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假借字间诂

2017-03-10 13:21鲁普平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本字古音汉书

鲁普平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上海 200241)

《汉书》假借字间诂

鲁普平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上海 200241)

《汉书》中有许多假借字,其中有不少假借字是前人不曾明确指出其本字,甚至人云亦云,所以给今天的读者阅读古书带来了较大的困惑。先根据本义及其引申义,确定某些字不具有某些词义,然后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对《汉书》中前人不曾明确指明或语焉不详的10个假借字进行了考释,指出本字,目的是为读者及研究者研读古书、探求古义提供些许建议。

《汉书》;训诂学;假借;因声求义

我国古代典籍中有许多假借字,前人或许心知其意,但未明说;或不得本字,以致以讹传讹。今不揣固陋,取《汉书》中假借字若干,前贤无说或语焉不详者,试考其本字,正其训释,望能补前人之失。其中未当者,望方家正之。

一 绐:诒①

《汉书·高帝纪上》:“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应劭曰:“绐,欺也。”《玉篇·糸部》:“绐,欺也。”《谷梁传·僖公元年》:“此其言获,何也?恶公子之绐。”《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汉语大词典》亦将这两处的“绐”直接释为“欺诳”。

今按:《说文·糸部》:“丝劳为绐,从糸台声。”[1]本义为破旧的丝,无“欺”义。“欺”义亦不可从本义引申而来,知“绐”为假借字。其本字当为“诒”。“诒”本义为欺骗,《说文·言部》:“诒,相欺诒也。”“绐”古音在定母之部,“诒”古音在余母之部,二字古音可通。[2]《列子·仲尼》:“吾笑龙之诒。”《经典释文》:“诒,本又作绐。”《说文解字注·糸部·绐》:“丝劳敝则为绐。绐之言怠也,如人之倦怠然。古人多假为诒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绐,假借为诒。”

二 鞅:怏

《汉书·高帝纪下》:“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故与帝为编户民,北面为臣,心常鞅鞅,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颜师古注:鞅鞅,不满足也,音於良反。他皆类此。”

今按:颜师古释义固不误,然未明假借。《说文·革部》:“鞅,颈靼也。从革,央声。”本义为用马拉车时套在马脖子上的皮带,无“不满足”之义。“不满足”义亦不可从本义引申而来,知“鞅”为假借字,其本字为“怏”。“怏”本义为不满意、不服气,《说文·心部》:“怏,不服怼也。从心,央声。”“鞅”与“怏”古音相同,均属于影母阳部字,古音可通。《汉书·高帝纪下》:“北面为臣,心常鞅鞅。”《史记·高祖本纪》将“鞅鞅”作为“怏怏”。

三 祸:猾

《汉书·高帝纪上》:“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慓悍祸贼,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王念孙曰:“‘祸贼’当从《史记》作‘猾贼’。《一切经音义》一引《三仓》云:‘猾,黠恶也。’《酷吏传·甯成》:‘猾贼任威。’是也。猾贼与慓悍义相承,祸贼则非其义矣。隶书‘祸’字或作‘’,‘猾’字或作‘’,二形相近,故‘猾’误为‘祸’。汉安帝赐豫州刺史冯焕诏‘轻狡猾’,‘猾’字作‘’是其证。轻狡猾,犹言慓悍猾贼耳。《晋语》‘齿牙为猾’,《史记·晋世家》‘猾’字亦误作‘祸’。又《酷吏传》‘徒请召猜祸吏与从事’,‘猜祸’二字皆猾字之伪,辩见《史记》。”[3]

今按:隶书“祸”与“猾”字形差异较显著,互讹的可能性不大。“祸”实为“猾”之借字。“祸”古音为匣母歌部,“猾”古音为匣母物部,二者古音相近。

四 盎:紻

《汉书·爰盎晁错传第十九》:“爰盎字丝,其父楚人也,故为群盗,徙安陵。”

今按:“盎”应为“紻[4]如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由”有行走之义,《广雅·释诂》:“由,行也。”行走与路相关涉。春秋时期,秦国有百里视,字孟明,“明”与“视”意义关涉。关于古人名与字的关系,详见王引之《周秦名字解诂》、周法高《周秦名字解诂汇释》等。《说文·皿部》:“盎,盆也。从皿央声。”本义为盆,与“丝”无所关涉,“丝”义亦不可从本义引申而来,知“盎”并非本字。其本字当为“紻”,“盎”与“紻”均以“央”为声符,古音可通。《说文·系部》:“紻,缨卷也。从系,央声。”本义为系帽子的丝带弯曲而环绕。与“丝”意义相关涉。

五 完:宽

《汉书·惠帝纪》:“民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王先谦曰:“完谓免也。《荀纪》作:‘免之。’”

今按:王先谦训“完”训为“免”义,固不误,然不为本字,实为“宽”之假借字。《说文·宀部》:“完,全也。从宀元声。古文以为宽字。”段注云:“古文以为宽字,此言古文假借字。”完,本义为完全、完备,无宽免之义,亦不可引申为“宽免”之义。《说文·宀部》:“宽,屋宽大也。从宀萈声。”段注云:“《广韵》云:‘裕也。缓也。’其引申之义也。古文假完字为之。”本义为房屋阔大,引申有宽免之义,《国语·周语中》:“以敬承命则不违,以恪守业则不懈,以恭给事则宽于死,以俭足用则远于忧。”《汉书·常山宪王刘舜传》:“舜,帝少子,骄淫,数犯禁,上常宽之。”完,古音属于匣母元部。宽,古音属于溪母元部,古音可通。

六 弓、宏:肱

《汉书·儒林传》:“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

按:馯为姓,臂为名,子弓为字。子弓,《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传《易》与商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弓。”作子宏。根据名与字的相应原则,宏与弓都并非本字,应为“肱”之借字。《说文·肉部》:“臂,手上也。从肉辟声。”段注云:“《又部》曰:‘厷,臂上也。此皆析言之。亦下云人之臂亦。浑言之也。浑言则厷臂互称。”表明厷与臂意义极近,厷与肱为古今字,《汉书·王莽传中》:“月刑元股左,司马典致武应……日德元厷右,司徒典致文瑞。”颜师古注:“厷,古肱字。”《说文·弓部》:“弓,以近穷远。象形。古者挥作弓。”本义为射箭或发射弹丸的工具,与“臂”义毫无关涉,其引申义亦与“臂”无关。《说文·宀部》:“宏,屋深响也。从宀厷声。”本义为房屋深广,说话有回声,与“臂”义无关,引申义亦与“臂”义无关。肱与弓古音皆在见母蒸部,声韵相同。肱与宏都以厷为声符,亦可相通。

七 妄:荒

《汉书·李广传》:“广与望气王朔语曰:‘自汉击匈奴,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妄校尉已下,能不及中,以军功取侯者数十人。’”张晏曰:“妄犹凡也。” 《汉书·车千秋传》:“单于曰:‘苟如是,汉置丞相,非用贤也,妄一男子上书即得之矣。’”此“妄”亦“凡”义。

今按:张晏将“妄”训为“凡”义,固不误。然不为本字,实为“荒”之借字。《说文·女部》:“妄,乱也。从亡女声。”本义为狂乱,与“凡”义毫无关涉。《汉语大字典》在“妄”条下,除本义外,还列出了其它4个义位,依次为荒诞、不法、胡乱、相当于凡(平凡、凡是)。《汉语大字典》所列义项与之相近。荒诞、不法、胡乱这三个义位,由其本义引申而来,是符合逻辑的。然相当于凡(平凡、凡是)这一义位,是不能从本义引申而来。我们认为“妄”之“凡”义,乃“荒”之假借。“荒”有“大”义,表示范围之广,《诗·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毛传:“荒,大也。”《汉书·叙传下》:“靡法靡度,民肆其诈,偪上并下,荒殖其货。”“妄”古音在明母阳部,“荒”古音在晓母阳部,古音相近。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卦·柰》:“九二:枹妄用冯河。”今本《易·泰卦》作“包荒”。

八 郑:申

《汉书·王莽传》:“然非皇天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故是日天复决其以勉书。”颜师古注:“郑重犹言频烦也,重音直用反。”

今按:颜师古将“郑重”释为“频烦”义固不误,然“郑”非本字,实为“申”之借字,且“重”音并非直用反,应为直容反。《说文·邑部》:“郑,京兆县。周厉王子友所封。从邑奠声。宗周之灭,郑徙潧洧之上,今新郑是也。”此应为后起之义。郑和奠在甲骨文及金文中用同一个字形(甲文,金文),本义为隆重祭祀,与“频烦”义无关。重音如直用反,则无“频烦”义,音直容反才有“频烦、再三”之义。申,据甲骨文、金文字形,知其本义为闪电,引申有重复、再三之义,《书·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孔传:“申,重也。”《文选·宋玉〈九辩〉》:“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李周翰注:“申,重也。”申,古音在书母真部;郑,古音在定母耕部。两者古音相近可通。申重一词为同义连言,在古书中经常出现,《荀子·仲尼》:“端悫以守之,顿穷则疾力以申重之。”杨倞注:“申重,犹再三也。”荀悦《申鉴·政体》:“故古之圣王,其于仁义也,申重而已。”

九 行:盬

《汉书·百官公卿表》:“郸侯周仲居为太常,坐不收赤仄钱收行钱论。”颜师古注:“赤侧当废而不收,乃收见行之钱。”

今按:行钱,颜师古释为现行之钱,释义不确。《张家山汉简·钱律》:“钱径十分八寸以上,虽缺铄,文章颇可知,而非殊折及铅钱也,皆为行钱。”[5]知行钱乃是一种粗糙、质量不高的钱币,而不是现行之钱。古书中亦有将“行”释为粗糙、滥恶之义,如王引之《经义述闻·饰行》:“古人谓物脆薄曰行,或曰苦,或曰行苦,或曰行敝,或曰行滥……《唐律·杂律》曰:‘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杖六十。’注曰:‘不牢为之行,不真谓之滥。’”[6]行,甲骨文、金文字形均为十字路口行,本义为十字路。从本义亦不能演变为粗糙之义,知“行”之粗糙义,并非本字,应为“盬”之借字。“行”古音属于匣母阳部,“盬”古音属于见母鱼部,两者古音相近,可通。盬有粗糙义,《玉篇·皿部》:“盬,不坚固也。”《汉书·息夫躬传》:“器用盬恶,孰当督之。”颜师古注引邓展:“盬,不坚牢也。”

十 少:稍

《汉书·武五子传》:“戾太子据元狩元年立为皇太子,年七岁矣。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为立谋,使东方朔、枚皋作禖祝。少壮,诏受公羊《春秋》。”颜师古注:“少壮者,言渐长大也。”

今按:颜师古释“少”为“渐”甚是,然“少”非本字,实为“稍”之借字。《说文·小部》:“少,不多也。从小,丿声。”析形不确。在甲骨文中“少”“小”都是细小的沙粒形,故古时“少”“小”通用,“少”之本义当为细小沙粒,与“渐”无关涉,亦不可能引申为“渐”义。其本字当为“稍”。“稍”古音属于山母宵部,“少”古音属于书母宵部,两者古音相近可通。“稍”有“渐”义,《说文·禾部》:“稍,出物有渐也。从禾,肖声。”《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刘勰《文心雕龙·议对》:“魏晋以来,稍务文丽。”。

注释:

①前为借字,后为本字,以下相同。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2:271.

[2]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63,125.

[3]王先谦.汉书补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杨琳.训诂方法新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40.

[5]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释文修订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93.

[6]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205.

[责任编辑 张永杰]

Hanshu Under the Guise of Inter-word Gu

LU Pu-ping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2, China)

"Hanshu(汉书)" has many under the guise of characters, many of which are under the guise of the word is clear that their predecessors did not this word, and even others, so give our readers today read old books brought greater confusion. We first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and extended meaning, determine certain word does not have some meaning, and then use the Meanings of the method, the "Han" did not explicitly indicated in the previous 10 or evasive word under the guise of a Dynasty, the purpose is to study ancient books for readers and researchers, and explore the ancient meaning provide some advice.

Hanshu(汉书); Exegesis; Meanings; Jiajie(假借)

H131

A

1008-9128(2017)03-0048-03

10.13963/j.cnki.hhuxb.2017.03.012

2016-09-30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秦汉简语料库建设(13JJD77002)

鲁普平(1989-),男,安徽马鞍山人,博士生,研究方向:古文字研究。

猜你喜欢
本字古音汉书
基于比较视角的《史记》《汉书》语言现象管窥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音在某部”的解析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韵补正》“不合者”研究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從上古文獻看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構擬
談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体系的幾個問題
通假字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