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康的主体和客体a看《相似性》中的松山和初子

2017-01-29 02:24刘春媛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450001
名作欣赏 2017年35期
关键词:松山替代品相似性

⊙刘春媛[郑州大学文学院, 郑州 450001]

从拉康的主体和客体a看《相似性》中的松山和初子

⊙刘春媛[郑州大学文学院, 郑州 450001]

拉康在镜像阶段提出了与真正主体相区别的对象a概念,至于对象a与主体的关系,简单地说,它既在主体之外也在主体之内,尽管主体永远无法企及,但它作为引发主体欲望的原因又是无所不在的。高乔多佳子的《相似性》中松山明子和女儿初子就像主体与客体a的关系,无论是外貌还是行事风格,两个人之间都有着惊人的相似。对于松山来说,初子很像自己,在主体之内,但终究不是自己本身,因而又在主体之外。这部小说以母亲松山的角度展开自己对女儿的复杂心理描写,女儿初子作为一个客体对象,既是母亲想改变的欲望载体,同时作为母亲欲望的替代品也是母亲仇视的对象。作者通过这种反抗但无可奈何的心理表现了女性早期的觉醒意识。客体a 主体 女性意识

一、引发欲望的客体

客体a是欲望的起因也是欲望的替代品。对于母亲松山明子来说,她的一生可谓是木已成舟,生儿育女,每天都得做家务、记账,而且经过多年的操劳,连家里的老家具上都留有她的气味,母亲全盘继承了婆婆身上作为传统女性温良贤恭的种种优点,自我感觉良好。但是这种每天忙里忙外的生活也让她感到疲倦,一次偶然的生病让她有了白天不必忙碌可以睡觉的机会,“在这晴朗的天气里,我才感到,透过拉门照进屋里的光,是那么出奇地明亮。这毫无强弱差别的光,均匀地洒在屋里的每个角落,可说它是一种奢华,也可说是一道虚幻的光。我感到这光同黑暗一样能催眠。”松山的潜意识里并不想做一个贤妻良母,也渴望像小姑子那样过上红粉佳人的生活,一直“自我压抑的我”尽管四十岁了但是肌肤还不见老,涂个口红稍加打扮也能重新开出一朵馥郁芬芳沁人心脾的花。

常年压抑、痛苦的生活使她非常清楚地明白,女儿初子一旦结了婚,就很可能和她一样陷入“叫作生活的沼泽”里,陷入母性角色的藩篱中。在松山的潜意识里完全是另外一个自我,但是无可奈何她的一生基本上已成定局,不可能会有多大改变。“在拉康那里,对象a包含有对象的含义,但它不是众多欲望对象中的一个对象,而是唤起欲望的原因,是引发欲望对象或者说使某个对象成其为欲望对象的东西。”年幼的女儿有极强的可塑性,她可以长成一个和母亲完全不一样的女性,因而面对女儿这个客体,引发了松山内心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和她不一样的女性欲望,不想女儿重蹈覆辙。对压抑母性的厌恶让她仇视甚至想扼杀女儿结束她们之间的相似性,以此来阻止另一个传统女性的诞生。然而女儿与自己处处都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相似性让她的欲望受阻,因而她对这种相似性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性。

初子不仅引发了松山的欲望,而且成了她欲望的替代品,在面对既多金又长得帅的少东家时,那个男人温柔体贴,笑容可掬地多看她几眼她就会心慌意乱,但是松山毕竟已经结婚了,不可能再和他发生什么。她心中有焦灼的欲望却无可奈何,但初子却做了自己渴望而不能为之的事情,可以说“欲望的替代品就是欲望的表达,是对欲望的不断阐释和更新”。在激活松山心中欲望的同时,作为客体a的初子同时成了她的替代品,“我仿佛从初子身上看到了刚才镜中那个抹了口红的漂亮女人的影子……初子又代我扮演了梦想中的女人的角色。”

当少东家对女儿表示出青睐和赞美时,松山作为一个逐渐老去的女人心中的失落、嫉妒、仇视心理更加明显。“作为本体的欲望和欲望的具体实现——表象之间的关系与柏拉图的理式说相仿。”怀着嫉妒的心理看着初子和男人的一举一动时开始神游,她幻想初子与男子出去游玩的情景,当初子掉到水里男子迅速地抓住初子手臂时,初子已经完全成了松山欲望的替代品,我开始想象那就是自己,并且由一只抓着的手点燃了自己心中隐藏已久的欲火。实际上当这段幻想结束时初子还只是和男子走在路上而已。这种对欲望的追逐展示了松山的背叛心理,尽管她继承了婆母一切优良传统,但是她的内心想背叛这种传统女性的身份。

二、被幻想仇视的客体

客体a更多处于想象界中,因为想象界讲究的是形似,讲求一种想象性的关系。客体a与主体的追求目标之间、与理想自我之间形成了一种想象性关系。这篇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松山的角度来写的,小说着重从松山的角度展开她眼中的初子形象的描写,松山对相似的抵抗性,除了不想让初子长成一个像自己一样的传统女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初子越来越像自己,她似乎感到“手和脚被初子的手和脚代替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这种代替让她认为自己的位置逐渐被初子取而代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切都是她自我强迫的一厢情愿式的想象。从生理学角度来讲,处于四十多岁的女性极容易步入更年期,“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相距甚远,这种心理落差堆积在心底不能解脱,表现为焦虑、抑郁、偏执3种心理状态。”小说中的松山刚好也就是四十多岁的女性,她身上表现出更年期女性的易激动、脾气失控等更年期早期症状,对于女儿月经和自己来的一样晚这个观点的争辩,让她自己都觉得有点较真。就像初子对待姑姑的冷淡态度几乎可以说为她出了一口气,但仅仅是因为初子打死蛾子的心思和动作与自己如出一辙,松山本来应该有的欣慰自豪情绪顿时烟消云散,生出另一种别样的烦躁,相反却对关系本来不和谐的小姑子不感到那么厌烦了。

我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到所有的对抗是由松山的想象引发的,作为客体a的初子被假定设置为一个想要霸占她地位的角色,因而所有的事看起来都像初子刻意针对她的,剥夺了她的“角色”。其实初子也是无辜的,她只是以母亲为榜样,偶尔替母亲做了她该做的事,帮父亲拿他想吃的咸梅干,主动帮母亲接待自己喜欢的客人。随着情节的发展,松山对初子由嫉妒慢慢发展为仇视,她甚至将一支削好的尖头铅笔幻想成一支枪,想将她认为处处抢占自己威风的初子杀死。

作为客体对象,初子对母亲的这种敌视心理一无所知,甚至有时候她并不知道自己是在模仿母亲,搬花瓶时面对母亲的观察还在天真地问:“难道您也这样吗?”初子这样一个无辜的孩子,更多的是松山想象中的一面。从初子的来信看,即使长大了她依然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自己的母亲不喜欢自己,只是简单地以为这是母亲重男轻女的表现,从松山的叙述中我们发现船上的那次对初子的注视是因为透过初子,松山回忆起了年轻时候自私诡辩的自我。多年未见,松山依然没有放下心中的怨念,并且还在计较着她们之间的相似性。为了避免和女儿一样的打扮,穿上了许久不穿的和服。作为一个正常母亲,这种感情不得不说过于冷漠无情甚至有些畸形。

三、追逐失败的客体

“客体小a的问题,从逻辑形式和推理上来讲,是欲望指向最终的实现。但是,从实际来讲,源于匮乏的欲望和欲望的实现过程是一对命中注定的悲剧性关系。”这场悲剧的形成原因在于主体总是千方百计地对欲望进行追逐,而追逐的结果永远无法满足。松山把女儿初子作为自己的满足欲望的客体,希望她不要踏上自己所走的这条不归路,然而这个追逐的过程失败了,就像在老太太的镜子里看到的一样,松山的母亲、松山、初子、初子的女儿左美子都是同一个人,她们都是女人,都逃脱不了女人作用,也摆脱不了婚后相夫教子这种程式化的命运。可以说从松山闻到初子第一次例假的味道开始,松山不想让女儿变成自己的欲望就开始落空,当初子的身材逐渐具有一个像自己一样成熟女性的特质时,松山的欲望一步步走向幻灭。初子不但没有满足松山的欲望,还一步步走向了松山所面临的困境。“这是女人的血,结果捧啊捧,瞧,真的越捧越多,把它传给你的女儿,再传给她的女儿,传下去的只是一种职责。”作为一个女人,经血的产生,生儿育女的职责像一个印章一样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身上。尽管松山有追逐与自己不一样女性形象的欲望,但是她把这种欲望倾注在同样作为女性的初子身上,注定了是一场失败的悲剧追逐,因为初子也开始和她一样走上这条路了。

四、结语

松山对女儿相似性的排斥从反面强化了作为一个女人所背负的工具性职责的根深蒂固性。这种对相似性的敌视既是一种女性身份的确证,同时也是身份确证后的反叛。在当时的日本,高桥多佳子为我们提供的这种反叛意识难能可贵,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然而如何实现真正的成功反叛,如何真正实现松山心中欲望的征程是作者留给我们的思考。

[1]水田宗子主编.日本现代女性文学集[M].陈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吴琼.他者的凝视——拉康的“凝视”理论[J].文艺研究,2010(4).

[3]刘玲.拉康欲望理论阐释[J].学术论坛,2008,31(5).

[4]崔妫.女性更年期异常心理症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5).

作 者:

刘春媛,就读于郑州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

李珂 E-mail:mzxslk@163.com

猜你喜欢
松山替代品相似性
坐姿
同步荧光法监控人乳脂质替代品氧化过程
化石类矿物药龙骨的现代研究与应用进展
12个毫无违和感的奇妙动物组合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中的学习负迁移现象研究
潜析结构 把握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