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闻而战斗一生:新中国“报坛耆宿”魏克明

2017-02-14 05:22吕强龙
文化与传播 2017年5期
关键词:解放日报报纸

吕强龙

一、早年革命经历

魏克明(1908~1982),亦名克纯,笃生,湖北均县(今丹江口)盐池河人。幼从塾师读书,1924年考入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受教师萧楚女影响,开始接受新思想。1927年,在中国共产党均县地下党组织领导下,投入家乡农民运动。1929年参加革命。

1931年春考入湖北省立高中,魏克明就开始在把学校作为活动的舞台,传播进步思想。“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逐步暴露,中华民族与外敌入侵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魏克明与在校的先进分子团结了一批热血青年,开始投入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他们白天上街演讲,罢课请愿,晚上写宣传稿件、刷标语、散传单。由于学生运动搞得有声有色,他被推为该校学生救亡会负责人之一,并与进步师生组织筹办社会科学研究会。由于出版进步刊物,抨击时政,他受到学校当局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制止,最终被开除学籍。其后,魏克明与上海左翼青年同盟取得联系,并以社会科学研究会为基础成立左翼青年同盟武汉分盟。然而不久,武汉分盟遭破坏,魏克明被捕。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形势日益严峻,意气风发的魏克明心潮澎湃,于当年春毅然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很快在太原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以下简称“牺盟会”),并于10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牺盟会的组织宣传工作,在太行山地区敌后根据地战斗多年。1938年夏,魏克明由长治牺盟中心派到阳城任牺盟会特派员,与当地县委秘密联系。[1]当时阳城国民党驻军很多,为了做好统战工作,一些公开活动主要由牺盟会、县政府、总动委员会、主张公道团和八路军游击队出面,魏克明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工作深入,争当表率。有一次,阎锡山在阳城的顽固势力纠集了四乡的“红枪会”武装暴徒窜进县城,捣毁“牺盟会”的领导机关。魏克明在一片狂嚣声中临危不乱,指挥机关工作人员从容转移,自己在暴徒已经涌入大门时,最后从后门撤出。

二、新闻职业生涯的开端

当时,阳城县《奋斗报》(后改为《新生报》)名义上是阳城总动员委员会的报纸,实际已为共产党掌握,而魏克明的公开身份虽然是县牺盟会特派员,实际却紧紧抓住这张报纸作为武器,针对时局发展与斗争需要,经常为报纸写社论与评论。《奋斗报》的不少社论经常为长治牺盟中心区的报纸《战斗日报》所转载。当时报纸的“时髦”做法是发表大篇幅的文章,而魏克明提倡写小评论,主张文章要抓住人心,简单明了,说透就行。他很注意文章的标题,强调报纸标题要清新醒目,用群众的语言,使读者喜闻乐见。有两篇评论可谓典范,一篇是评论英国首相张伯伦的绥靖政策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另一篇是评论阳城顽固分子对《奋斗报》无理闹事的《一句闲谈话,闹得比天大》。[2]《奋斗报》之所以能在群众中起到那样好的作用,与魏克明的具体指导和操劳是分不开的。《战斗日报》是1938年7月牺盟会长治中心区长治县创刊的石印报刊,也是太南地区创办较早的报纸,魏克明为第二任社长,到1939年结束时,共刊出270多期。《奋斗报》和《战斗日报》也为魏克明日后的新闻生涯奠定了良好基础。同年5月,《黄河日报》在长子县阳鲁村出版,为铅印对开4版,魏克明任总编辑。这份报纸名义上是由牺盟会长治中心主办,实际上是中共组织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刊物。而魏克明从此正式开始了他的新闻职业生涯。自1941年4月起,他先后调任《新华日报》(华北版)编辑、副总编,《新华日报》(太岳版)社长兼总编,经常为报纸撰写社论评论,宣传抗日救国主张。1948年,魏克明进入《人民日报》工作。

三、《解放日报》副总编辑:新闻职业的成熟期

1949年5月,魏克明随解放大军南下,与恽逸群等在上海会师,于27日接管《申报》,创办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范长江担任社长兼总编辑。次日,《解放日报》出版创刊号,发刊词为《庆祝大上海的解放》,并在头版头条刊登捷报《我军攻克吴淞要塞,市区残敌四万投降》。几个月后,范长江调回北京新闻总署,由恽逸群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魏克明任副总编辑。[3]

此时的魏克明已经41岁,《解放日报》可以说是他新闻职业的成熟时期。他身体瘦弱,但工作兢兢业业。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编完报纸后回家,午饭后就又回报社,翻报纸、看文件、审阅稿件,又到深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很少有休息时间。他到市里开会,听到重要的新闻线索,就马上给报社打电话,布置记者采访。他的工作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抓言论,二是抓典型。[4]

50年代初,魏克明作为分管言论的副总编辑,以很大的精力抓社论,并且自己动手撰写,他也要求编辑部各部组的负责人和主要编辑就本部组的重要新闻配短评或评论员文章。1960年,根据市委宣传部的建议,报社正式成立了评论组,魏克明为主要负责人。作为领导,魏克明带头抓社论选题并精心修改,小样到手,经常大段改写。他也常常撰写社论、短评、编者按语,修改文章不厌其烦,精益求精。

魏克明要求记者采访报道必须真实,实事求是,无论是正面或反面的材料,都必须如实反映,不能有半点虚假或言过其实的地方。他提倡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最反对华而不实、搞形式主义。平时看到记者或通讯员稿件上一些华丽雕琢的字句,他提起笔来就勾掉,并且批评道:“不要说这些‘鬼话’!”同时,他也很注意贯彻民主作风,每天都举行简短的编前会议,各组组长在总编室汇报当天的重要新闻,研究当天的版面安排,赶写文章和短论,进行配合。

在1960年上海市委文教工作会议上,魏克明总结道,报纸必须要克服那种“少用脑,少用脚,只用手”的现象。“少用脑”就是缺乏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缺乏专研精神。报纸工作,本来就是政治性很强、非常严肃的工作,一字之差,就可以造成严重的政治损失。“少用脚”就是关门办报,少下基层,不接近群众或很少接近群众,缺乏依靠群众办好报纸的思想,以致忽略了群众来稿中的很多重要线索。这样“少用脑,少用脚,”光靠一双手来写,当然写不出好东西。其实质是懒汉世界观的反映,这是影响报纸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报社领导政治思想工作薄弱。办好报纸,必须提倡调查研究,写文章、标标题都要精心制作,一丝不苟,报道要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

由于长期处于艰苦的工作环境,自1953年他先后患上肺结核、胃病等多种疾病,在右肺切除四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抱病坚持工作。1959年2月,他担任《解放日报》总编辑,力主报纸宣传要实事求是,反映群众呼声,使读者喜闻乐见。他还经常深入基层,同记者一起采写报道,同年完成专著《论家庭》。

四、名副其实的好顾问

“文革”之后,他首先着急的是怎样拨乱反正,把《解放日报》办好。他认为十年内乱的沉痛教训之一,是舆论阵地、党的报纸必须真正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他积极支持和鼓励王维以及许多老同志重回报社,继续为办好党的报纸而努力。由于体弱多病,他主动申请退居二线当顾问。他虽然身在二线,心仍在一线,时刻关注着报纸工作的一切,坚持做好评论报纸的工作,即使卧病在床,也不间断。他经常撰写文章,研读报刊,三句话离不开报纸工作,主动根据党中央的精神,向报社提出宣传主张和报道方向。他鼓励报社冲破阻力,积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坚定不移地宣传三中全会精神和路线。他表示,由于行动不便,不能再到报社上班了,他乐意采用经常及时地向报社写评报意见的方式,帮助报社改进宣传报道。[5]他每天认真读报,从新闻报道到评论文章,从读者来信到副刊专刊,从标题到版面安排;读后有感,发现什么问题,想到什么主意,他就给报社写信提出。[6]此外,对于经济调整,安定团结,清理“左”的思想等等,只要是党中央有新精神和部署,他都认真思考,及时提出建议,帮助制定报道计划。当《文汇报》冲破阻力,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他为之一振,花了十几个不眠之夜,为《文汇报》撰写了《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恢复名誉》,这是全国报纸发表的第一篇为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平反的重要理论文章。[7]

魏克明当顾问期间,在《解放日报》的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1979年《解放日报》举行创刊三十周年大会。会上,他作了长达一个半小时题为《解放日报的三十年 》的讲话。他将《解放日报》的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并分别反思了各个阶段报道工作的要点和问题,最后提出了办好党报的五点意见。这一长文,是他抱病翻阅了大量资料,又分别找许多同志谈话,亲自执笔写成的,饱含了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拳拳之心。

1980年,针对《解放日报》的境况和改革需要,他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报纸改革的“加重”、“搞活”四字方针。[8]所谓“加重”,即报纸要经常提出有影响的问题,树立有影响的典型,写出有影响的评论,发表有影响的文章,开展有影响的批评;而“搞活”,则主要是要解决活跃思想、活跃民主空气的问题,也要解决版面丰富多彩,文字短小精悍,编排图文并茂,使读者喜闻乐见的问题。这一主张迅速为报社全体同志所接受,成为改进报纸的行动口号。

除了上述主张,魏克明还对如何办好党的报纸发表了许多精辟、重要的见解。他提出理论文章要真正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典型报道应有时代特色,注意真实性;报纸要重视批评,批评应该是有选择的、善意的,要核实事实;报纸要有声音,要宣传党的主张意图,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多登读者来信,增强报纸与群众的联系,加强群众对各部门的监督。

《解放日报》逐渐有了新的面貌,而此时离魏老走完人生的历程也仅仅还有两年。1982年1月14日,在走过了几十年坎坷崎岖的人生道路,又经历了十年动乱的劫难以后,魏克明同志因长期患病又遭到残酷迫害最后导致心力衰竭,离开了人世。然而,就在仅仅一年前,他还在给《新民晚报》写信,提出办好晚报的建议,给《世界经济导报》写信,提出怎样争取国内读者、怎样争取国外读者的方针。“就在逝世前的11天,还给《文汇报》写信,提出改革的设想。”[9]

五、结语

魏克明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新闻事业,数十年来,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献给党的新闻事业。

他在领导报纸工作中,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报的党性原则,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同时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他奋笔写下了一系列文章,宣传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思想解放,在舆论界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对于党中央重申的四项基本原则,对于六中全会精神及其决议,对于全国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提出的改变领导涣散软弱的状态,克服各种错误倾向等精神,他都认真学习,坚决拥护,并积极对报纸的有关宣传提出建议和意见。

终其一生,始终与党的新闻事业同行。

参考文献:

[1]胡晓琴.山西革命回忆录(第四辑)[M],山西: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1987.

[2][4][5][6][8]深切悼念魏克明同志[M].上海:解放日报编辑部.1983.

[3]解放日报社.跨入不惑之年—上海解放日报创刊40周年纪念文集[M].上海:解放日报社,1989.

[7]马达.高尚的人,坚毅的人[N].文汇报,1982-01-21.

[9]丁锡满.油尽灯灭[J].解放日报•生活,1982(4).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报纸
报纸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报纸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对十月革命的纪念及其启示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
延安时期博古党报思想探究
舒群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