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2017-03-08 18:11马家峰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价值观战略

马家峰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福州350002)

“四个全面”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马家峰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福州350002)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一次创新和升华,为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全新的思想指引和理论指导;坚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协调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提供了新的视角、开辟了新的路径。

四个全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强调指出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的整体,与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方法论基础,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光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方法理论。因此,在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以及各种社会思潮交融交锋的背景形势下,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为指导,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与高校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契合,以“四个全面”战略来引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才,以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而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 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迅猛发展,加上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的关键时期和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各个社会阶层呈现出不同的利益诉求,使得社会矛盾逐渐凸显。同时,个人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务实趋利主义等社会思潮也风起云涌,相互激荡,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理和思维。特别是在当前的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和关键。“四个全面”战略,强调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脑,坚持在大学生群体中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着力于解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理论渊源和精神支柱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

(二) 有利于巩固大学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前进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四个全面”战略,始终坚持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要义,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并将其融入到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使之丰富化、具体化,着力于解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导向和奋斗目标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成为大学生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

(三)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当代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与命运,肩上责任重大。高校所开展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需要使得他们胸怀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具备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同时也要求他们自身能够具备良好的伦理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在纷繁的社会中,抵制干扰,明辨是非,旗帜鲜明。“四个全面”战略,强调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励精图治,遵纪守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出一脉,互融互通,有利于凝结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精神力量,从而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二、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特征

(一) 鲜明时代性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国际形势中,我国正处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历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四个全面”战略应运而生,具有极强的内在精神凝聚力和思想感染力,彰显了鲜明的时代性,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重要的思想引领。

(二) 理论先进性

“四个全面”战略,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础,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彰显了其理论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理论保障。

(三) 自觉能动性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和希望。“四个全面”战略引领下的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提高受教育主体的主观自觉性、接受性和实效性,强调受教育主体的全面发展,重心在于提升受教育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层次。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和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进一步坚定政治立场和价值信仰,同时在社会公德方面,也能够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三、“四个全面”战略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互契合相辅相成

(一) 在国家建设和发展维度,二者的奋斗价值目标相互契合

“四个全面”战略中,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层面,所强调的我国“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即要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最终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凝炼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价值目标,它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最高层次,具有统领作用。因此,二者在国家建设和发展层面的奋斗价值目标维度上相互契合。

(二) 在社会改革和治理维度,二者的管理价值理念相互契合

“四个全面”战略,从社会改革和治理的层面上,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通过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展现出的管理价值理念的生动表达和不懈追求,并将这些社会改革发展的价值理念和管理精髓,潜移默化地灌输到大学生的大脑中,使其能够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真谛。因此,二者在社会改革和治理层面的管理价值理念维度上相互契合。

(三) 在个体修养和成长维度,二者的道德价值准则相互契合

“四个全面”战略,从公民个体自身的修养和成长层面,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在法治的轨道上、框架下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实质,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为基础,所凝炼出的社会主义公民应具备的道德价值准则。这些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伦理情操,而且有利于将大学生培养成知荣辱、明是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二者在个体自身层面的道德价值准则维度上相互契合。

四、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措施

(一) 整合课堂教学实践资源,探索与专业教育相衔接的教学模式

高校应进一步整合课堂专业理论课、课外实习实践课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的教学资源,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衔接,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步拓宽并加深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将这些专业课程中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国家的“四个全面”战略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不仅能够保证专业课程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又能使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从而构建起与专业教育相衔接、相互渗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教学模式。

(二) 结合“两学一做”教育,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高校应结合当前开展的共产党员“两学一做”教育,认真组织大学生党员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的政治保障与组织保障的地位,将依法治国和反腐倡廉教育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树立现代的社会法治精神,着力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同时,高校应注意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学生党员带头践行以“四个全面”战略引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民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三) 完善宣传媒体传播渠道,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阵地

高校在继续抓好电台、报刊、宣传栏、门户网站等传统宣传载体建设的同时,更应该结合当前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以及互联网传播的规律,加大力度构建新型的网络宣传平台,用正面的声音和积极的面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抢占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学习的网络传播阵地。通过易班网和微信平台等互联网新兴媒体和平台,结合大学生日常关注的焦点舆论新闻,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四个全面”战略所体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特别是“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融入到网络传播、网络文化和网络服务等日常媒体宣传中去。

(四) 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营造积极健康旗帜鲜明的舆论氛围

高校有关部门应始终坚持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开展以“四个全面”战略所引领的,并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大学生校园课外实践活动,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化人的熏陶功能,将“四个全面”战略所坚持的深化改革精神、依法治国精神以及党建思想和纪律,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和传统品牌活动中去,通过开展我的国旗我的心活动、国家宪法日活动、道德讲坛活动、诚信励志感恩教育、学雷锋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充实大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努力营造起积极健康旗帜鲜明的校园舆论氛围。

(五)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抓好高校政工干部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认真实施并形成一套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逐步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榜样标杆作用,努力建设起一支师德高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同时,着力抓好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高校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地增强他们的政治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成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R].2015-10-29.

[2] 陈学雷.试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4):17-18.

[3] 时锦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实现“中国梦”力量源泉——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7):27-30.

[4] 张丹丹.“四个全面”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传承,2015(9):72-73.

[5] 陈丽娟.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9):61-62.

2017-03-24

2014年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A类(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领机制与路径选择研究”(项目编号:JAS141030)

马家峰(1984- ),男,福建福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电话:13459104332。

G641

A

1671-4733(2017)04-0014-02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价值观战略
我的价值观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战略
战略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