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友珍主任治疗肛肠疾病经验※

2017-03-04 11:49曹林峰周立波
河北中医 2017年10期
关键词:肛肠气血脾胃

曹林峰 周立波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肛肠科,上海 200137)

名医传承

潘友珍主任治疗肛肠疾病经验※

曹林峰 周立波1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肛肠科,上海 200137)

潘友珍主任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名中医,治疗肛肠疾病经验丰富。其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又为诸病之源,肛肠疾病与之关系最为密切,分别从脾胃论治便秘及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又认为气血通畅、阴阳平衡乃人体健康之本,将调理气血阴阳用到肛肠术后伤口难愈的病症中,收效明显;在专病诊治中通过望、问、触精准辨识肛周脓肿是否成脓,准确把握了治疗时机;治疗痔以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病程、延缓复发为宗旨,采用外剥内套扎术治疗;同时应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肛肠疾病如肛窦炎、直肠炎,疗效显著。

中医肛肠科学;从脾胃论治;气血治法;名医经验;潘友珍

潘友珍主任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名中医,浦东新区中医领军型人才,对肛肠疾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无论是辨证论治还是手术治疗,都有独到之处。潘主任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调和的整体,肛肠局部病变是阴阳失衡的一种表现,在治疗中要注意整体的辨证论证;同时肛肠既是人体的组成部分,又是一个小的“整体”,因此在治疗肛肠某一种疾病时,亦要兼顾其“整体”的功能状态,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潘主任从脾胃论治、气血阴阳论治肛肠疾病及专科诊治特色介绍如下。

1 从脾胃论治

脾胃为后天之本,与肛肠疾病关系最为密切。清·沈金鳌在李东垣《脾胃论》学说的基础上创“脾统四脏”学说,认为脾统四脏,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皆赖脾胃传输的水谷精微,脾荣则四脏皆荣,脾衰则四脏俱衰。脾病可波及四脏,四脏有病也影响脾的功能,故临床有心脾、肺脾、肝脾、脾肾同病等病症,从脾论治皆可取效。

1.1 从脾胃论治便秘

1.1.1 病因病机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张景岳曰:“凡先天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亦可居其强半。”周慎斋有论“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虚,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久矣。”若脾胃虚弱,则生化无力,导致气血化生不足。血虚津亏则肠道失于濡润,宿便结于肠中而形成便秘;气虚则推动无力,使大便艰涩难下;如损及下焦精血,则肠道更为干涩,出现排出困难、周期延长。正如《医宗必读·秘结》谓:“更有老年津液干枯,妇人产后亡血,及发汗利小便,便后血气未复,皆能成便结。”治宜健脾养血,益气通便。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

1.1.2 典型病例 例1 王某,女,52岁。2015-06-11初诊。排便困难10年,加重6个月。患者10年前开始出现大便排出困难,服用大黄、番泻叶等泻下药可缓解,近6个月来症状逐渐加重,服用上述药物已无效,行肠镜检查无明显异常,遂来就诊。刻诊:大便干硬呈颗粒状,5~7 d 1次,排出困难,伴有面色萎黄,头昏,乏力,纳呆,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功能性便秘。中医诊断:便秘。证属脾胃不足,气阴两虚。治宜健脾益气,滋阴养血。予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30 g,太子参30 g,白术30 g,山药30 g,茯苓15 g,陈皮10 g,当归15 g,阿胶(烊化)10 g,制何首乌15 g,蒲公英30g,败酱草30 g,火麻仁30 g,枳壳10 g,菟丝子30 g,桃仁30 g,女贞子30 g,枸杞子15 g,桑椹30 g,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并嘱患者顺时针从右下腹至左下腹按摩,每日2次,每次10 min;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2015-06-25二诊,诉服药后大便2 d 1次,大便头部稍干,头昏、乏力等全身症状明显减轻,食欲增加,效不更方,继服14剂,患者诸症基本消失,大便1~2 d 1次,余未述明显不适。后按随症加减间断治疗6个月,未再发生便秘。

按: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脏腑功能逐渐减退。五脏虚损,脾胃为先,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气虚推动无力,则时欲大便而不得出;患者反复便秘10年,病程长,病久则耗气伤阴,加之长期服用泻下药,使阴津大亏,阴亏则大肠干涩,颗粒状。血虚则大肠不荣,导致便干难下。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均为气阴两虚的征象。故治宜益气滋阴,健脾补肾。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黄芪、太子参、白术、山药健脾益气,养阴生津;当归、阿胶补血和血,润燥滑肠;桃仁、火麻仁润燥滑肠;制何首乌、桑椹滋阴补血,生津润肠;菟丝子、女贞子、枸杞子滋补肾阴而润肠通便;枳壳、茯苓、陈皮健脾和胃,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使补而不腻;蒲公英、败酱草缓下大便兼清肠道郁热;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调和诸药。全方以补脾为宗旨,脾健而气血自生,肠得濡润,大便得以通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能够纠正脾虚小鼠的胃排空延迟和肠推进率下降[1-2],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3-4]。

1.2 从脾胃论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1.2.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泄泻”范畴,其病位在脾胃,致病因素主要为湿。湿邪入侵最易困遏脾阳,从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而导致泄泻。此外,饮食不节,如饮食过量导致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厚味,呆胃滞脾,湿热内蕴;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伤及肠胃;或过食生冷,寒湿交阻,皆可影响脾胃运化功能,使脾胃传导失司,升降失调,水谷停滞而致泄泻。久泻不愈,耗伤正气,致中气虚弱,泻泄不止,形成恶性循环。久病缠绵,脾胃虚弱,中阳不健,肾阳虚衰,不能助脾胃运化水湿、腐熟水谷,则清浊不分,水谷糟粕混杂而下。《景岳全书·泄泻》谓:“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之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泄不止也。”治宜温补肾阳,使肾气开阖有权并能温煦中焦;再益气健脾,使中阳恢复,水湿运化正常,泄泻即止。泄泻反复发作,病情虚实、寒热错杂,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疗重在补脾益肾,以健脾益气、温补肾阳为先,分利水湿、健脾渗湿为要。药用黄芪、白术、茯苓、山药、扁豆、补骨脂、薏苡仁、益智仁、芡实、干姜、肉桂、白芍、防风、吴茱萸、黄连、诃子、甘草等。

1.2.2 典型病例 例2 刘某,男,55岁。2015-04-09初诊。脓血便间歇发作10余年。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脓血便,时轻时重,轻时每日泻下3~4次,严重时10余次,伴腹部隐痛,严重时伴里急后重;粪便时有黏液似鼻涕状,不成形,稀薄甚至水样便,严重时伴有粉红色血液;受凉、进食辛辣、海鲜后症状加重。在外院曾行相关检查,粪常规见红细胞、白细胞及黏液。肠镜检查示:横结肠散在出血点,黏膜表面血管纹理不清,乙状结肠黏膜表面血管纹理不清,伴有溃疡,表面附着脓苔。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间断服用双歧杆菌、柳氮磺胺吡啶等药稍有改善。刻诊:脓血便,每日5~6次,伴左下腹隐痛,舌黯红,苔白腻,脉沉滑。西医诊断: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慢性泄泻。证属脾肾阳虚。治宜温补脾肾,健脾化湿。处方:黄芪30 g,吴茱萸12 g,甘草6 g,白芍15 g,黄连6 g,肉桂10 g,补骨脂15 g,诃子15 g,山药30 g,扁豆30 g,芡实15 g,薏苡仁30 g,益智仁15 g,防风15 g。4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2015-04-13二诊,诉服药后大便次数仍较多,每日4~5次,不成形,夹杂有黏液,偶有血迹,感下腹部不适,手足不温。初诊方加干姜10 g。7剂,煎服方法同前。2015-04-20三诊,腹泻减轻,每日2~3次,仍有少许黏液,不成形,无明显腹痛及血迹。二诊方加茯苓15 g、白术30 g。7剂,煎服方法同前。2015-04-27四诊,腹泻明显减轻,每日1~2次,大便已经成形,未见明显黏液。继服三诊方7剂巩固。嘱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忌食辛辣、寒凉食物,营养均衡,同时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随访1年,大便每日1~2次,基本成形,无黏液、血迹,无腹痛。

按:本例患者泻下脓血便反复10余年,病程日久,中气渐虚,中虚则泻不易止,泻不止则中愈虚,久泻伤阳伤阴,致脾肾俱虚。肾阳虚衰则脾土不得温煦,水湿不化,阴寒内盛,寒湿壅滞,成为本虚标实之证,湿滞为标,脾肾阳虚为本。故治以温补脾肾为要,兼顾化湿利水。黄芪、山药、扁豆、薏苡仁、芡实健脾益气,利湿止泻;肉桂、补骨脂补肾助阳,温脾止泻;吴茱萸散寒止痛,助阳止泻;白芍养阴柔肝,缓急止痛;防风祛风胜湿;黄连去湿热、厚肠胃,且与吴茱萸相配,辛开苦降制其辛热;诃子涩肠止泻;益智仁温脾暖肾,固气涩精;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二诊患者自述手足不温,故加干姜,与肉桂同用增强温阳之力;三诊患者仍有湿重表现,故加茯苓、白术以健脾祛湿;四诊患者症状基本消除,嘱其继服以巩固疗效。

2 从气血阴阳论治

气血畅通、阴阳平衡乃人体健康之本。《内经》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正平,长有天命”。清·王清任谓“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国医大师颜德馨认为,“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怪病必有瘀,久病必有瘀”,治当调气调血,如行气益气,活血化瘀,或从气治,或从血治,或气血双治,气行则血行。气虚在肛肠疾病的发病中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妇人生育过多,小儿久泻久痢,老年气血衰退及某些慢性疾病,都能导致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无以摄固而引起直肠脱垂不收、内痔脱出不纳。气虚则无力祛邪,在肛痈初期症状不明显,溃后气血不足,则脓水稀薄;肛漏术后腐肉不易脱落,新肌生长缓慢等。又如血虚,肛门疾病常见便血,久致血虚,血虚则气亦虚,气虚则无以摄血而致下血,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血虚生燥,无以润滑肠道,则大便干燥,易于擦伤痔核而便血。由此可见,气血相依,气血两虚,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失于濡养,抵抗病邪能力下降,肛周易于感染,肛痈溃后脓水稀薄,肛漏久治不愈,术后腐肉难脱,新肌难生等。

中医学强调人体阴阳协调。阴阳失衡、脏腑本虚与肛肠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肛肠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曰:“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太平圣惠方·治痔肛边生鼠乳诸方》曰:“夫痔肛边生鼠乳者,由人脏腑风虚,内有积热,不得宣泄,传于大肠之间,结聚所成也。”对于肛肠术后创口久治不愈者,潘主任以调理气血阴阳,常易取效。

潘主任分析,肛门术后创口愈合不良的局部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肛门局部解剖的特殊性。肛门前后位肌肉相对薄弱,排便时前后位张力大,创口受牵拉扩张,加上粪便污染引起感染影响愈合。二是换药方法不正确。肛肠科疾病有“三分手术,七分换药”之说,证明换药的重要性。三是手术操作,术者需要通过长期锻炼,不断提高手术水平,才能保证创口顺利愈合。除以上原因外,患者机体的状态也会影响创口愈合,而机体状态不外乎阴阳气血调和。阴阳失调则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紊乱,引起气滞、血瘀、痰凝、热毒、湿聚等互相交结,影响创口愈合。《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至和平”。潘主任认为,在健脾益气、养血生肌药中佐以少量理气活血之品能够促进创口愈合。药用人参、白术、黄芪、甘草、山药健运中州,以资化源;当归、地黄和血养血;陈皮、赤芍药、丹参理气行血;吴茱萸温补肾阳;升麻升提中气,寓意血随气升,气升血旺,用之临床每获良效。

3 专病诊治特色

3.1 精准辨识成脓与否,准确把握治疗时机 潘主任认为,治疗肛周脓肿重在辨识成脓与否,准确把握时机治疗。肛周脓肿与肛瘘是同一个疾病的2个阶段,肛周脓肿治疗不及时便会发展为肛瘘,甚至是复杂性高位肛瘘。而复杂性高位肛瘘是肛肠外科手术的难点,存在着复发率高,并发症、后遗症较多,长期不愈癌变等问题[5]。因此,在肛周脓肿未形成肛瘘、复杂性肛瘘之前将其治愈有着重要的意义。

潘主任认为,肛周脓肿成脓期是一个重要节点,成脓前是炎性包块期,可通过内服、外敷清热解毒之品促进包块吸收,必要时可应用抗生素。但一旦成脓,就必须要切开排脓或行一次性根治术,不能延误时机,否则脓腔扩大会使病情复杂,甚至有生命危险。关于如何正确判断是否成脓,教科书中的方法较多,但一般临床医生多依赖B超[6]、MR[7]等检查来判断,弱化了通过主观临床经验来判断成脓与否。潘主任通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了如何准确快速判断成脓与否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望:全身,观察患者整体情况,通过步态了解疼痛程度,通过面色了解神志是否清楚、发热与否;局部,通过肿块红肿范围、肿势,了解疾病严重程度,是否成脓。患者如果步履维艰,说明疼痛剧烈,多半是已成脓;如果面色红赤,说明有发热,已成脓;如果反应迟钝,神志不清,已成脓;局部肿块高突,焮亮,已成脓。

问:详细询问病情,发病时间,病因。询问患者是否有劳累、熬夜、腹泻、便秘、过食辛辣、饮酒等,如发病超过48 h则成脓的可能性大。

触:局部肿块是否有波动感,肿块深度。局部触诊,如果按之应指有明显的波动感,已成脓;如果局部无包块,但是症状明显,如发热,肛门坠胀,小便不利,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gt;1.2×109,说明成脓,但是脓腔位置较深,外观不明显,需直肠指诊,甚至做腔内B超或MR检查。

通过以上3点,基本可以确定成脓与否,只有准确把握成脓时间,才能抓住治疗契机,提高治 愈率。

3.2 治疗痔应以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病程、减少复发为宗旨 套扎疗法是治痔的一种有效方法。胶圈套扎的机制是阻断痔核气血流通,使痔核坏死脱落,遗留创面修复自愈。其优点是操作简便,疼痛不明显,时间短。普通的丝线结扎需要局部麻醉使肛门肌肉松弛后才能操作,增加了患者痛苦。而胶圈套扎,如果是单纯的内痔,可不用麻醉,在特殊肛门镜下即可完成操作,基本无痛苦。潘主任将胶圈套扎法与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相结合,即先将胶圈套扎于痔上黏膜区,使痔核得到提升,使脱出的痔核局部回缩,再外剥回缩不佳的外痔至齿线上2 mm,用胶圈于痔核基底部进行套扎。这种手术方式操作简便,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先提升回缩痔核,使应切除的外痔减少,减小了损伤,缩短了愈合时间。

3.3 应用中医外治法 在肛肠疾病的治疗中,除了口服药物的内治法以及手术外,外治法也占有重要地位,常用的方法有外敷、塞药、灌肠、熏洗、药线、热烘等[8],常用剂型有栓剂、膏剂、油膏、箍围药、掺药、散剂等,可根据不同病情酌情使用。外治药物可以直达病所,以减轻或消除症状;其次局部用药可以使范围较大的病情局限化,为手术创造有利条件。

潘主任用中药灌肠治疗肛窦炎、直肠炎,疗效显著。潘主任遵循“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的原则,通过保留灌肠给药使药物直达病所,并且药物也可通过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的目的,充分发挥药物作用。潘主任多用《医宗金鉴》中止痛如神汤加减保留灌肠,药用黄柏6 g,制大黄6 g,秦艽9 g,桃仁15 g,皂角刺15 g,苍术12 g,防风12 g,当归15 g,泽泻9 g,槟榔9 g。方中黄柏、制大黄清热解毒,泻火燥湿,泽泻泻热利湿,合用则火得泻,热结除,湿得利;桃仁、皂角刺、当归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秦艽、防风、白芍、炙甘草解痉、缓急、止痛,且重用白芍增强解痉止痛之力;苍术健脾助运,槟榔行气缓泻而通便,两药相合则行气健脾,运化正常。诸药合用,清热利湿,活血止痛。临床研究显示,止痛如神汤保留灌肠能有效地改善结肠直肠黏膜周围的血液循环,对湿热下注型肛窦炎、直肠炎疗效显著[9-10]。中药保留灌肠虽为外治法,却与内服殊途同归,有时效果更佳。同时灌肠给药不经过口服,可以避免胃肠内消化液和酶对药物的破坏,并能减少某些苦寒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小结中医学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及特点,具体表现在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辨证论治的完整性、理法方药的系统性,入门易而精通难。肛肠疾病的治疗与其他疾病一样,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将四诊资料综合分析,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内服与外用相结合,如此才能取效。潘主任从脾胃辨证治疗便秘、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从“大整体”与“小整体”相关联的观点出发,通过调理机体气血阴阳,内外合治来促进肛门局部创口愈合,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专病诊治中通过望、闻、触精准辨识肛周脓肿成脓时机,抓住治疗契机,提高了治愈率;采用外剥内套扎术治疗痔缩短了病程,减轻了患者痛苦;同时应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肛肠疾病如肛窦炎、直肠炎,疗效显著。

[1] 郝莹莹,李强,陈少丽,等.补中益气汤“要药”配伍的关键性增效作用对脾虚小鼠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6):150-154.

[2] 施旭光,翟理祥,邓淙友,等.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配伍对脾虚小鼠作用的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8):45-47.

[3] 冯兴忠,张娅南,姜欣,等.加味补中益气汤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的实验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8,20(2):159-160.

[4] 冯兴忠.补中益气汤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的实验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

[5] 丁义江.高位复杂性肛瘘的诊治进展[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2,8(3):138-139.

[6] 李玲华,高爽,李炯弘.三维直肠腔内超声诊断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6,32(5):461-463.

[7] 李翔,强金伟,贺成,等.肛周脓肿的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1,14(11):868-870.

[8] 张少坡,孙永建.肛肠疾病中医外治法简述[J].河北中医,2010,32(8):1265-1266.

[9] 李克亚,王真权,肖超.止痛如神汤保留灌肠治疗湿热下注型肛窦炎4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5,21(10):76-78.

[10] 黄祚菊,李丽,洪志明,等.止痛如神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直肠炎6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0,51(9):804-807.

2017-04-26)

(本文编辑:曹志娟)

10.3969/j.issn.1002-2619.2017.10.001

※ 项目来源:上海市浦东新区名中医继承人建设项目(编号:PDZYXK-6-2014023)

1 上海市公利医院肛肠科,上海 200137

曹林峰((1979—),男,主治医师,博士。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疾病临床工作。

R574.8;R223.14;R249

A

1002-2619(2017)10-1445-05

猜你喜欢
肛肠气血脾胃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脾胃不和的人,夏季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常见肛肠疾病的诊治
活血润肠汤治疗肛肠术后便秘40例
中医护理干预肛肠术后患者排便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