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刍议

2017-03-10 09:35陆莎莎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存在物手稿异化

陆莎莎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刍议

陆莎莎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在哲学范畴中不断追问和致力探究的主题。马克思在研究人的异化劳动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类本质理论,阐释了人是类存在物,实践、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思想的提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全面把握人本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人的类本质;劳动;异化

人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是什么?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们不断进行讨论、探索并尝试回答的一个重大哲学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简称《手稿》)中创造性地发展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准确地把握了人是类存在物的视角,并以实践的思维方式科学地提出了人的类本质理论,宣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思维方式的诞生。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来源

马克思在《手稿》中运用经济学理论阐述了劳动与工资、私有财产等的异化概念,证明了异化的非合理性,从而提出了“人的类本质”思想。

马克思认为,人不但是具有能动性意识的类存在物,而且其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类本质。这表明,马克思从根本上超越了费尔巴哈,因为费尔巴哈认为“人的类本质”只是在宗教中与人自身相异化,而且他还认为人的类本质是某一种自然存在的东西。但马克思认为“人的类特性恰恰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P273)既不属于生物学规定,更不是知识论的存在者规定,人在异化劳动中与自身相异化。对于工人来说,劳动已经成为了他外在的东西,而不再是自己原本的本质的东西,这就表现在“工人所创造的财富越多,而他却越贫穷;同样,他所生产的商品越多,他却变成越廉价的商品”。[1](P269)工人的劳动所生产的产品不归属他自己所有或支配,工人自身的劳动也不归属于他自己,而是变成一种受支配或受控制的手段。所以,在劳动中,工人并没有能够肯定自身,而是在对自身进行否认;也并没有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

马克思指明,人的劳动根本区别于动物的劳动是因为人的劳动是有意识指导的活动。马克思认为动物是能够进行劳动的,他提到,“诚然,动物也可以进行生产。它们能够为自己建筑居所或洞穴,比如蜜蜂、蚂蚁,但它们只会依据它们自身或者它们自己的幼仔的直接需要而进行劳动”,“动物的劳动只是为了满足它们自己的肉体需要”,“它们所生产的东西直接地只是属于它们自己的肉体”。[2](P57)动物的生产只是在本能地实现自己的生存需要,并不存在意识的指导。也就是说,动物自身同自己的生产劳动并没有进行区分,而是纯粹的“直接同一”。相反,人的劳动则完全不同,人在劳动中是与他自身及其劳动对象联系在一起的,并不与他的劳动“直接同一”。在意识的指导下,人能够“把自身的生产活动当作是他自身意志的对象”,“动物只知道依照它们自己的那个种的需求与尺度进行生命活动,但是人可以依据任何其中一个种的尺度去构造,而且能够把所有的内在尺度全部使用到对象之上”。[2](P57)也就是说,人的劳动是具有意识的活动,人能够依照所有事物自身的规律进行生产活动,而且人能够在自己的劳动中自为地处于对象性的状态之下,表现出作为一种对象化的存在物。此外,人还能“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P163)“劳动按其本性来说是生产美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以美为生活目的的”。[3]因为,人要实现自己的本质就必须通过劳动去创造外部世界。

由此,从异化劳动到劳动(有意识的生产、实践)概念的发现,马克思揭示出了人的类本质特点,提出了人的类本质理论。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特征

在《手稿》中,当马克思论证到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时提出,人与他自身的类本质相异化。他不仅指出了劳动者在异化劳动中丧失了自己的类本质,还指出了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的区别——人的生产活动不仅可以不受肉体需要的控制,并且还能够根据美的规律去构造。马克思在第四个规定中又提出“人同人之间相异化”的理论。他认为,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生产活动,才能实现自身的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的异化劳动中形成的。马克思所阐述的这两个规定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关于社会关系的社会条件的分析,这就孕育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开始,透出了人的类本质理论特征。

(一)马克思把人看作是类存在物

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实际上就是类存在物。他提到“人是类存在物,因为人不只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把自己本身的类和其他物的类看作是他自己的对象,还将自己当成是自由的、普遍的存在物”,[4](P7)即人是为了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所以人是类存在物。

马克思认为,人是具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可以将自身的类当作是自己的对象或本质。也就是说,人能够把自身的生产活动变成是自身意志或意识的对象,从而是有意识的劳动。这说明,人在自己的生产劳动中是自己的主体,人自身的生活对人而言就是对象,因而人是自由的类存在物。同时,人还将其他物的类也看作是自己的对象。无论是在理论或是实践领域,动物、植物、光等这些自然物,都是人生活或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无论是在肉体上,还是在精神上,人都能够将这些自然物(其他物的类)变成自己的生活资料或是生产资料,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样式将它们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人可以自觉地同其他物进行“为我的联系”,并且能够在其本质存在的状态下把握住它的本质。因此,人的存在与其他物实际上就是一种普遍的联系,人就是一种普遍性的类存在物。此外,人还是对象性的类存在物。人为了实现自身,而将自然界的自然物普遍成为自己的生活资料以及自己生产实践的对象(资料),并且将自身的本质映射或转移到自己生活生产的对象中去。因为,人只有通过生产实践去改造外部世界,他的本质才能够被“产生”和得到“实现”以及“证实”。在生产活动的对象中,人看到了自己本身,而有意识地以“自为”的状态存在着。这就表明了,人既是能动的,自觉地将其他物作为自己的对象并加以改造;同时也是受动的,必须借助现实的对象才能够真正展现自身的本质。

(二)马克思把劳动、实践看作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提出,“人的生产生活实际上就是人的类生活,任何种的全部特性或类特性都集中体现在其生命活动的性质上,恰巧自由自觉的活动正是人的类特性”。[4](P8)人的生产生活——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实际上是人的类本质,而人的实践、劳动实际上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因此,实践、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实际上是人的自由本性,更是人本身存在的根本特性。

人是以实践为本性的类存在。人因为实践、劳动而生成为人,通过实践、劳动去改造外部世界,并不只是将它变成自己的对象——变成自己的生活资料以及生产实践的对象,还将自身的需求与本质当成自己的对象。正是因为这样的意志,人则通过自身的实践(劳动)让自己的意志由抽象变成具体的现实,以达到自己同外部世界的联系,从而真正使自身的实践(劳动)依照自己的意志、需求或是别的种的需求对象化、物化。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只有进行实践以改造外部世界,才能真正证明他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将类当成自己的本质,或将自身当成是类存在物”。[5](P96)这种实践就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人只有进行实践、劳动,才能使外部世界展现出人自己的意志及作品。如此,外部世界不但成为人的对象,还成为人的对象化——实践、劳动的产物,这就是人的生命的本质。人通过实践、劳动,创造了自己的本质。因此,劳动或实践实际上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劳动、实践就是人的类本质。

三、马克思提出人的类本质理论地位

(一)宣告阐释人本性的新哲学思维方式的产生

马克思对人的类本质的新论证,是对旧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及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性总结与超越。费尔巴哈最先使用类、类本质、类生活来阐释人以及人的生活的概念。他认为,爱是人作为类存在物的生活基础,这是类本身所固有的意识,也是个人归属群体的固有意识,即爱就是人的类本质。人的这种类本质能够使自身在不同的人身上证明自己。简言之,人的类本质实际上就是人的类意识。但马克思并不认同费尔巴哈的这一观点,他认为人的类本质根本在于人的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是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这就表明,马克思并不是片面地从理论上抽象挖掘人类的共同性来阐释人的类本质,而是从人的实践活动的角度来阐释人的类本质。

黑格尔认为,人的本质就是有意识的劳动,而劳动即为人的绝对观念进行运作的一个环节。黑格尔将人的本质当成是“绝对精神”,将人看成是一种抽象的精神性的存在。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这种唯心观点,他认为劳动是人在现实中生成的一种外化活动,并不是什么绝对观念的自我运动。人的类特性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劳动,只有现实的劳动才能使人成为现实的存在物。由此,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思想就极大地超越了旧哲学的论断,提供了阐释人本质的新的思维方式。

(二)是掌握人的二重性本质的锁匙

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思想,第一次揭开了人成为人的真正根源及人类演化发展的根本条件,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掌握人的本质,尤其是掌握人的二重性本质的锁匙。

马克思认为,人形成的真正根源是其自身的实践活动,并不是任何意识或精神,也不源于外部世界,而是产生于人本身。因为,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证实其自身本质的唯一途径。实践或劳动才是人最原本的类生活,才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基础。因此,只有把人的现实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基点,才能真正理解人的本质尤其是人的二重性本质,也才能真正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根基。实践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及社会演变发展的真实根基和最大助力。

(三)对当代社会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思想,对当代社会科学把握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其自身的关系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完全对立或完全同一,两者以实践为联系纽带,既和谐统一又矛盾对立。人的存在与发展虽然根本依赖于自然,但是又必须突破自然的界限才能真正地存在与发展。也就是说,虽然人自身的生存环境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而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也要取之于自然,但是,人又必须进行实践,改造自然界,重新打造一个具有人的意志的属人的世界。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实际就是人自身和自身所创造的自然对象的关系。因此,只有从实践的视角去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才能使它们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并达到新的统一。

与此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劳动中,还创造了人与人及人与其自身的对立统一关系。人在实践、劳动活动中,一方面既生产了所需要的产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生产了人自己与身为类存在物的自己的现实关系。因为,人可以自觉地将自身的类本质进行对象化,从而生动地展现自身的类本质。人不但可以将自身的类本质当成意识的对象,使它在主观世界里与自身进行联系,还可以将自身的类本质对象化,即人能够在自身生产的产品里现实地复现自身,并在自身创造的世界里直观自身。这就是人身为类存在物所具有的特质。

(四)为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哲学基础

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具体分析异化劳动,而考察到人的本质问题,并将人性的全面复归与共产主义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哲学范畴的共产主义,为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哲学基础。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人对自身本质的真正完全占有;它是人向自身和向社会的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而且也是自觉的,并是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范围内向更高阶段的生成。”[1](P311)马克思认为,这种共产主义是已经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而且是人同自然及人同人之间的矛盾的彻底消除,是存在与本质、对象化与自我证实、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类之间的对立的彻底消除。这意味,马克思在哲学上不仅将共产主义的根本特征提升到了人对自身本质的真正占有和人性的全面复归,并且将共产主义的实现看作是解决人类存在与发展的一切矛盾的根本途径。也就是说,一切关于人类存在与发展的矛盾的解决,最终都归于人性的全面复归的实现。这就是马克思早期的哲学共产主义观,为后来科学共产主义的提出奠定了哲学基础。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类本质的阐释,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一般性思考,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哲学策源地。这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全面把握人的本质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论,同时也突破了原有的哲学思维方式,标志着马克思的实践的思维方式开始形成,也为科学共产主义的提出奠定了哲学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李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10).

[4]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孙 畅

Marx’ Theory of Man’s Categorical Nature

LU Sha-sha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6,China)

Human nature has been a constant theme that Marx pursues in philosophical domain. Marx proposed human nature theory based on the study of man’s alienated labor. Human is a categorical object so that practice and labor are man’s nature. This theory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mportanc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man’s categorical nature;labor;alienation

2016-04-19

陆莎莎(1991-),女,壮族,广西贵港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04—5856(2017)02—0005—04

A81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2.002

猜你喜欢
存在物手稿异化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最有思想的句子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丢失的手稿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观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