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策略偏误分析

2017-03-10 00:33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偏误跨文化留学生

洪 婧

(合肥学院 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061)

在皖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策略偏误分析

洪 婧

(合肥学院 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061)

在皖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策略偏误主要有语用交际偏误、非语言交际偏误、跨文化适应偏误等三类;偏误成因为学习动机模糊、中俄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差异、母语文化观念负影响以及汉语能力滞后等;纠偏可从提升汉语教师跨文化意识、设计汉语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及注重留学生管理等途径实现 。

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策略;偏误

随着中国和俄罗斯友好合作关系的良性发展,一带一路经济圈的繁荣,以及中俄两国学术交流的日渐频繁,俄罗斯来华留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在此背景下,来皖的俄罗斯留学生人数也在持续增长,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是来皖俄罗斯留学生的首选之地。

由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在皖俄罗斯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策略上呈现较多偏误;除表达不当外,在学习上也存在较多融入隔阂,他们既不愿意和中国学生或者其他国家留学生共同学习,也较少参加学校的文化活动,导致其汉语学习效度大大降低。因此,本文参照前人的研究,结合在皖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交际偏误现状,总结有效纠偏策略应成为在皖俄罗斯留学生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策略偏误现状分析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即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时,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与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进行交际的能力[1]17。对在皖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策略偏误分析主要分析其语用交际策略与非语用交际策略的有效性、得体性,以及在交际中对异国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等。

(一) 语用交际策略偏误

语用交际策略偏误是因语言学习者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或是对目的语语用规则理解模糊、盲目类推而产生的表述偏误。包括语用语言语用偏误和社交语用偏误,前者是指忽视语言使用时的语境或违反语言习惯而盲目套用母语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语言失误;后者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2]147。

1.语言语用偏误指俄罗斯学生使用汉语交际时,受俄语语用规则影响,出现发音不准确、用词不切当、语法错误等现象。

汉语声调灵活、富于变化,俄罗斯学生发音时很难准确把握。代表性偏误有:单元音e[Y]被发成ie[ie],如把“哥哥”读成“[kiekie]”;辅音中的送气音发成不送气音,如把“啤酒”一词中的“啤”发成[pi]。另外俄语中没有声调只有重音,受此影响俄罗斯学生常常习惯性地加上重音,如说“你去哪里”、“你想买什么” 常常会使听话者误听为“你去那里”、“你想卖什么 ”。俄语中也没有轻声和儿化现象,使得他们发汉语中的轻声或儿化音时出现偏误,如把“豆腐”发成“dòu fù”,把“花儿”发成“huā ér”。

汉语词汇繁多,大量近义词、同义词,还有丰富的量词,俄罗斯学生在词汇使用时常常出现混淆和误用的情况。例如,由于对于汉语中“人”的量词区分不准确,会这样介绍自己的班级 “我们班有七口同学”;由于不知道“低”作为形容词在汉语中不能用来形容人的身高,而说“他是个低个子” 来评价一个人个子高矮。

汉语语义丰富,俄罗斯留学生在词意表达上常出现表意不准确的现象,尤其是汉语文化词方面偏误较多。这类词语与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和社会变革等密切相关,是词汇中最活跃的部分。例如,俄罗斯学生称赞中国学生“跑得像狗一样快”,这句话的偏误成因就是中俄“狗”类相关词承载的文化意义不同,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大多为负面,例如“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等,俄语中与狗有关的词大多为积极意义,常用来比喻人的机敏、忠诚。这一差异源于中国传统上认为狗是低贱的动物,愚蠢不高明,而狗在西方人的生活中则扮演宠物、朋友的角色。该偏误属于学生使用时没有区分该词语蕴含的文化情感造成的。

2. 社交语用偏误是指俄罗斯留学生与中国人交际时,没有结合交际情境使用符合汉语交际规则的言语。

俄罗斯留学生汉语交际中,受到俄罗斯文化和俄语语用规则影响,经常把俄语文化背景下交际使用的言语直接用汉语表达出来。偏误类型主要有称呼类的社交语偏误、寒暄类的社交语失误、称赞类社交语偏误等几类。

俄罗斯留学生初学汉语时,会尊敬地直呼老师名字,但是按照汉语的习惯,学生称呼老师应是“姓+老师” 以表现对老师的尊重,如“陈老师”“王老师”。俄罗斯留学生出现这种语用失误是因为在俄语中,称呼老师是“名+父称”以示尊重,而并不添加“老师”二字,如“伊万·诺维奇”“达吉雅娜·艾利克斯维纳”。此类称呼语偏误是由于受到俄语表达习惯的影响。

俄罗斯留学生初学汉语的时候与人见面常常会说“您生活得怎么样?事业发展得怎么样? ”会让中国人觉得很不可理解,因为这是俄罗斯常用的见面问候。而中国人之间常用的寒暄话“最近怎么样? ”“吃饭了吗?”“要去哪里啊? ”也让刚学汉语的俄罗斯学生不知怎么回答,常常会选择“真实”回答而导致问话者不知所云。此类寒暄语偏误属于对汉语词汇的文化背景不甚了解。

再如俄罗斯留学生夸赞穿漂亮衣服的汉语女教师“老师,你今天很性感”,老师不仅没有觉得开心反而十分尴尬。因为这句语言结构上无误的句子,在这里使用明显不合时宜,“性感”一词按照汉语的交际习惯,不适用于学生在办公室称赞老师。此类称赞语偏误属于语言使用场合不当。

(二)非语言交际策略偏误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除了语言交际工具,还有包括姿势、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衣着、化妆、个人用品等客体语,距离、位次、空间等环境语,这些都是不用言辞的交际,称为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蕴含着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在使用中如出现偏误会就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误解和冲突。调查发现,俄罗斯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偏误一部分属于语言交际策略偏误。

上课时,老师问俄罗斯留学生“吃饭了吗?”只见该学生随后向教师做了一个用手向喉咙比划的动作。老师感到很奇怪,因为该动作在汉语中表示 “自杀”的意思,而在俄语里这个动作的意思恰恰是“吃饱了”。告别时,俄罗斯留学生掌心向外五指前后或左右摆动表示“再见”,而中国人的这个动作常常表示“你好”的意思。可见,中俄两国的非语言交际策略有着明显的差异,俄罗斯留学生与中国人交际时,如不了解汉语中这些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就会导致交际沟通不畅、误会频发。

(三)跨文化适应策略偏误

跨文化适应能力,指跨文化交际双方相互之间交际适应能力和对异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够正确认识来自不同文化的交际对象,积极适应新文化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环境。调查发现,在皖俄罗斯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与授课教师的交流、与中国学生的交流以及与他国留学生的交流三个方面。

俄罗斯留学生与授课教师的交流时间大多限于教学时间,交流内容大多限于课堂教学内容,提问内容仅限于课本知识。虽然大多数学校都安排中国学生与他们“一对一”互动学习,但由于相互语言沟通能力有限,文化差异明显,俄罗斯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仅限于课后作业完成、考试复习辅导等。另外,俄罗斯学生较少主动参与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活动,缺少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的机会,导致许多俄罗斯留学生在回国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课本上,缺乏切身的体会和自己的理解。

调查中还发现俄罗斯留学生与其他国家留学生交往较少,交往程度较浅。俄罗斯留学生中大多数交际范围限于本国留学生,课堂教学中,更愿意与本国学生坐在一起;对话训练、情境表演、主题讨论等活动都倾向于选择与本国学生完成。在学校举行的留学生活动如“汉语周”“留学生文艺汇演”等中,也倾向于和本国学生合作。

二、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策略偏误成因分析

造成俄罗斯留学生上述跨文化交际策略偏误的成因有主观意识,也有客观条件,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学习动机影响

加德纳(Robert Gardner)和兰伯特(Wallace Lambert)曾指出“要学好第二语言就必须对该语言采取积极的态度。除了理解能力和学习天赋外,具备与目的语文化的人交往和结合的愿望可以促进第二语言习得”[3]24。同样,“文化适应和第二语言习得成败的关键都在于学习者对第二文化和第二与语言的态度,即是否有强烈的学习第二文化和第二语言的要求,是否对第二文化和第二语言持正面的态度。”[1]504调查发现,俄罗斯留学生中学习主动、积极性高、课堂与教师积极互动、课后与教师交流较多的学生,其汉语学习水平明显高于互动、交流较少的学生,学习动机与跨文化适应呈正相关。他们的学习动机主要有融合型动机和机械型动机两种类型。融合型学习动机的学生表现为更愿意融入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与生活,也更愿意与中国人交朋友,机械型学习动机的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教师课堂传授,机械复制教师语言或书本语言,生活中较少与中国人交流。

这两种学习动机也导致俄罗斯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策略偏误而上的差异,融合型学习动机的留学生跨文化交际偏误较少,纠正较快,交际能力提升迅速;机械型学习动机的留学生跨文化交际偏误较多,较难纠正,交际能力能力提升缓慢。

(二)思维方式影响

思维方式不是个人的思想方法,也不是一个文化群体的某种具体的思想方法,而是一个文化群体或民族在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中形成的、为该群体或民族所共有的、比较稳定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和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模式。[1]233

中俄思维方式的不同源于中俄历史发展轨迹、宗教信仰以及生活环境的差异,最终表现为不同的交际规则。俄罗斯人的思维是直线型的,注重逻辑分析,他们的说话方式直截了当、干净利落、简洁明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形的,注重直觉判断,表达方式较为迂回、含蓄,不喜欢从正面直接表达,面对别人的赞扬表现谦虚,对于自己的优点总是轻描淡写,表达情感时总需要进行较多的铺垫、解释、修饰等。

语言表达与交际行为受思维方式的指导和约束,所以思维方式的差异必然反映在语言交际和跨文化交际之中。当思维方式不同或冲突时,难免会对交际行为产生干扰和阻碍。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俄罗斯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发现“中国人的想法和他们不同”进而不知道该如何与中国人进行交际,甚至不愿意与中国人进行交际。因为,他们本民族的思维方式根植于价值观念之中,较难理解与接收与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认为中国人的想法不可思议,甚至反感和责备。

(三)母语文化观念影响

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交接,与欧亚国家文化交流频繁,所以它的文化既受到过西方文化的洗礼,也经历过东方文化的冲击,是一种具有周边多种文化的结合体,被称为“典型性的边际文化”。中国古代文明发达,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进,形成自己特有的“东方文化”而闻名于世,同时由于地理环境所致,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透,被称为“典型的原生文化”。中俄文化特征有着明显差别,这一差异导致交际双方的语言、风俗、习惯、交际规则等差异。

“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人类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当人们从一种文化情境到别一种文化情境,由于受到原有文化要素的制约而表现出心理的不安和行为不适。”[4]96每个人对自己的母语文化都有着深厚的情感, 留学生在异国他乡,更容易产生强烈的国家和民族意识,这种意识虽能增强其爱国情感,却又阻碍他们接受目的语国家文化,影响了跨文化交际水平。

毕继万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其跨文化交际行为,由于深受母语文化观念的羁绊,在处理交际问题时习惯于自觉不自觉地从母语文化的角度去对观察和对待其他文化。他认为最突出的干扰因素有三个“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文化偏见”。对母语文化观念的依赖往往会自己的母语文化标准作为所有文化的标准,认为只有自己的交际行为是恰当的,对别的群体的交际行为表现出误解、嘲笑甚至鄙视。

另外亓华等对北京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调查研究中,也提出除了宗教观、价值观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外,对中国人行为方式、中国社会文化的误解也是造成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较困难的因素之一。

(四)汉语语言能力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不同文化中人们相互交际最重要的工具。对于留学生来说,第二语言是他们在第二文化环境中赖以生存和与人交往的唯一手段,第二语言能力的高低与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成正比。 正如毕继万所说“文化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在第二文化中初学第二语言者艰难的语言习得过程”。对于俄罗斯留学生来说,汉语与俄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汉字是一套与俄文完全不同的书写符号系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这一方面导致其交际障碍频生,一方面又加剧其文化休克,削弱其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调查发现,中高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明显比初级水平的留学生有更好的文化适应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可见较高的语言能力能够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进行文化适应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技能。来皖俄罗斯留学生大多在俄罗斯国内没有接受过汉语学习,78%的俄罗斯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处于初级水平或以下,较多俄罗斯留学生来华后需从汉语拼音学起,第一次课甚至连最基本的“大家好”“上课”“再见”等词语都听不懂。除了课堂内的障碍,课外灵活多变的语境、各类不同的方言使得其与中国人交际出现更大障碍,导致他们不敢不愿主动交际。可见,对于在皖俄罗斯留学生来说,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提升汉语水平,降低语言交流的障碍。

三、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策略纠偏建议

针对在皖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策略中存在的现状分析,以及影响他们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成因因素,对于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策略纠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提升授课汉语教师课堂跨文化交际意识

虽说我国引进跨文化交际学理论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但一直没有引起对外汉语教师的足够重视,没有充分意识到留学生所表达的语言信息能否在跨文化语境中得到理解;语言信息交流能力强的留学生是否跨文化沟通与适应能力就强;留学生是否有强烈的交际愿望与相互适应能力等。作为俄罗斯留学生语言学习的教育和引导者,汉语教师更是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的助推者,不仅应精通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方法,还应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对文化的多样性有着科学的认识,尊重并了解俄语文化,能够采用理性的观念来看待中俄文化差异,减轻因此对汉语教学效果产生的负影响。

另外,汉语教师更应该在课堂教学内外有意识培养俄罗斯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跨文化交际情境,鼓励留学生积极配合教学互动,主动参与到具体汉语情境中,克服心理上的畏难情绪,理性面对交际实践中的困难,以达到真正地提高其自身汉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通过对话、角色表演、游戏、现场演示等方式创造语言学习场景,或者借助图画、实物以及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创造更为直观的教学情景。结合教学内容安排留学生外出参观,开展调查、采访、考察等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多接触中国社会,鼓励他们运用所学汉语知识与中国人交流。这些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提高留学生汉语知识的同时更能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水平。

(二)注重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汉语课堂教学是俄罗斯留学生了解并学习中国文化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场所,应注重在此过程中的文化导入。

教学内容上,增设中国文化类课程的开设。调查中发现在皖部分院校已在俄罗斯学生的教学中开设《中国文化通论》《当代中国话题》《中俄文化比较》等课程,经过此类课程学习,俄罗斯留学生不仅汉语知识和文化知识水平有显著提高,而且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跨文化交际与沟通的意识与能力也明显增强。

教学形式上,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施和手段给学生展示和介绍中华民族风土人情的风土人情,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社会。

课后作业中,拓展学生阅读范围,鼓励俄罗斯留学生多阅读中国文学作品、报纸杂志,了解当前中国社会动态和热点,增加中国文化、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积累。

(三)丰富第二课堂中的跨文化交流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是留学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应多为俄罗斯留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的活动和独立开展的专项活动。

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的活动,指的是结合教学所授内容,在课后安排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学习“我的家庭”这一内容后, 鼓励他们走进中国朋友的家庭,关注中俄在表述家庭称呼、家庭关系时有哪些区别并进行记录(文字、语音、视频),并让学生就交流情况进行交流和点评。还可以在课后带领留学生到所在城市去参观,感受中国发生的变化,在参观中提升交际水平。

独立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联欢活动,如“春节晚会”“中秋诗会”等;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如“汉语周”“中俄学生联欢”“中俄故事会”等;提升汉语技能的竞赛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

(四)注重留学生管理中的跨文化交际

调查发现俄罗斯留学生在中国遇到跨文化适应问题和困难时首先会向学校和老师寻求帮助。因此,针对俄罗斯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学校和老师可给予他们分阶段的指导。

在俄罗斯学生留学初期阶段,以座谈会的形式介绍中俄两国文化差异,为他们提供跨文化适应的方法、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帮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留学中期,鼓励他们积极与中国学生交流、参与中国学生活动,随时随地帮助他们解决跨文化适应中的困难;留学后期,对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进行科学评测,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获取反馈意见,整理归纳形成教学和管理经验,以促进今后的相关工作。

除分阶段指导外,还应在管理中积极促进俄罗斯留学生共同成员身份的形成。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共同住宿、共同上课、共同参加学生活动,尤其是体育、文娱活动,尽可能在管理过程中努力实现与中国学生管理的趋同。有俄罗斯留学生的院校,还应注重该校中国学生外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提升,强化求同存异的观念,鼓励他们了解并尊重俄罗斯文化,为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

四、 结语

虽然目前在皖俄罗斯留学生人数不多,但对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交际偏误的及时研究与总结,可为后续的俄罗斯留学生教学与管理提供有益参照,也可为安徽其他相关高校的俄罗斯留学生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皖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偏误有语用交际偏误、非语言交际偏误、跨文化适应偏误等类,其主要成因是学习动机模糊、中俄文化差异、中俄思维方式差异、母语文化观念负影响等;可通过提升汉语教师跨文化意识、设计汉语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及注重留学生管理等途径有效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效度,成为中俄跨文化交际的“桥梁”。

[1] 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2] 黄亚南.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2,(1).

[3] Avldes, Joyce Merrill, ed. Culture Bound: Bredging the Cultural Gap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4] 王丽飞.浅谈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中的应用——以俄罗斯留学生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 (10).

(责任编辑 何旺生)

Study of Error Analysi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Russian Students Studying in Anhui

HONG Jing

(DepartmentofChinese,Hefei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errors committed by Russian Students studying in Anhui mainly involve three types: pragmatic errors,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errors,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errors, which result from fuzzy learning motiv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native culture and poor Chinese ability. These errors can be remedied from the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the design of Chinese teaching content, colorful second classroom activities and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management.

Russian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error; remedy

2016-12-04

合肥学院科研发展基金项目“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现状与对策研究”(09KY06RW)

洪婧(1979-),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汉语国际教育。

G455

A

1674-2273(2017)01-0100-05

猜你喜欢
偏误跨文化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ü”偏误调查与“v”替代的拼音策略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