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对平菇褐斑病致病性的影响

2017-03-03 07:05盛春鸽王延锋潘春磊王金贺刘姿彤于海洋董雪梅
食药用菌 2017年1期
关键词:褐斑病平菇湿度

盛春鸽 王延锋 史 磊 潘春磊 王金贺 刘姿彤 张 鹏 于海洋 董雪梅



环境因素对平菇褐斑病致病性的影响

盛春鸽 王延锋*史 磊 潘春磊 王金贺 刘姿彤 张 鹏 于海洋 董雪梅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41)

以平菇菌株韩CB100为试验材料,接种托拉斯假单胞杆菌后,将子实体置于不同温度、不同湿度、不同CO2浓度的环境中培养,观察记录发病情况并计算病情指数,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褐斑病致病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条件下病情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18 ℃、20 ℃条件下,子实体发病较重,23 ℃时发病较轻;70%~80%和90%~100%两个不同湿度条件的褐斑病发病率差异不显著;CO2含量0.6‰~0.9‰时较0.3‰~0.6‰时褐斑病发生严重,两者差异显著。

环境因素;托拉斯假单胞杆菌;平菇;发生程度

平菇营养丰富且容易栽培,深受菇农和广大消费者青睐,是目前我国栽培量最大的食用菌之一。平菇黄褐斑病俗称黄斑病或黄菇病,是平菇生产中普遍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其致病菌为托拉斯假单胞杆菌[1,2]。染病后的平菇出现不规则的褐色斑点或褐色凹陷斑点,影响产品外观,严重时有苦味,丧失食用价值。褐斑病一旦发生就很难控制[3],会迅速蔓延至整个菇棚,严重影响菇农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褐斑病在平菇大棚内发生频繁,危害程度日益严重,菇场中一旦发生褐斑病,很难彻底防治,且逐年加重[4]。本研究考察环境的温度、湿度和CO2浓度对褐斑病发病的影响,为更好地防控褐斑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

平菇菌株:韩CB100,引自韩国忠清北道农业技术院,现保藏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致病菌株:托拉斯假单胞杆菌,由华中农业大学边银丙教授提供。

1.2 供试培养基

LB培养基:胰蛋白胨10 g,酵母提取物5 g,氯化钠10 g,去离子水定容至1 000 mL,121 ℃灭菌30 min,冷却后用于培养托拉斯假单胞菌。栽培种培养料:木屑78%,麸皮10%,稻糠10%,石膏1%,石灰1%。

1.3 病原菌菌悬液的制备和接种

将托拉斯假单胞杆菌划线接种于LB培养基上,28 ℃恒温培养48 h后,刮取纯培养物溶于无菌水制备悬浮液,将菌悬液稀释到OD450=0.7。病原菌的菌悬液要现配现用,待正常培养条件下的平菇子实体生长至半径1~2 cm时,取制备好的菌悬液50 μL均匀涂抹于子实体表面,然后置预设环境中生长,24 h后记录发病情况。每个处理15次重复。

1.4 温湿度因素设定

将接种病原菌后的菌袋置于设定的环境中培养,温度因素设18 ℃、20 ℃、23 ℃、27 ℃4个水平,大气相对湿度因素设70%~80%,90%~100%两个水平,将经接种病原菌的菌袋置于两个因子正交后形成的8种环境中培养,24 h后观察记录子实体的病变情况。

1.5 CO2含量设定

在正常培养条件下子实体半径达1~2 cm时,取制备好的菌悬液50 μL均匀涂抹于子实体表面,然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置于0.3‰~0.6‰和0.6‰~0.9‰CO2浓度下,环境温湿度相同,温度22±1 ℃,湿度80%~90%,培养24 h后观察发病情况。

1.6 发病情况观察和病情指数统计

在预设环境中培养24 h后,观察褐斑病发生情况,依据子实体病变程度将病情赋值0~6,0代表无任何病变。用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来表征病变程度:病情指数=å(各病级的子实体个数×病级值)/(调查总个数×最高级值)×100,根据此公式计算病情指数,病情指数越大代表病情越严重。

1.7 数据处理

用Excel 2010对病变程度和病情指数进行初步统计,然后用DPS7.05对计算结果作进一步分析。温湿度对病情指数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中二因素试验统计分析,CO2浓度对病情指数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中单因素试验统计分析,数值未经转换,方差分析均采用LSD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和湿度对发病的影响

将接种病原菌的子实体放在预设环境中培养,根据发病情况及病斑指数计算出病情指数(表1),并对病情指数进行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方差分析(表2)。结果表明,温度因素对病情指数的影响较大,其中18 ℃、20 ℃时发病较严重,23 ℃时发病较轻,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湿度因素对褐斑病发病影响不大,不同湿度下的数值虽略有差异但不明显。而温度和湿度的交互作用则对病情指数也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温度23 ℃,湿度70%~80%时发病较轻,温度18 ℃,湿度90%~100%时发病较重。

2.2 CO2浓度对发病的影响

试验结果及多重比较结果表明,CO2浓度对病情指数影响显著,病情指数平均值在CO20.6‰~ 0.9‰浓度下为23.88±6.26(标准差),0.3‰~0.6‰浓度下为18.82±5.95。随着CO2浓度的增加病情指数增大,且两个梯度下的病情指数达显著性差异水平。

表1 供试菌株在不同温湿度下的病情指数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差。

表2 不同温湿度下的病情指数多重比较

注:同列小写字母不同表示5%水平差异显著,大写字母不同表示1%水平差异极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平菇褐斑病发病具有不确定性,在生产实践中,栽培场所的环境因素(光、温、水、气、菇蚊、菇蝇等)、开口方式、喷水方式和平菇品种等对发病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各环境因子的影响程度没有一致的说法。在生产上,一般认为高温环境容易导致平菇褐斑病发生,也有报道说在春秋季节平菇褐斑病更容易爆发[1]。

本研究从实际情况出发,以韩国引进的平菇菌株韩CB100为试验材料,探究各环境因子对假单胞托拉斯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褐斑病的发生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在18~20 ℃时容易发病,23 ℃时发病较轻,25~27 ℃时发病率有所上升;而湿度对褐斑病的发生影响不大。

这一结果与生产上认定的高温高湿容易爆发褐斑病并不吻合,而与刘川等[5]的研究结果较一致。笔者分析认为,托拉斯假单胞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 ℃[6],在栽培场所的环境温度为18~20 ℃时,虽细菌菌株的活性不强,但同样温度下,平菇的生理代谢水平也较缓慢,易受致病菌的侵染;温度达到23 ℃左右时,平菇代谢旺盛,对抗细菌的能力增强而不易被侵染;温度较高,达到27 ℃时,热胁迫状态下的平菇抗击病菌的能力又会减弱。CO2浓度影响褐斑病发生的原因在于高浓度的CO2会抑制平菇的呼吸作用而使代谢受阻,进而影响抗病能力。因此,栽培场所通风不良,CO2浓度越高,发病越严重。

虽然本研究结果显示空气湿度对褐斑病的发病影响不大,但不表示喷水方式对发病程度无影响。在菇棚日常管理中,水源一定要清洁,且不可直接喷到子实体上,喷水要做到细致、均匀,尤其是在已发病的菇棚中,飞溅的水滴会将发病子实体上带有的大量致病菌,传播到正常子实体上[7]。

此外,平菇褐斑病的发生除了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外,还与平菇菌株自身特性有关。只有充分掌握菌株的生物学特性,配合适当的管控措施,使其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病害的发生,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

[1] 张瑞颖, 胡丹丹, 左雪梅, 等. 平菇和双孢蘑菇细菌性褐斑病研究进展[J]. 植物保护学报, 2007, 34(5): 549-554.

[2] Tolaas AG. A bacterial disease of cultivated mushroom[J]. Phytopathology, 1915, 5: 51-54.

[3] 叶彩云. 蘑菇病虫害防控[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5.

[4] 张瑞颖, 左雪梅, 姜瑞波. 平菇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 中国食用菌, 2007, 26(5): 58-60.

[5] 刘川. 平菇褐斑病发生的环境因素分析和抗性材料筛选[D]. 湖北: 华中农业大学, 2012.

[6] 徐岩岩, 陈璐, 李金萍, 等. 平菇细菌性褐斑病病原菌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J]. 园艺学报, 2013, 40(1): 169-178.

[7] 徐岩岩. 托拉斯假单胞杆菌侵染平菇传播途径及其弱毒菌株诱导抗病机理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Effect of environment factors on brown blotch disease of

Sheng Chunge Wang Yanfeng* Shi Lei Pan Chunlei Wang Jinhe Liu Zitong Zhang Peng Yu Haiyang Dong Xuemei

(Mudanjiang branch of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41, China)

was inoculated on the test fruit-bodies of oyster mushroom strain Korea CB100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 disease index was calculated through the recorded of disease incidence. The effect of fruiting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on the incidence of brown blotch disease affecting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sistance to brown blotch disease were recorded at the different temperature. The highest disease index values were recorded when the fruiting temperature was set at 18 ℃, 20 ℃ compared with 23 ℃ and 27 ℃.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dex values were observed when the relative humidity was maintained between either 70%~80% or 90%~100%. The highest disease index values was recorded when the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was set at 0.6‰~0.9‰ compared with 0.3‰~0.6‰.

environmental factors; oyster mushroom;strain

S646

B

2095-0934(2017)01-055-03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平菇褐斑病的致病因素分析及菌株抗病性评价”(编号:2014QN008)、寒地食用菌星创天地(ZY16B08)、国家级星火计划重点项目(2015GA670002)

盛春鸽,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食用菌遗传育种。E-mail:shengchunge@163.com

王延锋,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食用菌遗传育种、栽培技术及菌渣综合利用研究。E-mail:mdjnks@126.com

猜你喜欢
褐斑病平菇湿度
临清市平菇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苹果园褐斑病防治正当时
路基上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湿度场分析
高温多雨 注意防治苹果褐斑病
平菇种植记
楚雄州桑树褐斑病发生规律研究
平菇菌糠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苹果褐斑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基于湿度控制的室内空气净化器高压电源设计
泰州大桥主缆纵向湿度分布及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