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2017-03-09 05:43官翠娥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官翠娥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湖北 武汉 430011)

建言立论

论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官翠娥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湖北 武汉 430011)

社会实践是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力武器,但目前社会实践存在的一些问题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头脑,需要以社会实践为突破口,转变观念,提高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健全机制,夯实社会实践的基础;创新内容和形式,提升社会实践的有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实践

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传播对象。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使其成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怎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习近平指出,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此处的知行合一就是社会实践。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内心强大理念,外化为人们的日常行动和生活习惯。

一、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各高校应该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认知、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一)社会实践深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认知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首要基础。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实现了理论化,但其实践性还远远不够。因为“马克思主义如果脱离人民群众、远离社会实践,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上,永远也不会发挥实际作用”。[2]社会实践有益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重难点做出详细解答,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行为,使学生的理论认知变得有形而可见;有益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认知由被动参与转为主动融入。

(二)社会实践强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自觉行为的一个关键点。只有获得了认同,才能深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才会有践行。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实质性的认同。同时有利于辨别理论真伪,营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的教育氛围。社会实践加深了实践体验,用鲜活的事例解答了大学生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理论困惑,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引领性,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说服力。

(三)社会实践承载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是践行。社会实践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树立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深刻地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觉追求。同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反复践行。社会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方面内容、要求落实在学生日常生活中,使其成为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当前高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只有在动态的、开放的、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才能完成。[3](P92)但长期以来,社会实践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处于边缘地位,导致社会实践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在思想上对社会实践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人们头脑中固有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使得社会实践一直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究其原因,一是高校领导和教职员工对社会实践的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内涵认识不够。很多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是一种宽松自由、没有严格要求的课外活动。三是社会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导致很多高校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基本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而很少运用社会实践这一有效形式,即只依靠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宣传教育,而缺少最重要的一环——对价值观的践行,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

(二)社会实践的基础保障缺乏

一是缺乏经费。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当前很多高校对社会实践都有配套的经费,但实际使用起来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导致经费使用起来很困难。另外,指导老师在开展社会实践中需要花费比课堂上多好几倍的时间和精力,使得很多老师不愿意开展社会实践,导致经费不能得到正常使用。二是缺乏基地。由于开展实践活动的频率不高,有些高校没有固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每次开展活动的场地采用的是租借形式。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基础保障,直接影响了活动的深入性、生动性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三)对社会实践的管理不够规范

一是管理机构不够完善。如有的高校虽然设置了管理机构,但其人员配备没有到位,管理松散,没有凝聚力;个别高校根本没有设置管理机构,其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由组织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二是管理要求不够明确。由于社会实践具有多样性,需要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社会实践管理要求,但很多高校没有明确的管理要求,严重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导致其活动开展的数量和质量均达不到上级部门的要求。三是评估体系不够科学。现在很多社会实践的评估体系不够合理,如过于追求短期效应,只看结果而忽视过程,急功近利;过于主观,最后的评估结果只是依据少数人或者是个人意见,缺乏科学依据,这些都影响了社会实践的效果,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最终效果。

(四)社会实践的形式单一、内容肤浅

一是形式单一。一些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且重复,如简单易操作的社会福利院探望孤寡老人、贫困山区支教、关爱留守儿童、工厂锻炼等形式被很多高校作为社会实践的首选方式。有的高校社会实践只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这些都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深入性。二是内容肤浅。有的社会实践重宣传轻内涵,科技含量不高,与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点相关性不高,结合的不够。还有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没有深度,不符合当代大学生这一群体年龄、生理和心理要求。

三、创新高校社会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头脑

习近平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4]同年,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广泛宣传教育、广泛探索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导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1]即以社会实践为突破口,形成全员化、多样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社会实践,才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头脑最有效的助推剂。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一是高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对社会实践应有全面而深远的思想。作为社会实践的顶层管理者和组织开展的决策者,高校领导和教职员工应把社会实践作为宣传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方式。高校应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给予充分肯定。如成立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制定社会实践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基础设施的齐全。通过明确指导思想,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覆盖面,从整体上提高全校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二是学生对社会实践应有崭新的认识。首先是学校对社会实践进行大肆宣传,对社会实践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使他们深入了解社会实践;再是通过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最后是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活泼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三是社会对社会实践应有长远的认识。首先是通过各层组织宣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再是要求各单位联系实际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后是提供社会实践活动所需的经费和场地的支持以及必要的培训服务。

(二)健全机制,夯实社会实践的基础

习近平指出:“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4]政策机制是社会实践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头脑的重要保障。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全校领导和教职工都应参与,落实责任,建立统筹协调的组织领导机构。领导机构由学校书记校长、各院系的书记主任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组成。组织机构由思政课部的老师、辅导员以及院团委的老师组成。健全的组织领导机制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组织上、管理上得到保障,保证其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序性和长远性。

二是健全优化考核机制。对社会实践的考核包括对学生的考核和对负责开展活动的老师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主要由老师根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学生提交的论文、实践报告等进行评定,其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成绩。对老师的考核主要是对活动计划是否科学、活动开展是否到位、活动效果是否明显等进行考核,并计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评判教师教学效果、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

三是完善激励机制。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激励机制,不但可以评价实践活动的效果,起到激励的作用,还可以为以后的活动提出改进的措施,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因此,每次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都应及时进行总结、评比,奖励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如表彰优秀论文、实践报告等,并在全校进行大力宣传。

四是健全保障机制。首先是设立经费机制。各高校应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制定本校关于社会实践的经费管理规章制度,并设立社会实践的专项资金,为全面、系统、规范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物质保证。再是设立场地机制。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专业性与思想性统一前提下,以思想性为基础、专业性为依托,选择各院系建立多年的、成熟的专业实习基地作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场地。学校还可以选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烈士陵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场地。

(三)创新内容和形式,提升社会实践的有效性

一是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把其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计划,如按照课程的模式开展,明确实践活动的目的,规定实践活动的时间,注重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的现实意义。这些措施克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随意性、盲目性。

二是建立社会实践科学的内容体系。理论课老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精心组织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自愿的、主动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如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等科学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等层次与所需掌握的内容融为一体。

三是开创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是一个运用知识、消化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核心,学校通过多开展一些科技含量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形成新的认识,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消化和升华,拓宽知识面;也可以以学生行政班为单元,集中进行参观、考察、调研、实习、服务等;还可以以个人或若干小组为单元,利用假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活动。高校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其渗透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每个学生头脑并成为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习惯。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5-05(002).

[2]徐光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N].人民日报,2010-04-19(009).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2-26(001).

责任编辑:胡芬芳

G641

A

1671-2803(2017)02-0090-04

2017-02-13

本文系2016年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党建品牌项目“以社会实践为突破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J201612)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官翠娥(1974—),女,湖北荆门人,湖北大学知行学院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