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2017-03-11 00:35冯淑敏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现实马克思主义文明

冯淑敏

(大理大学,云南 大理 671003)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冯淑敏

(大理大学,云南 大理 671003)

目前,国内已有诸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学术成果。文章尝试在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究概述以及生态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理论对于解决现实生态建设问题的指导作用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国内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新成果,一些学者从马克思主义人的角度和实践的角度来研究生态的相关问题,并且通过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生态问题的解决办法。还有以西方哲学实践观作为参考和研究背景,如陈振华通过康德、黑格尔的实践观作为过渡,进一步了解马克思的实践理论的发展形成过程,通过中西方的实践对比,[1]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马克思实践观的科学性和现实性。张雪敏阐述了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以及生态问题产生的一些社会原因。[2]笔者认为,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与现实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适当的结合,用实践理论指导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达到理论所预期想要实现的作用和效果。还有学者如周娟、范星宏将马克思的实践观放在当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提出了生态治理国际化,[3]笔者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在全球化的今天,生态问题是全球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的问题,联合治理其成效也会比较明显。还有学者指明了我国现存的各种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及改善生态的制约性,并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总之,在结合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想通过强调科学理论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突出意识形态领域的科学生态观的构建对实践过程中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进一步研究如何构建生态文明的具体思路。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虽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但与前人的研究思想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它不是从思想上和观念中出发,或者从主体意识出发,而是将客观事实作为出发点,以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作为研究基点,并将现实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形成科学的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我们从认识的角度更好地了解为何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问题提供理论帮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认识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相应的寻求解决的理论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也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这是我们现实所存在的尚未得到更好解决的问题。在我国的政策指导上,党中央及领导人在十八大会议上提出的通过“四位一体”向“五位一体”转变,即增加生态文明建设,说明我们党已经认识到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和不可回避性,并提出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更好的治理才能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以及更好地使我国社会长久可持续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中可以看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实践的特征来看: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强调了实践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解决实践问题就是解决现实所存在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基于我国现存的生态问题而提出的。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常莎、王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主体性的观点。[4]这样的实践观告诉我们实践不是被动的,因为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决定了在现实社会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人们能够有意识的带着自己的主观意愿认识世界,通过自己的行为积极主动地改造世界,这既是生态问题所出现的原因,即人们改造世界所带来的问题,也是人们改造世界恢复生态和保护生态的不可或缺的主体条件。所以,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意识指导作用。第三,实践活动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活动是不能离开社会性活动而单独存在的孤立的活动。要想考察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就必须将其放入社会活动中,通过社会关系的整体作用有效的加以实施。生态问题不是一时造成的,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因为人们意识上的忽视和倾向于建设经济而导致的,所以首先要从认识上改变人们的观念,并不断培养人们的合理的生态观,以更好地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其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应当是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的科学理论。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既然是观念的范畴,就属于认识论的内容,即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不断发展的理论。所以,在考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时只有结合现实实践,才能对其发展的时代性予以更好的关注。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建设,即是对生态文明的构建,而生态文明又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成果的总和。[5]这里之所以提到“和谐”二字,是因为生态文明的发展与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是离不开的。“和谐”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有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从哲学上讲是矛盾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运动所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合理的自然形态。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从实践的角度讲属于改造客观世界的内容,它是针对现实问题而提出的构建思路。而生态问题是关乎我们长久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的行动的成功证明我们的知觉是和知觉到的事物的对象(客观)本性相符合的。”[6](P359)即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认识本质上不能离开实践而单独存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说明我们认识上还存在着不足。生态问题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并加强生态意识。只有在理论中体现出实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才能更好地作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现实难题,要想解决好这些难题,就必须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和价值。而这最主要的还是要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人们思想认识领域上观念的转变。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原理告诉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特别是正确的意识对物质起到的积极作用。如果从思想观念上就不承认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性,那么反映到其行为上也就不会显现出保护生态的具体行径。所以,首先要加强人们合理生态观的构建,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作为社会的主体的人们不断地从思想上建立起生态问题意识。其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还要依据先进的政策和理论的科学指导,依据国家所制定的正确的保护生态的政策而有所行动,不是只强调存在于观念中的构建生态文明,必须将生态文明的观念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再次,用实践中的客观存在的实际成果来检验我们的行为,看是否真正做到了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并且从实践中发现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的现存问题,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这些问题,不断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最后,我们要意识到构建生态文明是与我国的其他文明建设相互协调、一致发展的,而不是脱离其他文明而单独的发展某一项文明,因为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构建,所以只有共同发展,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才符合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也只有共同发展才能到达并最终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

我们要不断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深入理解理论中对现实世界的解析,并且将其与现实世界相联系。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人的社会实践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其中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由社会中的人所参加的,而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7](P283-292)这说明了实践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并且人的认识发展有一个过程性,从现实世界来看的确如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实践构成了人生存的基本方式,是决定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其他物的根本特性。实践是人有意识的积极主动的活动。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实践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积极主动进行的一种有益于社会长远发展的活动。因为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如何发挥和建设好我国的生态文明,应当从现存的生态问题出发,将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相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合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规划的同时,要具体落实到实践中去,用实践的成效来检验理论和构想的合理性。通过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可以知道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上已经有了很明确地表述,强调人类要在尊重自然和规律的基础之上改造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8]这里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统一的关系,并且二者共同作用于社会实践,即社会实践中既离不开人的作用,也离不开自然的作用。当人的行为无意识或者有意识地去对自然界加以破坏时,社会就不可能更好地进行自身的发展。对这段理论的理解也可以是这样的,即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也离不开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充分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不能够忽视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之所以还没有过时,就在于其是对客观世界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其强调人类、自然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上,就很鲜明地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也明确地指出了如何构建生态文明,即要在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加以建设,才会保证我们的建设和发展不会违背规律而反向发展。

[1]陈振华.论马克思实践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张雪敏.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阐释[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12).

[3]周娟,范星宏.马克思恩格斯实践观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代价值[J].黄山学院学报,2010,(8).

[4]常莎,王茜.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新性[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

[5]单孝虹.民生视闽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13,(2).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董继超,王国成.马克思实践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凯里学院学报,2014,(5).

责任编辑:魏乐娇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Practice Theory

FENG Shu-min

(University of Dali,Dali 671003,China)

Presently,there are many academic achievemen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ased on the study and review on Marxism practice theory and ecological issues,the guidance value and function of Marxism practice theory for solving realistic ecological problems are examined and studied.

Marxism practice perspective;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nstruction

2016-10-14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课题,课题编号:15BZX063。

冯淑敏(1990-),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1004—5856(2017)07—0014—03

A81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7.004

猜你喜欢
现实马克思主义文明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请文明演绎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说文明
漫画:现实背后(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