄包车、轮渡、桥梁、铁路、公车、木船等方面展现汕头埠的交通格局的演变。第三章为“宗教信仰”,主要通过对天主教堂、福音医院、神社、礐石西人坟、存心善堂等机构历史的叙述,来窥探汕头埠多种宗教信仰的发展历程及其社会参与程度。第四章为“文教事业”,主要从民国国医考试、全市教育会、全市大扫除活动、济良所筹款游艺会、体育活动、存心学校、华侨小学、画院、元宵画会等方面讲述汕头学校教育与城市文化的发展历史。第五章为“民间工艺”,从潮汕抽纱、新亭、嵌瓷、瓶内画、工业烟囱、简易搭棚、彩扎、鲎壳扇、龙舟工艺等方面展现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或融合的过程。第六章为“岁月峥嵘”,从辛亥革命、汕头解放、劳模大会、“八六”海战、“文革”等重大的历史事件呈现汕头在战争年代与解放后的恢复重建年代的社会动态与人群活动。总的说来,该书以汕头埠为近代港口城市的缩影,主要通过对汕头埠老照片的解读,梳理其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呈现通商开埠对汕头城市经济、市政建设、行政机构设置、水陆交通、城市文化与建筑街道景观、人民生活生计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从而揭示当时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动态,进而反思近代中外交流对汕头地方社会的影响程度。

咸丰十年(1860),汕头被开辟为商埠。嗣后,美、英、法、德、日、挪威等国先后在汕头设领事馆,开洋行,办船务,设教堂,建医院。此外,海运交通促进汕头的对外交流。而随着东西交流日益密切与远洋贸易日趋发展,汕头埠逐渐成为粤东、赣南、闽西南等地区的商业中转站与中国南北通货的中介,还摇身变为国际贸易网络中重要的商贸枢纽之一。《汕头港建设史》*曾广存主编:《汕头港建设史》,汕头:汕头港建设史委员会, 1998年。《汕头港引航史:1860-2010》*汕头市港口管理局编:《汕头港引航史:1860-2010》,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年。《汕头港口志:1860-2010》*汕头市港口管理局编:《汕头港口志:1860-2010》,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年。等书对此有过相当详尽的史实梳理。然而,这些专著多从汕头港本身的港口历史出发,宏观把握汕头港的历史演变及其在中国近现代港口城市发展的地位,而没有真正把视角延伸到汕头埠微观层面世风百态与具体人群活动。相比之下,作者在近代汕头埠整体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开埠环境之下汕头城市的生活实景,期望通过老照片寻找在传统文本史料中失语的群体与历史状态,关注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群的社会活动状态,以呈现百载商埠的纷繁多样的人情世态。当前新文化史、微观史、大众文化史的研究已逐步深入到中国史研究中去,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视觉和文学等资料的开拓,并以日常取向的视角去研究地方社会,以发现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参阅王笛:《新文化史、微观史和大众文化史——西方有关成果及其对中国史研究的影响》,载《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1期,第126-140页。而本书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剖析汕头埠的社会生活百态,关注活动在汕头埠的普罗大众的生活动态,无疑是这一研究趋势的一种学术实践。他似乎在暗示,立足于中西交通史之上的近代汕头港市史研究,不但要对港口城市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有宏观地把握,还要通过挖掘诸如照片等图像资料,把讨论的目光延伸到汕头埠微观层面的社会生活史研究,由此反观在中外交流互动之下的汕头商埠的兴衰变化及其对地方社会的影响。这可以说是该书较以往研究有所推进之处。

其实,早先出版的《潮汕百年履痕:近代潮汕文化与社会变迁图录》*赵春晨、陈历明编:《潮汕百年履痕:近代潮汕文化与社会变迁图录》,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汕头埠图说》*陈汉初等:《汕头埠图说》,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汕头旧影》*陈传忠编:《汕头旧影》,新加坡: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2011年。《汕头埠旧影故事》*蔡谦主编:《汕头埠旧影故事》,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5年。等书有着类似的追求,《汕头影踪》一书可以说是系出于此。这些书都采用图像说史的方式,并试图从图像材料中解读汕头埠的社会历史变迁,展现出诸多传统文字资料所没有或无法呈现出来的旧汕头埠物质生活风貌与细节。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文字资料的不足,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有关历史现实的某些侧面史料依据与更加直观的视觉资料感知,从而推进我们对诸如汕头埠的近代通商口岸城市史的相关议题的研究。不过,诸书各有优劣,而单从图像材料这一层来讲,《潮汕百年履痕:近代潮汕文化与社会变迁图录》与《汕头埠图说》二书所运用的图像资料更为丰富,它们不仅运用了老照片,还兼及广告宣传单、报刊杂志、考古发掘实物、商贸统计表与统计图等,因而在史实的内容陈列更加丰富,涵盖的范围也更广。而其他三书则略显单薄,仅以旧影为主。这也就凸显出《汕头影踪》一书在资料运用上的局限,该书虽以照片资料见长,当中也不乏一些珍贵而鲜见的老照片,但史料运用的单一,加之图像资料本身也有其局限性,使得其历史的表现力相对欠缺。

王笛曾指出:“图像给我们提供了视觉资料,但并不是说一定是历史的真实反映,在相当大程度上是我们对都市的一种历史想象,也就是通过现存的文本的解读和我们对今天城市的体验,我们构建一个头脑中的逝去的城市。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想象,因为我们的思维都是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的。使用图像,哪怕是照片,我们也必须持怀疑的眼光。今天看过去的图像,是以我们今天的观念来理解和解读的,与历史的都市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王笛:《图像与想象:都市历史的视觉重构》,载《学术月刊》2013年第4期,第133页。本书所收录的汕头埠旧影只记录了汕头这座城市的极小部分的历史,而且是作者经验世界中所能触摸到的一个小侧面,而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照片来“追踪”近代汕头开埠的历史发展印迹及其社会历史变迁,在这当中,作者也往往缘“影”生情,并借咏诗抒发其对近代以来汕头埠历史变迁的特殊感情。因此,在品读《汕头影踪》一书时,我们感知到的不只是这些老照片所激起的对于汕头港市历史的理解与想象,也可能进入到作者个人的城市想象。此外,摄影照片并非绝对如实地反映现实,拍摄角度的选择、拍摄目的等都会影响到照片的真实性,照片也可能存在基于特殊目的而进行摆拍。如本书引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馆所藏的制作抽纱浸信会妇女的生产场景的照片*陈嘉顺:《汕头影踪》,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77页。,照片上的妇女按照抽纱工种的生产顺序,挤座在一起,彼此的空间间隔之小,难以说明就是当时浸信会妇女生产抽纱时的真实场景,这可能是摆拍的照片。这就提醒我们,照片等图像资料可以为我们研究近代港口城市提供更丰富的史料依据,但其中蕴含着不足信的部分,因此对它的考证也是必要的。而为了避免照片的错误信息,非常重要的是 “把它们重新置于原来的背景之下”*(英)彼得·伯克著、杨豫译:《图像证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3-114页。,进而追问图像产生的具体时空背景是怎么样的,照片是由谁在什么情况下以何种方式拍摄的,其拍摄的意图是什么,照片流传的过程又是怎么样的,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将照片等图像资料与文字资料相互印证,方可作为我们研究近代港口城市及其历史的证据。而这一点,本书似乎还未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然而,瑕不掩瑜,本书尝试运用旧照片这一图像资料,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探讨近代以来汕头埠的社会历史变迁,是为对汕头城市发展的研究的一种扩展,这同时也是对近代港口城市社会生活史研究的一种尝试。而如果能再对城市老照片等图像资料作进一步的史料考证,并将之与传统的文本材料互相印证,这将有助于我们对于近代港口城市及其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进而推进对近代的条约口岸城市的研究。

作者吴丹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猜你喜欢
汕头历史
2019汕头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博览会圆满闭幕
汕头牛肉丸
汕头17岁少年“娶”13岁女孩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黄征作品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