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人的本质的思想
——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

2017-03-11 00:35武文利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手稿共产主义

武文利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论马克思人的本质的思想
——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

武文利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关于马克思人的本质的思想,人们总是倾向于引证马克思的著名论点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忽视了对这一论点的逻辑论证的理论还原,鉴于此,文章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相关论述出发,通过对社会的人性理解、对象的社会本质的生成以及人的社会本质的生成等内容的论述还原马克思对这一论点的初步论证,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上来审视马克思此时论证的局限性。

人的本质;社会;对象

在谈论人的本质问题时,人们总是倾向于引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所表述的观点,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135)然而,马克思在《提纲》中并没有对这一观点展开论述,所以,毋庸讳言,这一文本的特殊性给人们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思想带来影响。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高度上,我们认为任何伟大的哲学思想的形成均是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决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同样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发展脉络。鉴于此,本文重在考察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对这一观点的初步论证及其局限,进而阐述马克思在《手稿》阶段时的人的本质的思想。

一、《手稿》中人的本质的思想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论证存在着两种方向相反的致思路径:由果溯因和由因及果。所谓由果溯因的致思路径是指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非人的生活现实(果)的批判,在异化劳动的论域中,阐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本质(因);而所谓由因及果的致思路径是指马克思在理想的社会状态即共产主义条件(因)下人的本质不断生成(果)的过程。而与《提纲》那一著名论点紧密相关的是后一种致思路径,因此,我们在这里亦仅从共产主义的理想语境中考察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思想。

1.社会的人性理解

众所周知,青年马克思受到过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其《手稿》中也有所体现,在论述共产主义时马克思指出:“它(共产主义——引者注)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2](P185)可见,马克思把社会理解为一种合乎人性的状态。这种对社会的人性理解有其抽象的人本学的一面,体现了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影响,但也有其超越人本学的一面。马克思认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2](P186)也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处在自由的状态中,只是在自愿的状态下、在自己的对象化的活动中对自己的人的本质进行确证,因此,人生活在一种没有异化的世界中,这种世界即共产主义社会,是合乎人性的。

2.对象的社会本质的生成

“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至在自己的对象中丧失自身。只有当对象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来说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在这个对象中对人来说成为本质的时候,这种情况才是可能的。”[2](P190)所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社会的对象或者社会在这个对象中对人来说成为本质时,都是指对象或自然的社会本质的生成。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可以商品为例来加以说明。商品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商品的本质属性则是其社会属性,换言之,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中,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而价值只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产品交换这一社会形式中才存在,因此,价值这一社会形式(社会)在商品(对象)中对人来说成为本质,即对象(商品)的社会(价值这一社会形式)本质的生成。但是,马克思在这里所表述的思想和以上商品的例子并非完全吻合,因为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社会对人来说成为对象的本质,其中的“人”是泛指所有的人,并非专指一类人,而上面的商品例子中,商品的社会属性即价值只是对商品所有者说来才是有意义的,因为,商品的直接生产者即工人在自己的对象(产品)中丧失了自身,而自己的对象(产品)却以一种异己的形式反过来支配自身。因此,马克思这里所表述的仍然是一种共产主义的社会特征,在这一社会里,自然(对象)充分人化,是自然的人道主义的完成,因此,自然(对象)的价值意义均围绕着人的社会关系这一场域生成。

3.人的社会本质的生成

人的社会本质的生成,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对人的感觉器官的广义理解上。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感觉器官有广狭之分,狭义的感觉器官包括五官感官、精神感官和实践感觉,等等。广义的感觉器官包括他人的感觉和精神、社会器官,等等。这里主要论述广义的感觉器官:所谓把他人的感觉和精神归入自己的感觉体验之中,马克思有这样的论述“直接体现他的个性的对象如何是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而且也是这个别人为他的存在。”[2](P187)甚至更直接的说“别人的感觉和精神也为我自己所占有。”[2](P190)在这里马克思并非人我不分,而是通过“社会器官”这一概念的引入来消弭人我之分。所谓社会器官,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马克思如此论述道“除了这些(五官器官等等——引者注)直接的器官以外,还以社会的形式形成社会的器官。例如,同他人的直接交往的活动等等,成为我的生命表现的器官和对人的生命的一种占有方式。”[2](P190)人们正是在以各种方式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中把彼此融合为一,极大地丰富了人的生命内涵。因此,人不仅是对象性的存在(对象的社会本质的生成),而且是社会性的存在(人的社会本质的生成)。

4.社会的两种特殊内涵

一方面,我们谈到了马克思的人我合一的思想,这是否意味着马克思忽视了个体之间差异性的存在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关于人我合一的思想,马克思重点强调人的社会本质的生成,是从人与人之间的横向关系来立论的,突出的是,人依靠社会交往活动来充分地表现自己的生命特征,而把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放在人与自然(对象)之间的纵向关系上来探讨。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2](P191)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能力是有差异的,美妙的音乐只是对于有欣赏能力的耳朵来说才是有意义的,因此,人是特殊的个体,对于同样对象的感觉程度是有差异的,而正是这种差异使人成为独特的、单个的、现实的社会存在物。

另一方面,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是否已经完全实现、是否已达到一个封闭的状态?“历史已经终结”?同样,我们的回答也是否定的。正如马克思已经指出的那样,“已经生成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2](P192)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在共产主义的理想语境中,社会只是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而人能依托这个平台使自身的本质得到全面而深刻的发展。换言之,共产主义语境中的社会为人的本质的充分发挥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可见,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并非静态的存在,而是在社会中、在实践中不断地形成、丰富和发展着的,是一个未完成的人的创造过程。

综上可以看出,在《手稿》的初步论证中,所谓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在共产主义的理想语境下,人的本质在社会这个不断生成的平台中得以全面而深刻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是开放的、无限的和未完成的,马克思则把这种未完成的无限的可能性称之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体现了马克思的过程思想,而“过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3]

二、《手稿》中人的本质思想的局限性

马克思在《手稿》中把人的本质问题置于共产主义的理想语境中进行考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高度上进行观照是有其局限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具有抽象性,撇开历史过程。在《手稿》的相关部分,马克思只在共产主义的理想语境中来谈论人的本质的生成,而没有论证达到这种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的现实途径,这样一来,无论其论证多么周详而完备,必然只是一种海市蜃楼、空中楼阁般的美妙幻想,不得不陷入一种无声的抽象,从而不可避免地成为醉醺醺的思辨哲学的俘获物。

2.只注重人的本质的生成,而忽视了人的本质的起点。人是一种现实存在物,其生存和发展须以肉体生命的存在及其欲求的满足为前提,因此,不断满足维持肉体生命的吃、喝、住、穿等生理基本需求是人的本质得以不断生成的先决条件,而在《手稿》的论证逻辑中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或者说对这一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忽视了人的本质不断生成的客观条件。按马克思《手稿》的论证逻辑,对象(自然)的社会本质的生成对人的本质的生成具有极大的重要性,这里马克思更为看重的是对象(自然)的社会属性而相对忽视了对象(自然)的自然属性在对人的本质的不断生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样的论证并没有为人的本质的不断生成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及其启示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马克思对其《手稿》论证的局限性是有着深刻的认识的,这种深刻的批判性认识在《提纲》中是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体现出来的。马克思在谈到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后便停止不前时指出,费尔巴哈的这种理解必然导致(1)撇开历史进程,陷入一种无声的抽象。(2)把各个人自然联系起来的普遍性即类作为人的本质。这种批判尽管是针对费尔巴哈而发的,但这也是其自我批判的一种表现,这一点从马克思稍后的理论研究转向即可看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虽然放弃了《手稿》的致思路径,但并没有放弃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继续思考。这就深刻地启示我们,任何有价值的理论观点的形成都非一蹴而就,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脉络,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其的论证也会有所变化。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闫顺利,赵雅薇.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思想论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9).

责任编辑:魏乐娇

Marxism Ideas on Man’s Nature——Taking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as an Example

WU Wen-li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25,China)

When it comes to Marxism ideas on man’s nature,it tends to quote Marx’ famous idea that man is the sum of social relations,and ignore the theoretical restoration of the logical argument. Considering this,based on the related ideas in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a restoration of this argument is made by studying the content about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humanism,the object’s social nature and man’s social nature. Furthermore,the limitations of these arguments are examined from the level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n’s nature;society;the object

2016-11-27

武文利(1988-),男,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1004—5856(2017)07—0017—03

A811.2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7.005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手稿共产主义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丢失的手稿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手稿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