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都长冈京相关问题研究

2017-03-10 23:33
外国问题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平城都城天皇

韩 宾 娜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日本古都长冈京相关问题研究

韩 宾 娜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在我国学界,对日本古都研究原本有限,关于长冈京的研究几乎没有,只是在对日本都城探讨内容中间或有涉猎,且点墨带过。建于延历三年(784)、废于延历十三年(794)的长冈京,对于桓武天皇来说是其即位后营建的第一座“新京”,虽然为都时间与此前此后的其他古都无法堪比,但其迁都的历史背景、都城选址、形制布局及桓武时代朝廷政治动向与此都的密切关联等问题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长冈京在日本都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长冈京;历史背景;形制布局;性质意义

长冈京(784—794)的缔造者是桓武天皇(第50代天皇),其后他又营建了平安京,都城建设和征讨虾夷是他致力的两大事情。桓武即位于平城京,中迁于长冈京,再迁至平安京,的确可谓之“三都天皇”(此三京都是作为正式的首都建立的)。都城营造是与国家体制有密切关系的。平城京就是大宝律令的具现化,可以说是在当时表现理想国家形象的都城的一个到达点。而此后天皇坚决迁都长冈,则是通过政治中心的空间位移,进一步宣告了皇统从天武系转至天智系的新王朝的建立。*西森正晃:《長岡·平安宮の造営の実態》,奈良女子大学古代学学术研究センター:都城制研究(11),2017年,第71頁。

一、长冈京迁都的背景与原因

每次迁都背后都有诸多复杂因素促成,自然条件的不利之外,王朝欲脱离旧有势力,开创新局面总归是主要原因。

长冈迁都之因首先是皇统转变问题。桓武是天智天皇的曾孙,而在奈良时代,全部天皇都是在壬申之乱中获胜的大海人皇子的皇统,即天武系。770年(宝龟元年),改革派贵族拥立光仁为天皇,桓武之父光仁是以62岁高龄即位的。其后马上立他户亲王为太子(光仁与天武之女井上内亲王所生)。而当时的山部亲王(桓武)之母是渡来系和氏,此出身的女性不能为皇后,当然其孩子也不能成为天皇。但因他户亲王和皇后受人诅咒而被废,所以桓武才有机会成为太子,并接受光仁让位,于天应元年(781)即皇位。平城京为都之后约七十多年间,前后五代天皇都是天武系子孙。这期间,贵族层舞动国政,而以东大寺为中心的佛教势力也具很大影响力,对新的王朝、新的政治抱负都产生巨大阻力。回溯和铜三年(710)元明天皇将都城从藤原京迁往平城京,一个重要原因即是通过此举实施对旧体制的刷新。*正井泰夫 監修:《図説歴史で読み解く京都の地理》,東京:青春出版社,2003年,第12頁。

784年桓武天皇继位后,因天皇魔魅事件和冰上川继之乱等,加之支持天武系的旧势力不断反叛,天皇决然迁都长冈,向内外昭示新皇统的诞生。从桓武时代来说,这是都城建造、皇统更替在物质空间的第一次实践。早在长冈迁都的两年之前(782),桓武实已罢掉平城的造营省,决定了平城京废都方针。此后一系列迁都准备紧锣密鼓地展开。784年5月派人视察山背国乙训郡,长冈村。*《続日本紀》巻第三十八,延历三年五月丙戌条。馆野和己认为,尽管此一行名义上是为迁都“相地”,但此前新京立地长冈村已经定夺,这种视察实际上不过是为确认其正当性而为。《日本古代都城の营造——问题提起として》,奈良女子大学古代学学术研究センター:都城制研究(11),2017年,第2頁6月任命造长冈宫使。*《続日本紀》巻第三十八,延历三年六月己酉条。11月天皇迁御。翌四年(785)正月,在长冈宫大极殿进行元日朝贺。784年将都迁往长冈京,是与平城迁都有共同之处,只不过此次则是要切断平城京旧主派的影响。为了避开因平城京解体产生的大混乱,拆卸了副都难波京的宫殿,将瓦、梁柱等资材,通过淀川水运到新都址,被再利用进行营建。所以中心建筑仅用不到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促使迁都迅速既成事实化,这种背景各都都有类似之处。迁都前,平城京内多次遭盗贼抢掠、放火,已经出现动荡。

其次是都城地点选择。长冈京位于京都盆地的门户地带。在流经这里的桂川、宇治川、木津川合流地的西北展开。

人文环境方面,桓武对渡来人的血统有很强的意识,政权的运营需重用渡来系,为此要在渡来氏的聚居地设置都城,这里也可说是日本古来先进文化、文明开花之地域,是有血缘关系这层重要支持力量的根据地。长冈京位于桓武母亲家族关系密切的百济王氏聚居之交野正北方。有学者分析桓武抱有明确的意识:自己与中国皇帝的关联很深。此前政治中枢在大和之地,囿于此地要消除各种陈规旧弊,并得到亲缘的支持与联系是难以做到的。当然,迁都长冈从外部看也应有关联因素,当时东亚政治形势影响着日本朝廷的国际进出和自我形象的认识。迁都之地虽未必由上述问题直接引起,但都城北上选址的趋向与东亚局势中日本国土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确认(如征虾夷)、进一步优化集权统治的中心地以确保与各国各政权的抗衡或联袂、还有完善更直接、更便利的海路商道等,似乎不能说没有关联。

自然条件选取的最大理由是水陆的便利。相比之下,平城京没有大的河川,作为首都,水上交通若不便利则是最致命的。桓武天皇明确地宣布将都城由平城京迁到乙训之地建长冈京的理由是“具水路便利的条件”。*《続日本紀》巻第三十九,延历七年四月庚午条。此时(延历七年)已迁都三年多,看来这一优势的确与迁都前的预计相符,对政治中心的作用显著。所以新选了直接连接淀川的长冈之地,即新的交通、流通体系的确立也是长冈迁都重要目的之一。*《長岡京遷都—桓武と激動の時代》,千葉: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館编辑出版,2007年,第88頁。其具体实施的第一阶段是通过工事(开凿三国川)直接联通了淀川和濑户内海。第二阶段是废止难波京和难波津。如此一来,直到奈良时代长期实行的由陆上、内海、河流水上交通构成的物资运送体制一变为直连海上交通的大转换。并建设了新京城长冈京大门口的山崎津,确立了作为与东亚世界相联系的国际港口。*在考古调查山崎津的推定地已发现大量长沙铜官窑和越州窑的舶来品,还有进贡物大米的货签。

这里还有秦氏集团的作用需注意。在京都盆地的秦氏很重视治水利,对于京都之地的发展,河流是重要因素。秦氏渡来约在5世纪,此族掌握有高度的土木技术和灌溉技术,开垦了嵯峨野,在桂川(旧称葛野川)筑有大井堰,并在地域拓展势力,是秦氏关照着桂川的治水和灌溉,其掌控水的高超技术不断被继承下来。桂川和淀川在京之都地是物资搬运的大动脉,桓武天皇为营造长冈京和平安京,伐木运输就是利用桂川,还有从淀川经由桂川运输米等物资。另外,秦氏还被称为善于殖产的豪族,虽然在政治领域和权利中心几乎不登场,但在天皇的权利事业——造都上则是持续提供财力。桓武天皇决定迁都长冈京时,可以说秦氏在财政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从选都址方面考虑,也应是一自然与人文所致的要素。*正井泰夫 監修:《図説歴史で読み解く京都の地理》,第10頁。

总之,长冈迁都两大方面要因:一是因朝廷势力争夺,天皇寄望脱离对抗因素的羁绊,力求政治刷新。国际势态复杂,积极仿学先进,不断完善面向东亚的政治装置。二是谋求交通交流便利。而具体选址上:除地势自然环境优越,在支持力量方面,能临近百济氏族聚居地、而秦氏族则有水利建设和财力资助的作用。这两个集团都是渡来人,一是有血缘关系,二是有先进生产力。

只是长冈京仅存了10年。但不管怎样,在这段时间里对新京城展开了前后两次大规模的营造。前期是伴随迁都事业,从784年始进行了三年。后期是从延历七年(788)开始约持续四年,而当平城京一正式解体,便开始进行将天皇居住的内里的再营建,以及长冈京的再开发的事业。伴随持续的京城建设,可以说百姓非常劳苦,对工事进程也有很大影响。

二、长冈京的形制布局

长冈京是1200多年前用正确的都市规划建造的都。面积东西约4.3 km,南北约5.1 km,有22.8平方公里的空间,面积宽与长略小于日后的平安京。但是至今没有传留下像平安京绘图和大内里图考证那样的形制图。不过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调查,其街区面貌已大致清楚。

宫域的大极殿、内里的配置、京域的宅地分配等,都具有古代都城构造的种种特征。日本古都有优先道路配置,土地区划不均等的平城京型;设定均等区划后,再铺设道路的平安京型;长冈京是介于二者之间,尽可能使区划规模一致的“长冈京型”。

长冈京最初的条坊复原图是中山修一氏于1953年绘制的。以古文献“太政官符”中所载莲池的遗迹推定地为线索,并结合平安京条坊图标入现在地名,呈现出长冈京的轮廓。

长冈京的宫城设置于京域北部中央。宫域的解明是始于1954年朝堂院南门的发掘。经过对大极殿、朝堂院、内里正殿、*考古发现的内里遗迹是位于“东宫”,而《续日本纪》里记载是在“西宫”。遗迹应该认作是长冈京后期建造的第二次内里。用于仪式的宝幢等遗迹调查,大致确认了都中心部的设施配置和构造。从大极殿前庭的宝幢遗构判明,当年举行仪式时升旗配列的东西南北对应着方位神。背北为都是正方位,其四面的桂川为青龙、巨椋池为朱雀、山阳道为白虎、从爱宕山到向日丘陵为玄武。

朝堂院是宫都的中枢部分,十二堂形式是历代正都的传统。但是在长冈京,原本是南北纵长的西第四堂,出土的朝堂建物遗迹却是呈东西向长。还有显示朝堂院南界线的回廊遗迹,都呈现出与正都传统十二堂不同的八堂形态。作为平城京副都的后期难波宫即为八堂。长冈京的中枢部分是从难波宫移筑的,这已从出土瓦的研究得以证实,朝堂院出土的瓦90%是难波宫曾用瓦。依据文献得知,移建只用了半年,如此神速与移建不无关系。

山中章认为,在长冈京大内里(指宫城)不同以往的是,内里从大极殿院分离出来移至东侧;大极殿和朝堂院形成同一空间;丰乐院独立。这三个情况在文献中并没有很清楚的记载,但依据考古学的成果能有初步了解。*山中章:《長岡京研究序說》,東京:塙書房,2001年。日本都城是模仿了中国都城毋庸置疑,日本的大内里相当于在中国的长安,是由皇帝居住的宫城和政府官公厅存在的皇城所构成的空间。但相当于中国宫城的日本内里并没有与二官八省的皇城截然分开。稍微极端一点儿说,在中国,皇帝的家政与国家政治,起码在空间上是分离的。而日本直到现在,天皇的家政与国家机关仍然是“一体”的。与中国相比,国政还在未成熟阶段。*井上滿郎:《桓武天皇—当年の費えといえども後世の頼り》,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06年,第115頁。不过在长冈宫内里的位移,不仅是脱离了与大极殿与朝堂院一体的空间,而且改变了以往天皇听政于大极殿的传统,形成在内里听政的正式化。这种形式平安京也继承了。

日本的宫都不像中国的都城那样全部用城墙包围起来,即便如此,在日本都的中枢宫域也还是围有瓦顶夯土墙,并设有多数城门。在平安宫,宫域周围有14个宫城门。但在长冈京,宫城门的痕迹少见。宫域内朝堂南门、会昌门和昭庆门的遗构已被确认,但能推定的宫城门仅有东面北侧的上东门。有人认为,如此看来,长冈京的条坊计划若按平城京、平安京同样的规模考虑,完成度也就5/8。《续日本纪》延历10年9月16日条,记述了越前等国受命于朝廷将平城宫诸门拆卸运走,移建长冈京,移建的是否有宫城门不得而知。国下多美树指出:哪怕发掘出一个成为起点的门,就有可能展开全体设计图。目前,确认宫城门是最大的课题。

长冈京的遗址经过长时期的发掘调查,与搞清京域相关的划时期的出土物也很多。基于这些遗构,其成棋盘状铺设道路的条坊制样貌已得到证明,为京域调查的进展打下基础。学者们还通过在右京、左京条坊地发现的墨书着“市”的土器、还有作为税货从各地运到首都漕粮的货签以及写有寻找丢失儿童内容的木简(这种告示都是设置于人群密集地或市场)、长冈京期间流通的货币和同开珎、万年通宝、神功开宝等资料线索分析,认为这些发现地应是市场所在地,即可进一步判断证明长冈京有集中的市和其相应的位置。

日本都城发展过程中一直与佛教势力有着密切关联,长冈京的宗教空间亦有其特殊性。迁都之前之后的延历二年(783)和延历四年(785),桓武分别发敕,前者内容是全面禁止私家寺院的新设和转移。*《類聚三代格》延历二年六月十日太正官符。与对佛教采取有激烈的弹压政策的其他东亚国家不同,在比较安定地接受佛教的日本,好像可以说不曾有过佛教抑压政策。而这次尽管敕书中表述了一些理由,但无论如何,防止佛教势力扩张的目的是明显的。在长冈京不新营造任何寺院,南都(平城京)的诸大寺院当然也不能移转。这对寺院来说是生死问题。在都城迁往平城京时,以药师寺、元兴寺为首的藤原京各寺院,是伴随着给予寺院经济支撑的国家政府,以及皇族、贵族们一起移至平城京的。若不如此,则任何以不从事生产活动的僧侣为主的寺院都将无法维持下去。而长冈迁都时,当地原有的寺院姑且不论,计划是从完全没有寺院这点出发的。进一步看,如果没有桓武的敕,恐怕南都的寺院就都要移到长冈京,若此则古都奈良将不存在了。再说迁都后发的敕,表面上是惩戒因为僧侣们不守佛法,与民间势家勾结,有违佛祖之德的事情,重要的是对僧侣教团外各种行动也进行抑制。两道敕书相呼应,将佛教教团活动封闭在寺院之内,至少是以此为目标,桓武对世俗教团势力是否避忌是十分清楚的。当然,也不是对佛教的全部压制,对最澄等人优惠保护则有加,还有后来在平安京建设了东寺、西寺这样的官寺也能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井上满郎:《桓武天皇と平安京》,東京:吉川弘文館,2013年,第40—42頁。

迁都长冈的第二年(785),在枚方(古渡来系氏族、百济王氏的根据地、大本营。今枚方市)举行了日本历史上天皇最初的郊祀,犹如中国皇帝祭拜天帝的重大祭祀仪式。而此前的平城京虽然已导入了中国条坊制的都市计划,但是并没有导入像唐长安城那样设置宗庙、社稷和南郊祭坛等这样一类宗教设施。*館野和己:《日本都城の环境と思想》,奈良女子大学古代学研究センター,都城制研究(9),2015年,第16頁。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上田正昭认为,天皇举行郊祀的意义在于,通过此力图使迁都合理化,使光仁之后的新皇统正当化。*《长冈京之谜》,《京都新闻》洛西版,2004年。

关于长冈京条坊制,有学者认为其与宫城设计是完全没有关系的,*綱伸也:《長岡京北西域開発》,古代本国の考古学,大金宣亮氏追悼論文集,慶友社,2005年。而国下多美树认为,两者从最初就是被一体设计的。而且消除了在平城京无法实现的宅地均等的矛盾,这个经验应该为日后平安京均等宅地的规划有很大的帮助。

在都城建设的理念上,长冈京也是模仿了唐长安城所体现的皇帝都城之匠意。是以建设被天帝承认的正统都城为目标的.具体仿照对象恐怕是唐长安的宫城或大明宫。作为政治、经济中心地,将都城全部机能从大和移至山背是很重要的。*國下多美樹:《長岡京の歴史考古学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2013年,第156頁。而在日本古都选址相地上,一般认为运用了四神观念,风水思想,即都城立地的周围要具备象征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山脉与河湖。长冈京的选址虽在正史里没有明确反映四神相应的记载,但其前所建的平城京有相关史料的存留,如迁都平城时,天皇发布的建都诏书中说:“方今平城之地,四禽叶图,三山作镇,龟筮并从,宜建都邑”*《続日本紀》巻第四.和銅元年二月戊寅条。即是。从前后相继承的可能性和地形与都城对应关系看,长冈京也应该是运用了这样的思想观念。而部分研究者对此持否定态度。千田稔认为,长冈京的营建中也许并没充分运用四神相应的观念。*千田稔:《“宫都と四神”,古代日本の王权空间》,東京:吉川弘文館,2004年,第235頁。馆野和己认为,就都城立地环境来讲,实际上能否确保有广阔的平地、是否有便利的交通和很好的防御性等,是具体的地势优势选择要素。而为了主张正当性和永续性,则需将其依据思想来进行。在日本古代,虽然使用过“四禽叶图”这样的词句,但其并不是有四神思想、风水思想的实态,而只是说明此地是山川秀丽,有神保护的地方之意。他还列举了越南升龙城迁都诏的内容及用词,说明“物产丰富”“四方辐辏”等说法是实际选址的利点,而“虎踞龙蟠”则只是表现地势良好,但并没有具体对应是怎样的地势。*館野和己:《日本都城の环境と思想》,奈良女子大学古代学学术研究センター,都城制研究(9),2015年,第15—16頁。并指出在视察长冈京建都地的一行官员中有阴阳寮职人,有可能的“占筮相地”,是通过占筮卜问天神选地可否,而不是对应象征性的地势山川。另外,井上满郎在仔细分析文献资料基础上认为,平安京营建时也并没把四神思想、风水思想用作选地的思想来运用。*井上滿郎:《平安京と風水思想》,大山喬平教授退官記念会編:《日本社会の史的構造—古代·中世》,京都:思文阁出版,1997年。

三、长冈京的废止

桓武舍弃天武系天皇所建的平城京移到新都。但是长冈京在天皇近侧、造长冈京使藤原种继死后,其造营并没像想像那样顺利进行。川尻秋生认为原因有三,一是水害。水上交通便利的同时,也会发生洪灾。桂川和小畑川若泛滥,马上会水灌京城,带来灾难。事实上,延历十一年(792)6月,雷雨冲毁了式部省南门。8月大雨引起河泛滥,天皇在赤日崎遭遇洪水。治水工程又要耗去相当大的劳力和费用。二是对早良亲王灵怨的畏惧。这不能不触及发生在迁都翌年(785)藤原种继被暗杀事件。种继为天皇近侧,其反对派是以大友家持为首的大友一族,暗杀与这派有关。而桓武天皇的弟弟早良亲王也被怀疑有参与嫌疑。早良亲王的冤诉不被认可,并在流配淡路岛途中饿死。据说此后,桓武天皇受早良怨灵之苦,是不得不舍弃仅为都十年的长冈京,决意迁往平安京的原因之一。不过川尻也指出,强烈意识怨灵作祟其实是在平安迁都之后,只把它作为长冈造营“难航”的理由不正确。但延历十一年6月皇太子安殿亲王久病,恐早良亲王灵怨,故遣使前往埋葬亲王的淡路国谢灵,在墓地设置墓守等,也还算是长冈废都的理由之一吧。三是构造上的缺陷。在长冈京,大极殿、朝堂院是建在长冈丘陵上,其周边都是倾斜地,已确认进行了缓和倾斜的工事,但当时土木技术是有限的。延历八年(789)2月,天皇移居第二次内里的东宫,但这个地方是比大极殿和朝堂院要低数米的位置,雨水可能会直接流入。其实在长冈迁都十年后也没有完成造营的原因,本身的立地条件还是有缺欠。*川尻秋生:《平安京遷都——日本古代史⑤》,東京:岩波書店,2011年,第20頁。长冈京造营时间断续地与作首都的时间相始终,造都尚未完成,也许已有迁都之打算了。

自都城迁于平安京,长冈京落下历史帷幕。一般认为,废都后,长冈京的大极殿、朝堂院、内里等宫殿中枢设施和官衙、贵族邸宅以及下级官吏住宅全部迁移至平安京,这里会回到做都城之前的乡村景象。向日市埋藏文化财产中心的中岛信亲通过文献记载和考古遗迹,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从文献看,在9世纪前半期的长冈宫和京域,长冈京期残留的寺院、新设置的官衙、贵族的邸宅还存在,并未因废都而全部原野化。宫域已作为禁野隶属国家管理。从遗迹判断,第二次内里周边和官衙边缘形成与寺院关联的集落。京域的一部分还被用做包含官吏工作场所在内的居住地域。但是大部分因朝廷向王臣、贵族下赐和颁给田地民有地化了。能确认的遗迹大多是与公的设施或寺院相关联的物存,被利用的土地只限于一少部分。而一般聚的落形成要晚至平安时代的末期。*中岛信親:《平安遷都後の長岡宮·京》,奈良女子大学古代学学术研究センター:都城制研究(6),2012年,第89—104頁。

四、长冈京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可以说,藤原京的成立是列岛具有条坊制正规都城的划时代成就。王权与大陆的交流得到新的信息,又成立了更新的都城平城京。从飞鸟时代到奈良时代的前半期可称为前期都城史,真正体现了律令国家建立的过程。但是继续不断成熟的奈良时代后半叶的平城京,则是反复的政争,都市的巨大化、复杂化,导致律令国家体制的矛盾。而光仁、桓武朝成立,迎来了被称为后期都城史的新时代。长冈京的地位,即是体现光仁桓武理念,重建律令国家的后期都城史中的最初正规都城。*國下多美樹:《長岡京の歴史考古学研究》,第275頁。

平安时代前期完成的历史书《日本后记》,评价桓武天皇“用心强化政治”“尽管当年耗费大,但让后世受惠”。即肯定桓武是为其后社会打下基础的伟人。桓武不只是简单地将自己执政王朝作为一新的开始,而是将中国的天命思想作为自己的政治主张,将其父的即位看作是新时代的诞生。桓武强烈主张:如果王朝变更,都城、制度也必须变化。观念的核心是中国的思想、文化。都城的重建即作为王朝交替的可视的形式表现出来。

8世纪末到9世纪初的桓武朝,是古代日本律令国家的转换点。从近年发掘成果来看。长冈京并不是简单的从平城京到平安京过渡的都城,而是平安京的要素很多取于其身的先进的都城。桓武朝建设了长冈京和平安京,并以“征夷”来确定国域之意义,是在前近代制定了中心与周缘格局的划时期时代。*《長岡京遷都—桓武と激動の時代》,千葉: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館编辑出版,2007年,第3頁。长冈京仅有十年时光,却已为“千年之都”平安京的诞生作了准备,也影响了其他都市建造计划。

目前学界对长冈京的性质目前尚存异议:積山洋曾指出7世纪末唐朝三都(长安、洛阳、太原)制形成,新罗五小京建立的东亚这种新的复都制已成东亚定制,这种潮流促使复都在日本的实施,如作为副都的难波京的建设(前期做过藤原京的、后期做过平城京的副都),可以说是日本力图在更大尺度和规模上构想自国都城形态,其中有用来在对外国际舞台上夸饰的作用。*積山洋:《古代都城と東アジア—大极殿と難波京》,大阪:清文堂,2013年,第362頁。

有人认为长冈京的性质是复(副)都。金子裕之明确指出:“长冈京是按副都的基本设计建造的。从都的系谱来看,对应平城京的副都难波,与对应平城京的长冈之间的关系是很容易理解的”。就算后来想要长冈京具有首都的机能,然而在原来基本设计基础上来勉强实行的话,是很难做到的。

中尾芳治则就八堂和十二堂不同的重要性问阐明:以长冈京为正式首都的观点是没错的。毁掉难波宫的桓武又使平城京解体,主要是废止了所有与天武相关的都。山中章教授认为,八堂朝堂院是桓武天皇迁都战略的结果。再次迁都平安京后,朝堂院又建有十二堂。

还有人对应以往圣武天皇时有4年间从平城京到恭仁京、紫香乐、难波的多次迁都,是在仿学唐王朝实行的功能各不同的复都制的情况看,认为桓武天皇从平城京迁往长冈京也是首都和副都的关系。但笔者认为圣武的都城迁移与桓武迁都长冈的性质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是迁都还是长时间行幸,是建一个统治中心,还是维持多都并存机能,牵涉到每个宫都真正的性质判断。近来重又翻阅了岸俊男先生的《日本古代宫都的研究》一书,此著中以长冈京为题的内容,岸先生只用了较少的篇幅,重点放在对迁都长冈时设镇京使与未设留守司的分析上,*岸俊男:《日本古代宫都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88年,第526、529頁。笔者认为,这不仅可从另一角度对长冈京性质提供一认识依据,也通过复都制罢废的确认,证明长冈京为首都无疑。

从《日本书纪》和《续日本纪》的记载中可知,当天皇迁都时,往往在旧的宫都设留守司官员。如迁都近江大津宫时,在倭京后飞鸟冈本宫、迁都平城时在藤原宫、迁都恭仁京时,在平城宫,都设有留守官。此外天平年间行幸紫香月宫或难波宫时,也在平城宫设留守。有时整个迁都过程是隐性地进行着。开始会如通常每次行幸时任命留守官,留置铃印(驿铃和内外印),饰以还要还宫的假象。其后经过一段时间,再渐渐转移铃印。当确认世态已经趋于平稳,再废掉留守官。总之,迁都任命留守官是一种治安的对策,镇抚民心是留守官的第一要务。

而在正史里并没有直接的关于长冈迁都时在平城京任命留守官的记事,但在平城京设左右镇京使是明确的。*《続日本紀》巻第三十八,延历三年十月癸巳条。无论是镇京使还是留守官,其设置的主要原因都是为防止迁都引起旧京百姓带来的恐慌和缓和社会动乱。而作为留守官还要处理一些残留的后续事务,即使宫殿废绝,也还留存有有限的建筑需要维持管理。而长冈迁都时在平城京设左右镇京使则不仅仅是一种应急治安的对策,看来是有只镇不守的意味,也就是说不存在主都与副都或首都与陪都的关系了。很多学者认为,长冈京的建立和难波京的罢废,以及平城京渐次的毁弃,给古代都城建制中的复都制打上了休止符。

长冈为都十年之后,延历十三年的10月22日,天皇再度迁都于平安京。山中章教授感叹道“从桓武时代起,社会整体形态发生变化,长冈京是其象征,为何十年就放弃了,这是个很大的问题”。相关调查已进行了60多年,人们对此仍抱有着无限的兴味。笔者所见到的公益财团法人京都市埋藏文化才研究所2014年度实绩报告中,亦有长冈京发掘新收获。如左京三条三坊十町迹和鸡冠井清水遗迹、左京二条四坊五和十二町迹,分别为长冈京左京第571、572次民间开发成果。还有京都市公共事业发掘的长冈京右京北边四坊八町等。*公益財団法人京都市埋蔵文化財研究所:《2014年度実績報告》,2016年,第6頁。长冈京的考古调查还在继续,随着埋藏景观陆续呈现,基于出土资料提供的新信息、新线索和学界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处于日本历史转折点的都城面貌将越发清晰。

2017-08-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7—10世纪东亚国际秩序背景下的日本都城制度演变特征”(编号:15JJD77000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大项目子课题“(7—10世纪)日本都城形制上的中华对等考量”(编号:1601139)。

韩宾娜(1956-),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A

1674-6201(2017)03-0013-07

(责任编辑:冯 雅)

猜你喜欢
平城都城天皇
北魏明堂和平城遗址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论汉初都城择变过程中的空间认知
北魏孝文帝迁都环境因素考论
开拓奋进谱华章
——记大同市劳动模范、大同市平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开龙
近年来六朝都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丝绸之路与北魏平城
北宋都城新郑门遗址与开封“城摞城”
天皇版“渔夫”
日本天皇的长寿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