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94例受血者中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

2017-02-27 03:40罗冰李晓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年1期
关键词:受血者血液制品溶血性

罗冰 李晓丹

15594例受血者中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

罗冰 李晓丹

目的 通过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及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5 594例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年龄、性别、输血史、病种、输注的血液成分、不使用白细胞过滤器输注、反应类型等的关系。结果在15 594例受血者中,输血不良反应35例,反应率为 0.22%;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年龄、女性、输血史、内科及妇产科受血者、不使用白细胞过滤器输注等因素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不同血液制品与反应类型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类型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发生率65.72%。结论年龄、性别、输血史、病种、不使用白细胞过滤器输注等因素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相关;严格掌握输血指证,加强预防和监测是保证用血安全的重要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 血液制品 相关因素 预防措施

输血可以治疗疾病、挽救生命,但是输血也可能引起输血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研究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预防对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输血科2013年1月~2015年12月的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输血患者共 15 594人次,其中男性6 461例,女性9 133例,年龄0~90岁,平均(36.1±2.3)岁,累计输注红细胞悬液18 525 U(14 301袋),冷沉淀2 563.5 U(1 312袋),机采血小板1 045 U(1 121袋),手工分浓缩血小板130 U(65袋),冰冻血浆10 773 U(7 437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35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31例,年龄21~88岁,平均(41.2±5.1)岁,有完整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2 方法

2.1 输血患者的统计:使用广东迈科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医院血库管理系统V1.5对15 594例输血进行统计,分别统计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洗涤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冷沉淀、手工血小板、机采血小板输注例数。

2.2 输血不良反应统计:临床医生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完整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报送输血科,根据回报单整理患者输注血液制品类型、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年龄、病种、输血史及使用白细胞过滤器情况,并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3 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 按照血液安全监测指南第2版-2015-10-21进行分类。非感染性输血反应包括:①免疫性过敏反应:是过敏原与体内已有抗体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一些情况下,输入来自具有遗传性过敏症献血者的抗体也会发生过敏反应。部分过敏反应见于先天性IgA缺乏的个体。过敏反应可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或腹痛、腹泻,呼吸困难、哮喘等,以及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等。②免疫性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终止后4h内出现的发热与/或寒战,无溶血发生。③非免疫性输血相关循环过载:由于输血速度过快与/或输血量过大或受血者的潜在心肺疾病,输注的容量不能有效地被受血者所接受等。

4 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 15.0软件,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基本资料 15 594例受血者中输血不良反应 35例,反应率为0.22%;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3例,过敏反应9例,输血相关循环过载3例。

2 三种血液制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输注悬浮红细胞9 202例,不良反应26例,占0.28%,输注血小板763例,不良反应9例,占1.18%,χ2=31.464,P<0.001,可认为输注不同血液制品的输血不良反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3种血液制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3 不同年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0,P<0.05),输血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21~60岁年龄组,见表2。

4 不同病种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58,P<0.001),妇产科和内科组输血不良反应率较其他病种高,见表3。

5 不同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的统计 35例输血不良反应中输注红细胞者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最多(18,51.43%),输注不同血液制品的反应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82,P>0.05)。见表4。

6 15 594例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单因素分析 输血不良反应与年龄、输血史、妊娠期女性、不使用白细胞过滤器输注等因素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2 不同年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表3 不同病种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表4 不同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的分布(n,%)

表5 15 594例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单因素相对危险度(OR)分析

讨 论

15 594例输血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35例,反应率为0.22%,较近几年相关文献报道[7]的0.43%有所下降,提示临床医护人员输血规范化培训已取得成效,降低了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受血者输注血液制品或行血浆置换术等过程中和输注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1]。临床分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等,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机制主要为输入的血液制品中含有致热原,这些致热原主要包括药物及其他各种有机或无机的杂质,细菌性或病毒性致热原,以及患者机体免疫反应中白细胞破裂释放的内源性致热原等[2];过敏反应是由 IgA 同种免疫、异型变异原、不同个体间 IgG 重链抗原性存在差异等引起的[3]。本研究显示输注红细胞及血小板的患者中更易发生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为主,输注不同血液制品与反应类型暂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原因可能为血液制品中由于细胞表面存在多种复杂的抗原物质,这些抗原物质进入受血者体内成为致热原,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发生体温升高、寒战、出汗、皮肤潮红及恶心呕吐等症状[4]。此外,血液制品在制备和冷贮的过程中,血液中白细胞活化产生白三烯、组胺、及各种炎性因子,当患者体内发生免疫反应,白细胞破坏,致敏因子释放,从而导致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或腹痛、腹泻,呼吸困难、哮喘等,甚至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7]。

15 594例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单因素相对危险度(OR)分析结果提示,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年龄、女性、输血史、内科及妇产科受血者、不使用白细胞过滤器输注等因素存在明显关联(0.001<P<0.05)。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21~60岁年龄组,而青少年发生率较低可能是体内未形成过多的抗原物质,未接受过多的致敏原致敏;而60岁以上老年人由于自身免疫力低下,抗原抗体反应相对减弱,故不容易出现输血不良反应[7,8]。多次接受输血的患者,由异体白细胞致敏产生了免疫性白细胞抗体,此外某些缺乏 IgA抗原的患者产生特异性 IgA 抗体,再次输血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可见有输血史的患者再次输血时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妇产科统计资料发现妊娠及相关并发症受血者、内科中血液肿瘤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占多数,可能妊娠会使机体产生大量不规则抗体,肿瘤患者免疫功能改变,较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9,10],关于病种的统计可能会出现偏态,仅供参考。研究显示输血时不使用白细胞过滤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考虑由于输注进入人体的异体白细胞可分解产生多种介质,如IL-1、TNF等,可引起受血者体内产生Ⅱ型免疫反应,从而导致多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故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能够有效去除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同时显著减少输注血液成分中的炎性介质,降低输血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5]。另外,有研究表明,多种病毒均可寄生于人体白细胞内,但目前我国血液检测程序尚不能筛查出供体白细胞中的病毒,因此多种传染性疾病可经常规输血传播。有学者称,单次输血将白细胞含量控制在5×108/L以下,可有效减少输血后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避免可能存在的病毒感染[2,5]。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年龄、性别、输血史、病种、不使用白细胞过滤器输注等因素与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此提出预防输血反应的措施:严格保证血液来源的安全性及质量,做好血液离库后的管理工作;严格把握输血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高危人群应给予特别关注;输血时使用白细胞过滤器去除血制品中的白细胞,同时检查献血者血浆内相关抗体,凡抗 IgA 或 HLA 抗体阳性者不建议献血[4,6];异体输血时输注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等,尽量采用自身输血,也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1 卫生部.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卫医发[2000]184 号.

2 王琳,主编. 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疾病[M]. 第 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 赵学涛,杨从容,任晓亮,等.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J].河北医药,2015,37(13):2049-2051.

4 武杨屏,戚少兰,王有芬,等.61例输血不良反应病例的回顾性分析 [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6(2):166-167.

5 陈嗥,鲁思文,詹晓燕,等.去除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的应用价值 [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3(23):2929-2930.

6 林新梅,刘红.63例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及干预措施[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9):1132-1133.

7 孟庆艳,李聚林,陈贤华,等. 15002例受血者中输血反应情况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572-573.

8 陈志远,张洪为.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研究[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3179-3181.

9 Augusto B,Federici B,Vanelli C. Transfusion issues in cancer patients. Thrombosis Research[J],2012,58:560-565.

10 彭涛,赵维齐,刘敏,等. 138名肿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病例的回顾性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2011,24:598-600.

11 Daurat G. Reporting and notification of transfusion serious adverse events in Fance[J]. Transfus Clin Biol,2010,17:362-364.

Analysis of Related Facto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Blood Transfusion in 15 594 Cases

LUO Bing LI Xiao-dan.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150

Objective Explore the relative factors and effective resolution for adverse transfusion reaction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in our hospital.MethodsThe relationship of blood transfusion adverse reaction and age,sex,history of blood transfusion,disease,transfusion of blood components,non use of white blood cell filter and the reaction types were studied in 15594 patients.ResultsIn 15 594 blood recipients there were 35 cases of adverse transfusion reaction(0.22%).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transfusion reactions and the factors of age,gender (female),history of blood transfusion,internal medicine,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and the disuse of white blood cell filter(0.001<P<0.05); Infusion of different blood products and reaction type show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 The reaction types were mainly non hemolytic febrile reaction,and the incidence rate was 65.72%.ConclusionFactors like age,gender,history of blood transfusion,disease type and disuse of white blood cell filter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transfusion reactions. Strict control of blood transfusion testify,prevention and monitoring are ways ensuring the safety of blood using.

Adverse transfusion reaction Blood products Relative factors Preventive method

R457.1

A

1671-2587 (2017)01-0036-04

2016-08-25)

(本文编辑:王敏)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1.010

510150 广东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罗冰(1963–),女,广西贺州人,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输血工作,(E-mail)luobing714@163.com。

猜你喜欢
受血者血液制品溶血性
成都地区医疗机构红细胞类及血浆类血液制品退回的现状分析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安全输血中的意义
爸爸的血为何不宜输
关于进一步强化以猪血为原料的饲用血液制品生产过程管控有关要求的公告
直系亲属可以互相输血吗?
华兰生物(002007):血液制品回暖 疫苗业务有亮点
为什么尽量不要输注亲人的血液
利巴韦林片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竭1例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血袋两种放置方式的溶血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