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以汉语国际教育为背景

2017-02-14 05:22
文化与传播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汉语文化

兀 瑾

一、引言

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具有长久的发展历史。文献记载显示,中国人与海外各种形式的交往至少从先秦已经开始,此后又有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等壮举。鸦片战争后,一度封闭的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伴随着与海外经贸文化的不断联系,中华文化被广泛传播到各地。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又开启了新的历程。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剧增,截止目前,中国已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210万人,全球已然兴起了一股“汉语热”。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可见,在中国长远发展持续向好、全球汉语热方兴未艾的基础上,有必要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汉语传播战略和推广措施。

然而,在汉语推广的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个争论,即“语”和“文”的先后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显示出自身的内涵和价值,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无论是从结构还是功能来说,教汉语都是教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系统,教一种民族文化,掌握一种语言的过程就是习得一种文化的过程。对外汉语教学以语言为核心讲中国文化的模式最为常见。然而,这并不是唯一的文化传播方式,即使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背景下,除了课堂教学,海外文化传播还有其他传播方式,每种传播方式都各具优势,又同时面临着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将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态度、内容、载体等方面来探讨其现状与所面临的问题。

二、现状概览

(一)有利格局

根据相关统计结果,海外各语言文化教育机构在提交给孔子学院总部的用人申请中,对汉语教师及志愿者在文化方面(包括中华文化知识、文化素养、文化传播能力等)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在国家汉办主持的新的国际汉语教师证书的面试中,对跨文化交际的考察比重也有所增加,并且更多地考察国际汉语教师处理跨文化问题的能力。在海外志愿者和公派教师的面试中,更有对中华才艺的较高水平的要求。因此,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具有很广泛的市场,师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1. 传播内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传播过程中当然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许嘉璐先生的观点,文化可以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而文化表层易变,中层较固,底层恒。就目前来看,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在内容上还主要停留在表层文化,比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及部分中层文化,如传统习俗、传统节日等。在汉语教师的海外教学中,文化课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一种习俗、一种节日、一种戏曲艺术、传统书法等,更深一层次便涉及到一种生活现象、一部文学作品、一位作家等。这样较为显而易见的中国文化形式也往往具备很强的代表性,一般都能够引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2.传播载体

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海外文化传播主要是通过课堂授课这个渠道,不论是孔子学院还是民间的教育机构,都在教授语言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播中华文化。也正是由于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坚持和努力,近年来伴随着“汉语热”,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有所提升。另外,随着大众媒体的迅速发展,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也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新型载体,并且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都能亲身体验到的形式。同时,政府与许多国家合作开展的“文化年”、“文化节”、“语言年”、“旅游年”、“艺术节”以及各种形式的高峰论坛等也极大丰富了文化传播的载体。

3. 传播态度

中国一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不例外。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身价值,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显然是本着尊重人类一切文化的态度,在向外传播的同时也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同时,中国在国家建设中所奉行的“和平与发展”宗旨也都源自于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治国理念相结合,中华文化的传播态度明显是积极而平和的。

(二)存在问题

在汉语不断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被热潮冲昏头脑,要保持清醒的思路与客观的认识。目前,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主要是通过语言教学来实现,先语言后文化的观念依旧占据主导,这无疑将文化传播的地位放在第二位。另外,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交流,有传者和受者两方,作为积极的传导者,不应该忽视受者对汉语和中华文化的不同需求程度。例如,大多数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或许是以语言学习为主,因为他们有使用汉语的需求,且能在语言的日常使用中得到满足;但是,在国外的一些大学里,对中国文化的需求更多,有的国家在大学里甚至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设了诸如“《红楼梦》赏析”、“《易经》简介、”“《孙子兵法》简介、”“中国文学”、“中国音乐”等用英语讲授的文化课程。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在海外并没有使用汉语的机会,也没有到中国旅游、工作的打算,因此他们对于现代汉语并没有学习的欲望,只是单纯地由兴趣出发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古典诗词、音乐、戏剧。因此,在进行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时,“语”和“文”的关系要在充分考虑到受众的需求之后再做先后之分。总体看来,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存在着诸多问题。

1. 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足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存在着“怎么教”、“教什么”、“谁来教”的问题,其中,“教什么”至关重要。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过程中“传播什么”是其主要议题。现今普遍认为,中华文化的中层及深层文化过于“阳春白雪”,因此难以被大众接受,在传播过程中便会刻意回避。如果文化传播不能深入下去,很容易让外国人产生“中华文化不过如此”的印象。在国家汉办志愿者选拔面试中,绝大多数志愿者的“中华才艺”都只局限于中国剪纸、中国结、书法、中国乐器等简单的物质层面,而且水平不够高,千篇一律。虽然不得不承认这些表层的文化形式的确能够引起外国人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兴趣,但它们并不具备长远的吸引力,这也会影响到受众今后对中华文化产品的需求。再者,在文化的传播深度方面也挖掘得不够深。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未与现代中国文化很好结合的时候,就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改造与渲染,导致中国人本身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都不强,而只有较少数人能够真正理解和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例如,天人合一观念、人生智慧、价值追求,以及道家的生态智慧、有机论自然观等深层精神文明更值得传播于海外,以便让外国人从更深层次、更多方面、更立体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2. 传播方式不够圆润

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加强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发展大国,向海外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了受者不同的反馈态度,除了想要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之外,文化认同的障碍也此起彼伏。例如,中国在文化对外传播中越来越多地采取大手笔、大制作和豪华阵容,被认为是“炫富”,还会引起西方国家和周边国家的疑虑甚至是反感;对于中国频繁开展的各种对外交流会、博览会、文化年、文化周以及代表团访问活动等,世界各国的主流媒体进行报道的时候都会提出批评性意见,虽然它们也承认中国硬实力发展有目共睹,但认为中国在文化传播方面过于商业化、过于强硬。因此,总体而言,国际媒体所诠释的中国文化态度更多的不是“积极”,而是有“着急”之嫌,这不能不引起中国文化传播者的重视。特别是在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教师在传播中国文化时,不能让学生感到强硬的文化灌输,而是精心营造浓厚的文化环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习得、体验,从而主动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3. 国际话语权偏弱

上文已经谈到,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形式不断丰富,随着中国在文学(如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电影、艺术等领域取得国际影响力的同时,海外对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理解一直在不断改变。然而,就现在看来,在汉语国际教育和跨文化的背景下,还一直存在着争议和误解,中国当代传播依旧需要理念上的进一步转变。正如北京电视台副总编所说:“中国文化传播要贴近真实的中国文化内容,对中国文化精义给予新的解释,能够智慧地捕捉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共融之处,塑造真切生动的文化形象。”另外,在西方资本主义占据世界话语主导权的时代,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有待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因为,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积极融入世界体系,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观念和成果,但在西方的话语垄断下,中华经典仍被遮蔽或忽视。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背景下,我们的海外文化教育理不直、气不壮,没有足够的文化自信,还缺少体现和解释自己的话语体系,国际话语权偏弱。

三、小结

文化传播应该追求一种价值、理念的认同,应该不卑不亢,与时俱进,以精湛瑰丽的文化内容为品牌,依托日渐丰富的传播载体和形式,创作出真正属于自身的优秀作品,拓宽进入国际市场的各种渠道。汉语国际教育需要这样整体性的文化改进作为后推力,结合不同国别、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等教学对象的客观条件,有选择性地、有层次地传播中国文化。我们相信,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进程会不断加快,所面临的问题随着时间和自身的反思与提升会逐渐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耿虎.试论华文教育的多样化构成与中华文化的多层次传播[J].世界民族,2007(01).

[2]李萍.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策略性思考——基于“四大名著”海外传播的分析[J].现代传播,2012(01).

[3]刘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战略的跨文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06).

[4]欧阳雪梅.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现状及制约因素[J].毛泽东和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03).

[5]万来志. “中华文化的跨境传播:海外华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4(01).

[6]朱瑞平、张春燕.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文化传播内容选择的原则[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01).

[7]张春燕.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和内容选择[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01).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汉语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学汉语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谁远谁近?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