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针与认知训练配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

2017-03-07 00:25郭新玲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50期
关键词:眼针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郭新玲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三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

眼针与认知训练配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

郭新玲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三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

目的探讨眼针与认知训练配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40例)、B组(40例)、C组(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A组患者再接受眼针治疗,B组患者再接受认知训练,C组患者则同时接受眼针治疗、认知训练,现对比分析3组研究对象的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LOTCA各项目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C组各项目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B组(P<0.05),B组各项目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C组患者MBI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5),A组、B组之间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与认知训练配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确切,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

眼针;认知训练;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可以给患者生存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因此临床应积极给予治疗,在此背景下,探索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理想方法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研究即旨在探讨眼针与认知训练配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患者各40例,3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A组患者再接受眼针治疗,其方法如下:采用0.25mm×25mm毫针进行眼针针刺,针刺前先压住眼球使眼眶部皮肤绷紧,消毒穴区,在距离眼眶内缘2mm处对双侧肾、脾、上焦等主穴进行针刺,此外再根据辨证分型对心、肝、胃、下焦等次穴进行针刺,得气后留针5min,1次/d,治疗5天后休息2天,连续治疗2个月。B组患者再接受认知训练,其具体内容包括定向力、空间定向功能、知觉功能、思维功能训练、注意力等,具体操作可参考相关文献[2]。C组患者则同时接受眼针治疗、认知训练,其方法与前述一致。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3组之间LOTCA各项目评分、MBI评分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3组患者LOTCA各项目评分的比较

A组LOTCA定向力、视运动组织能力、知觉能力、思维运作能力、注意力评分分别为(6.2±0.4)分、(17.8±2.8)分、(18.3±2.2)分、(15.1±2.8)分、(2.5±0.3)分,B组为(7.0±0.4)分、(20.5±2.9)分、(20.5±2.1)分、(17.4±3.1)分、(3.1±0.4)分,C组为(7.9±0.6)分、(23.7±3.2)分、(22.9±2.4)分、(19.7±3.4)分、(3.5±0.5)分;治疗后,3组患者LOTCA各项目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C组各项目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B组(P<0.05),B组各项目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P<0.05)。

2.2 治疗前后3组患者MBI评分的比较

治疗后,A组MBI评分(71.5±6.4)分,B组(72.6±6.1)分,C组(79.3±6.5)分;3组患者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C组患者MBI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5),A组、B组之间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众所周知,脑卒中是目前临床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之一,而由其产生的并发症如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脑卒中后抑郁等则可进一步加重对患者生存质量、功能康复的影响,而值得注意的是,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甚至高达11.6%~56.3%[3],其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本研究探索治疗该并发症的有效方法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既往研究认为眼针疗法具有活血通络、醒神开窍、调整脏腑阴阳等作用,其治疗脑供血不足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亦已获得了初步认可[4],但是其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此外,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即当脑损伤患者经过一定强度的反复的多感觉训练、刺激后,其受损脑组织中某一个区域的功能可由其临近的未受损的脑功能区所代偿,最终达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5],这就是认知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机制,并且认知训练的功效已获得了良好的评价。

在本研究中,3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患者分别接受不同的康复治疗,结果显示与单纯的眼针疗法或认知训练相比,眼针与认知训练配合治疗患者的LOTCA各项目评分、MBI评分更高,这说明眼针与认知训练配合治疗的疗效具有相加作用甚至协同作用。综上所述,眼针与认知训练配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确切,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该联合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戚 艳,陈安强,弋才芬,等.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评定及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0):290-291.

[2] 唐桂荷,钦 文.康复训练联合针刺综合干预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J].当代临床医刊,2015,28(4):1479-1481.

[3] 周 婷,巩尊科,王世雁,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7,37(2):108-111.

[4] 李 志.眼针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认知功能障碍[J].中国针灸,2009,29(10):791-793.

[5] 黄桂兰,许 明,黎 帅,等.认知康复训练治疗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的Meta分析[J].中国康复,2017,32(2):95-98.

R245

B

ISSN.2095-8242.2017.050.9718.02

本文编辑:吴 卫

猜你喜欢
眼针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近10年眼针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眼针治疗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眼针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应用研究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