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

2017-03-11 09:44闫翠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一致性诚信价值观

闫翠玲

(滨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滨州 256603)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本内容上的一致性

首先,从国家层面说,二者的内容有一致性。富强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应然状态,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追求期盼和孜孜以求的复兴梦想。回顾中国长达一百多年的屈辱近代史,因为积贫积弱,我们被侵略、被奴役,我们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经过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辛努力,终于建立了崭新的中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正在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富有,不断展现中国力量、中国风采、中国魅力;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和合”、“兼收并蓄”、“以民为本”等的民主思想。比如孟子提出实行仁政,做到亲民、爱民,重视群众。“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指出民心向背的作用。再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指出要听取多方面的不同观点,体现了民主思想。近代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让共和和民主的观念深入到人心中。今天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建立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真正实现的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和谐思想,比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万法归宗”等等,都反映了“和谐”思想,这和我们致力构建的和谐社会也是一致的。由此从国家层面二者有内容的一致性。

其次,社会层面上,二者都追求社会的“平等” 和“公正”,有其内容上的一致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方面深刻体现了这一思想。比如战国时期墨子的“兼爱”“非攻”其根本的精神就是平等。虽然中国古代社会推行“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但也有诸如“凡天下婚姻不论财”、“万物齐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婚姻平等、人格平等、阴阳平衡、男女平等的思想;公正即公平和正义。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思想强调天下是所有人的,是大家所享有的,强调的就是公正问题。再如“均贫富等贵贱”说的是财产分配的问题,实际上是提倡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有教无类”提倡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要实现教育的全面公平。今天,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指出一切公民都应有平等的地位,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要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公正体系,实现教育的、分配的、就业的、竞争的、机会的公正。

第三,在个人层面上,两者都强调“爱国主义”、“诚信守诺”、“与人为善”。 应该说自古至今我们对个人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品行德行的要求是一致的。中国自古有爱国主义的传统,古有一片丹心的文天祥、“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精忠报国的岳飞,近代有维新变法图强的谭嗣同、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杨靖宇将军,今天更是有无数为了国家的发展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芸芸众生。爱国主义,这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情感;诚信即诚实守信。在传统文化中,诚信是道德教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比如“仁义礼智信”中的“信”字强调诚信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首孝悌,次谨信”指出做事要讲究诚信,“诚者,君子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意思就是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诚实重诺,这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国家兴国安邦之本。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提倡“诚信”,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是做人的根本,要实现个人诚信和社会诚信;“友善”强调的是人与人间要彼此尊重、彼此关心、互帮互助、真情友善。友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友善思想。“仁”或“仁爱”说的是人人间要爱护、要关心,孔子的“仁者,人也”强调惜物爱人才是真正意义的人,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的是尊老爱幼,“同宗相济,守望相助”指出要互帮互助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层面上的一致性

首先,从价值理想来说,它们有一致性。“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古人追求的社会理想。《诗经·大雅·民劳》中有诗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老百姓虽然在无休无止的劳作,也不过是稍稍安康,填饱肚子而已。古代的中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够发达,生产能力还很低,古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比较低,难以满足整个社会人们的各方面的需求,因而普通百姓要稍稍“小康”即解决温饱问题都是难以企及的目标和奢望。近代的农民政权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也提出了“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1]的理想大同社会。由此“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是古人一直的追求和向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中提出国家的“富强”、“ 和谐”目标,社会层面的“平等”“公正”目标既是对古代传统社会和文化思想中“大同社会”的继承,更是对其的发展和超越。这一理想社会的价值目标是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有其实现的客观现实条件和历史必然性。近现代以来,中国不断发展生产力,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形式,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通过中国人民脚踏实地的长期奋斗,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站起来、富起来,也强起来了,今天的我们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故而二者在社会理想上有着一致的目标与追求。

其次,它们在价值理念上是一致的。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也是个人的“德”。这里的“德”就是品德、德行的意思。中国几千年历史中非常重视道德、德行,说是道德社会也不为过。古代历史中虽然不同时期倡导的“德”其内容有所不同,但均追求仁心、正义、诚信、守诺、忠义、孝悌等。戴木才指出:“‘仁义礼智信’这五个价值理念,是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在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中,一以贯之地起着价值导向和道德规范作用,居于核心地位”[3]由此可见,在追求道德、德行的理念上,二者是一致的和契合的。

第三,二者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也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中华民族力量的凝聚和团结。中国传统文化中,处处闪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可贵的民贵君轻思想、家国一体的大局观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今天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更要发挥其文化软实力的积极作用,要起到凝聚共识、齐心齐力的作用,要将13亿中国人、56个民族的力量拧成一股绳,齐心聚力方成大事、谋复兴。由此,二者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要形成中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和价值共识。

综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其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它的超越和升华。正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本内容、价值层面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当今全体人民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才能凝聚共识、齐心聚力,进而唤起中国人均熟悉的情感共鸣,进而更好的培育和践行它。

[1]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4.

[2]李春华,朱亚洲. 深入理解“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5).

[3]戴木才.中国人的美德与核心价值观[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5.

猜你喜欢
一致性诚信价值观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我的价值观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