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触发的预设研究

2017-03-10 02:36龙琼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辞格桑桑草房子

龙琼

(云南师范大学,昆明 650500)

“好像”触发的预设研究

龙琼

(云南师范大学,昆明 650500)

“好像”这个词,在语用上,通常可以作为预设触发语使用,随着词性和用法的不同,这个词所触发的预设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产生的心理机制都是一样的,都是由发话人的联想或想象引发的,都带有很强烈的主观性色彩。

预设;触发;“好像”

一、引言

“好像”这个词在语言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人们常常会把它和比喻辞格联系起来,又或者把它当做推测类的副词来使用。对这类词的研究,语言学界已经有了很多的探讨,但更多地停留在语义和语法的层面上,随着语用学的发展,预设理论的出现,使得对于同一语言现象有了不同思考的角度,对于“好像”这类词的研究,也可以从预设触发语的角度来进行探讨。

在预设理论的研究过程中,人们发现预设与某些特定的词语联系紧密,这类产生预设的词语通常被称为预设触发语[1]131,预设触发语可以是名词、动词、频率副词,也可以是短语或者句子。“好像”这个词的用法比较灵活,既可以作动词用在比喻句或类比句当中,也可以作副词来表达发话人一种主观性的推测,还可以用于一些特定的句子结构中。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用来表达比较义,一类用来表达推测义。尽管其表达的意义有所不同,它所触发的预设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好像”这个词所触发的预设的心理机制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

二、表比较义的“好像”所触发的预设

“好像”通常被运用于比喻等辞格或者类比句当中,并且在这些句子中起着标记的作用,其中在比喻辞格中,通常把这类词叫做“喻词”,它可以作为判断明喻、暗喻等比喻类型的标志[2]184。在类比句中,它表示是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除此之外,“好像”这个词还可以被用于同一个事物不同性状或者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

(一)“好像”在比喻等修辞中所触发的预设

“好像”通常在比喻等修辞中作为喻词使用,用来连接本体和喻体,从语用的角度来看,这个词可以作为预设触发语,使句子产生预设含义,它通常由发话人通过联想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例如:

(1)柳柳好像一个木头人一样一言不发。

(曹文轩《草房子》)

“好像”连接本体“柳柳”和喻体“木头人”,通过一言不发的相似性连接起来构成比喻句,当然,与本体具有相似性的事物不是唯一的,这时,喻体的选择往往是由发话人的心理活动在不经意间产生的,它具有偶然性,不过这些联想的产生通常也与发话人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经历有关。

从语用的角度来看,这个句子中的“好像”作为触发语产生了这样一个预设含义:“木头人具有一言不发的特性。”如果对这个句子加以否定,即“柳柳不像一个木头人一样一言不发”,“木头人具有一言不发的特性”仍然成立,通过否定测试,可以说明喻体具有相似点的特征是以“好像”为喻词的比喻句的预设含义,又比如:

(2)鸽子们似乎知道它们的主人将于明天一早丢下它们永远地离去,而在空中盘旋不止。最后,它们首尾相衔,好像一只巨大的白色花环,围绕着桑桑忽高忽低地旋转着。

(曹文轩《草房子》)

在这句话中,本体“鸽子”被比喻成了“花环”,相似点是“鸽子们和花环都是白色的,并且形状都是环状”,而“好像”不仅作为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桥梁,而且它也作为发话人想象中各个事物之间联系的纽带。这句话的预设是“花环是白色的并且呈环状”。尽管在这个句子中,相似点并没有明显地出现,但是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推断出来,而推断的依据正是“好像”这个词,因此,“好像”是这个预设的触发语。

除了比喻辞格之外,“好像”还可以被用来表示不同感官所感觉到的事物之间的比较,即“好像”作为预设触发语还可以被用于通感辞格中。例如:

(3)悠长的笛声,好像光滑的绸子一样,还在春天的田野上飘拂。

(曹文轩《草房子》)

在这句话中,发话人通过联想把属于听觉范畴的“笛声”和属于视觉范畴的“绸子”联系起来,构成了通感辞格,“好像”触发的预设是“绸子很光滑”。

(二)“好像”在类比句中产生的预设

类比句和比喻句都是比较句,两者不同的是,类比句比较的对象是同类的两个事物,强调的是同类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而比喻句是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强调的是异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在类比句中,“好像”仍然是连接两个事物之间的桥梁,发话人通过联想,把一个事物与另一个同类的事物联系起来,通过比较来突出该事物的某种特征,用来作比较的对象具有这种相关性特征是整个句子的预设含义。

(4)桑桑好像所有水乡的小孩一样,八九岁时就能撑小船,而到了十几岁时,就能摇橹,让较大的船运行起来。

(曹文轩《草房子》)

在这个句子中,发话人把桑桑和所有水乡的孩子做比较,桑桑和所有水乡的孩子属于同类事物,他们的相关性是都具备“八九岁时就能撑小船,而到了十几岁时,就能摇橹,让较大的船运行起来”的能力,因此,这是一个类比句。

发话人并不只是简单地陈述桑桑具有“八九岁时就能撑小船,而到了十几岁时,就能摇橹,让较大的船运行起来”的能力的事实,而是通过与所有水乡的孩子的比较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这句话的预设是“所有水乡的孩子,八九岁时就能撑小船,而到了十几岁时,就能摇橹,让较大的船运行起来。”如果对整个句子加以否定,即“桑桑不像所有水乡的小孩一样,八九岁时就能撑小船,而到了十几岁时,就能摇橹,让较大的船运行起来”。之前的预设含义仍然成立,发话人拿桑桑和乡里的小孩来比较不仅表现了桑桑具备了这种能力,同时也间接地反映了当地的水乡文化。又如:

(5)鸽子飞得高兴时,噼噼啪啪地击打双翅,好像满空里都响着一片清脆的掌声。

(曹文轩《草房子》)

这句话中,鸽子击打翅膀的声音和掌声是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这句话要成立必须包含一个前提:“鸽子击打翅膀的声音是噼噼啪啪的。”这是本体和喻体做比较的前提条件。

(三)“‘好像’+VP+一般”结构中的预设

“好像”除了连接两个事物构成比喻句和类比句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即“‘好像’+VP+一般”,这里的VP表示的是动词性词组,在这种结构中,不是不同事物之间相似性或相关性的比较,而是同一个事物不同状态下的比较。如:

(6)阳光下,这颗脑袋好像打了蜡一般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

(曹文轩《草房子》)

这个包含“好像+VP+一般”结构的句子,预设了这么一层含义,即“这颗脑袋打了蜡,会很亮”,它的否定句是“这颗脑袋不像打了蜡一般亮。”,无论这颗脑袋亮还是不亮,打了蜡后肯定是亮的,拿事物“脑袋”和“打了蜡状态下的脑袋”做比较,通过相关的“亮”的特征来联系,从而达到突出主体事物的目的。又如:

(7)其中的一个男生好像打醉拳一般东摇西晃,把几个女生撞得连连躲闪。

(曹文轩《草房子》)

这句话本意是陈述男生东摇西晃的事实,发话人为了增强表现力,用了“好像”这个词把男生此时的状态和“打醉拳”时的状态作比较,然而,“东摇西晃”很明显是打醉拳时显著的特征,因此,这句话的预设含义是“人打醉拳时会东摇西晃”。

(四)“‘好像’+时间词+一般”结构中的预设

有的时候,“好像”能够对同一事物不同时间段所发出的动作或所处状态进行比较,构成“‘好像’+时间词+一般”的结构。如:

(8)他好像从前一样,一年四季穿着棕色的僧袍。

(曹文轩《草房子》)

在这个句子中,“好像”这个词所触发的预设是“他从前一年四季穿着棕色的僧袍”。“一年四季穿着棕色的僧袍”是他两个不同时间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好像”作为预设触发语,把同一事物在两个不同时间段的状态进行比较,突出了同一事物在两个不同时间段的相似性。

以上是“好像”表比较义时触发预设的四种情况,它可以表示两个事物相似性和相关性的比较,也可以表示同一个事物不同性状或者不同时间阶段的比较,通过对这类句子进行预设的否定性测试,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两个事物相比较,用来作比较的事物具有相似点或相关性特征是整个句子的预设;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段或不同状态下的比较,该事物在用来作比较的时间或状态下具有不同时间段或不同状态下的共同特征是整个句子的预设。

三、表推测义的“好像”所触发的预设

“好像”除了表示比较义之外,还可以作为推测副词使用,表示发话人的主观性推测,在句子中做状语,这种推测的预期可能与事实相符,也有可能与事实相反,甚至与事实无关[3]3,都是从发话人的主观想象出发。从功能上来说,它可以增强话语的准确性,丰富读者的想象空间;从语用的角度来看,“好像”可以作为预设触发语,产生带有发话人主观推测意味的预设含义。

(一)推测与事实相符。

推测副词“好像”做状语,修饰动词时,表示发话人的一种主观推测。有时,发话人所要表达的事件在听话人看来,是与事实相符的,即使省略这个副词,句子仍然成立。如:

(9)纸月好像明白了桑桑的意图,就往大堤下跑,直奔渡船。

(曹文轩《草房子》)

推测副词“好像”修饰动词“明白”做状语,表明了发话人的一种主观性的推测,并且这个推测事实上是成立的,如果去掉“好像”,即“纸月明白了桑桑的意图,就往大堤下跑,直奔渡船。”这个句子无论从句法上,还是从语用上仍然成立。推测副词“好像”作为预设触发语产生的预设是:发话人认为纸月明白了桑桑的意图,就往大堤下跑,直奔渡船。在这句话当中,推测副词“好像”的运用,使得语句带上发话人的主观推测意味,使语句更加的严谨。又如:

(10)下午上课时,靠北窗口的一个女生不停地翻她的书包,好像在找什么东西。

(曹文轩的《草房子》)

这句话中,推测副词“好像”修饰“在找什么东西”这件事,表明这是发话人的一种主观性的推测,即发话人认为这个女生翻书包是在找什么东西,而实际情况确实如此,这种主观性的推测对上文中“女生翻书包”起到了很好的补充说明作用。在这句话中,“好像”所触发的预设含义是与事实相符的。如果省略句子中的“好像”,即“下午上课时,靠北窗口的一个女生不停地翻她的书包,在找什么东西”,这个句子仍然成立。

(二)推测与事实相反。

推测副词“好像”还有一种用法,在这种用法中,它虽然同样修饰动词做状语,但是它所推断出来的结果,与事实却不相符,如果去掉这个副词,这句话在语法上仍然成立,但很明显违背事实本身,这时,推测副词作为预设触发语产生的是一个与话语事实本身相反的预设。例如:

(11)那座好像永远也不能再连接上的桥,一动不动地矗立在水中。

(曹文轩《草房子》)

这句话中,推测副词“好像”所触发的预设是:“发话人认为那座桥永远也不能连接上。”在这句话中,“桥不能连接上”是发话人自己想象出来的,然而,通过上下文可以知道,桥只是暂时断开,至于以后能否被接上,还不一定。在这个句子中,如果省略“好像”,变成“那座永远也不能再连接上的桥,一动不动地矗立在水中”。从语法上看,句子仍然成立,然而,很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在这个句子中,发话人利用“好像”触发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预设,并不是要强调这种推测与事实本身是否相符,而是要追求一种表达上的效果,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又如:

(12)隔着一层船板,他听到了流水声,丁丁冬冬的,好像是在给蒋一轮的笛子伴奏。

(曹文轩《草房子》)

这句话是在描写流水声,为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发话人使用推测副词“好像”来触发了一个预设,即发话人认为流水发出丁丁冬冬的声音是给在蒋一轮的笛子伴奏。在这个句子当中,发话人明知水不可能为人伴奏,却有意进行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推测,把水的流动写活了,从辞格的角度来看,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三)推测与事实无关

推测副词“好像”有时可以以肯定句和否定句交错的形式出现,在这类句子当中,由两个事实完全相反的句子相继出现,表现出了发话人当时想象的循环往复感,这时,推断副词通常情况下不能省略,否则不仅会造成句法上的错误,而且会产生逻辑上的矛盾。如:

(13)十几幢草房子,好像是有规则,又好像是没有规则地连成一片。

(曹文轩《草房子》)

这句话从语用上来看,它有这样一层预设含义:发话人认为连城一片的十几幢草房子是有规则的又是没有规则的。在这个句子当中,发话人所要突出的重点并不是房子连成一片是有规则,还是没有规则这个事实,而是要表现出发话人当时思绪的活跃性,想象力的丰富。如果把句子中的两个“好像”省略掉,变成“十几幢草房子,是有规则,又是没有规则地连成一片。”很明显,这个句子出现了句法和语用上的错误。又如:

(14)于是又相互地闻来闻去,结果是好像谁身上都有生姜味,谁都没有生姜味。

(曹文轩《草房子》)

这个句子中,“谁身上都有生姜味”与“谁都没有生姜味”是两个相互对立的事实,一般情况下,不会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当中,否则会造成逻辑上的矛盾,但是,发话人用了推测副词“好像”,使得语句带有发话人的主观推测意味,即发话人认为谁身上都有生姜味,又好像谁都没有生姜味。这种没有结果的推测,给听话人留有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值得细细品味。

四、结语

“好像”这个词根据表达需要的不同,用法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它可以用于比较句,表示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也可以表示同类事物不同状态或者不同时间段之间的比较。从语用上来看,这个词触发的预设体现不同事物或者同类事物不同性状和发展阶段上的相似性或相关性。作为推测副词使用时,这类词通常做状语,表示发话人主观上的推测,所触发的预设含义,表达了发话人主观上的一种推断。虽然这个词无论词性还是用法上都存在很大差异,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那就是,预设所触发的心理机制都是发话人的联想或想象,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色彩。

[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季安锋.汉语预设触发语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The Study of Presupposition Triggered by“like”

LONG Qiong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In pragmatics,the word“like”usually can be used as presupposition trigger.For the difference of the part of speech and usage,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presupposition triggered by the word.But its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is the same,and they are caused by people's association and imagination of the speaker with a very strong subjective color.

presupposition;trigger;“like”

H030

A

1673-2022(2017)01-0077-04

2016-12-28

龙琼(1989-),男,湖南冷水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用、修辞等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辞格桑桑草房子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草房子》第三章 白雀(七)
从《草房子》探讨儿童文学里“中国故事”的讲述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暴风雨前夕
如何使用拈连辞格
浅议广告语言的辞格创新
独有的精灵——读《草房子》有感
爱着草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