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运用 讲求适切
——浅谈小学语文备课资料的运用

2017-02-16 08:00吴志勇
关键词:名师资料文本

吴志勇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海门小学)

灵活运用 讲求适切
——浅谈小学语文备课资料的运用

吴志勇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海门小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亦如此。备课越充分,累积的资料会越多,信息量越大,涉猎面越广。这是对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博观”和“厚积”。在海量备课资料面前,教师定然要做筛选,不可能全部运用。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决定了信息量的大小,必然使得备课进入设计层面时,教师要做到“约取”和“薄发”。

小学语文备课资料的运用颇有点儿像“超市购物”和“吃自助餐”现象。备课资料如“超市”中陈列的大量商品,是“自助餐厅”里准备的许多食品,学生就是顾客、宾客。顾客购物、吃自助餐各自取己所需。同理,在小学语文备课资料大量累积、储备的前提下,如何运用它,关键是教师要从学生需求、自我实际和课程本位三方面综合考虑,科学运用,姑且称之为“适切性”。

一、解读类资料的运用,学生为本,避免“过于高深”

文本解读是备课中的重要一环,解读先于设计。除了通读、深读文本,凭借自身功底理解文本之外,备课过程中,教师必然要借助相关资料去理解文本。

备课过程中,教师必然会收集、参考同一文本不同读者的不同解读资料。教学参考书里中规中矩的大众化解读未尝不可,但过于简单,没有达到必要的解读深度。网络上虽有非常丰富的文本解读资料,可难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来自专家、名家的解读,其学养的高度决定了文本解读的深度,读来让人佩服之至,叹为观止。而有些民间草根解读则可能略为肤浅,牵强附会,甚至有失偏颇,出现谬误。倘若教师阅读经验丰厚,自然会从一些专著中获得文本解读的相关信息,对文本的理解有可能达到非常深入的境界,可以站得很高,看得很透。乱花渐欲迷人眼,面对如此之多的解读类资料,教师必然要进行理性的筛选。

汪潮教授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小学语文教学要深入浅出。”“深入”指教师在备课时对文本的理解越深入透彻,设计时就越大气,教学时就越有底气;“浅出”指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让学生既学得轻松,又有所收获,既不过于艰涩、难懂,又不流于肤浅、庸俗。一言以蔽之,文本解读的深浅、高低程度最终要视学情而定,而不是片面追求教师自我的解读深度,凸显个人文学功底,结果把教学弄得过于深奥、晦涩。

解读类资料,教师可以涉猎、聚积很多,并且尽可能地多。但最终在教学中运用与否,运用多少,运用何种,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一切都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决定。

黄吉鸿老师在教学人教版教材四(下)第六组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渔歌子》时,在备课环节,收集了大量资料,阅读了不少古诗词解读书籍及不同人士对这首词的解读,积累了不少关于这首词的解读类资料。单这首词中的“文化意象(或叫符码)”理解,备课资料就收集得非常充分。比如,“西塞山前白鹭飞”一句中的“白鹭”,是悠闲、洒脱的象征。“桃花流水鳜鱼肥”,“鱼”意指逍遥自在。“桃花”有多重内涵,一指“美女”,如诗经中的“桃之夭夭”,唐诗中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一指“世外桃源”,如《桃花源记》。显然,“桃花流水”属后者。“青箬笠,绿蓑衣”,“青”和“绿”乃虚指,实际上应是“黄箬笠,褐蓑衣”。张志和如此用字,倒也营造出一种诗意之境,“箬笠”“蓑衣”借代词人自己,他忘情山水,心游天地,已然和青山绿水融为一体,“青箬笠,绿蓑衣”,意趣、韵味均出。另有“斜风细雨”,同样内涵丰富,值得细细品味。更有不同文化视阈下的“渔父”形象,儒、释、道皆有而迥异。

实际教学中,我们是不可能把这些资料全部用出的。如此大量、深入地收集资料,目的只有一个——有备无患,备教学之所需。教学时,教师必然要根据学生学习进展状况和理解程度,随时有针对性地运用、提供相关资料。《渔歌子》的教学,黄吉鸿老师曾做过多次展示,城市、乡村学校都有,每次的教学内容、深度自然都不一样,教学资料的运用也就不一致了。也正因为不一样,教学就显得真实和灵动,具有针对性,从而获得听课老师的好评。回过头来想想,备课资料的大量累积,确保了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灵活运用,是《渔歌子》一课教学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设计类资料立足自我,切忌“拿来主义”

与解读类资料相比,设计类资料在数量上可能占有更多优势,搜索这类资料可谓轻而易举。大多数青年教师在备课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去网络上和书籍里收集设计类备课资料。著名特级教师的资料,名师、骨干教师的资料,普通教师的资料,一找一大堆,一搜一大片,实是丰足。

然而,设计类资料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的确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示范、引领作用。名师智慧凝聚成的教学设计,总是那样高屋建瓴、慧心独具,让人仰慕,自是一种绝佳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现成的教学设计,也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特别是让一些青年教师养成了不良习惯,备课时,总在自己毫无构思甚至文本都没读懂的情况下,上网、翻书去查找关于这一课的名师教学设计或实录。一旦集得,如获至宝。

曾有一青年教师接到公开课任务后,求助于校内一位导师。导师让他先选定课文自行构思,再来交流。几天后,他拿着初稿如约前来。一问,所谓初稿全是一名师之教学设计,他之所以选这篇课文,就是因为偶然从网上搜得这位名师对这篇课文的详细教案。导师一时唏嘘。还有一位青年教师要在全校开设《雷雨》一课,课上得很凌乱。课后,导师问她为什么要选这篇课文进行教学,回答竟是因为从网上找到了这篇课文的课件,觉得非常精美,当即决定非上这课不可。真让人感叹!

在资讯、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在小学语文各级各类名师教学展示极其密集的当下,面对大量的设计类资料,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保持清醒。要坚决杜绝“拿来主义”思想,更要时刻确立几种意识。

第一,探究意识。教师要养成理性分析和思考的习惯,面对名师的教学设计、实录和录像,要在充分感受其精彩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名师的设计因何而精彩?其精彩的背后是怎样的理念在支撑?这节课如此设计,有没有其内在的一种规律?这样的设计是否是最好的?有没有不足之处呢?如果有,该如何调整呢?如此一来,面对设计类资料,教师就不仅仅是带着欣赏、接受的心态,反而更多的是伴随着辩证的思考。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仰望你,却不跪拜你,而是思考、读懂你。

第二,筛选意识。“纵有弱水三千,我取一瓢饮之”,教师要在大量的设计类资料里,快速地做出筛选。弃其平庸,取其优秀,而不是鱼目珍珠一窝端,糟粕精华都拿来。

第三,后置意识。教师如果要查找设计类资料,最好是在自己拥有了独立的教学设计之后。一者,独立设计不受他人设计的限制,能真实体现自己的水平,使设计拥有自己的个性色彩;二者,对于一般教师而言,名师的教学设计肯定在整体上、局部上都优于自己的,可做参考之需,学习之用。在自己设计主体的基础上,适当地渗透、借鉴名师的设计,对自己的设计加以完善、优化,也未尝不可。

不管怎样,教师要深知,经典是不可复制的。课如衣裳,着在名师身上,固然得体、亮丽,而穿在自己身上,则可能相当别扭、贻笑大方。智慧、阅历、见识、个性、思想、年龄等诸多因素决定了教师队伍中的凡夫俗子和名师、大师教学上的差距。

因此,备课时,设计类资料的使用,教师还是应以“我”为主,从“己”出发,合理选用,方为上策。

三、知识类资料,关注学科,防止“喧宾夺主”

备课资料中还有一类属于和文本相关的知识性(常识性)资料,较为综合、琐碎。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文本中涉及的一些关键术语,与文本中出现的人、事、物相关的信息,等等。这一类备课资料的运用,要立足语文学科来选择。教师要有学科本位意识,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的,那就要用;虽然跟课文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对于学生语文学习来说是可有可无的,那就不用。

语文是一门边缘学科,教材内容包罗万象。这给语文教师定位教学内容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希望一堂课里多教学生一些东西,结果教了一些不该教的东西,扛起了不该扛的责任。这也是造成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

比如,人教版教材五(下)第五组课文的教学,有《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等篇目。有老师在教学《将相和》时,出示了战国七雄分布图,并向学生详细讲述当时情况,费时不少;有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具体讲解了“魏、蜀、吴”三国的首领、领地位置、兵力情况,占用了课堂相当多的时间;有老师在教学《景阳冈》时,向学生介绍了“阳谷县”属现在山东省西南部的聊城市;有老师教学《猴王出世》时,介绍“水帘洞”在现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中……

这些备课资料,笔者以为不用也罢。联系语文学习想想,这些信息对课文学习起到什么作用呢?语文课不是历史课,不是地理课,也不是乡土常识课。纵使有一定的必要,教师也不必在课堂上讲清讲透,留有余地,或者布置预习,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即可,完全不必在语文课内使用这类资料。要让语文课削枝减叶,更加突出语文的本质。

仔细阅读这四篇课文,教师会发现,编者在课后都安排了“资料袋”。分别简明扼要地对《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做了介绍。可见,编者已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要用到知识类资料,这些足够了,没有必要节外生枝,以致画蛇添足,本末倒置,迷失方向。备课中,知识类资料的运用要始终把握这样的原则:尽量少用,能不用就不用。

知识类资料在说明文一类的课文中碰到得最多,也最容易出问题。比如人教版教材三(下)第六组课文《太阳》《月球之谜》《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果园机器人》,备课时,教师肯定会去查找和了解关于太阳、月球、电脑网络、机器人的相关资料。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让自己对课文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但是,语文教师要始终认识到这一点,语文学科的核心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的是《太阳》这篇文章,而不是带学生去认识、了解太阳,学习作者如何介绍太阳的表达方法,而不是去了解太阳的特点。前者是主,后者是次,前者是核心,后者是附属。弄清楚这一点,教师就不会过多地使用相关的知识类资料,而让语文课异化成科学课了。

小学语文教师备课,要尽可能地备得充分、广博、深入。在运用备课资料时,尽可能地做到灵活、适切。初为人师时,听到老教师们经常提及一句话:“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现在想来,对于一篇课文的教学而言,“一桶水”是教师针对这一课累积的备课资料,教师不可能把“一桶水”都给予学生,给予学生的只能是“一杯水”。当然,这“一杯水”不是死水,是活水;不是污水,是清水;不是自来水,是山泉水。这“一杯水”也要根据学生的口味,根据教师自我的教学风格,根据语文学科的特质进行调制,要让学生“喝”得舒服又有“营养”。这自然是备课资料的运用之道了。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管之见,权作抛砖引玉。

责任编辑:肖延斌

猜你喜欢
名师资料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