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性子宫腺肌瘤介入治疗6例

2017-03-09 08:42顾乃景
武警医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腺肌病囊性肌层

郑 莉,顾乃景,谢 燕

囊性子宫腺肌瘤介入治疗6例

郑 莉,顾乃景,谢 燕

超声引导介入治疗;囊性子宫腺肌瘤

2008 -02至 2014- 01笔者应用超声引导穿刺硬化治疗囊性子宫腺肌瘤6例,效果良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例均经临床初步诊断为子宫囊性腺肌瘤,年龄33~45岁,囊肿直径3.5~6.5 cm。表现为痛经进行性加重,其中4例有分娩史;1例人工流产1次。1例曾因子宫内膜异位症行病灶切除+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1年,出现渐进性痛经,超声发现子宫前壁囊性包块,内见不均质点状回声。自诉为缓解疼痛,再次妊娠,经剖宫产分娩,于剖宫产术中见切口方子宫肌层内见约6 cm×5 cm囊性包块,切开后呈蜂窝样改变,切除蜂窝状组织。病理报示:子宫平滑肌组织。术后2年,患者再次出现渐进性痛经,超声示子宫前壁低回声囊性结构,大小约4 cm×3 cm×3.5cm。考虑囊性子宫腺肌瘤。6例查体子宫均大于正常 , 包块与子宫关系均密切。B 超检查囊肿均位于子宫肌层 ,2例为分隔型,其余均为单纯囊肿型。均位于前壁或近宫底处。6例患者 Ca-125 有不同程度增高 , 波动于45~238 U/L。经药物治疗效果均不佳。

1.2 诊断标准 (1)痛经明显 , 影响生活和工作, 伴或不伴月经量增多;(2)妇科检查子宫稍大于正常,或伴有压痛;(3) B 超检查见子宫稍增大,局部肌层出现增厚, 内部可见散在的高回声点,与正常的肌层无明显界限 ,CDFI显示其周边星点状彩色血流信号,其内有 >5 cm 类圆形无回声暗区。B 超报告提示 :子宫囊性腺肌病。

1.3 治疗方法 仪器采用GE公司超声诊断仪LOGIQ 180专用穿刺探头,频率3.5 MHz,探头角度为0°~40°。穿刺包:18 G穿刺针,长度21 mm,60 ml注射器2支,洞巾,纱布。术前准备:常规完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操作方法:均采取截石位,超声定位囊肿,确定穿刺入路(经阴道或者经腹壁)。常规消毒皮肤后铺洞巾,更换穿刺探头,再次扫查穿刺目标、穿刺部位及进针深度,调整穿刺路径及探头角度;待针尖进入囊肿中上1/3后,拔出针芯,接注射器抽出暗褐色液体数毫升,稀稠不等,以生理盐水反复置换、冲洗直至囊液颜色清亮,超声监视下置留约1/2囊腔容积的99%无水乙醇持续7~8 min,吸净后,重复操作2次。观察患者无不适后,返病房。

1.4 结果 所有囊肿内均抽出稠稀不均巧克力色液体,液体量最多为300 ml。术后分别于1、3、6、24个月随访,术后复查6个月内完全消失为4例,6~12个月内囊肿完全消失为2例。随访24个月,无复发病例。患者月经正常、无痛经、复查超声子宫未见明显异常。

2 讨 论

子宫腺肌病常发生在育龄期妇女,与妊娠、分娩、人工流产及宫腔诊刮有关;临床上多表现为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经血量增多、经期延长等,亦可无任何临床表现而超声检查时发现”[1]。常见的子宫腺肌病较易诊断,而囊性子宫腺肌病(又称为腺肌瘤性囊肿或囊性子宫腺肌瘤),是一种少见类型的子宫腺肌病,且国内外报道较少[5,6]。

本研究6例均处于育龄期,且均有妊娠分娩或流产史,或伴有月经增多、不规则痛经,其表现与子宫腺肌病的类似。随着病情的发展,较大的囊性病变有可能发生破裂[3,4],超声表现为子宫腺肌病病灶内有细密光点回声的低回声囊性包块,囊性部分最大径一般超过5 mm[2]。B超与肌瘤囊性变的超声表现(变性区域为大小不等、不规则、边界清楚的无回声囊腔,囊区周围可有少量彩色血流信号)相似,极易发生误诊,及时准确诊断囊性子宫腺肌病有重要意义。

鉴别诊断:(1)子宫肌瘤。由于子宫肌瘤与局限性子宫腺肌病超声诊断有时较难辨别,当子宫腺肌病囊性病变时(尤其是合并子宫肌瘤者),与子宫肌瘤囊性变超声影像特征即(变性区域为大小不等、不规则、边界清楚的无回声囊腔,CDFI显示病灶周边呈环状彩色血流信号)非常相似,极易发生误诊[8]。若仔细辨别,后者表现为边界清楚,而囊性子宫腺肌病边界不清,周边彩色血流信号不明显或呈星点状。(2)先天性子宫囊肿,来源于中肾管和副中肾管,多发生在子宫后壁或者子宫底部,为胚胎发育6周以后,苗勒管(副中肾管)在中肾管的外侧形成,此后前者发育女性生殖道,后者逐渐退化。在这个过程中残留的组织可以形成囊肿。临床无痛经等症状,超声表现为子宫肌层内边界清楚、形态较规则无回声区。(3)先天子宫畸形合并宫腔积血,尤其是残角子宫内积血,超声显示“正常的宫腔形态”,而另外见“子宫肌层内囊性结构”,且患者有经期腹痛、月经失调等表现,但仔细辨别可以发现整个子宫外形及宫腔形态异常。(4)子宫憩室超声下不难鉴别。

囊性子宫腺肌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原发性囊性子宫腺肌瘤可能是一种先天性疾病,是胚胎发育中残留的苗勒管,在雌激素的作用下,于月经初潮不久形成囊腔而成[7]。在雌激素的作用发生周期性的出血及其周围组织纤维化,超声表现不尽相同,可分为单纯囊肿型及混合型,且时间越久,超声表现越复杂,当囊肿在超声上表现为混合型及类实质肿块型时已不能行超声介入治疗,故该病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通过临床观察,超声穿刺治疗该病具有缩短治疗时间,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的优点,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适合于单发囊性子宫腺肌瘤患者。

[1] 乐 杰.妇产科学[M].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1-332.

[2] 夏恩兰,马 宁,于 丹,等.囊性子宫腺肌病四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0,4(9):1723-1725.

[3] Takeuchi H,Kitade M,Kikuchi l,etal.Diagnosis,laparoseopicmanagemenJt,and histopathologic findings of Juvenile cysticadenomyoma:a review of nine cases[J].Fertil Steril,2010,94:862-869.

[4] Keating S,Quenvilte N F,Korn R W,etal.Ruptured adenomyotiecyst of the uterus-a case report[J].Arch Gynecol,1986,237:169-173.

[5] 许光明,高永玲,邢建芹.巨大子宫腺肌病囊性变破裂一例[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30(1):108.

[6] Buerger P T,Petzing H E.Congenital cysts of the corpus uteri[J].Am J Obstet Gynecol,1954,67:143-151.

[7] 梁 峰,孙 莉,孙茂莲,等.子宫肌层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45-47.

[8] Takeuchi H, Kitade M, Kikuchi I,etal. Diagnosis,laparoscopic management, and histopathologic findings of juvenile cystic adenomyoma: a review of nine cases [J] . Fertil Steril,2010,94(3):862-868.

(2016-09-23收稿 2016-10-15修回)

(责任编辑 梁秋野)

敬告:请作者投稿时务必在论文中注明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否则不予刊用。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应为6条以上,并尽量引用近5年内发表的参考文献,切勿引用未发表的论文、内部资料、未汇编出版的会议论文及个人通信等。

论著要写出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其他文章只列出关键词,置于正文之前。一律采用结构式摘要,即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分。中文摘要200字左右,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关键词3~8个,应按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编译出版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规范使用,中医药文章参照《中医药主题词表》。中国图书分类号请根据文章内容的学科分类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查得。

郑 莉,硕士,主治医师。

250014 济南,武警山东总队医院妇产科

R713.4

猜你喜欢
腺肌病囊性肌层
猕猴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建立初探
中成药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经口内镜黏膜下隧道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切除术的护理体会
腹腔镜下贲门肌层切开术及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分析
囊性肾癌组织p73、p53和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治现状及进展
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临床对比观察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100例临床观察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