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2017-02-11 01:16吕建萌宋允章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口服液黏度脑梗死

王 妮,吕建萌,杨 谦,宋允章



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王 妮,吕建萌,杨 谦,宋允章

目的 观察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后循环脑梗死病人8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脑血疏口服液组(n=40)和常规治疗组(n=40),对两组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各参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脑血疏口服液组病人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后动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

后循环脑梗死;脑血疏口服液;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中风

为了对后循环脑梗死进行更为有效的治疗,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本研究对2013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后循环脑梗死病人采用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后循环脑梗死病人80例,所有病人均符合后循环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为后循环脑梗死,脑梗死均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病人均知情同意;排除有严重心功能不全、近期有出血倾向、过敏体质等病人。随机分为脑血疏口服液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0例。脑血疏口服液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9岁~79岁(60.2岁±1.2岁);病程15 d~37 d(19.3 d±3.3 d)。常规治疗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0岁~79岁(61.4岁±1.2岁);病程16 d~37 d(20.1 d±3.5d)。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治疗组病人给予基础治疗,依据病人实际病情,服用他汀类制剂及抗血小板药物,同时依据病人的梗死面积应用脱水剂,以促进病人脑水肿的减轻,如果病人合并基础疾病,则有针对性的对症处理,如对血糖、血压等进行有效控制。脑血疏口服液组病人口服脑血疏口服液(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70059)10 mL,每天3次,1个月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病人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细胞比容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病人进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记录大脑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后动脉(PCA)的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PI)、频谱形态。同时,治疗前后分别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2],并依据Barthel指数对两组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3]。此外,记录两组病人皮疹、肝肾功能损害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痊愈: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91%~100%;显效: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46%~90%;有效: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18%~45%;无效;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或增加<18%;恶化:治疗后NIHSS评分增加>18%,病残程度分别为0级、1级~3级[4]。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治疗前两组病人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脑血疏口服液组病人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但两组病人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疏口服液组病人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细胞比容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常规治疗组病人治疗后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详见表1。

组别n时间血浆黏度(mPa·s)全血黏度(mPa·s)红细胞聚集指数血细胞比容(%)观察组40治疗前3.0±0.36.8±1.82.7±0.546.1±5.4治疗后1.7±0.41) 4.7±1.41)2)1.9±0.41) 37.4±4.91)2)对照组40治疗前3.0±0.46.8±1.72.7±0.546.0±5.5治疗后2.2±0.45.4±1.41)1.9±0.41)42.2±5.2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TCD各参数变化 治疗前两组病人TCD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脑血疏口服液组病人PCA的Vm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但两组PCA的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A、VA的Vm、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疏口服液组病人治疗后BA、VA、PCA的Vm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PI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但常规治疗组病人治疗前后TCD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组别n时间 BA Vm(cm/s)PI VA Vm(cm/s)PI PCA Vm(cm/s)PI观察组40治疗前21.4±2.70.91±0.1021.4±2.50.90±0.1229.2±2.50.95±0.12治疗后26.8±2.81)0.84±0.121)27.3±2.91)0.85±0.111) 34.2±3.21)2)0.90±0.101)对照组40治疗前22.0±2.70.90±0.3121.0±2.40.90±0.6229.0±2.30.94±0.17治疗后23.4±2.20.90±0.1623.9±2.10.88±2.1430.3±2.10.93±0.16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 治疗前两组病人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脑血疏口服液组病人NIHS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详见表3。

组别n时间NIHSS评分(分)Barthel指数观察组40治疗前14.5±4.856.8±10.2治疗后 6.3±4.01)2) 90.1±10.11)2)对照组40治疗前14.2±5.058.2±10.4治疗后8.9±5.61)70.1±11.41)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脑血疏口服液组病人治疗

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5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0%、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例(%)

3 讨 论

后循环脑梗死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5],近年来,临床采用超早期溶栓治疗所取得的效果令人满意,但是其治疗时间窗较为严格,同时又有各种严重不良反应存在,如脑出血等,因此在临床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6]。如果病人失去了溶栓治疗的时机,那么现阶段临床通常提倡多途径联合应用脑保护剂[7]。脑血疏口服液为中药新药,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经,抗自由基损伤等功效,能够减轻脑水肿,从而切实有效地保护神经元[8-10]。本研究结果表明: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相比,脑血疏口服液组病人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均显著降低(P<0.05),PCA的Vm显著升高(P<0.05),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Barthel指数显著升高(P<0.05),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升高(P<0.05),说明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还表明,两组病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后循环脑梗死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1] 张根明,周莉,崔方圆,等.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新认识[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87-88.

[2] 常晖,常乐军.脑血疏口服液联合语言训练治疗脑中风失语症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8):952-953.

[3] 张汝洋,季东.依达拉奉联合脑血疏口服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J].中外临床研究,2011,9(7):13-14.

[4] 牛庆东,王雪梅,叶平平,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脑血疏口服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7):1048-1049.

[5] 杨艳丽,任占民,李进,等.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和脑血疏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5):950-951.

[6] 袁鹰,袁铎.活血益气化痰清热法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9):189-190.

[7] 吴迎春,王哲,王俊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对脑梗死预后的评价[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杂志,2012,39(1):33-37.

[8] 王军,韩玲,张均.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超敏C反应蛋白和P-选择素水平的相关性探讨[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18(4):207-208.

[9] 马宁宁.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8(15):50-51.

[10] 郝服.丁咯地尔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31):104-105.

(本文编辑郭怀印)

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 710068),E-mail:wangzhaonidi@163.com

引用信息:王妮,吕建萌,杨谦,等.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105-107.

R743.1 R289.5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7.01.033

1672-1349(2017)01-0105-03

2016-10-06)

猜你喜欢
口服液黏度脑梗死
有机蜡对沥青黏度影响的研究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双花保健口服液的制备及对应激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凝血相关检测指标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高黏度改性沥青黏韧性的影响因素
Systematic Evaluation (Meta-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udilan Xiaoyan Oral Liquid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in the Treatment of Suppurutive Tonsillitis in Children
PMA黏度指数改进剂对减振器油性能的影响
听话的小瓶
血黏度高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