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斯时可望乡
——《晚秋初冬》的三维解读

2017-01-29 02:24李金松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南京210012
名作欣赏 2017年35期
关键词:文心万物

⊙李金松[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南京 210012]

语文讲堂

最是斯时可望乡

——《晚秋初冬》的三维解读

⊙李金松[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南京 210012]

《晚秋初冬》是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的一篇短小而精美的佳构。对于此篇文章的解读,论者多从内容的唯美、语言的轻盈,把其界定为写景名篇,将其归为“文字绘出的图画”之美文一类;对其内在文序、文脉的梳理,还阐释得不够深透。本文从时间、空间、文心禅意这三个维度,对此篇文章做出解读,并配以改写古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时间 空间 文心禅意

人生一世,岁月四季。身心何望,唯在故乡!

人,生活在自然四季之中,虽曰年华催人老,岁月的年轮会无情地在我们的眉梢额头,咬上几口,留下皱纹数枚。但,同时,它,也会以春芽、夏花、秋叶、冬雪,这些千金美颜,悦人耳目,怡人身心,使人不畏风霜雪剑,挚爱艰辛多姿之人生。随着四季的更迭、年华的增长,我们对于大自然的美之观察与欣赏,会有一个由浅而深、由偏而全的纵深化发展趋势。最后,观物审心,由对外物的观赏,进而反观自己的人生,叩问自己的心魂,萌生人与自然的终极情怀,感悟人生,超越生死。这些,也许就是《晚秋初冬》要告诉我们的内在情愫吧。

于是,德富芦花,在一个晚秋初冬的夜晚,在月色、落叶和夜气的陪伴下,给我们写下了这篇寄寓颇深的精短而深邃的文章。

作为催发人们萌生这一情愫的时间,无疑,以秋冬之交为宜。原因如下:

晚秋,是生命丰润成熟之际。经历了春之萌动、夏之热烈,生命呈现出婆娑美姿,从内到外绽放出生命的全部热力和美颜。初冬,是生命的凛肃浸潜之期,沉静而淡远;是繁华落尽,趋向静美的时节;是生命的夕照和晚霞;是绚烂至极归于零落萧瑟前的最美绝响。缘此,晚秋初冬时节,是万物内外俱佳、浑圆剔透、饱满晶润之时。这时,它们既经造化惠泽,阅尽盛极之繁华,又已预感衰落凋零之定数,能够平静地对待即将或已经开始的衰颓,呈现出随缘造化、静待日月的生命形态。因而,更有能力把生命的谢幕之戏,舞得凄婉动人,暖人心扉。

这亦恰如人至中年,已享历了青春韶华、光鲜容颜,又阅尽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身体正当至壮之时,心智也是至盛之时;虽即将迈过生命的制高点而趋向下坡,但源于身心的成熟丰盈,自有一番从容淡定之绰约风姿。静水流深、舒缓有度的生命形态,呈现出人生至美的高度与姿态。同时,又伴着淡淡的忧思和深深的叹息。由对万物的开怀激赏,上升为对万物人生的终极关怀,穿越时空,贯通古今,开启内心的禅思,获得灵魂的顿悟与超脱。

综上,笔者从时间、空间、文心禅意相融合的角度,依次把文章的四部分解读为这样四个阶段:乍寒、还暖、自怜、禅悟。同时,依据各段行文中的意象文义,缩略为旧体诗四首,亦一并附录于各部分文字之后。

一、乍寒

秋尽冬来,天凉物凋。

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从时空两个方面突显晚秋初冬的时令特点:乍寒。

霜落朔风,使得红叶纷飞、银杏飘零。一夜之间,枫树枝头枯瘦,银杏骨瘦形销。乍寒之下,秋冬肃杀之气顿显。

于是,作者目见落叶如鸟影飞舞,扑打屋檐。残叶数片,如晚春的黄蝶,点缀左右。时间为秋冬之交,空间为庭中门前。作者的内心,亦不禁寒波微起,淡淡的哀愁油然而生。“雨景”“黄蝶”“枯瘦”“形销”诸词,即是明证。“白天”“晚间”分写,“枫树”“银杏树”并举。先总起分承,分承后又总以“晨起”,“晨起”后分以枫树、银杏。这样,无非是铺陈渲染,使读者扑面而感晚秋之凉、初冬之寒,进而与作者一起感受乍寒之冷。

而“两三片或三四片”“那残叶”两笔,则又显出作者文心之细腻、爱怜,点面结合,神韵尽显,着笔无痕。

乍寒之下,其意堪怜!

附诗如下:

1.落霜朔风知节替,秋味冬韵叶先知。枫丹杏黄如鸟影,枯叶扑檐似雨声。

2.晨起叶落惊庭满,举目向天枝空灵。残叶犹有抱枝舞,黄蝶徒似恨春迟。

3.庭枫枯瘦叶飘零,满地堆积色如锦。昨日银杏缀满金,今晨骨瘦形销陨。

4.两三三四数相异,属意意趣概略痴。秋尽冬至不经意,体物感时心自知。

二、还暖

寒气虽至,暖意未消,是为乍寒还暖。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从白昼起笔,突显静谧,衬以晨霜晚风,来承上部分之寒凉。随即笔锋一转,点染白天的暖意。天空高爽明净,阳光清澄美丽。对窗读书,独享都市之幽静;静物照影,尽显光影之两谐。李树叶落,枝纵蓝天;梧桐叶落,静卧暖阳。

第一小节以时间起笔之后,第二小节便又继以突显空间,极写庭院寂静,也是微冷中透着暖意。经霜之菊,低头布影于地上。鸟雀啄食后残留的南天竹果,也在八角金盘下泛着红光。华美姿态虽失,寂寥之美尽显。这两物似工笔写生、静物照影,秋冬之美尽显。

作者堪称写静能手、烘暖高人。工笔写静之后,随即将视野延展至动物。

于是,两三麻雀来觅食,一只老猫躺暖阳。还有苍蝇一只飞去来,格子门上沙沙响。所有这些,无不在写寒凉之外的浓浓暖意。

如果说,第一大部分重点是写暖意敌不过寒气而犹有余温,是乍寒;那么,第二大部分则重在写寒气煞不尽暖意而犹有亮色,是还暖。

附诗如下:

1.秋冬之昼多静谧,晨霜晚风皆寒凉。高爽明净天湛蓝,清澄美丽日暄暖。

2.对窗读书无人语,身居都市得幽清。时节去来了无绪,人生得失凭心知。

3.偶有物影映门扉,开门疑为故人来。院李叶落枝纵横,梧桐声静向斜阳。

4.霜菊布影庭院静,竹果存盘红光闪。华美红颜一日老,时空风干多寂寥。

三、自怜

外感于物,内应于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气温的突然变化,除了给外界自然带来巨大的变化之外,也极易给人的外在体感带来极大的不适感,进而影响人的心境变化,这亦即李清照所谓的“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缘此,我们的德富君面对这样的乍寒还暖之时,自然也会引发内心的震荡,顾影自怜起来。

于是,第三部分,作者的行文,空间上转入内室,时间上转入夜晚,极写清净。

举目处,诸木叶落,满地树影,斑驳难分。回首时,枯叶燃烧,宛若炊烟,茶花飘香。暮色渐浓处,雨打落叶,逗人诗情。潇潇暮雨中,路人撑伞而行,雨落伞盖,声响骤剧,仿佛整个世界尽在雨中。

此时,诗人在风雨中,不禁黯然神伤,顾影自怜起来。这是一个由外到内的思维过程、写景顺序。此所谓,秋冬之际,叶飘零,雨霏霏,感物景,心堪伤。

附诗如下:

1.内室清净无他事,栗杏桑枫朴叶零。日影参差浑一体,任尔脚踏不分离。

2.麻雀觅食飞院落,老猫逐日躺廊椽。声响沙沙谁寂寞,苍蝇一只飞去来。

3.炊烟袅袅起院落,茶花飘香向晚多。雨敲栗叶暮色起,西行不见歌蹉跎。

4.暮雨潇潇舞伞盖,剧音骤起烟雨中。思君不见空牵念,黯然独坐顾影怜。

四、禅悟

秋冬净物华,物静空人心。四季轮回尽,参禅悟道灵。

在经历了一二部分的乍寒还暖的外在体验后,作者在第三部分逐渐进入由外而内的精神之旅。于是,第四部分作者向着更为深广的内宇宙拓进。

时间为月夜,空间为庭院。朦胧夜色中,白花花的银杏树叶,以及从树隙间落下骤至又停的两三点水滴,再加上月亮的隐而又显,无不营造着浑蒙无常的空蒙之境。作者的心绪,也被逗引得喜忧氲然,心绪繁复,欲诉无人。

接着,月隐星显,寒光满天。作者独自一人静立树下,夜气凝聚不动,使他渐入禅定之境。良久,身体乃感大气之震颤。此时,头上,枯枝有声;足下,落叶沙沙。又片刻,一切乃止。月光如霜落满地。夜空入海,秋风咆哮,夜寂无声,人声毕绝。作者的外在自我不禁融入了周遭万物,进入了忘我之境。

于是,一切光影动静、忧喜苦乐,皆逐渐虚诞缥缈,心思凝定而渐入禅悟之境。只觉灵与肉分,心与天接。一种至高无上的音响,源于天外,应于内心。这,是对造化万物的灵性感应,是对苦乐年华的悲悯滤纯,是物我两谐,是心性至纯,是小我的至大化,是俗我的超凡尘,是对万物本源的人性悲悯,是对心灵故乡的神性关怀。

至此,作者完成了时间空间文心禅意由外而内、由浅而深的渐浸式融合、混元化提升,以掠影式的文笔勾勒出人类与万物相惜相融的博大精深,精妙地体现出作者乃至人类的普世情怀。

就这样,作者“以一种静观自然的态度”“敏感的细微的观察,极富美感的文字表达”“对自然深切的热爱,朴素而富有诗意”。言简意丰,文短韵深。其文至短,其言至美,其情至为唏嘘可叹,力透纸背,直击人心。

人生多味亦多艰,万物多姿亦多惑,心清物净秋冬际,最是斯时能望乡!

大哉,斯文!真哉,斯心!诚哉,斯情!

德富广宇,芦花永恒!

附诗如下:

1.月色朦胧银杏白,小院独立意徘徊。嫦娥忽匿雨神至,似雨非雨婵娟嬉。

2.水滴二三哗啦下,月色昏暗树隙间。阵雨去来无踪迹,天镜晦明有乾坤。

3.月隐星显叶气凝,气凝忽颤有声鸣。落叶沙沙枝摩戛,瞬息动静月如凌。

4.天空如海秋风哮,人声静绝凡尘消。造化无形乃有道,梵缘既结任逍遥。

[1]丁帆等编著.现代散文选读(第2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作 者:

李金松,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教师。

编 辑:

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文心万物
万物生
条子泥:只此湿地间 万物皆可爱
万物构成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礼物
冬天来啦
节日的烟花
我来添画
文心杯全国书画才艺大赛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