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政课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017-03-08 18:11陈秋生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创新能力思政

陈秋生,曹 琳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三明365000)

浅析思政课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陈秋生,曹 琳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三明365000)

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一系列课程,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具有独特的作用,体现在思政课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勇气,培养创业心理素质来塑造学生的创业技能。

创新创业; 思政课; 高职院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对于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李克强总理最早在2014年9月的达沃斯论坛上指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随着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颁布,创新创业的浪潮在社会上引起一股热潮,其势头方兴未艾。2015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加之前面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各高校在创新创业上打起了攻坚战。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我国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如何培养出社会和企业所需要和期望的人才,为我国经济顺利转型注入强劲动力,是各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

(一) 创新创业能力普遍较差

我国的大学生不管是本科生还是高职生其创新能力偏差是普遍共识,究其原因,或许正如杨振宁所说,“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重视钻研书本理论知识,提倡稳扎稳打,积累丰富的知识。在这样的教育方法和训练下的学生基本功扎实,善于考试,但难以自主创新”[1],所以目前的状况是大学阶段大学生才开始有意识的去培养创新能力。而在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往往是高考“落榜”考生,或者是由中专继续升学到大专。这就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高职学生文化相比本科生的知识较为欠缺,学习热情不高,对学习本身信心不足,缺乏创新的文化基础和原始动力。再者我国高职院校各专业学制通常为3年,尽管高职院校的专业偏重技术,但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就足以让他们花费许多精力和时间,更谈不上开展学术研究、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相比起本科院校学生,高职学生要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好一门专业技术的理论知识,同时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这对于原本文化知识薄弱,学习能力较差的他们来说无疑是较为困难的。通过对近几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成果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远不如本科院校学生。

(二) 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意识普遍关注度不够。尽管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会想到创业,可是由于平时学习过程中,没有得到系统的创新创业训练,这种想法也注定难以实施,即使实施了也常常以失败告终。这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使得许多人对于创新不够重视,对于创业望而却步。相关数据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根据麦可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我国的大学生毕业时仅有0.9 %选择了创业,而成功率不到5 %。同样的数据显示美国的创业率能到30 %,而成功率可以达到20 %。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较差。这里既有制度的原因,也有作为教育者——学校的原因或者管理者——政府的原因。要推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多方面的联动机制,也需要多层面的密切配合。在这条道路上,也做了不少,比如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学生考核机制,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等等。但是光靠这些是不够的,教育学者刘宝存曾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既应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学科课程,也应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活动课程”[2]。笔者非常赞同刘宝存教授的观点,学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植根于具体的学科上,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面向高职所有专业的学生,除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责任,并且在大学三年起到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二、思政课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能力,或叫创新力、创造力,对于创新能力的概念,我国学者的理解各不相同,并没有统一的观点。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创造新东西的能力,这里包含两层涵义:一是要创造,是在原先没有的基础上产生新的东西,具有首创意义;二是这东西具有积极意义,能够对个人、社会或者国家带来一定的积极价值,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实物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依据学者张宝臣、李燕、张鹏等为代表的观点认为,创新能力主要包含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三部分。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从这三方面入手,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思政课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简称《毛概》)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简称《基础》)。创新精神是创新主体的一种精神品质,表现为对既有结论的质疑、批判精神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创造精神的统一。它是创新情感、创新意识和创新意志的综合体现,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思想基础。思政课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应发挥其培育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功能。《概论》课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领导人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这是创新精神最鲜活的例证。《基础》课既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其中谈到要“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包括“树立突破陈规陋习的自觉意识”、“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和勇气”和“树立创新创造为目标的志向”[3],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应该结合道德模范、时代先锋的创新案例和典型事迹,紧扣教材培养目的,把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 思政课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它是创新主体在创新精神的激励下,打破思维惯性,站在新的视角,运用新的方法,对原有事物寻找新答案的思维过程。思政课有许多案例能用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概论》课中讲述社会主义相关章节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阐述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问题的由来,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之所以提出,是由于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一问题,导致了严重的过错和巨大的损失。尤其是要先分析过去我国把社会主义片面地等同于“一大二公”的认识,再来系统分析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是如何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思维模式,提出“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毅然开启经济改革,实行对外开放。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创新思维的的典型案例,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基础》课里讲到的那样,“不维书,不唯上,只唯实”[3]。所以,只要充分利用好思政课的教学,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 思政课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技能的提高

创新技能是指创新主体实施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创新既要有创新精神,也要有创新思维,更要有创新技能。思政课虽然有些偏理论化,但是其本质要求是要鼓励学生把理论转化为实践。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要求思政课教学要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实践过程的考核。思政课要充分利用好实践教学这个平台,为学生搭建提高创新技能的舞台。以笔者所在高职院校——三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思政课把总课时三分之一用来开展实践课,并且逐步要把实践课时的比例提高到二分之一。开展实践教学时,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红色基地、乡间田野,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政课教研部创办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会,作为思政课课外实践的延伸,通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会,把思政课融于课外实践和各类竞赛活动。同时,通过该组织吸纳全院各专业的优秀学生,激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让他们的创新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贯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作为一种方法论,同时也是提高创新技能应遵循的基本方法。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技能三方面入手,三者相互之间是一个统一整体,不能割裂开来,应注重系统性训练。同时,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封闭式的教育是没有出路的。

三、思政课在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要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双创”型高职院校学生,在系统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应当鼓励更多的学生在校期间或者毕业后勇于尝试创业,把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具备的创业能力付诸实践,成为新时期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引擎的众多创客中的一员。要进行创业,创新是其核心和灵魂。可是许多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走上创业的道路,导致我国大学生创业率极低。思政课对于大学生缺乏创业勇气,缺乏创业的心理素质,有其独特的重要作用。

(一) 思政课激励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勇气

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国不仅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更低。在这种态势下,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原本一腔热血,满怀激情地想要创业,最终只能在残酷的现实中望而却步。当然,创业本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是一个不断适应、调整和成长的过程。它不光需要创业者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决断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更是对一个初出茅庐或者刚从象牙塔走出来的大学生的严峻考验。思政课除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有重要作用,也非常重视激励学生创业所需的勇气和担当。激励具有重要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在对人的激励问题上进行研究发现,“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只不过20 %~30 %;如果施以激励,则可以发挥到80 %-90 %,其间幅度差距达60 %”[4]。 思政课教材有专门的关于激励大学生创业的论述,《基础》课有一章节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而设置的,其中谈到,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艰苦磨难多,激励大学生要有创业的勇气。要“勇敢地接受创业的挑战,破除依赖心理和胆怯心理,才能敢于创业、善于创业,做一个真正的创业者”[2]。同时,思政课应该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在开展实践教学时,积极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方式的创业,激发学生创业勇气,培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和胆量。

(二) 思政课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心理素质

一个创业者不仅要有创新能力、创业的勇气和适当的机遇,要想创业能够取得成功,还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创业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甚至是在若干次失败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成功。这就需要创业者有要“有较强的耐挫折力和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有赖于思政课一次又一次的心理素质教育”[5]。《概论》课在讲述中国共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过程中,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无畏困难,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气概,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强的心理素质。尤其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国家走了不少弯路,发生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错误,但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够能够正视失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困难,奋勇拼搏,终于在1978年打开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础》课在谈到大学生如何实现人生理想时,充分分析了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鼓励大学生要不怕困难,不避艰险,勇于吃苦,敢于奋斗。用好思政课的这些素材,能很好地塑造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需要的坚强的心理素质。

“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重点是提高质量,而提高质量的重点在于培养创新人才。”[6]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点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是创业的灵魂,创业则是创新的具体实施,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将成为未来大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只注重创业,不注重创新,创业就会是空中楼阁;只注重创新而忽视创业,那创新就像是无果之花。思政课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课程优势,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创业,勇于创业。“双创”时代的到来,思政课应该在其中发挥其独特作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出应有贡献。

[1] 房欲飞,周洪林.杨振宁教育思想浅谈[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3): 77- 80.

[2] 刘宝存.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让每个学生都去创业,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N].人民日报,2015-12-15(007).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 安妮·布鲁斯,詹姆斯·S·伯比顿.员工激励[M].刘春燕,陈舟平,译.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5] 王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4):466.

[6] 周济.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增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Z3):4-9.

2017-03-27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6ky023);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思政课教育教学为例(项目编号;2016jg032)

陈秋生(1989-),男,江西瑞金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电话:13860506585。

G633

A

1671-4733(2017)04-0011-03

猜你喜欢
思政课创新能力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