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象化机制

2017-03-07 22:25
关键词:载体内涵培育

(大理大学,云南 大理 671003)

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象化机制

何玲玲

(大理大学,云南 大理 671003)

高校对于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践行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根据实际实践给学生的成果展示,另一种就是教师对于学生单方面的理论灌输,根据不同的培育手段产生的实际效果自然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的关键在于如何深入大学生的心中。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进高校多元化的文化当中,才能逐渐渗透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并且外化于行。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机制的构建不仅是高校校园文化所追求的,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加强的必然选择。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机制

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到高校的校园文化中,才能潜移默化的改变大学生的形态意识,并付诸行动。所以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机制的构建是必然的选择。构建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机制主要是以教师等作为施教的主体,利用具象化的载体,使大学生群体默转潜移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行方式内化于心。教育的主体、载体以及客体是具象化机制运行的原理,其中包括了开发相关载体、赋予一定内涵与在意识中形成相关特征的形象,也包括了一些特定的机制。

一、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考量

(一)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木质需求

素质教育是现在教育的主题,立德树人也是高等教育最主要的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代表着我国独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与内涵,更是在这个思想文化多元化的社会中起着主导作用。高校聚集了国家重要的人才力量,也是不同思想相互碰撞融合的 “主战场”。但大学生学识尚浅,虽然大学生已经有自己的思想与观念,但是毕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并没有成型,所以很容易受到各种来自社会的各种金钱名利诱惑,扭曲学生的价值观。所以高校不仅要尊重校内的多元文化,更要在培育大学生,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同时,融入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这也是高校培育人才的根本。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需求

习总书记在2014年的五四青年节,在北大的师生座谈会中提出的八字真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当代青年人所要努力的方向,更是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义务。不容置疑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进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这项工作,不仅仅是潜移默化的树立大学生的正确观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念内容内化于心并且外化于行。

(三)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自身需求

随着我国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的转型,再加上全世界复杂多变的不同源文化相互交汇,不同的意识形态碰撞融合,使得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和发达简便的网络传媒,使得大学生本就不成熟的思想观念容易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导致对待理想信念的意识淡薄等问题。而大学生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力量,也是未来社会中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与建设者,所以加强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之重要显而易见且也是大势所趋。所以要一直保持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育学生,引导他们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端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培养他们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技术本领。

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机制的运行机理

教育的主体、载体以及客体的相关互动规则方式等是具象化机制运行的原理,而这个过程中又包括了开发相关载体、赋予一定内涵与在意识中形成相关特征的形象三个阶段。

(一)载体开发阶段

能够将教育的主题与客体相互关联并能进行相关互动,是对所开发的载体的要求。各高校应该以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立足点,从现实出发,从各方面策划各种类型的载体,以此来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与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而开发载体也应通过丰富的形式与灵活的途径,不仅能够开发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载体,也能这鞥家载体开发的效率。

(二)内涵赋予阶段

所开发出的载体不仅应当在运行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相应的场域,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为场域的主题,使内涵通过有具体形象的载体表达出,让载体以无形的内涵存在。给开发出的载体赋予内涵,要根据实际情况以相关范围或相关层面来定。不能勉强的赋予载体内涵,只有相适应的内涵赋予才能帮助大学生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三)心象塑成阶段

给载体赋予一定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感官上对大学生产生刺激,从而引起他们的贯穿于思考,进而感知某一个范畴或是层面,才能潜移默化的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这种具象化的情景之中,大学生亲身体验分析并感悟,逐渐的消化吸收这些抽象的内容且最终在大学生心中塑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象,并会使大学生对此产生认同与归属感。

具象化机制的运行应该是“知、行、情、意”等相关要素相互协调的结果,在这其中要使大学生历经从直观形象到较为抽象的思维再到亲身的实践,才能在大学生心中形成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机制的运用

(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对接机制

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是一项理性且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观念与信念的实践活动,目的是要让大学生能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且服务于“四个全面”的国家战略,不仅仅是宣传,更要自觉执行且捍卫。大学生的社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一定要顺应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合目的性。这其中不仅仅给大学生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规定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具体方针,不仅对现了党国家与人民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同时彰显的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合目的性也不断地激励调控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合规律性则是要求了在对大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当中,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针对特定的人或事来开展教育,必须要遵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等的规律,才能使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水平得到提高。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是相依相靠的,缺一不可。不论轻视哪一个方面,都会使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走入歧途之中。所以要通过科学的方法,使两者进行有机的对接,将两者特点优点相互结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打好基础。只有打好群众的基础,让大学生发自内心的接受并且欢迎,才能增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与效率,使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践行摆脱困境。简单来说,建立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对接机制,是充分发挥两者特点,使高校能够正确对待运用这两者间的关系与特点,才能在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上不走弯路,且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机制的构建提供理论的基础与核心的理念,同时为构建具象化机制的工作提供逻辑的起点。

(二)文本世界到生活世界的转化机制

因为现实的世界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环,所以对于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在进行的过程中力求做到开放,不仅仅是内容开放,过程也要开放,要努力打破文本框架的限制,与现实相结合。从一个方面讲,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回归到现实当中,不仅仅在学习之中开展这项活动,同时又要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校内外联合开展,让大学生充分感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无形却又无处不有。就另一个方面而言,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育,要一直贯穿在大学生的整个大学时光当中。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这项活动,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贴近大学生的生活,通过实际的可感知可触摸的事例,让在大学生逐渐在生活中领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充分体会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并且在内心中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不是融入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就可以偃旗息鼓了,而要根据核心价值观充分的内涵,设计或是让大学生耳目一新的活动或是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潜移默化的改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从而能够做到不仅从心中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且能够化作实际行动,统一感性上的认知与理性上的认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从文本书面上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向实际生活靠拢的教育,应当制定相应明确的方法措施。明确转化该如何切入,为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三)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耦合机制

内化于心就是要求大学生不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内涵转变为大学生自己的思想与追求,还要通过具象化的载体让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眼睛看用耳朵听,最终烂熟于心转变为大学生自己的价值观。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书面文本融入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融入进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在大学生的潜意识中撒下一颗颗种子,并且最终生根发芽。要发挥当前发达的媒体的作用,通过发达的传媒渠道散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最大限度的发挥媒体传播的巨大作用,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的深入大学生的心中。要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事例通过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方式来宣传给大学生,在大学生的心中给道德与对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加上一个标杆,使大学生无论从理性的认识上还是感性的认知上都能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大学生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记于心且强烈认同。外化于行则是要大学生积极的亲身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当中。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在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也来源于实践。脱离了实践便是脱离了实际生活,任凭再端正的价值观也是一纸空谈。因此不仅要广泛的开展内容多样形式多变且贴近实际生活的各项实践活动,又要组织教育大学生从小事做起,经过一点一滴的累积与感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化作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继而让志愿者好人好事等行为成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仅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活动,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化作自己心中对于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经常反思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是自己的言行无限接近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外化都离不开大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主要要看大学生自己的自觉性创造性。知行合一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充分体现,只有先“知”才能产生认同并化作行动。如果没有充分的内化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外化便会沦为泡影只剩形式,而积极的行动扎实的外化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如果只是外化于行却没有内化于心做支撑,那便难以长久保持。如果只是内化于心却没有外化于行,那便只是纸上谈兵。内化与外化的耦合机制不仅保证了核心价值观具象化机制的有效,同时保证了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与主动。

(四)一元主导与多元参与的协同机制

任何的实践社会活动都需要相应的资源作保障,而来自社会各方的支撑,能够给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充分的资源保证。高校对于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来影响大学生,使大学生充分体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其中对于资源功能的充分发挥是十分重要的。从某个方面来讲,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也是充分发话社会资源巨大作用的一个过程,培育的实际效果也是与对于资源发挥的程度密切相关。社会与家庭是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最终与最大受益者,在这项重要程度不言而喻的工作中,各方团体要始终统一信念,还要统一行动,遵守同样的原则,在任何一方面都不产生分歧。因为来自社会的各个团体分别拥有不同的资源,这些资源既能弥补高校中的资源不足又能相互互补,为高校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最大限度的资源。高校应与社会各团体制定共同建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的协议,明确分配各方的职责义务,建立由高校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协同机制,进而才能够相互弥补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足,共同处理为社会培育人才。

这个协同机制还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纳入更多更强大的力量,实现社会组织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投资者”的身份转化,也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机制构建提供强大的后备保障。从宏观的角度讲,以高校主导的协同机制在促进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的同时,形成新的共赢互利关系,重新分配社会各组织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承担的职责与义务,又能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优化社会中庞大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同时减少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讲具象化的活动领域扩大到全社会之中。从微观来说,高校主导的协同机制能够从各方面了解体会大学生的内心认知等,能够更加具体高效的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使得在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上形式更加多样,载体更加丰富,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经济的全球化,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也会不断变化,高校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机制也要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不断的改革完善机制,不断丰富具象化的内容,才能使具象化机制适应环境的变化发挥应有的作用。培育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机制建设并不是朝夕间便可完成,也不是建立好便可一了百了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具象化机制的建设将不断的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探索与改革。

[1]侯全生,王哲,宋国英.史纲课教学中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天中学刊,2017,(2):45-46.

[2]卢岚.现代性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与价值[J].理论与改革,2017,(2):174-183.

[3]胡凌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维度探析[J].新乡学院学报,2017,(2):1-4.

[4]邓小玲,吕晓艳.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32-35.

何玲玲(1980-),女,安徽安庆人,大理大学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载体内涵培育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活出精致内涵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